今年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解读

2005-10-25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5年第78期(总第611期)  2005年10月25日(星期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今年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解读

    10 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的国民经济数据,其中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高出市场9.2%的预期,达到9.4%。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 品和净出口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器。国家统计局认为,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 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且结构不尽合理;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矛盾依然突出;部分工业企 业利润增幅回落较多。以下是统计局公布的前三季度主要数据和有关分析:

1.国内生产总值(GDP)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 内生产总值106275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51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 60440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32325亿元,增长8.1%。分季度看,第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9.4%、9.5%和9.4%,呈现 出稳定增长态势。
    英国《金融时报》注意到,中国今年前三个季度GDP增幅波动甚微,这既反映了中国经济数据的稳定,也体现了其经济本身的稳定。
    《亚 洲华尔街日报》指出,中国经济较上年同期攀升9.4%,进一步表明政府控制投资而不损害增长的努力正在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强势增长是在政府去年开始 控制房地产和钢铁、水泥等行业过热投资的背景下实现的。与第二季度和去年全年9.5%的增长水平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略有放缓。但经济学家认为,至少从目 前来看,中国经济仍保持强劲态势。
    在统计局数字公布之后,高盛将05年中国GDP增幅预期从9.2%上调至9.4%,将06年中国GDP增幅预期从8.5%上调至9.0%。

2.农业生产
    夏 粮总产达到1063亿公斤,比上年增长5.1%;早稻总产量318亿公斤,比上年减产1.3%;晚稻、玉米等秋收作物播种面积扩大,产量有望继续增加。全 年粮食生产将再获丰收。畜牧业、渔业发展势头良好。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同比增长6.7%,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3.9%。

3.工业生产
    前 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450亿元,同比增长16.3%(9月份6275亿元,增长16.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1.3%, 集体企业增长11.9%,股份制企业增长17.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6.2%。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6.9%,轻工业增长14.9%。 分主要产品看,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0.2%,发电量增长13.4%,钢材增长25.8%,汽车产量增长10.0%,其中轿车增长17.7%。前三季度,产 销衔接仍然保持较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86%,与上年同期持平。

4.固定资产投资
    前三季度,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57061亿元,同比增长26.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8741亿元,增长27.7%(9月份 7591亿元,增长29.4%),回落2.2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0378亿元,增长22.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6.1 个百分点(9月份1458亿元,增长21.9%)。与此同时,煤炭、石油和铁路等行业投资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同比增长 76.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31.3%,铁路运输业增长41.1%。
    英国《金融时报》:在2005年头9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在 GDP中所占的比例升至54%,高于上年同期的48%。幸运的是,扩张最为迅速的领域被控制在缓解能源生产与基础设施领域瓶颈问题方面,这应能降低经济过 热的风险。这表明,政府将不会限制此类投资。近期广义货币增长速度加快,市场利率水平不断下滑,也为上述看法提供了佐证。
    《亚洲华尔街日 报》:虽然投资增长已经得到一定的遏制,但中国政府在数据中表达了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分庞大”的担忧。今年9月,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 29.4%,前9个月增长了26.1%。不过这些数字和04年初相比已经大幅下降,当时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了50%以上的历史高点。
    十 年前,政府打击过度投资的举措曾导致中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高盛经济学家梁红称,中国这次的成功要归因于新一批学者型官员的睿智,他们通过分析质量有所改 善的数据能够随时调整经济管理政策。不过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这次很幸运。”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减缓势头进一步加剧,而这次,中国得到了 国外经济力量的支撑。今年上半年,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一半,从而弥补了工厂、公路、桥梁等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大幅放缓的影响。
    经 济学家认为,尤为突出的是,美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商品似乎永无止境的需求促使中国出口保持活跃势头。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在控制投资增长的同时刺激内需,以防美 国消费需求出现波动。今年年初,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是中国迅猛增长的经济是否会出现硬着陆。现在的“问题在于美国将会出现硬着陆还是软着陆。”不断上涨的 房价一直是美国消费者支出的动力,如今这一因素越发变得不堪一击。
    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在其最近的访华之行中强调了刺激内需的重要性。中国政 府也公开承认,需要进一步释放中国居民手中庞大的储蓄存款。但是在本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瑞银(UBS)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指责斯诺是想“抓住救命稻 草”。他说,中国的消费支出已经十分活跃,难以进一步获得提振:过去15年消费的年均增幅一直保持在8%左右,而且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住房支出。如今,住房 支出已经成为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的一项重要开支。
    中国最新公布的零售额数据印证了安德森的观点。

5.市场销售
    前 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081亿元,同比增长13.0%(9月份5495亿元,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实际增幅比上 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0309亿元,增长14.0%;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4772亿元,增长11.0%,扣除价格因 素实际分别增长13.4%和9.4%,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1.3和4.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 20.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8.3%,汽车类增长13.1%。

6.价格
    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9 月份上涨0.9%),比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继续处于温和上涨的状态。其中,城市上涨1.7%,农村上涨2.5%。从构成看,食品特别是粮食价格 涨幅趋缓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前三季度,食品价格上涨3.3%,同比回落7.6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9%,回落26.5个百分 点。居住价格上涨5.6%,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6%。其他类商品价格大多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前三季度,商品零 售价格同比上涨0.8%(9月份与上年同月持平),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4%(9月份上涨4.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2%(9月份 上涨7.1%)。
    今年的物价涨幅自今年1月份的3.9%一路走跌,在第三季度表现得更加明显。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1.8%,8月份降到1.3%,而9月份更是降到了0.9%,创近来单月涨幅新低。对于物价涨幅的回落,经济学家看法各异。
    中 国社会科学院的袁钢明说,9月份数据反映出经济领域蕴含着十分严重的通货紧缩风险,预示着消费增长将进一步放缓。他表示,政府鼓励内需的传统方式(大型基 建项目投资)掩盖了刺激消费的重要性,通过刺激消费来拉动内需比通过投资要困难得多。中国人不愿支出的原因是他们不得不为养老、教育和医疗费用储备资金。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郑京平强调“食品特别是粮食价格涨幅趋缓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李建伟也表示,通货膨胀率回落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价格下降,并不是通货紧缩的表现,“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平稳运行”。
    高盛则将2005中国CPI涨幅预期从2.6%下调至1.7%,将06年CPI涨幅预期从3.5%下调至2.2%。

7.进出口贸易
    前 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0245亿美元,同比增长23.7%,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3.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464亿美元,增长 31.3%,进口4781亿美元,增长16.0%。进出口相抵,顺差68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有所下降。前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303亿美 元,同比增长21.8%;实际使用金额432亿美元,下降2.1%。国家外汇储备到9月末为7690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591亿美元。
    英 国《金融时报》:净出口值在GDP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长,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趋势。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不仅使发生更多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上升,同时也会 提高中国经济对海外需求的依赖度。不过,不应扩大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今年,净出口值仍将仅占GDP的5%左右,这反映了出口商们对于进口半成品的依赖。
    《亚洲华尔街日报》:中国今年的贸易顺差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是去年的3倍,它必须降低经济增长对贸易的依赖,通过刺激国内居民支出来提振内需。

8.居民收入
    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02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9.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50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1.5%。

趋势分析:中国经济已越过周期拐点
    中 国这一轮经济扩张是否已经结束?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高善文认为,大约从2004年4季度开始,在 中国经济生活中,许多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都发生了明显转折和方向性的变化,标志着经济运行已经走过了周期的拐点。
    随着国内供给能力的快速形成和释放,中国经济开始从前几年供不应求的状态逐步过渡到供大于求的状态,有这样几个特征:
    1. 价格下滑。供大于求必然导致总体价格水平的全面下滑,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中国经济的总体物价水平上涨(GDP缩减指数)在2004年3季度达到 7.5%的最高点,从那以后开始回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回落要更显著,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也明显下滑,如果剔除石油的影响,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下滑要更 快。从行业方面看,焦炭、电解铝、水泥、玻璃、汽车以及部分化工行业等供过于求的态势十分明显,钢铁、煤炭等行业供过于求的态势已经开始显现,其他前几年 比较紧张的行业的情况也大体类似,产品价格跌幅都在两位数,高者达到40%。
    2.产能过剩。行业方面看,中国钢铁工业从2004年9月开 始出现净出口,扭转了以前钢铁行业始终处在净进口的局面。另外,水泥、电解铝、汽车以及玻璃等其他去年“过热”行业的出口增长也十分明显。以水泥为 例,2004年上半年水泥产量的出口增速仅为8%,但从7月份开始,水泥的出口增长显著,2004年下半年出口增速达到53%,而2005年1-8月出口 增速已达到创记录的184%的高水平。
    供大于求必然导致过剩产能转移到国际市场,从而形成贸易顺差的大幅度增加。今年上半年顺差占GDP的比例为4.9%,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结合中国的历史经验看,经济供大于求局面的形成贸易顺差增长是其主要原因。
    3.利润下滑。供大于求必然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目前这方面的迹象相当明显。从行业方面看,焦炭、水泥、玻璃、电解铝、汽车以及部分化工行业等的利润恶化十分显著。
    2004年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接近40%,2005年迄今利润增长大幅度回落到20%左右的水平,同时企业亏损面扩大,亏损额急剧增长。今年1-8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亏损额同比增长53.1%,而去年全年工业企业亏损额的同比增速仅为11.16%。
    从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等衡量企业微观盈利能力的指标看,今年的情况也都在下降。2005年1-8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9.16%,较去年同期下降了0.25个百分点,而在前几年中,工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一直都在稳步上升。
    4.工资上升。供给能力的释放必然要求企业增加人手,企业增加人手的后果是就业的扩大和工资的上升。
    观 察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变化,2004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较2003年下降0.1个百分点,而这在1990年代以来是第一次。观察微观方 面的情况,工资上升的态势也十分明显,例如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目前的上升幅度为  4.4%。从民工荒的情况看,结论也是一样的。
    就业扩大和工资上升的结果必然是消费的扩大。观察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增长情况,2004年3季度以前,零售增长十分缓慢,但大约从4季度开始,零售增长突然加速。零售的加速和顺差的增长确实有助于减缓经济的减速,但无法弥补未来投资下降的影响。
    5. 前景堪忧。在政府2004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宏观调控的背景下,随着需求的回落,也会形成经济供大于求状态。但宏观调控并非经济确立供大于求状态的主要原 因,这是由于:一来宏观调控因素无法解释2004年下半年起出现的工资上升和零售加速的局面;二来观察中国经济增长率、工业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看,2004年3季度后出现的需求回落并没有持续。
    考虑到2002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2004年4季度前后开始的供给 能力集中释放过程目前可能刚刚开始,这意味着今年以来在物价、企业利润和贸易顺差等重要经济指标方面出现的方向性变化将进一步发展,并可能逐步演变为需求 不足和通货紧缩并存的局面。
                                        (完)
(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5年第78期(总第611期)  2005年10月25日(星期二)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