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本未随外资抢摊中国银行?

2005-10-21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5年第77期(总第610期)  2005年10月21日(星期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

中国原材料需求再度升温
    据《华尔街日报亚洲版》报道,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显示出再度升温的迹象,全球各地的制造商或许都能感受到其影响。
    就 在几个月前,许多分析师还认为,中国对铁矿石、镍、钢铁及其它原材料的需求终于开始降温了。中国政府此前为抑制经济过热所采取的措施似乎正在见效,而显示 全球大宗商品需求情况的一些指标(如海运费和钢铁价格等)的确也在下降。但随着2005年即将进入尾声,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重新抬头,某些领域甚至还出现 了加速增长的迹象。
    铝的消费量和铜的进口量近几个月来大幅飙升。直接关系到钢材需求量的建筑市场似乎也在急速回升。分析师们调高了对一系列基本生产数据的价格预期,其中包括铁矿石和锌。
    澳 大利亚必和必拓(BHP  Billiton  Ltd.)的贸易总监马里斯·克罗伯最近在纽约参加美林公司主办的一个矿业会议时说,人们看到中国的投资 和建筑活动再拾升势……这将再次推高中国的需求。他说,“所有领先指针都显示,未来几个季度将有更大幅度的增长。”
    不过也有经济学家表 示,不应对中国近期的数据急于得出结论,有些数据只反应一两个月的经济活动,而且还有很多指针显示中国经济总体上正在放缓,这种趋势最终可能会削弱对基本 原材料的需求。瑞银(UBS)驻香港的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说,近期人们在中国看到了有力的增长势头。安德森在9月发表的一篇引发广泛讨论的报告中呼 吁,应重新充分估计中国对水泥、钢材、铝及其它基本生产数据的需求潜力。报告指出,根据最新得到的今年7月份数据,当月中国的建筑活动较上年同期增长了 30%。今年二季度的增幅是10%-15%。他说,现在还不能判断这种势头是否会持续,抑或它只是三季度的反弹。
    有一种可能是,中国厂家 目前正在过度生产,这最终将导致钢铁、电视机、住宅和其它大小商品的供应量超过中国和世界其它地区的需求。这将导致未来出现价格回调。分析师对钢材价格特 别担心,部分人士认为,即使钢铁的需求持续超过预期,但钢铁生产仍将面临严重过剩的局面。
    经济学家还指出,中国的石油需求似乎仍在放慢。 许多分析师表示,很难相信中国会在不需要大量增加石油进口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加速增长。尽管如此,对于今年后半段中国的原材料需求比预期的更持久、更强劲 这一点人们基本没有疑问。中国是世界新增原材料需求的最大来源,这使其对全球原材料市场价格有很大的影响力。
    据里昂证券亚太地区市场部的资料,去年,全球铝和铜的新增需求量有大约一半来自中国,而铁矿石、镍和燃煤的新增需求量中来自中国的比例甚至更高。
    中 国持续强劲的原材料需求可能会给生产商的利润率带来很大压力,近来就有许多厂家受到了影响,如位于宾夕法尼亚的美国大型生产和分销商 Werner  Holding  Co.  Inc。穆迪投资服务公司近期下调了该公司的债券评级,据称原因之一是该公司一直未能将铝等原材料的涨价因 素转移到产品价格上。在华经营的企业也处境不佳。一家电视机组件生产商的管理人士表示,近期的铜价比他们的预期高出大约19%,这让该公司的利润率被大大 削弱,铜价是他们最大一块难以控制的成本负担。
    对于需求持续高于预期的原因分析师们意见不一。CLSA驻上海分析师安迪·罗斯曼说,他怀 疑中国经济实际已开始放缓,虽然许多生产商在利润率收窄的情况下为维持市场占有率仍在大量出口产品。他认为,生产商的这种做法客观上支撑着对原材料的需 求,不过这恐怕不会成为一种有效的长期战略。
    中国近期的精炼铜进口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同时,估计7、8月份的铝消耗量较去年同期的涨幅是去年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钢材消耗量似乎也有大幅增加,虽然分析师表示,不能简单地与去年同期作对比,因为去年中国为抑制经济过热一直在采取措施放慢钢铁生产增速。
    不过,眼下许多分析师对全球市场大多数原材料的价格都维持看涨预期。还有其它一些因素也有助于将原材料价格维持在高位,包括因劳动力和设备短缺导致的新矿山不能及时开采等。
    巴克莱资本本月早些时候提高了对基础金属今年四季度及明年全年的价格预期,称铝、铜、铅、锌市场的前景好于预期。许多专业人士此前认为,2006年铁矿石的价格在2005年前所未有地上涨71%之后将出现回落,但现在有人预计铁矿石价格将再上涨15%。
                                                          (WSJA,2005.10.19)

                                        国际经济

德国经济成为欧洲央行加息的障碍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就在欧洲央行开始考虑上调欧元区利率之际,一个潜在的障碍使其它需要克服的困难都相形见绌,那就是欧洲央行官员所说的“德国的自相矛盾之处”。
    近 年来,虽然德国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德国的经济增长率却落后于几乎所有邻国。欧洲央行的官员和欧洲大陆的政界人士担心,通过加息遏制欧元区 通货膨胀率上扬之举可能会损害德国这个欧洲最大且最重要经济体,欧元区12国本地生产总值的近三分之一是德国创造的,但该国的经济复苏尤其显得脆弱。
    欧 洲央行坚持认为,德国联合政府的组建将激发起德国人的乐观情绪和消费意愿,从而对加息产生的负面影响起到缓冲作用。这些负面影响包括借贷成本增加以及投资 下降等。但欧洲央行的这一希望可能会落空:德国新总理默克尔改革德国经济的计划预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被弄得面目全非;事实上,一个由意识形态截然相反人 士组成的政府可能会导致施政上的混乱并使德国的经济前景更加黯淡。
    但欧洲央行的官员们在公开场合依然态度乐观,他们正在寻找欧元区可平稳渡过加息冲击的迹象。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克劳斯·利布舍在维也纳对记者们说,大联合政府是强势政府,如果真的有意进行大规模经济改革,任何强势政府都是有能力的。
    欧 元区的财政部长们却对加息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他们直截了当地对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对于欧洲央行有关创纪录的高油价会导致通货膨胀率全面上扬的担忧 不敢苟同。成立已7年的欧洲央行近4年来一直未上调过利率,因为欧元区经济在此期间一向增长乏力,但对两年前就任欧洲央行行长之职的特里谢来说,是否做出 加息决定一直是他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之一。
    欧洲央行的管理委员会在最近一次会议上决定,向公众发出利率可能上调的警告,这实际上是授权特里 谢向公众表示:虽然目前为2%的利率水平“仍然适当”,可一旦欧洲央行发现物价显著上涨,它就会立即采取相应行动。特里谢也近一年来首度表示,欧洲央行已 经讨论了加息的得失利弊。
    欧洲央行认为加息的好处有:在消费者和投资者对物价上涨开始感到担忧之际,此举可向公众展示欧洲央行维护其反通 货膨胀斗士形象的决心。欧洲央行正日益确信,石油和其它大宗商品的价格将长期保持稳步上扬势头,该行希望阻止飙升的能源价格导致一般商品的价格和工资水平 不断上涨。
    欧洲央行担心房地产市场已经发展过热。虽然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加息举动已起到了给住房市场降温的作用,但两国的经济增长率也因此 下降。对一些欧元区国家来说,经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的实际利率一百多年来还从未低于欧洲央行基准利率目前的水平。欧洲央行认为其基准利率目前已处于危险的 水平,如果欧元区经济形势严重恶化,需要欧洲央行大幅降息加以提振,那么眼下如此低的基准利率水平将大大限制欧洲央行施展拳脚的空间。
    欧 洲央行还担心,如果维持利率不变的时间过长,那么加息进程一旦启动可能就需要迈出更大的升息步伐。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成员斯马吉说,欧洲央行在加息道路上 走得越远,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多数分析师目前预计,如果物价继续攀升,欧洲央行未来几个月将会加息,因为与通货膨胀率作斗争才是欧洲央行的正式 任务,而支持经济增长并非必须做的工作。
    但几个因素却使欧洲央行不得不对加息持谨慎态度。一个是油价可能下降。一个是利率上调有可能推高 欧元兑美元和其它货币的汇率,从而导致欧元区出口产品价格上扬,外销受到影响。欧洲央行还担心,美国巨额的预算和贸易赤字将增加美国经济的脆弱性,从而也 增加全球经济的脆弱性。
    欧元区经济总体呈现的疲弱之势(德国经济的颓势尤甚)是最令欧洲央行担心的问题,并有可能成为欧洲央行加息的障碍。
    德国面临的困境突出表明,欧洲央行要为成员国经济情况多种多样的欧元区制定出一套统一的货币政策是多么困难,其实最理想的是每个成员国都单独有自己的基准利率。欧洲央行之所以整整两年未调整过利率,部分原因就是要平衡各成员国的利率水平。
    德 国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显示,德国今年第二季度月均商品出口额达844.6亿美元,而美国只有755.3亿美元。在 经合组织30个成员国中,德国的贸易顺差是最大的。德国企业正在经历着激烈的重组进程,它们对劳工成本控制得很紧,今年第二季度德国的工资水平仅上涨了 0.8%,而西班牙和奥地利等国的工资水平增幅则为4%左右。
    但上述利好消息仍然未能对德国经济产生正面影响,也未能起到推动经济增长的 作用,德国经济在过去4年的大部分时间内一直停滞不前。经合组织预计,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今年的增幅将仅有1.4%,该国去年的经济增长率也只 有  1.2%,这使其成为经合组织成员国中除荷兰外经济增长最慢的国家。
    尽管出现了一些积极迹象,德国企业仍不愿投资增加工作岗位?兴建工厂和添置设备。德国人的消费意愿也很低落,家庭储蓄率自1999年以来一直在稳步上升,预计德国人今年将把可支配收入的11.1%储蓄起来,而美国的这一比例只有0.5%。
    德 国的人口也在迅速老化,这也会对公共财政造成拖累。欧洲普遍经历的购房热也未能在德国出现,这一热潮可对消费起到提振作用。高盛驻法兰克福的经济学家德里 克·舒马赫说,加息无疑会打击人们的购房热情,因为按揭贷款利率会相应上扬,从而打击建筑业。他说,经济复苏势头仍然非常疲弱,加息只会使情况更糟。
                                                  (WSJ,2005.10.18)
日本邮政系统改革将释放大量资金
    约 翰·H·马金(John  H.  Makin)在《华尔街日报》亚洲版上撰文分析道,日本准备摆脱十年之久经济增长乏力的切实计划其实并没有动用传统的 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而是在走一条自下而上的道路。其中意义最重要、动作也最大的就是邮政储蓄金融服务 (Postal  Saving  Financial  Services)机构的改革了。此举有助于释放日本居民手中超过5万亿美元的积蓄,把它们投 入到生产性活动中去。
    日本邮政系统私有化改革计划于2017年完成。目前,邮政私有化最重要的一步已经迈出:从10月1日开始,日本邮政 储蓄的客户就可以在邮局柜台直接购买共同基金。高盛、大和证券和野村证券是首批获准在日本各地邮局经营共同基金业务的三家证券公司。竞标程序之一是向政府 展示它们培训邮局员工的计划,邮局职员将向存款客户提供咨询,建议他们采用共同基金等替代性投资渠道,并解释这样做的好处。
    邮局是战后日 本绝大部分居民得到金融服务的主要场所。以前,邮局会把居民存在这里的数万亿美元资产交给政府使用,购买政府债券或者为公众项目融资,例如著名的 “bridges  to  nowhere”项目。现在,邮局职员们已经动员起来,帮助把这笔庞大的资金吸引到私营领域的生产性项目上去。
    对 那些习惯于数百只共同基金,有着广泛的储蓄渠道的人们来说,日本人现在可以在邮局购买共同基金毫不稀奇。但是,在日本这个储蓄窗口多年来一直由政府垄断的 国家,这的确是重大的改变。如果对邮局售卖共同基金的重大意义有所怀疑,只要去看看那些在第一轮竞标中失败的金融服务机构的沮丧之情就可以了。 Fidelity、瑞穗(Mizuho),以及新生银行(Shinsei  Bank)等大型机构都渴望在邮局占据一席之地,它们还会成为下一轮竞标的积 极竞争者。
    日本共有24000个邮局遍布全国各地,这对任何一家想与储户直接接触的金融机构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东西。二战后,日本邮局就 垄断了居民通往金融市场的道路。邮政储蓄系统之所以大受群众欢迎,是因为以前邮局通过政府补贴,总能向储户提供很有吸引力的储蓄工具,例如利率为6%-8 %的10年期债券,当时还是90年代初,日本的通货紧缩还未真正出现。除了在80年代日本股市泡沫盛行期间,银行和证券公司提供的投资收益率根本无力与邮 政储蓄系统抗衡。
    但是,这个时代已经结束了。眼下,随着邮政储蓄存款票据的纷纷到期,居民们终于可以在大范围内选择下一个投资渠道了。何况,邮局也不再能够提供那么诱人的储蓄品种了,因为长期的通货紧缩和经济增长乏力意味着邮政储蓄存款的收益率已大大下降。
    90 年代日本股市崩盘,紧跟着就是持续多年的通货紧缩,银行体系摇摇欲坠,储蓄存款基本没有利息可言。于是,居民们相继把手中数万亿美元的现金“压到了箱 底”,或者说变成了收益率极低(大大低于0.5%)的邮政储蓄存款。最近这三年,日本居民手中的现金及存款(大部分是短期存款)平均约为7万亿美元,占日 本个人金融资产总额的56%左右。2004年,日本居民的股市投资约为7000亿美元,只有居民所持现金和储蓄资金总额的10%,只占个人金融资产总额的 5.4%──2002年只有3.8%。
    日本民众和日本经济都会受到日本邮政系统改革的重大影响,更不要说国际金融市场了。邮局将成为引导 巨额储蓄通往金融市场、发挥高效作用的渠道。全球投资者本来就对业务精简、管理良好的大型日本企业的前景非常乐观。最近这四个月,日本股市上涨了20%。 如果日本储户只拿出现金和活期存款的10%(也就是7000亿美元),就足以推动股价上涨,创造大量财富,从而推高国内需求──这是经济复苏的必要条件。 反过来,股价的上涨要以强劲的基本面为基础:股市市值上扬要以经济增长前景的改善为前提。
    长期以来,日本居民一直对90年代的股市崩溃心 有余悸,避之唯恐不及。现在,日本经济的基本面日益好转逐步吸引了他们的目光。通货紧缩形势有所缓解;外资持股比例不断上涨。日本企业放弃交叉持股,超过 4%的派息率令外国投资者印象深刻。工薪收入增加也让日本居民信心大增,他们早就准备着大笔投资外国债券基金,现在时机已经成熟。
    日本决策者似乎已经得出结论:投入外国债券的大笔居民储蓄至少有一部分可以分流到日本股市去。这也是小泉纯一郎如此强硬推行邮政体系私有化进程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议会对邮政系统私有化全过程的批准,邮局以及邮局内设的共同基金柜台也难以让人看到光明的未来。
    国 民储蓄通过邮局里的新设共同基金渠道流向其它地方将给日本经济注入强大动力。如果日经指数能在这笔资金流入的基础上再涨30%,至18000点,日本居民 在股市上的财富就会激增大约2100亿美元。如果他们只消费其中的5%,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就有望增加0.2个百分点。对于一个长期可持续经济 增长率预期约为1.5%的经济体而言,0.2个百分点的增加相当重要。
    资本市场是否健全对保持日本经济复苏的动力至关重要,金融领域改革 的规划者们要改善资本市场功能还有一步要走,那就是挑选在邮局开设共同基金柜台的金融服务机构的程序应该更加透明。金融服务提供商应该能够公开竞标这项资 格。第一轮遴选多少有些不够透明,最终结果仍有一些不能令人完全信服的因素存在。
    对邮政服务/金融服务柜台特许经营权的简单拍卖是最好的 办法。如果有足够多的私营机构参与竞标,并获得在邮局设立零售窗口的机会,就会有力促进政府的金融服务产业私有化进程。因为邮局里的大量金融服务窗口会在 同行里产生足够的竞争,从而确保普通居民获得成本最低且效率最高的金融服务。
    日本经济正在不断前进,前面还会有不少起伏跌宕。小泉纯一郎的邮政服务私有化改革将在日本经济持续增长的道路中扮演重要角色。邮局可以将大笔储蓄资金引向市场力量主导的领域,而不是通过政府引导来利用这笔资金。结果将是资源配置改善,经济增长加快。
                                                          (WSJA,2005.10.20)
外国投资者对越南股市跃跃欲试
    据 《华尔街日报》亚洲版报道,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引来了世界各地的投资者,越南现在正在步其后尘。在经过多年时断时续的发展后,越南的股市再度引起了人 们的兴趣。越南一直在努力开放资本市场,以便能够像中国那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从10月24日开始,越南将把上市公司中外资持股的上限从30% 提高到49%。
    越南股市目前的规模很小。在胡志明市的证交所有30只股票上市,在河内的另一家证交所还有6只,它们的市值总额只有大约 3.4亿美元。不过越南还有一个非正式的场外交易市场。据Dragon  Capital的经理多米尼克·斯克里文估计,这个市场的市值大约有25亿美 元。
    越南股市并没有所谓的交易时间。现在一般来讲,先是20分钟的交易时段,接着再有30分钟,最后是30分钟的大宗交易时段,只进行交投量超过1万股的交易。将提高外资持股上限的消息令越南正式的股票市场异常活跃。越南证交所指数自8月1日起已上涨了20%以上。
    一 些总部在胡志明市的外国股权投资者打算加大投入。而对越南感兴趣的大投资者通常会借助那些在越南本地安营扎寨的投资经理。交易商估计,外商在越南股市的投 资金额已高达越南股市总市值的20%。实际上,外国投资者在五只股票上的持股量已经达到了越南目前允许的上限,在另外六只股票上的持股比例也达到了 29%。
    越南政府正在大规模推行私有化。亚洲开发银行预计越南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7.5%。投资者们表示,越南和中国国情的相似性也让他们更有胆量。
    大 多数越南上市公司过去都是完全由国家所有的企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曾在越南的出口增长方面发挥过很大作用的公司,包括 Chau  Thoi  Concrete、An  Giang  Fisheries  Import  &  Export和 Binh  Thanh  Import-Export  Production  &  Trade。由于政府的这次公司私有化涉及大约 1000家企业,所以还有许多新股会陆续发行。比如,一家国有的奶制品公司Vinamilk预计就会在今年12月前正式上市,这家公司的股份已经在非正式 市场上被交易着。
    不过,仍有不少投资者对这个新市场持谨慎态度,他们也有充分的理由。20世纪90年代中期,越南政府曾表示会开放市场, 于是海外投资者蜂拥而至,但结果开放的速度非常缓慢。又过了几年,越南在股票市场建设方面似乎又有了热情。监管当局规定了单日成交额上限并威胁要规定最短 持有股票的时限。由于对这些繁琐的限制感到失望,大多数外国投资者以及许多本国投资者都纷纷离开了越南股市。研究报告缺乏也是一个问题。虽然有一些越南公 司发布股市研究报告,但大多数全球性的投资银行却对越南上市公司不屑一顾。
    在越南的证券市场2000年建立之前,一些私人公司的股票是在 经纪公司那里──通常也就是在咖啡馆──进行场外交易的。如今让投资者更感兴趣的是,越南计划在今年年底之前扩大外商投资在场外交易市场的比例。正式股市 在会计操作和信息披露方面对上市公司的要求都更为严格,所以投资者希望这一市场能成长起来,从而加强公司治理。
    PXP旗下越南基金的经理 凯文·斯诺鲍尔说,越南正式股市的短暂交易时间让那些并非居住在本地的外国人难以参与。在今年的前8个月,这两个交易所的平均每日成交额大约是40万美 元;最近这个数字攀升到了150万美元。而泰国股市今年截止到目前的平均每日成交额为4.36亿美元。
                                                    (WSJA,2005.10.21)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为何日本未随外资抢摊中国银行?
    英 国《金融时报》在一篇报道中说,收购中国各银行股权的国际银行清单正越来越长,其中包括许多全球金融界的最知名银行,如美国银行 (Bank  of  America)、瑞士联合银行(UBS)和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但这个清单 一个明显的反常是:没有一家日本银行。
    国际银行都在中国各银行首次公开上市前直接入股,旨在打入中国正在兴起的批发和零售金融服务市场。其目的是最终可以直接向中国客户提供企业和零售银行业服务。
    三 菱日联金融集团(MUFG)、瑞穗(Mizuho)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SMFG)是日本三大银行,也位列全球最大银行之列,大多数已表示有兴趣在随后几 年参与全球竞争。那么它们为什么让投身于中国经济转型的机会从身边溜走呢?对此的解释涉及商业、政治和历史,而且在许多方面可作为一个案例,研究这三个因 素是怎样相互纠结,并在亚洲产生不利后果的。
    日本大型银行在中国的业务的确有限,只是在大多数中国的中心城市设有分行,并在其它大城市设有代表处。但它们的主要角色是向在当地经商的日资企业提供批发银行服务。日本银行之所以没有超出这个业务局限,部分原因是它们一直忙于处理国内诸多问题。
    债 信评级公司惠誉(Fitch)高级主管布雷特·昂斯莱表示,日本几大银行在上世纪90年代获得政府纾困后,现在仍然欠日本纳税人的钱。“如果它们有任何剩 余资本,将会受到政治压力要求它们首先还钱,而不是到中国投资。”他补充说,日本的银行业危机使得该国的银行资本金不足,而目前它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对手资 本充足且已做好准备,打算投入巨资,以在中国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在竞购战中,日本银行很有可能没有能力出更高的竞价。”他说。
    更进一步 的障碍来自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日本的银行家们说,今年4月中国发生了反日活动,目标对准了大量日本公司,这些活动不利于日本在中国建立大量零 售业务。分析师说,中国的银行也不愿与日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因为两国有着不堪回首的过去,尤其是中方面对一长串非日本的合作伙伴名单时。
    但 摩根士丹利信用分析师理枝子·麦卡锡表示,随着银行业的复苏,日本银行开始着眼海外(可能包括在中国),收购只是时间问题。她说:“日本银行在经济资本上 的恢复将使它们更积极地重返国际市场。”分析师们表示,鉴于近期欧美银行与中方的结盟热潮,问题将是,到那个时候中国还剩下多少合适的收购目标。他们警 告,对日本银行而言,长期的延误可能错失一次重大机遇。虽然现在日本银行的情况比多年来要好,但仍然存在严重问题,特别是在赢利方面。日本国内公司与零售 银行业务的利润率微薄,大约在100个基点,而中国所能提供的利润率要高得多,尤其在日本资本成本很低的情况下。
                                                              (FT,2005.10.21)
中国赢得汇率对话主动权  
    FT 中文网撰稿人文榕撰文分析说,中国看来正在赢得汇率对话的主动权:在刚结束的中美联合经济委员会会议上,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和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都以相当温和 的口气表示了对“中国将履行其加大汇率制度灵活性承诺”的信心,并理解中国正在“为建成更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和更灵活的汇率制度”所作的技术性准备。上周末 闭幕的G20会议上,人民币汇率并未入外界所预料的那样被热烈讨论。
    和财政部官员访华前的施压姿态相比,这可能还算不得戏剧性转折。面对 国会山上的焦躁,斯诺先生临行前的高姿态是可以理解的;而在汇率改革和金融机构准入方面得到“中国真诚的承诺”之后,他在会议的主办国热情表示“改革正在 进行,正在为中国提高金融市场抗风险能力,和更加弹性的货币政策以及开放市场铺路”。
    中国官员们一直强调,汇率水平不应成为理解中美贸易 不平衡的关键,汇率改革关乎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而降低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则要求自身更平衡的增长。美方已经公开接受这一立场:格林斯潘对中国金融体系能 否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作出了提醒,而斯诺则表示,美国国会要求中国大幅度提高汇率水平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的法案是“考虑不当”的,财政部理解并支持中国 扩大内需的努力,至于11月份向国会的报告是否会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则“尚未作出结论”。——对于在内外压力下小心翼翼推进灵活汇率的中国央行来说, 接下来数周乃至数月都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时间窗口。
    在降低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与货币升值压力之外,中国还将有进一步收获。G20会议的公报含 蓄地要求增加包括中国在内新兴经济体在IMF和世界银行的代表权(股权份额),并要求这两家机构开始实质性地讨论这一问题。美方则以汇率问题上的平和姿态 赢得了更有利的金融业准入机会——近日华尔街银行入股中国券商的新闻频出,这些出资者的条件之一就是获得对券商的实质性控制权和在市场中的全面业务许可 权。而中国监管和金融稳定部门官员早已表示,外资有序地进入中国金融业对金融稳定与效率都是有益的。
    G20会议上,IMF总裁拉托在中国 强调,稳健的金融体系、相对稳定的汇率水平和灵活的汇率机制对中国至关重要,而以美国巨额赤字为特征的全球失衡现象并不能以保护主义和货币大幅波动为解决 之道。和以往在汇率水平与贸易顺差问题上的针锋相对相比,中美双方经济磋商的日程看起来正在相互接近,特别是在美国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之间。汇率机制 (而不是人民币升值)、金融机构准入、金融体系改革和遏制贸易保护主义占据了这一日程的主要位置,双方在这几个话题上各自下注,各有所获。这一轮交易之 后,双方显得都还算心满意足。
                                              (FT中文网,2005.10.19)
台湾中经院第三度下调今年经济增长预测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中经院)10月21日发布最新台湾经济增长预测报告,预测台湾2005年全年经济增长率为3.53%,较今年7月时的预测值3.8%下修0.27个百分点。
    这已经是中经院提出今年经济增长率以来的第三度下修,从年初最高的4.05%,年中的3.8%,到现在的3.53%。中经院并预测,2006年台湾经济增长率为4.02%。
    面 对景气、股市不断下跌的局面,台湾当局祭出政策利多来刺激市场,提出包括放宽库藏股资本适足率,鼓励企业实施库藏股、松绑寿险和基金业者投资外国市场比 率,藉以鼓励投资台湾股市、调降遗产税和赠与税,吸引资金回流、协助企业资金融通问题四大利多措施。行政院长谢长廷表示,将就经济面努力来挽回外资出走台 股的心。
    相对于官员对台湾的景气预测偏向乐观的态度,民间则是保守应对。台湾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科长卢志敏表示,他对台湾出口表现略为乐 观,主因在美国经济维持增长,其他国家即使需求略缓,但程度有限,再从产业面观察,电子资讯产业进入下半年旺季需求,会带动半导体业景气复苏,综合观察, 今年经济增长率应属乐观。不过,他承认台湾经济也有隐忧,例如台商对大陆投资减少,如果这表示在大陆垂直整合及当地采购化,而减少自台湾进口半成品,长期 而言,对台湾经济发展会有隐忧。
                                                              (综合信息)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5年第77期(总第610期)2005年10月21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