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外国直接投资将进一步增加

2005-10-17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5年第76期(总第609期)2005年10月18日(星期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发展中国家继续成为全球投资热点

    联 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新近发表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与研发国际化》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5: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zation  of  R&D) 年度报告对2004年的全球投资进行了全面分析,对2005年的投资前景进行了预测,并探讨了跨国公司和研发国际化近年来的进展情况和对各国的影响。

2004年全球投资略有上升
    在 《投资报告》的概述中,联合国指出,2004年,由于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强劲增长,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在连续三年下滑之后略有回弹。2004 年的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为6480亿美元,比2003年多2%。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数额激增了40%,达到2330亿美元,但发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外 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减少了14%。因此,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中所占的份额增至36%,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保持了外国直接投资 最大接受国的地位,排在其后的是英国和中国。
    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2004年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许多产业中强 大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纷纷探索提高竞争力的新途径。其中有些途径是在新兴市场经济体迅速增长的市场扩展业务,促进销量,有的则是合理调配生产活动以及实现 规模经济和降低生产成本。许多初级商品价格的增长,进一步刺激了外国直接投资流向石油和矿物等天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在一些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2004 年投资流入量的加大是与跨国兼并和收购(并购)活动的上扬联系在一起的。“绿地”式外国直接投资在2004年连续第三年持续增长。如果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 能够得到保持,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在2005年进一步增加的前景大有希望。
    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在2004年增长了18%,达到7300 亿美元,设在发达国家的企业占了其中大部分(6370亿美元)。事实上,全部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的几乎半数都出自三个来源:依次为美国、英国和卢森堡。发 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仍然是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实现净资本出口的主要国家,净流出量大于净流入量2600亿美元。虽然欧洲联盟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下降了 25%,减至2800亿美元(七年来的最低水平),但多数其他发达国家增加了在国外的投资。美国的流出量增加了90%以上,达到了破记录的2290亿美元 的高水平。
    2004年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估计为9万亿美元。创造这一存量的是大约70000家跨国公司及其设在海外的690000家子公 司,国外子公司的总销售量几近19万亿美元。按照国外资产排列,通用电器公司(美国)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非金融跨国公司,接下来是沃达风(英国)和福特汽 车(美国)。在世界跨国公司100强当中,有四家公司设在发展中经济体,其中排在首位的是和记黄埔(中国香港)。
    跨国公司100强的国际 扩张速度似乎已经放慢。虽然这些公司在海外的销售额、就业和资产的绝对值在2003年均有提高,但由于在母国开展活动的扩张速度较快,因而相对重要性有所 下降。日本和美国的跨国公司与欧洲跨国公司相比,跨国化的程度一般较低。设在发展中经济体的头50家跨国公司外向扩张的历史较短,跨国化的程度较低,但发 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之间在这方面的差距正在缩小。
    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国际投资继续稳步增长,占了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大 部分。在2004年的跨国并购总值中,服务产业占63%,而在这一产业的跨国并购之中,金融服务占三分之一。今年的《世界投资报告》首次排列了金融跨国公 司50强。大型跨国公司在世界金融服务中的主导地位,不仅在于拥有的总资产,而且还在于它们在其中开展经营活动的国家数目。在这一名单中,花旗集团(美 国)占第一位,接着是瑞士联合银行(瑞士)和安联(德国)。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的金融跨国公司2003年占金融跨国公司50强总资产的74%。
    促 成并购包括跨国并购上扬的,主要是发达国家的低利率、利润增收和资产价格的复苏。此类活动的价值飙升28%,达3810亿美元。在许多产业的持续重组和合 并进程中,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这些交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4年最大的并购交易是西班牙Santander  Central  Hispano收购 英国Abbey  National,价值达160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在整个外国直接投资活动中的份额较为一般,尽管这些国家的公司正在越来 越多地参与并购,其中也有一些重大个案。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上升主要是与亚洲的“绿地”式投资增长相连。中国和印度两国在2004年发展中 国家全部新注册的“绿地”(和扩张)项目中占了大约半数。
    在外国直接投资三大融资形式当中,股权投资在全球层次占主要地位。在过去十年 中,这种投资占外国直接投资总流量的约三分之二。公司内贷款和利润再投资这另外两种外国直接投资形式的份额分别平均为23%和12%。这两种外国直接投资 的波动一般很大,反映出利润和股息回汇或偿还贷款的必要性发生的年度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外国直接投资融资格局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在发展中国家, 利润再投资始终较其他两种形式重要。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继续大于其他私人资本流入量和官方发展援助流量。在2004 年,这种资金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所有资金中超过半数,远大于官方发展援助。但是,外国直接投资仅集中在少数发展中国家,而在很多其他发展中国家,官方发展 援助仍然是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的情形尤其是这样,尽管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在个别国家超过了官方发展援助。
    为了使投资环境 对投资者更有吸引力,各国都继续采纳新的法规。在2004年实行的涉及外国直接投资的271项此类改革中,有235项涉及到利用新的促进措施或对外国直接 投资开放新的领域。另外,20多个国家为了吸引更多外国直接投资而降低了公司所得税。但是,在拉丁美洲和非洲,一些政策变革降低了法规对外国投资的优惠程 度,尤其是在自然资源领域。
    在国际层次,双边投资条约和避免双重征税条约的数目在2004年分别达到了2392和2559项,发展中国家 之间缔结的此类条约较多。另外,在区域和全球层次也缔结了更多的国际投资协议,这有可能推动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更大开放。一般而言,各种国际协定的内容正在 变得越来越精细复杂,协定中越来越多地纳入了涉及面广泛的投资相关条款。投资者——国家间争端也与国际投资协议的增加并行而不断增多。
    在 发展中国家中,亚洲和大洋洲地区是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区,也是最大的来源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上扬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各国和各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亚 洲和大洋洲再次成为发展中区域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最大的目的地。该区域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480亿美元,比2003年多460亿美元,实现了有史以来 的最大涨幅。东亚的流入量上涨了46%,达到1050亿美元,主要的推动因素是中国香港的流入量大增。在东南亚,外国直接投资激增48%,达到260亿美 元。南亚的流入量为70亿美元,增长了30%,印度排在第一位。流入西亚的外国直接投资涨幅更大,从65亿美元增加到了98亿美元,其中半数以上集中在沙 特阿拉伯、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和土耳其。中国保持了发展中国家里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的地位,流入量为610亿美元。
    亚洲和大洋洲区 域目前也正在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来源。该区域2004年的流出量增加了三倍,达到了690亿美元,主要原因是来自中国香港的外国直接投资大增,另 外也由于东亚和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其他地区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增长。多数这些投资是区域内投资,主要是在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之间。但是,出自亚洲经济体的 区域间投资也有所增加。例如,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主要推动因素是自然资源需求的扩大。这带来了对拉丁美洲的巨额投资项目。印度跨国公司也对其他区域 (主要是非洲国家和俄罗斯)的自然资源投入了大量资金。亚洲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也在增加:尤其是在去年,中国和印度跨国公司实现了对欧美公司的几项大规模收 购,例如联想集团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
    国家和区域层次的多种政策改革便利了亚洲和大洋洲内、外向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增长。例如,东盟和中国签订了到2010年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协定,若干亚洲国家也与美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在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在连续四年下滑之后,于2004年大幅增加,达到了680亿美元,比2003年的水平高出44%。进入非洲的外国 直接投资流量几乎保持了与2003年同样的水平,为180亿美元。对自然资源的外国直接投资尤其强劲,这是矿物和石油高价格以及初级产品部门投资获利性加 大的反映。
    东南欧和独联体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在2004年实现了连续第四年的增长,达到了350亿美元这一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这是避免 了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流量连续三年(2001至2003年)下滑的唯一区域,在2004年又保持了外国直接投资的有力增长(涨幅超过40%)。在东南欧,外 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只是在2003年才开始增加。在大型私有化交易的推动下,流入量在2004年几乎增加两倍,达到110亿美元。在独联体,流入量从 2000年的50亿美元增加到了2004年的240亿美元,这种流入量的增长主要获益于石油和天然气的高价格。俄罗斯是这个区域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 国。
    相形之下,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继续下降。发达国家现在包括十个欧盟新成员。进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在2004年下降 到了3800亿美元。下降的急剧程度低于2003年,说明始于2001年的下滑趋势可能已经见底。这种下降涉及到发达世界的许多主要接受国。但是,也有一 些显著的例外。主要由于跨国并购规模的扩大,美国和英国的外资流入量大幅增长。同时,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量在2004年再度上扬,达到了6370亿美元。
    整 个欧盟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下降到了2160亿美元,这是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但是,各欧盟成员国的业绩不同,丹麦、德国、荷兰和瑞典的下降幅度最 大。在一定程度上,欧盟外国直接投资持续下滑反映的是一些成员国公司内部贷款的巨额偿还和收入的回汇。与此同时,所有十个欧盟新成员国由于经济高速增长, 有可能以低成本获得有技能人力资源,而且加入欧盟以后法规框架减少了不确定性,因此吸引了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进入日本的外资流量激增了24%,达到 80亿美元,而进入其他发达国家(以色列、新西兰、挪威和瑞士)的流入量出现下降。

2005年外国直接投资将进一步增加
    报 告认为,全世界2005年的外国直接投资前景看好。可以预期,只要经济增长得到巩固并扩大范围,公司重组稳步推进,保持利润增长,继续开拓新市 场,2006年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将会进一步增加。公司继续需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向新市场拓展,降低成本和获得国外的自然资源及战略资产,这种种需 求为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提供了动力。另外,跨国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有可能带动更多的并购活动,这也应能提高在发达国家的外国 直接投资水平。
    贸发会议对于跨国公司、专家和投资促进机构开展的调查证实了这种相对乐观的前景,其他一些近期调查的结果也是如此。在贸发 会议开展的调查中,作了答复的跨国公司和专家有半数以上以及五分之四的投资促进机构都预期,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会在短期内(2005-2006年)有所增 长,只有极少数预计外国直接投资会在不远的将来下降。所提到的应能导致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的因素包括,公司受到的竞争压力、服务业持续向国外发展、正在实行 的自由化以及跨国公司在新市场的增长。
    同时,在预计外国直接投资流量时,有理由保持慎重。一些发达国家增长放慢,一些区域存在着结构性弱 点和金融及公司脆弱性,这些因素继续妨碍着外国直接投资恢复有力增长。许多国家的对外收支不平衡持续不断汇率急剧波动,初级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和飘忽不定, 所带来的风险有可能阻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动。
    不同区域的外国直接投资前景存在着一定差异。由于亚洲和大洋洲经济形势好转,发挥着全球生 产中心的重要角色,改善了政策环境,为区域一体化付出了不懈努力,所以外国直接投资流入该区域的前景十分乐观。贸发会议所调查的跨国公司、专家和投资促进 机构认为,该区域的外国直接投资前景光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预期会在2005-2006年增加,因为在2004年推动外国直接投 资增长的大多动力都会持续。非洲的前景也是积极的,部分原因是初级商品价格的上扬和非洲具有自然资源方面的潜力。在调查中作了答复的跨国公司有四分之一预 期非洲2005-2006年的流入量将增加,这表明对这一区域应持较为谨慎的乐观估计。
    由于预期东南欧和独联体尤其是前者有竞争力的工资将会吸引更多的追求效率或出口导向的项目,而资源丰富的独联体各国能够获益于持续高位的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因此,可以预期东南欧和独联体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在不远的未来会进一步增加。
    发 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和流出量虽然在2004年下滑,但从经济略有增长和企业利润有力上扬的预测看,2005年恢复增长的前景仍然是积极的。在 2005年的头六个月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大为增加。最大接受国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前景良好,尽管流入量可能不会达到2004年的高水平。

跨国公司驱动全球研发
    报 告指出,全球研发开支在过去的十年中迅速增长,2002年约达6770亿美元。这一开支高度集中。此种开支最大的头十个国家以美国占首位,占了世界总额的 五分之四以上。在前十位中,只有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韩国)。但是,发达国家的份额从1991年的97%下降到了2002年的91%,而发展中亚洲的份 额从2%增加到了6%。与此相似,创新产出(按照核准的专利数目衡量)也有增长。例如,在1991-1993年和2001-2003年这两个时期,发展中 国家、东南欧和独联体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提出的外国专利申请从7%跃升到了17%。
    跨国公司是这一进程中的主要角色。一项保守的估计是, 跨国公司占全球研发开支的近半数,占工商研发开支(估计为4500亿美元)的至少三分之二。在一些个别经济体,这些份额还要高得多。事实上,一些大型跨国 公司的研发开支高于许多国家的研发开支(见图3)。2003年研发开支超过5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有六家(福特汽车、辉瑞制药、戴姆勒-克莱斯勒、西门子、 丰田和通用汽车)。相比之下,在发展中经济体当中,研发总开支接近或超过50亿美元的只有巴西、中国、韩国和中国台湾省。世界上研发开支最大的公司集中于 少数产业,主要是信息技术硬件、汽车、制药和生物技术产业。
    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日趋国际化。这一趋势对于所有母国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但 它们的起始水平不同。就美国跨国公司而言,其拥有多数股权的外国子公司在这些跨国公司全部研发中所占的份额从1994年的11%增长到了2002年的 13%。在1990年代,德国跨国公司建立的国外研发单位比过去50年都多。瑞典跨国公司全部研发中的国外份额在1995年到2003年期间从22%增加 到了43%。
    在研发国际化扩大的过程中,外国子公司在许多东道国的研发活动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在1993年到2002年期间,全世 界外国子公司的研发开支从大约300亿美元攀升到了670亿美元(即从全球工商研发的10%升至16%)。虽然发达东道国的增幅相对不大,但在发展中国家 却相当突出:外国子公司在发展中世界工商研发中的份额在1996年到2002年期间从2%上升到了18%。在2003年,外国子公司占爱尔兰、匈牙利和新 加坡全部工商研发的半数以上,占澳大利亚、巴西、捷克共和国、瑞典和英国的约40%。形成反差的是,在智利、希腊、印度、日本和韩国则始终在10%以下。 研发联盟数量的上升和专利报批活动的增加等其他指标也同样证实,研发活动加大了在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力度。
    发展中东道国在跨国公司的全球 研发体系中所占的份额正在增加,但并不均衡。少数经济体吸引了研发活动的大部分。发展中亚洲是最为活跃的接受地区。例如,在美国跨国公司拥有多数股权的外 国子公司的研发开支中,发展中亚洲的份额从1994年的3%激增至2002年的10%。中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的增长尤其明显。在瑞典跨国公司 的国外研发活动中,美、欧、日以外国家所占的份额增加了一倍以上,从1995年的2.5%增加到了2003年的7%。关于德国和日本的调查结果和其他数据 证实,发展中国家和一些转型经济体作为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地点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加强。
    官方统计数据通常由于时间差而缺乏准确性,可能无法充 分反映研发国际化的速度。关于外国直接投资项目的较近期数据表明,研发活动向新地点的扩张正在加大力度。从了解到的信息看,在2002-2004年期间涉 及全世界研发活动的1773个外国直接投资项目中,大多数(1095个)实际上是在发展中国家或东南欧和独联体实施的。仅发展中亚洲和大洋洲就占了世界总 数的近一半(861个项目)。贸发会议在2004-2005年期间对世界研发活动开支最大的公司所作的调查,也显示出了研发活动新地点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 高。所调查的跨国公司有半数以上已经在中国、印度或新加坡开展研发活动。在东南欧和独联体,作了答复的公司提到的作为研发活动东道地点的唯一重要目标经济 体是俄罗斯。
    在同一项调查中,高达69%的公司说,国外研发的份额将会增长,只有2%的公司表示了相反的估计,其余29%的公司预计研发 国际化的水平保持不变。在以日本和韩国为基地的公司当中,这种走势显得特别有力,这些公司直到最近都还没有实行任何大范围的研发活动国际化。例如,在抽样 的十家日本公司中,有九家计划增加国外研发活动,而欧洲公司的61%表示有此种意向。另外,被调查公司还设想将研发地点进一步转向某些发展中、东南欧和独 联体市场。作了答复的公司中把中国作为未来研发拓展目的地的数目最多,接着是美国。排在第三位的是印度,这是另一个重要的研发活动新地点。有些公司还提到 了其他一些发展中经济体作为进一步开展研发的可能地点,其中包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省、泰国和越南。仅有极少数公司提到了向拉美或非洲扩展研发任何计 划。俄罗斯也在前十位目标地点之列。
        研发国际化中另一个新的和引人注目的趋势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国外研发活动的兴起和快速增 长。这一趋势是在获得先进技术和需要使产品适合主要出口市场的推动下形成的。这些跨国公司中有些是以发达国家的知识基础为目标,有些则正在其他发展中经济 体建立起研发单位。
    在不同地点开展研发活动随区域和经济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在2002年,在发展中亚洲的美国拥有多数股份的外 国子公司四分之三的研发活动与计算机和电子产品有关,而在印度,这些公司的研发开支有四分之三以上进入了服务业(主要与软件开发有关)。在巴西和墨西哥, 化学品和运输设备加在一起,占了美国外国子公司全部研发活动的半数以上。
    另外,跨国公司在国外开展的研发活动类型不同。跨国公司的子公司 有可能开展适应性研发,从基本生产辅助直到改造和提升引进的技术。创新性研发是为当地、区域或(最终走向)全球市场开发新产品或新工艺。建立技术监测单位 的目的是保持对国外市场上的技术动态的了解并向国外市场的创新先导和客户学习。虽然难以按照类型量化研发活动,但在发展中东道经济体的证据证明,亚洲在面 向国际市场的创新研发活动中占主要地位。中国、印度、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等亚洲经济体的研发活动在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方面的例子 有,泰国的丰田亚太技术中心、中国的摩托罗拉研发网和印度班加罗尔微软第六全球研究所。在开展的创新研发活动中,有些是前沿性的。半导体产业就是一个例 子。这是最早将生产移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之一,也是最先将先进设计移向某些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产业之一。有些设计是外国子公司完成的,有些则由当地公司完 成。例如,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的一些公司以及少量中国和印度公司现在已处在了设计工程的技术前沿。
    跨国公司到目前为止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区 域定点的研发活动有限。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研发密集型活动的外国直接投资相对很少,而在外资研发活动中,所开展的研发主要限于使技术和产品适应当地市 场,这在拉美被称为“热带化”。但在巴西和墨西哥则存在着一些重要的例外。在非洲,外国直接投资的研发含量一般很低,几乎不存在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也有 某些国家例外,如摩洛哥和特别是南非。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国内研发能力薄弱,在很多情况下缺乏能够创造足够刺激力推动投资者将资金投入研发的体制机制。
        在一些欧盟新成员国,外国子公司已经成为重要的研发角色。外国子公司在捷克共和国、匈牙利和波兰开展的研发活动通常与制造业有关,主要是汽车和电子产业。有些外国子公司也为地区或全球市场开展“创新性”研发活动。
    需 要使新产品和新工艺适应主要东道国市场,这始终是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动因。相关文献都普遍提到需要利用国外的知识中心获取新技术,雇用有技 能的专业人员和监测竞争者的活动。但是,跨国公司在若干发展中东道经济体内研发活动的近期激增,也反映出力图降低成本,利用这些地点不断扩大的人才库的用 意。可以把这看作是跨国公司生产网络全球化必然的下一步骤。这类似于面向出口的制造业和基于信通技术的服务业经历过的国际重组,跨国公司在这个重组过程中 力求通过利用不同地点的强项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研发活动向美、欧、日以外新地点的国际化是由多种推拉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所驱动的。就 推动因素而言,竞争的不断强化、发达国家研发成本的上升和工程、科技人力的短缺以及研发活动复杂性的不断提高,增强了研发工程专门化和国际化的必要性。就 拉动而言,以低成本获得科学和工程技能和人力的可能不断加大、制造过程正在向全球化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有着庞大和迅速扩张的市场,这些因素提高了这些国 家作为新地点的吸引力。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东南欧及独联体的经济体具有不断扩大的人才库,在这方面尤其是在科学活动方面十分重要,对于在母国无法找到足够技 能人才的公司来说更是如此。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激增。在2000-2001年期间,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几乎占全世界所有 高校技术专业类学生的三分之一。另外,有更多的科学人员和工程人员留在或回到中国和印度为外国子公司或当地企业从事研发工作,或开始自办企业。例如,在班 加罗尔,大约35000名非常住人口的印度人最近从美国返回,带来了所掌握的培训和工作经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在都在实行新的政策措施从国外吸引技 能人才,这反映出人力资源因素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高。
    通信技术不断改进并降低成本,新的研究方法有利于研发的进一步“分解”,有关世界各 地研究能力的信息不断完善,这些因素也促进了研发活动的国际化。与此同时,东道国投资环境的总体改善对于创建一个扶持性更强的框架作出了贡献。例如,重要 的政策发展动态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国家研究活动的改革、基础设施开发、针对与研发相关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投资促进活动以及研发鼓励措施。
    研 发国际化的当前趋势将会继续下去,这有一些基本原因。第一,公司受到的竞争压力仍会极大,迫使它们进一步创新。第二,由于技术变革迅速,研发活动需要加强 灵活性,这就需要有大量多种专门化的研究人员,因此也就必须把研发活动放在此种研究人员集中的地点。第三,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可能会造成专业人员和 掌握最新技能的人员不足,迫使跨国公司到其他地方寻求新人才。第四,通过本地企业和机构参与的累积学习过程,参与研发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家将逐渐提高自身能 力以开展更多的研发活动。但在目前看来,只有在中国和印度带领下的少数发展中国家和东南欧及独联体的若干经济体能够真正符合参与国际化的条件。

(完)
(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5年第76期(总第609期)  2005年10月18日(星期二)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