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明年面临更大风险

2005-09-30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5年第73期(总第606期)2005年9月30日(星期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
    2005 年9月28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表《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与研发国际化》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5: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 阿里zation  of  R&D)报告,报告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连续3年下降后,2004年出现小幅增长。报告说,2004年全球外国直 接投资比2003年增长了2%,达6480亿美元。2004年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2003年增长40%,达到2330亿美元;而流向发达国家的投资则 下降14%,只有3800亿美元,只是2000年峰值的三分之一。这表明外国直接投资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报告特别指出,外国直接投资在亚太地区创下新高。亚洲和大洋洲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投资增长幅度很大。报告还指出,流向拉丁美洲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幅也不小,而流向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保持了稳定。
    亚 洲外国直接投资2004年飚升至1480亿美元,达创纪录水平,预计今年将进一步上升。2004年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从2003年的540亿美元升至 610亿美元的新高,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投资目的地,并继续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外资流入国,而仅次于美国(960亿美元)和英国(780亿美元)。中 国大陆和香港占流入亚洲地区所有外资的三分之二。进入印度、澳大利亚、韩国、越南和其它几个国家的资金去年也创下纪录。
    流入香港的外来直接投资上升1倍半,达到340亿美元,是区内取得最佳投资增长率的经济体系。报告指出,继香港后,亚洲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接收地分别是新加坡、韩国和印度,分别为161亿美元、77亿美元和53亿美元。
    2003 年流入美国的资金原先估计仅为300亿美元,现已大幅向上修正至570亿美元,这意味着与早先的报道相反,美国从未将它在投资目的地上的领先位置让给中 国。但在去年流入美国和英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幅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波动性很强的并购活动的增加,而非在亚洲占主导地位的“全新”投资项目。
    在 6480亿美元的全球总额中,有三分之一流入以中国大陆、香港和巴西为首的发展中经济体。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表示,它预计,在中国和印度对原材料日益增 加的需求推动下,流入较贫穷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将继续上升。原材料需求已促使中国在拉美和非洲进行了大量投资。但油价上升对亚洲各经济体是一个威胁。
    该报告表示,中国对美元资产的积累,也有可能刺激中国企业进一步尝试收购美国企业资产,而不是购买更多的美国国债。
    《报 告》认为,如果经济持续增长,2005至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有望进一步上升。因为企业需要通过扩展新市场、降低成本,以及从外国获取自然资源和战 略性资产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些因素将拉动外国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同时,跨国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很可能引发更大规 模的并购活动,这些活动将进一步提高外国直接投资水平,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规模。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还指出,目前出现了一种变 化,即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正日益成为企业研发投资的目的地。它表示,全球最大的研发支出企业中,逾一半已在中国、印度或新加坡从事研发。调查表 明,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研发开支高于许多国家的研发开支。在2003年,有6家跨国公司的研发开支超过50亿美元。相比之下,在发展中经济体中,只有巴 西、中国、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的研发总开支超过或者接近50亿美元。
                                                                  (综合信息)

                                      国际经济

亚洲明年面临更大风险
    据 道琼斯报导,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首席经济学家艾弗兹·阿里(Ifzal  Ali)9月27日接受道琼斯 采访时表示,飓风卡特里娜(Katrina)导致的油价持续上升和美国政府开支增加,给亚洲明年的经济增长前景增添了更大的风险。
    阿里表示,飓风卡特里娜导致的美国政府开支可能给美国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从而削弱消费者信心和推高长期利率。而油价始终居高不下可能给亚洲带来通胀冲击,促使货币政策收紧,国内生产总值(GDP)走弱。
    他 表示,随着2006年的来临,风险程度将大大加剧。亚洲GDP增幅可能明显放缓,货币政策明显收紧。这将带来一个风险更大的环境,超过几周前的水平,当时 亚洲发展银行发布了最新版的“2005年亚洲发展前景“(2005  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该报告以截至8月31 日的数据为依据;但从那以后,美国联邦政府已保证开支620亿美元,用于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的救援工作,并预计会不惜一切代价使这些灾 区恢复原样。
    尽管风险上升,但亚洲发展银行尚没有改变其增长预期。阿里称,在亚洲发展银行准备这个报告时,它曾预计到今年年末油价将达到 每桶70美元。但油价目前已脱离8月底的高点,回落至每桶65美元左右。由于担心飓风卡特里娜的影响,油价曾在8月底创出每桶70.85美元的高点。阿里 表示,尽管油价已回落,但油价在高位停留时间的不同长短,其意义也完全不同。他表示,油价短暂升至每桶80美元带来的不利影响比油价在每桶60美元-70 美元之间持续徘徊的不利影响更小,如果油价长期保持在每桶60美元-70美元,将使亚洲大部分国家/地区的通货膨胀大幅上升。
    阿里指出,如果美国通货膨胀上升,并推升长期利率水平,政府的资金成本可能会因投资者的风险厌恶情绪加剧而增加。
    他表示,在像菲律宾这样的国家,息差可能将达到400-500个基点。2015年到期的菲律宾国债周一收盘较美国国债高374个基点。
    菲 律宾是发行以美元计价的债券最多的国家。而亚洲各国央行将不得不通过急剧收紧货币政策来应对油价高涨导致的通货膨胀,而这将降低中产阶级的支出,并减缓国 内需求。阿里称,从积极的方面而言,亚洲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将较以前更为灵敏。一般家庭在1年之内会对政策调整作出反应,调整的影响将在1年至18个月 之后延伸至更广阔的经济领域。他表示,从国家层面来讲,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将使这一地区的许多其它国家经济降温。
    阿里指出,针对中国的 贸易保护政策也会带来风险,且无法实现他们预期的目标,因为商品生产可以轻而易举地转移至其它低成本的国家。他还表示,人民币兑其它主要货币汇率的灵活性 也将在一段时间内取得进展。如果中国能将汇率灵活性和银行业与金融业改革结合起来,中国的经济效率将会有所提高。
                                                      (DJ,2005.09.27)
美国何时能卸下沉重的债务负担?
  《华 尔街日报》在一篇题为《别指望奇迹来拯救美国的债务重担了》的文章中说,就在二十年前,美国还是一个债权国,现在,它却欠下别的国家高达2.5万亿美元的 债务(用外国人在美国的资产减去美国在国外拥有的资产)。今年美国的新增外债额将达到相当于商品和服务总产出6%的水平,这个数字是有案可查的过去135 年时间里从未有过的。
    这对美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困难,也不会对全球经济有任何明显的干扰。不过,几乎没有任何知名的经济学家、财政部长或者 央行官员认为,美国可以永远不停地借下去、越借越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措辞委婉地表示,虽然这种温和的状态尚可持续一段时间,但不会永远继 续下去;至于好日子何时会到头……最好还是别去以身试法了。
    必须采取措施割断美国对亚洲和欧洲人的储蓄资金日甚一日的依赖,但这些措施无 论对借债人还是放贷人都不讨好。(想想吧,如果让美国提高税收或要求中国进一步大幅上调人民币汇率会怎样?)曾有人危言耸听地预言,减少依赖将导致美元发 生5级飓风般的崩溃,并由此引发经济衰退;同时,外国人对美国债券的兴趣也将荡然无存。不过,目前来看这些预言尚未兑现。政治家和金融市场未免对此有些沾 沾自喜并拒绝纳谏。也许,一切都会自行顺利平息;也许不会。
    问题在于,美国人花的比挣的多,用于投资的比自己攒下的多,消费的比生产的 多,而且多得多。而世界其它国家刚好相反,他们将多余的产品出口到美国,并把多余的钱投到美国。就连有充分理由将钱化在国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中国,也把 结余下来的钱送到美国。正因为有了这些钱,美国人才得以享受低息抵押贷款。但是,好事不会永远继续下去。
    这种局面潜在的风险是,一旦世界 经济失衡,必然要采取措施恢复平衡。即使那些觉得大好局面未必就会结束的人也对今天的趋势感到担忧。最近刚刚卸去白宫首席经济学家身份的哈佛大学经济学家 格利高里·曼昆(Gregory  Mankiw)预言,这个问题会以相对温和的方式解决。
    不过他还说,对外国储蓄的依赖意味着美国人的未来不会那么富庶。外国人以后要么会决定将更多的钱留在身边──迫使美国人减少推动未来财富增长所必需的投资;要么就会继续借钱给美国人,并要求分享更多回报。
    政 府统计资料也发出了警告声。多年来,美国人从自己拥有的国外工厂、房地产、股票、债券和银行帐户上得到的回报要高于外国人在美国拥有的资产的回报,而他们 的投资规模实际上比美国人的海外投资更大。美国彷佛就像是全世界人民投资的货币市场基金,只提供安全但偏低的回报。去年,美国的海外投资净收益是360亿 美元。但净收益规模正在收缩,主要是因为外国人在美国已经沉积了太多的钱。今年第二季度美国的海外投资净收益降到了10亿美元。
    华盛顿智 囊机构全球发展研究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及国际经济研究院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经济学家威廉·克莱恩(William  Cline)最近要 给他的新书《债务大国美利坚》(The  United  States  as  a  Debtor  Nation)挑选封面。他想到的图案是:一 座山坡,一边是蚂蚁往上爬,另一边是蚱蜢往下跳。这来自《伊索寓言》里的一则故事。但这个方案最后被他否决了。他说,人们会以为那些是(能导致“千里之堤 毁于蚁穴”)的白蚁,这不是他的本意。真可惜,那本来应该是个不错的封面。
    有什么解决办法吗?是的,不过需要其它国家的经济比美国增长得 更快,这样他们才能消费更多自己的产品,消化更多的自有储蓄。美元走软和人民币走强也会有所帮助。如果其它国家不加快脚步,美国就注定要遇到:利率上升、 股市或债市下降、房地产热降温,或者增加税收。这些将导致美国经济放缓,进而削弱它对外国产品和储蓄的需求。
    我们有过这种经历,知道接下 来会发生什么,只是还不清楚何时发生、会到什么程度。八十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增长大大超过其它国家,美元走强使进口商品相对低廉,预算赤字进一步加大,美 国的外债也紧跟着急剧攀升。然后,就是美元暴跌,股市崩盘,经济衰退,遏制了美国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
    巴克莱资本首席经济学家劳伦斯·肯 特(Laurence  Kantor)提醒我们,当时是东、西德出人意料地实现统一才阻止了全球经济走向更深层次的衰退──统一促使德国政府转向了特征 不甚明显的积极财政政策。这不啻是一个奇迹。但是,如果指望奇迹重演,那可就笨到家了。
                                                            (WSJ,2005.09.29)
黄金价格明年将上探600美元
    据 道琼斯的报导,日本市场策略研究公司(Market  Strategy  Institute  Inc.)总裁龟井 (Kamei  Koichiro)表示,金价将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触及每盎司500美元价位,由此将吹响金价在2006年进军600美元的前奏。
    龟井表示,金价今年很可能上探每盎司500美元水平,但不一定在该价位处持稳。之后在明年上半年的某个时候,金价将在500美元构筑新的底部,或将上探550美元甚至600美元。自从1980年以来,金价一直都未曾接近过每盎司600美元。
    他 预计,金价不会呈直线上升趋势,但价格交易区间正在逐渐走高。他列举了推高金价的诸多因素,其中包括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强劲实物需求、美国的大额贸易逆差及 预算赤字以及美元逐渐贬值的可能性。能源成本高企也可能成为提振金价的因素。作为对冲通货膨胀风险的工具,黄金一直以来都备受青睐。显而易见的是,金价和 油价并没有表现出它们传统的关联。他指出,今年的原油价格已经上涨了大约60%,而金价却反应滞后,涨幅仅为12%左右。然而他认为,从今年秋季开始这种 关联将开始一点点凸现出来。
    他称,从目前来看,打算卖出黄金的日本投资者数目大大超过想要买入黄金的投资者数目,不过,由于以日元计价的 黄金价格已连续6年走高,这一现象也是预料之中的事。然而他表示,作为一种对冲通货膨胀风险的工具,黄金在日本仍受到追捧。日本的许多中老年人喜欢收藏黄 金传给他们的后代。
    从传统意义上讲,日本投资组合是建立在三大支柱基础上的,即房地产、储蓄和股票。但龟井认为,日本投资者应在投资组合 中加上一点黄金。他表示,任何货币投资组合都应包括黄金。投资者需要将黄金视为一种货币。如果美元或日元头寸价值下跌,黄金价值可能会走高。他同时认为, 将投资组合的5%用于投资黄金的这一惯常目标需要增加一点灵活性。
                                                        (DJ,2005.09.29)

                                国内与港台经济

美国应正确认识中国的崛起
    英 国《金融时报》副总编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在一篇题为“华盛顿的‘中国心魔’”的文章里说,中国崛起的幽灵再次萦绕在美国政府心头。 这是我在美国逗留了一周后得出的主要结论。美国决策者的注意力再次转向了中国。的确,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与崛起的亚洲巨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但如果美 国政府坚持认为,变革的责任仅在中国身上,那么这场争论就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美国也必须重新考虑自己的全球定位。
    我在一次会议中直接感到了美国政府对“中国问题”的敏感。这场会议标志着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富有想象力的新的中国项目的启动。该计划有个值得称颂的目标,即同目前在华盛顿出现的对华敌意进行斗争。
    要列举美国人焦虑的例子实在太容易了,但美国可以理性地将中国的复兴视为成功。的确,这正是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佐立克上周所说的。
    正 如佐立克先生指出,自1978年以来,美国一直支持中国对世界和世界经济的开放。此外,“我们的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中国龙脱颖而出并融入了世界大 家庭。”新加坡的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则拓展了该观点:“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秩序的主要制定者,应该第一个庆祝中国所取得的进 步。”
    然而,许多美国人恰恰没有感到有什么值得庆贺,他们只是通过佐立克先生所谓的“恐惧镜头”来看中国。因此,佐立克先生的讲话就有了两个听众:显而易见,中国是一个,更重要的一个则是美国自己。
    佐 立克先生告诉中国,它需要改变的既不是它现在的样子,也不是它想要变成的样子,而是它的行事方式。佐立克先生提出,如果中国要成为“负责任的利害关系 人”,就需要考虑对全球体系的责任。他列举了如下例子来证明中国不负责:“锁定”能源供应的重商主义企图;支持声名狼藉的产油国(如苏丹);容忍对知识产 权的“猖狂盗窃”;激增的经常账户盈余;中国对完成多哈回合贸易谈判应做出必要贡献,而且在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负有潜在责任等。
    佐立克先生对中国角色的评论很有力,但更重要的仍然是他就美国应有的恰当回应所说的(和没说的)一些话。他强调,美国“欢迎一个自信、和平、繁荣的中国”。但很多美国人不赞同这一观点,一些人将中国视为新的苏联;还有人将中国视为再生的19世纪的德国。
    但 中国不是苏联,它既没有散布反美意识的企图,也不在全球范围内对抗民主、反对资本主义、颠覆国际体系。同样,19世纪末期欧洲强权政治间的平衡也毫无意 义,它在当时导致了灾难。正如佐立克先生所说,今天“我们的相互联系太紧密,无法疏远中国,不能指望在亚洲扶持其它大国来对抗中国”。更糟的做法是试图完 全阻止中国的发展,这不仅缺乏道义,而且还会引起真正的灾难。
    但仅仅避免此类愚蠢行为是不够的,美国必须重新考虑其行动的系统性后果。
    毕 竟,很多美国人现在都会接受美国在全球恰当角色的如下观点: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以及独一无二的道德力量,既有能力、也有权利按它认为适合的方式在世 界舞台行事。他们认为,美国不仅在规模和力量上高人一等,而且作为道德代理人亦然。该观点有两大缺陷:首先,美国以外少有人赞同该观点;其次,此观点不能 巩固合作的全球秩序。
    美国的确是过去几个世纪列强中最温和的,即便如此,还是不难列举其愚蠢的行为,甚至更糟的行为。出于这点原因,美国以外很少有人屈服于美国渴望的绝对权威。
    此外,行动原则必须公平地适用于地位相同的任何人,而上述主张与这一要求相矛盾。这在社会中是真理,在社会与社会间也必须是。因此,以“我该做我想做的,你也该做我想你做的”作为行动基础并不具备正当性。
    然而,美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去年6月份提出的问题中,恰恰包含了这种双重标准。他问道:“由于没有国家威胁中国,人们必定想知道:为什么会有不断增长的投资?为什么军购持续增长?”
    对 此,中国可以振振有辞地反问:美国为什么在军事上所需的开支,相当于全球其它国家的总和?美国与加拿大和墨西哥为邻,为什么还觉得如此受到威胁?美国对此 的回答将是,因为美国有保证世界和平的特殊责任,而且无论如何都不会威胁其它国家。中国接着会问,是谁推选美国成为全球警察,而且鉴于美国对是否(以及如 何)遏止中国崛起展开了公开辩论,它凭什么将自己的国家安全交给美国呢?
    总之,中国将把美国的行为和行为背后的原则,作为国际秩序的道德 标准。如果美国想当然它有权用武力消除远方的威胁,并据此行动,那中国肯定也会这样做。一个单边主义的美国,肯定也会面对一个同样单边主义的中国。因此, 美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中国如何成为负责任的利害关系人,而是美国自己如何成为负责任的利害关系人。
    美国在决定任何行动时都必须自问,它是不是想让中国在今后10年也这么做。这是关于美国全球角色的基本辩论,将来必须予以考虑。美国需要决定,它代表的是普遍原则的权力,还是单边行使权利的原则。
                                                    (FT,2005.09.29)
境外坏账警示出口企业
    刘 利军撰文指出,在中国外贸持续增长的繁荣背后,一个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商务部研究院对500家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是 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20倍。按此标准推算,2004年中国出口额5933.6亿美元中,产生的海外坏账应该在300亿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 2400亿元。
    商务部下属另一家机构对中国1000家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68%的企业有过因对方信用缺失而利益受损的遭遇,其中损害最严重的就是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拖欠货款和合同违约。中国企业应收账款延迟收付的比例超过50%。
    在国内因信用饱受诟病的中国企业,在出口贸易中遭遇了外商的信用问题。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并颇具讽刺味的是,此前我们还将外商信用乃至外国的信用体系奉为圭臬!
    中 国出口企业需要对这2400亿坏账进行深入的反思。诚如评论者所说,中国企业之所以海外坏账如此巨大,除了由于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增加而可能导致的“萝卜快 了不洗泥”现象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起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还较低。在我看来,另有一个重要的原 因还在于在外贸信用管理上的信息不对称。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外国企业对于中国的了解与中国企业对外的了解显然并不对等,特别是在中 国市场化仍处在成长阶段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企业与已经高度市场化的外国企业相比,对于市场手段、信用风险及预防的认知本身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也就不能 排除外商利用信息优势而对中国企业进行的打压和欺诈等行为。
    中国企业对于外商自身信用以及国外信用体系的了解显然不够深入。对于尚处在市 场化初期的中国而言,由于现行法律、体制等诸多方面的不完善,企业对境外坏账的处理方面缺乏经验甚至无所适从,或者甘愿吞下这笔坏账。这样的局面一旦形 成,那么这2400万元的坏账无疑就成了中国企业在出口问题上,向国际贸易或者外商支付的一笔价值不匪的“信用学费”。
    这一点可以从中国 企业的信用评级中找到左证:刚刚面市的《科法斯世界贸易信用风险手册2005-2006》,将中国的短期信用风险评定为A3级(国家风险稳定良好),中期 信用风险则为“低风险”。显然,当中国出口企业以一种稳定较低的风险以及较为低级风险防御手段去应对国际的高风险贸易时,呛几口水、吃几次亏、交几千亿的 “学费”是一种必然。
    中国出口企业理当从这一年2400亿坏账的出口贸易中吸取教训。我们没有理由为自己的较高信用等级而感到沾沾自喜, 在布满利益陷阱的国际贸易中,信息或体制落后必然处处被动挨打。中国企业必须通过强化风险防范机制来降低因外商失信而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而对于那些试图 通过出口来扩大收益的中国企业来讲,之前最好先练好内功。出口贸易不是仅凭冲动就能乘风破浪,满载而归的。
                                                          (大公报,2005.09.23)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5年第73期(总第606期)  2005年9月30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