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体系亟待改革

2005-09-23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5年第71期(总第604期)  2005年9月23日(星期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

IMF称全球经济不会大幅放缓
    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IMF)9月21日发布今年下半年度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报告。该报告称全球经济正 在消化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但经济增长速度并未大幅放缓,原因是来自美国和中国的强劲需求以及日本经济复苏抵消了欧洲经济再度出现疲弱的影响。
    据道琼斯报导,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4月份作出的4.4%的2006年全球总产值增长预期仅仅下调了0.1个百分点。IMF目前对2005和2006年的产值增长预期均为4.3%。
    IMF表示,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将在2006年年初时小幅放缓,随后,由于仍具适应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利的金融市场环境,特别是偏低的长期利率水平以及日益强劲的公司资产负债表都将抵消较高油价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经济将温和复苏。
    IMF 称,尽管过去两年中的油价涨幅达到两位数,但无论在工业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率依然得到很好的控制。油价上涨并没有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太大损害,原 因可能在于,油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强劲的经济需求所致。如果近期更偏向于投机性质的油价上涨趋势得以延续,则其对经济可能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推动油 价出现投机性上涨的因素是飓风对生产的打击及对于未来供应短缺的担忧。
    IMF指出,由于能源价格高企,美国经济增长有所减缓,但仍是七大 工业国(G7)中增长最为强劲的国家。IMF将美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预期下调了0.3个百分点,至3.3%,今年的GDP增长预期 为3.5%。IMF还表示,虽然美国受飓风卡特里娜(Katrina)影响的地区是一个重要的能源生产中心,但其产值仅占美国GDP的1%。该组织称,本 年度的经济活动损失可能将被未来的重建工作所弥补。
    中国2006年经济增长率预计为8.2%,较4月份的预期水平高出0.2个百分点。中 国2005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为9.0%,较IMF在4月时作出的预期高0.5个百分点。日本经济运行状况也大大好于预期水平。日本2005和2006年经 济增长率预计均为2.0%,较IMF此前对日本2005年经济增长所作的预期高1.2个百分点。另外,IMF将德国、法国和意大利2005年及2006年 的经济增长预期均下调了大约0.5个百分点。只有西班牙的经济状况好于预期水平。IMF称,欧洲的经济疲弱状况可能将持续较长时间。
    IMF 表示,近年来对欧元区经济增长势头的持续高估以及企业到目前为止尚未显示出多少将大量利润用于投资的迹象这一事实均凸现出欧元区经济将在更长一段时间内表 现疲软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内部驱动力的匮乏使得欧元区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油价上涨、欧元再次大幅升值以及全球利率出现反弹。IMF称,如果 通货膨胀仍如预期般处于可控范围内,欧洲央行应考虑下调利率。IMF称,总体而言,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显然比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风险大。IMF甚至将近 年来经济表现强劲的英国的本年度经济增长率预期也下调了0.7个百分点,至1.9%。IMF称,较高的利率水平、能源价格上涨以及房地产市场降温等因素使 得英国消费支出放缓。
    该组织表示,全球经济面临诸多风险,其中包括对美国和中国的需求的持续依赖。
    IMF称,从某种程度 而言,最近的发展已经加剧了未来进行调整的难度。虽然有利的金融环境在很多情况下都已被善加利用(特别是被新兴市场用来进行结构调整),但全球范围内具有 较高价值的房地产市场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全球贸易不平衡日益加剧。尽管截至目前,外国投资者在没有加息的情况下继续增持美国投资,但目前美国巨额的经常 项目赤字仍在上升。
    IMF称,产油国目前的贸易盈余大于东亚国家,因为这些产油国通过油价飙升聚敛了大量的美元。IMF补充称,大部分石油收入的增长可能是可以持久的,而且经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目前的石油收入甚至还超过了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的水平。
    IMF指出,布什政府的赤字削减计划从来都算不上野心勃勃。目前,由于在遭受飓风卡特里娜袭击后,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急需用于重建的紧急资金增加,因此美国的公共赤字还将继续上升。
    IMF 表示,日本和欧洲的结构性改革是有限的,中国与亚洲其它地区外汇灵活性的空间应被充分利用起来。另外,公共债务增加、劳动力老龄化也是让日本、意大利和德 国担心的问题。在主要工业国中,只有加拿大有公共盈余。加拿大经济已经出现反弹,受强劲的消费支出和就业增长推动。IMF预计,加拿大2006年将实现 3.2%的经济增长。
                                                                    (DJ,2005.09.22)

                                      国际经济

美联储继续升息
    美 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9月20日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这是美联储2004年中以来的第11次加息。Fed称加息原因是通货膨胀的风险依然存 在。Fed的决策者以9比1的投票结果将主要联邦基金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达到3.75%的4年多来最高水平。
    Fed在声明中指出,能源价格依然居高不下。墨西哥湾地区遭遇大面积破坏、经济活动因而中断、能源价格相应上涨,这些因素意味着近期的消费活动、生产以及就业等都会出现萎缩。
    声明称,飓风带来的破坏将加大能源价格的波动性,增加部分能源产品的风险价值。然而,Fed称,尽管飓风导致近期不确定因素增加,但并不构成长期威胁。货币政策和强劲的生产率增长仍对经济构成支撑,与此同时,能源价格及其它成本上升增加了通货膨胀压力。
    Fed暗示FOMC在11月1日的下次会议上可能会再次加息。如同过去11次政策会议结束后那样,FOMC依然表示可能将以“有节制的”速度进行加息。
    据 《华尔街日报》报导,10位有投票权的委员在本次会议上未能就利率决定达成一致,这在两年来尚属首次。Fed理事马克·奥尔森(Mark  Olson) 持反对意见,倾向于保持利率不变。另外一个不安迹象是,12家联邦储备银行中只有7家赞成加息25个基点。持反对意见的银行中还包括所在地区受卡特里娜打 击最严重的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
    Fed表示,当前的通货膨胀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长期通货膨胀预期依然处于可控范围内──这已不如上次会议上的表述乐观,8月份Fed曾表示,通货膨胀预期受到了“很好的控制。”
    尽 管本次加息在市场的普遍预料之内,但此前围绕加息的种种猜测仍然成为2004年6月Fed启动加息周期以来最为活跃的一次。Fed的目标一直是将利率从 1%的历史低点恢复至“中性”水平,即既不促进通货膨胀也不抑制经济增长的水平。人们对中性水平的估计在3%至5.5%之间。随着经济稳步增长,失业率逐 渐下跌,再加上通货膨胀率较低,Fed一直能够从容地保持小幅、并具有很好渗透性的加息步伐。
    而本次会议前却有部分经济学家预计Fed将 停止加息,以给自己更多时间来评估飓风卡特里娜的影响。这场飓风严重损害了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前景。墨西哥湾地区数千名居民失去工作,并且汽油和取暖油的 价格上涨将抑制家庭可支配收入。密歇根大学的最新报告称,7-9月份消费者信心出现了有史以来2个月间的最大降幅,这种情况经常预示着衰退的到来。
    部分经济学家警告称,Fed可能会对加息而不是保持利率不变而感到后悔。“能源市场遭到的打击可能会对经济造成比人们预想的更大、更严重的后果,”高盛的美国经济学家比尔·达德利说。
    另 一方面,在卡特里娜到来前的一个月,Fed就一直在通过强调通货膨胀风险灌输加息预期。8月份失业率降至4.9%,包括Fed官员在内的很多经济学家都将 之视为经济满负荷运转的迹象。截至8月份的12个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升至3.6%,为4年来最大升幅。不包括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始终徘徊 在2%左右,但Fed担心随着能源成本逐渐波及到其它价格领域,这一通货膨胀率会继续攀升。一个明显的迹象是:多个城市已经允许出租车为弥补燃料成本上涨 而提高费用。
    卡特里娜的到来更是加剧了这种担忧。美国总承包商协会 (Associated  General  Contractors  of  America)首席经济学家肯·西蒙森最近预计,由于燃料成本和运输 成本上涨,卡特里娜飓风导致很多生产中断和供应短缺,建筑原材料价格明年将上涨10%,高于他此前预计的6%至8%的水平。另一个令人担忧的迹象是,密歇 根大学的调查发现,消费者预计未来一年内通货膨胀将升至4.6%的15年高点,并预计未来5年内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3.1%,为4年高点水平。最后,联邦 政府在未来一年内斥资数十亿美元重建墨西哥湾的计划可能提振经济增长,并加剧某些领域工人和原材料的短缺。
    去年,Fed主席格林斯潘已经感觉到,他宁愿在过度紧缩方面犯错误并导致经济放缓,也不应该在紧缩政策上过于手软让通货膨胀进一步上升。如果后者真的发生,Fed可能早已不得不更加大刀阔斧地加息,严重威胁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
    然 而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强有力的因素在抑制通货膨胀。中国和印度对世界经济的融入正在对整个发达国家世界的工资及价格水平构成下降压力。在美国,尽管失业率很 低,但工人的工资已经难以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随着能源成本逐渐增加,其它食品和服务供应商普遍面临着销售疲软和难以提价的问题。
                                                                    (综合消息)
新加坡将维持紧缩性货币政策
    据 道琼斯报导,分析人士认为,鉴于油价持续高位运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必将谨慎 对待通货膨胀压力,有鉴于此,市场普遍预期该央行在10月份进行半年度政策评估时很有可能重申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立场。
    维持紧缩货币政 策也表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对于该国第一季度经济出现萎缩后必将重拾稳健增长步伐充满信心。新加坡自2004年4月执行紧缩货币政策,旨在推动新加坡元温 和、渐进式升值。瑞士银行(UBS  Bank)经济学家Sanjay  Mathur表示,如果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方面认为该国经济增长所面临的风险非常 有限,且物价压力正转化为通货膨胀,那么其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仍将是维持新元的温和且缓慢升值。
    今年以来的多数时间,新加坡国内物价一直保持平稳,只是在前两个月,由于油价上扬的影响开始传导至消费品市场,物价才出现升势。例如,新加坡交通运输业者近来为保护自身的利润率水平,纷纷上调了巴士和出租车收费。
    新 加坡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下降,但截至今年7月底的前7个月,CPI仍较上年同期上升0.1%。进入8月份,该国通货膨胀速度超出按年增长 0.7%的预期水平,但综合今年前8个月的CPI涨幅来看仍维持在0.2%的较低水平。今年上半年,油价上扬对于新加坡通货膨胀的影响为汽车价格走低以及 汽油零售商间激烈竞争所部分抵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曾预期该国2005年通货膨胀率在0%-1.0%之间。
    新加坡大华银行 (United  Overseas  Bank)经济学家Jimmy  Koh认为,由于通货膨胀正在加剧,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将会维持紧缩性货币政策。 这在新加坡就意味着允许新元升值。Koh补充说,新加坡不会是唯一采取这一政策的国家,其它国家也将跟进,即通过认可本国货币的升值来抵消石油进口价格上 涨的影响。Koh预计新加坡现行的政策立场在未来12-18个月内不会改变,这是因为新加坡不太可能遭遇经济衰退,尽管其经济增速或将放缓。新加坡经济结 构的改善,例如从电子制造业转向生物医学制造业,以及进一步提高经济对金融业的依赖度,都将有助于降低该国经济遭遇重大衰退的可能性。
    之 所以运用汇率而非利率作为其货币政策工具,是因为新加坡的贸易额相当于其1840亿新元国民生产总值的3倍。这一比例在全球也属于极高水平。新加坡金融管 理局实行的是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新元的贸易加权汇率被允许在一个不公开的政策范围内浮动,而金管局则以干预手段防止汇率浮动超出 许可范围。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上次召开货币政策评估会议是在今年4月,当时中国和马来西亚尚未对其货币汇率作出重估,并放松其本币与美元的挂钩程度。不过,在这次评估之后,以上两种货币仅出现小幅上扬,这让许多预期亚洲货币将大幅升值的观察人士感到失望。
    JP 摩根经济学家Daniel  Hui指出,从历史上来看,对于那些会对新加坡经济增长构成风险的重大外部影响因素,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通常只会作出适应性调 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上次实施中性货币政策是在2003年,当时该国及其所在亚洲地区贸易伙伴的经济都遭遇到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的打击。
    Hui 表示,尽管新加坡经济今年开局不利,而且各项增长指标直到第二季度才逐渐改善,但最近的海外需求复苏应该能够保证该国在下半年稳健增长。新加坡第二季度国 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2%,较第一季度低于预期的2.7%增幅明显提高。第一季度时,新加坡生物医学制造业产出曾出现滑坡。因此,新加坡政府部门 预计,虽然新加坡今年的经济增长势头不会像2004年那样强劲增长8.4%(因从之前一年的SARS疫情中复苏过来),但仍有望实现4.5%的增幅。
                                                      (DJ,2005.09.23)
IMF预计全球金融体系实力有所恢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9月15日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性报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表示,全球金融体系的实力和抗冲击能力已经有所恢复。
    由 于全球经济有望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且金融市场普遍表现良好,预计全球金融体系的抗冲击能力还将进一步改善。IMF称,稳定的经济增长、较低的通货 膨胀率及债券收益率、以及平坦的收益率曲线正在营造一个有利的金融环境,而市场对美元资产的持续需求也使全球经济贸易失衡得以顺利融资。
    退 休基金和保险公司等长线机构投资者更加积极地参与金融市场交易,这对金融体系来说也十分有利,因为这些投资者的策略往往取决于长线基本面因素,而非日常的 市场因素。此类投资者管理的资产快速增加可能会起到稳定对金融市场的作用。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状况的改善已经减轻了市场对突发事件的下意识反应。
    但 IMF警告称,金融市场的风险依然存在。虽然经济增长及息差均有利于美国(除了深化市场并改善流动性之外还带来了必要的资本流入),但可能会削弱决策者采 取修正措施的紧迫感。这反过来又可能带来一种反弹效应,即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资本可能重新配置并逃离美元资产。虽然这种状况不会在短期内发生,但可能会带 来巨大损失,尤其是在美元汇率大幅下跌且美元利率提高的情况下。上述情况将导致金融市场失序,并抑制全球经济增长。
    总而言之,某些国家的 货币当局需要减少刺激性的货币政策以避免过度冒险,但必须保证金融市场或经济增长不受影响。该报告称,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采取 的“有分寸”加息措施似乎是找对了方向,应该继续下去。IMF重申,许多亚洲国家有必要进行金融改革,并使本国货币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中国和马来西亚近期 放弃钉住汇率制度的举措是正确的。IMF再度呼吁美国增加公共及私人储蓄,呼吁欧洲和日本进行结构改革。
                                                                    (综合消息)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财政体系亟待改革  
    美 国华盛顿大学亨利·杰克逊客座教授黄佩华(Christine  P.  Wong)撰文指出,中国走上市场经济转轨25年之后,人们对于收入和地区差 距、官员腐败和经济保障等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确表现出纠正这些不平衡和社会矛盾的意向。然而,中央政 府目前还缺乏足够的手段来实现相对平衡的发展模式。若要真正纠正这些长期积累的问题,关键之一在于改革政府间财政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目标要求重新分配政府的资源,从传统的生产性的“硬件”投资更多地转向“软件”投资,诸如教育、健康、社会福利和环境等。财政政策则成为政府实现其 目标的主要工具,而政府间的财政体系在影响收入分配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这看起来有点费解。实际上,目前以收入分享和责任下放为主要特征的政府间财政体系 限制了中央政府的融资能力,也就限制了通过转移支付进行地区间收入再分配和为全国公共服务融资的能力。
    在政府开支比例方面,中国可以说是 世界上最分权的国家:中央政府只占总预算开支的30%,其余在四级地方政府之间分配。中央政府所占的份额如此之少,而很多公共服务是由地方政府负担的。其 中最显著的是市县两级政府承担了全部养老金筹集、失业保险和社会福利项目的责任,包括最低生活补贴等。把养老金筹集、社会福利和失业保险的责任交给地方政 府,事实上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中国不同寻常的政府开支结构是计划经济未经改革的遗留物。由于公共需求的增长,地方政府在全国政府预算开支 中所占的份额从1980年的45%提高到了1990年代的70%。可同时,由于宏观经济的压力以及刺激税收收入的需要,中央政府却多次改变财政收入的分享 政策。这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支出需求之间的联系被削弱甚至切断。结果,地方政府为了提供中央政府下放的许多服务功能就必须融资。
    在 中国目前的收入分享体系(分税制)下,税收被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或共享税。最主要的税种——增值税——被确立为共享税,而中央政府占据了75%的份额, 从而控制了大部分税收。增值税的分享比例固定不变,这使得分税制在本质上是一个导致差距扩大的体制。另外,在新的转移支付制度下,有利于富裕地区的税收返 还成了转移支付的主体,这同样具有不平衡的特征。  
    这样的政府间财政体系的高度累退性质的。中央政府把许多花费巨大而职能重要的全国性 公共服务项目留给地方,却没有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这在本质上推卸了自己对贫困地区的社会责任。随着分税制改革的推进,政府实际上抛弃了贫困地区。默认的 分权体制可以被视为“应付式”发展战略的一部分——通过向下级政府转移责任,中央政府责任缺失的问题可以被隐藏起来,或者归咎于各地的自身条件。  
    分 税制强化了中央对税收的控制,但没有改变原有的支出责任分配,这样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垂直向的财政缺口,必须由转移支付来填补。但是,在目前的全部转移支付 中,税收返还仍然占了40%以上。要想逆转规模这样巨大的体制所产生的不平衡效应,在政治上必将经受严峻考验,中央要面对来自富裕省份的强烈抵制。此外, 虽然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迅速,但是整个税收规模依然较低,只有GDP的20%左右,中央政府能够分配的部分只有约10%——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差异性强、 以及还需要为国有企业改革、银行改革和养老金改革提供大量资金的政府来说,这个数字还是太低了。
    中国中央政府可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实施更平衡性的国家发展战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现有的政府间财政体系进行根本的改革—  —首要的一点是重新划分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把提供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中央政府的责任。
    确 立支出责任之后,再相应地重新调整税收收入的分配办法。现行的整个转移支付体制也需要改革,从特定的补贴转向一般性的转移和收入分配制度。为了改进地方政 府的效率,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决策自主权,但前提条件是建立起对当地居民或上级政府报告的业绩问责机制。不过,如果没有一个更广泛的公共机构和公共管理制 度的改革,这将难以有效实施。  
    对发展不平衡,中国人民有切身感受。要想逆转这种趋势,中国需要对自己的公共部门进行根本改革,改进整个行政体系的动力和机制。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任务,其进程将漫长而艰难。
                                                                (FT,2005.09.14)
金融一体化五项元素
    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最近撰文阐述了金融一体化的诸元素。他表示,要促进亚洲金融一体化,就需要有周详的策略。五项元素应包含在提高亚洲区内资金融通的稳定、健全、多元化及效率的策略内。
    第一是在区内各经济体系的各项金融基建之间建立联网。此举有利储蓄在不同的经济体系之间流动,并可提高跨境交易的效率。  
    第 二项元素是关于放宽对海外金融中介机构进入本地金融市场的非监管性质的限制。金融中介机构的规模往往是进入市场的障碍,如有需要,在容许某个地区的金融中 介机构进入本土市场时,亦可以根据与该地区的双边贸易及经济关系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区内其它机构相应的待遇。  
    第三项元素涉及划一金融体系的标准。这些标准以及有关的监管制度大部分都是由国际金融机构及专业组织制定,因此我们应无需另行设立区域性的监管机制,除非亚洲金融一体化的策略改由一个正式的机构推行,那么有关的工作便可以更加畅顺,甚或更为有效。  
    第 四项元素是加强发展金融体系方面的合作。透过不同的地区组织的努力以及国际金融机构的参与,我们在合作发展本地及区域债券市场方面进展理想。当然,还有进 一步发展的空间,使区内个别经济体系的金融中介渠道更趋多元化,以及在双边以至多边的基础上交流发展的经验。  
    第五项元素就是增加资本的流动性,亦即放宽跨境投资限制。若资金可以比较自由的流动,储蓄便可以被投放至投资者所认为经风险调整后回报率最高的投资项目。由于分散投资可增加预期回报,自然会带动本地消费上升,经济增长亦得以持续。  
    由 于亚洲金融一体化会提升区内的增长潜力,因此我深信资本流动性增加,以及一体化策略的其它元素所取得的进展,将会促使更多区内储蓄留在亚洲本土。亚洲各地 区的金融中介活动变得更稳定、健全、多元化及有效率,将有助引导区内庞大的储蓄至区内的投资,并提高区内资金流量的稳定性。  
    鉴于区内经济体系一方面正迅速累积外汇储备,另一方面投资又高度集中于发达国家,因此分散外汇储备投资的意欲似乎越来越大。透过进一步发展金融一体化,亚洲各地区的金融体系会越趋稳定,自然不一定要将庞大而流动性高的外汇储备放在以储备货币结算的金融资产。
                                                          (香港文汇报,2005.09.23)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5年第71期(总第604期)  2005年9月23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