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渲染中国海油竞购的资源抢夺色彩

2005-07-05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5年第48期(总第581期)                    2005年7月5日(星期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外报评中海石油收购优尼科

中海石油面临美国国会重重堵截
        《亚洲华尔街日报》报导,随着众多美国国会议员表示将起草决议案、召开特别听证会、甚至扬言通过立法来阻止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简称:中海石油)对加州联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优尼科)的收购,中海石油正面临着寻找突破口、冲出美国国会重重包围的艰巨任务。
        在华盛顿超乎想象的反华情绪面前,中海石油一直采取守势。就连中海石油竞购对手雪佛龙(Chevron  Corp.)的支持者都没有想到国会议员们的态度会这样强硬。5周之后,加州联合石油的股东将对雪佛龙总价值166亿美元的现金加股票收购要约进行投票表决。一位与雪佛龙关系密切的人士透露说,“很多议员对中海石油的敌对情绪并非有组织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议员们向中海石油发难,对我们来说自然是件好事。”
        作为中国最大的海上石油及天然气开采商,中海石油在美国采取了低调政策,公司的首席执行长傅成玉目前尚未在美国露面。中海石油首席财务长杨华在最新的新闻稿中表示,一旦所有的事实得到澄清,许多误解都会得到纠正。神通广大的达拉斯律师事务所Akin  Gump  Strauss  Hauer  &  Feld此次牵头为中海石油进行游说,但他们目前尚未阻止国会对中海石油敌意的加剧。
        中海石油7月1日发出初步告知,要求美国调查外资并购交易的机构──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简称:CFIUS)对其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报价进行国家安全方面的审查。在双方尚未达成最终协议之前就要求监管机构进行审查是个罕见的举动,但并不是没有先例。根据法律程序,CFIUS将要求加州联合石油提交对中海石油收购要约的看法。一位与中海石油关系密切的人士表示,“主动要求进行审查是为了向美国政府和加州联合石油传递这样一个信号:我们将竭尽所能地启动审批程序。”
        在美外资企业行业团体国际投资组织(Organization  fo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的执行董事马伦表示,从战略上讲,中海石油提请CFIUS进行审查是个明智的举动。他表示,中海石油正在十分积极主动地朝着实现目标挺进。雪佛龙的主要策略之一便是让中海石油卷入CFIUS冗长而且欠缺透明的审批过程之中。中海石油如果能推动审批程序启动,就会使它的收购前景变得更为明朗一些。
        但中海石油对加州联合石油的渴求并不一定会促使美国政府立即采取行动,因为何时展开审批全都由CFIUS说了算。美国财政部发言人托尼·弗拉托表示,CFIUS不会提供任何倾向性意见。在决定进行审批之前,先需要看到这笔交易有完成的可能性。CFIUS归财政部领导。
        与此同时,国会给人的印象是准备把中海石油的竞购努力拖入到旷日持久的审批过程中,希望籍此来对这场竞购大战施加影响。6月30日,众议院以333票对92票的表决结果反对美国财政部运用其资金来“建议批准”中海石油的竞标。鉴于这个法案直到10月方能生效,而且届时这场竞购大战将胜负已定,因此它不会对CFIUS的审批过程产生什么影响。此外,众议院还以398票对15票通过了一项不具约束力的议案,以有可能损害美国国家安全利益为由对中海石油的竞标表示了担忧。得克萨斯州共和党议员巴顿表示,他将在国庆节国会休假之后召开公众听证会。
        面对美国政界的重重阻力,中海石油必须赢得加州联合石油董事会及其管理层的支持。不少国会议员们正试图把中海石油并购案演变为一个政治议题,赢得他们的支持对于安抚这些议员们的敌对情绪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说,加州联合石油正在研究中海石油的收购要约,有望在2周之内做出决定。
        如何获得加州联合石油的支持?中海石油可以向加州联合石油提议,一旦美国政府否决了中海石油的收购要约,可以替其支付交易终止费。但在绝大多数股东看来,中海石油和雪佛龙赢得他们的支持只有一种方法,即提高报价。一位持有加州联合石油2%以上股份的股东表示,许多政客正在借题发挥,发泄他们对中国人的不满。中海石油唯一的应对之策只能是抬高出价。这位股东也没有料到国会对中海石油并购案的反对会如此强烈。
        中海石油也有一定的优势。一位与中海石油关系密切的人士表示,从报价来看,雪佛龙难以赢得加州联合石油股东的支持。截至7月1日,雪佛龙对加州联合石油的报价为每股60美元,比后者当前的股价65.84美元低出近6美元,比中海石油的报价低7美元。该人士表示,如果雪佛龙不提高报价,中海石油就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加州联合石油一些股东的表态最终会让雪佛龙沉不住气,与中海石油展开一场竞购大战。加州联合石油十大股东之一的Victory  Capital  Management  Inc.的能源分析师普特南表示,“如果今天就进行表决,我不会投雪佛龙一票,因为中海石油的报价更具诱惑力。”他表示,“雪佛龙的报价与中海石油的报价相去甚远,我并不像某些人那样担心华盛顿可能出手阻挠中海石油达成这笔交易。”

无需渲染中国海油竞购的资源抢夺色彩
        《亚洲华尔街日报》的另一篇文章指出,中海石油竞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的举动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北京正力图把全球有限的石油资源都收入囊中。其实,这笔交易对于缓解中国对能源的渴求可能并没有什么帮助,而造成流向北美等全球其它市场石油供应中断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本地区的分析师和业内管理人士表示,Unocal亚洲的大部分开采业务都要长期服务于泰国及其它国家的市场,这就意味着几年之内流向这些国家的供应不大可能转向中国。此外,只要是能够提供其所需资源的资产,中国就会购买,即便是这些资产属于中海石油本次的竞标对手雪佛龙。
        与此同时,虽然在亚洲声名显赫,但Unocal在原油开采领域却难以跻身顶级企业之列,而石油才是中国目前极为迫切需要购买的大宗商品。相反,Unocal在亚洲的资产偏重于天然气业务,而天然气是一种难以运输的重要能源,而且在亚洲的储量相对较为丰富。
        上述以及其它因素表明,尽管中海石油对Unocal高达185亿美元的出价也算是开创了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公司的先河,但这笔交易对全球石油市场的冲击并没有一些评论家认为的那样严重。一些分析师表示,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如果中国企业收购海外资产、能源市场将做何反应方面存在着根本的误解。
        尽管经济及商业的扩张成为推动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动力来源,但石油产品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仍然是由供求关系这个基本规律来决定的。这就意味着某块资产归属于某个国家并不一定表示其它国家就无法从这块资产中获益了。中海石油表示,将继续尊重市场需求,而且分析师表示,中海石油有可能像雪佛龙或Unocal一样把石油和天然气出售给中国以外的国家。
        能源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驻苏格兰爱丁堡的分析师巴特认为,中海石油竞购Unocal与中国确保能源供应没有多大的关系。他认为,竞购Unocal是因为中国政府希望把中海石油打造为一家可以与跨国石油巨头相抗衡的大型企业,同时获得所需的谈判技巧、为将来洽谈大型项目作铺垫。
        中海石油声称这笔交易完全是从商业角度出发的,但许多观察人士都对此感到怀疑。他们指出,在中海石油已得到承诺的融资中,有从中国国有银行借来的数十亿美元的贷款,其中的一些贷款还是免息的。还有几位分析师表示,中海石油提出的报价过高,符合中国石油企业愿出高价收购海外资产的做法,而这种做法从长远来讲将推动原油价格的上涨。
        不过,目前来说,中国在全球市场上扮演的主要角色是石油的需求方,而不是供给方。国际能源署预计,中国2005年的原油日需求将增至689万桶,中国的原油需求增长是导致全球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由于中国无法实现原油供应的自给自足,于是它鼓励国内企业购买及开发海外资产。
        报导说,尽管对Unocal的竞购引人注目,但中海石油一旦如愿以偿,则不大可能大幅调整Unocal资产的用途。Unocal亚洲业务目前的年产量约为8100万油当量桶,主要分布在泰国湾及印度尼西亚近海,在缅甸和孟加拉国也有业务,但规模要小一些。石油只占Unocal亚洲业务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余都是天然气。就泰国业务而言,Unocal开采的所有天然气都要供应唯一的买家──泰国的PTT  Public  Co.,后者为泰国的发电厂提供所需的天然气。Unocal签订的长期供应合同将于2010年-2029年到期。
        即使没有这些长期供应合同,中海石油要想把这里开采出来的天然气运往其它地区,难度很大而且没有商业价值。这是因为当地没有运送天然气所必需的输送管道及其它基础设施。兴建这样的设施可能需要经过泰国政府的批准,而泰国政府要依赖于Unocal的天然气以满足国内增长的电力需求。
        油气咨询公司Purvin  &  Gertz驻新加坡的副总裁兼董事沃特林表示,认为中国可能兴建一座天然气处理设施,把从泰国开采出来的天然气经过液化处理用海运的方式运回国内的想法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因为泰国政府不会允许中国这么做。
        Unocal在缅甸开采出来的天然气也要供应泰国市场,但从孟加拉国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基本上是供应孟加拉国国内市场。印度尼西亚的情况有些不同。Unocal在一些前景光明的气田中持股。熟悉中海石油发展战略的人士透露,中海石油或许会把从这里开采出来的天然气用于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
        中海石油的母公司正在兴建高度专业化的港口及其它可以处理大批液化天然气的基础设施,中国的天然气市场正在逐渐缩小与日本和韩国的天然气市场的差距。不过,分析师表示,即便是中国决定使用从印度尼西亚开采出来的天然气,也不一定会损害其它需求方的长期利益,原因在于亚洲拥有大量未开发的天然气储备。在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均存在大量未开发的天然气储备。例如,西方石油企业近几年来一直在为澳大利亚庞大的近海天然气储备寻找买家。雪佛龙、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和埃克森美孚联合拥有的Gorgon气田的储量据估计超过了1.2万亿立方米。

美国国会山搅局
        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分析指出,“中国海油的探宝船已驶入充满敌意的美国领海。”——“探宝船行动”是中国海油这次收购计划的代号。
        分析说,中国海油的收购计划已在美国引起政治反弹。在中国海油计划收购Unocal的消息公布后,美国两联邦众议员致函布什总统,要求以国家安全为由全面审议这一收购计划。来自美国加州的联邦众议员庞博和亨特在写给布什总统的信中称:“美国日益需要将满足能源需求列入外交政策、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考虑范围。当事涉中国时尤其如此。”既然中国海油的收购计划已被提升到“外交政策、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高度,所以,尽管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首席执行官雷蒙德批评美国国会干预中国海油收购计划是“一大错误”,但这类批评未能阻止美国能源部长博德曼证实:中国海油的竞购计划将引发美国政府“复杂的”审议,参与审议的政府部门将包括国务院、财政部、商业部和国防部。
        不过,美国立法、行政两大系统对此事的反应丝毫不让人奇怪。实际上,中国公司每进行一次海外收购,都引发海外对其商业意义之外的政治反应,如果收购对象是美国公司,就更是如此。例如,早些时候中国电脑公司联想集团对美国老牌电脑公司IBM的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计划,就曾遭到美国政客同样以“国家安全”为由的强烈反对。更重要的是:中国海油的这次收购不仅涉及美国公司,更触及被美国朝野视为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
        美能源专家约翰·戴利认为,对中国企业收购美国能源公司,美国政界的最大顾虑是并购过程中的技术转让问题,他们担心中国公司通过收购获取一些美国最先进的海上石油开采技术和油气资源。
        美国媒体还引述一些分析人士的看法说,中国海油所以积极竞购,主要是看中优尼科在东南亚地区的大量油气资源。目前,国际业务已经占到优尼科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量的一半以上。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优尼科逐渐把业务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目前,该公司在泰国、缅甸、印尼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中,优尼科在缅甸沿海的雅达那油气田一地,就拥有超过1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
        从白宫对中国石油“胃口”战略警觉高度,来俯瞰这次中国海油收购风波,那么,所有过去看似奇怪的事情,也就不足为怪,所有被某些人讥为“小题大做”的做法,也均属“以大观小小亦大”了。反过来,我们再观察中国的意图。尽管中国海油公司内外对这次收购计划从商业角度来说是否明智有很大争议,但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傅成玉为首的中国海油管理层仍执意推动这次收购。本报驻香港记者引述知悉内情者的话说,傅成玉的战略着重强调,这次收购是中国为维持经济增长而寻求自然资源不可避免的一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刘戒骄则认为,从北京的角度考虑,中国海油这次能否最终成功收购优尼科并不重要,而借助这次竞购开拓中国能源业海外收购之路,才是意义所在,因此收购的成败不会影响大局。

透过中海石油看中国企业的复杂角色
        《华尔街日报》指出,在去年12月份接受报纸采访时,中海石油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傅成玉警告说,如果中国国有企业在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不谨慎从事,就会受到外国的抵制。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时称,现在部分中国企业急于向海外扩张,而不管代价多高,不管是否对投资者有好处。这给人们造成了中国企业得了饥饿症,什么都要的印象。这使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的人大有市场。
        而此次以185亿美元主动收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之举使傅成玉和中海石油成为中国在海外业务扩张的形象写照。国外正在努力判断中海石油是如傅成玉所言主要从改善股东价值的商业角度出发,还是成为国家获得海外能源供应的一种工具。
        答案可能是二者皆有。这家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经常被业内分析师称赞为中国管理模式最为先进的公司,员工仅为2500人,并具有同英国石油公司和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等石油巨头合作的丰富经验。中海石油的出价结构显示出政府在这起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交易中的重要作用。一家中国国有银行和中海石油的母公司已经承诺为此项交易提供160亿美元贷款,其中部分为免息贷款。最重要的一点是傅成玉和中海石油一样体现出在投资者看来是难以调和的一对矛盾体:他坚定地相信西方的公司治理,但也从不避讳利用同政府的关系来赢得交易。

竞购使中美关系面临更大风险
        《华尔街日报》说,中国海油的举动骤然间让一个人们一直在热烈讨论的话题升到了沸点:美国政府是否应该在遏制中国不断上升的实力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这一大胆的收购计划使有关美中关系的激烈争论变得更加白热化──毕竟,眼下中国正日益成为美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竞争对手;同时中国还是美国企业的重要市场和重要的劳动力来源。
        引发人们担忧的问题包括:财政部长斯诺正敦促中国让人民币升值,支持这一主张的人认为人民币升值将使美国产品相对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得到改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针对中国(巨额的)国防开支也大声发出警告;国会强硬派领导人要求针对进口中国产品激增的情况实施新的关税和配额。
        中海石油这次竞购是有史以来中国企业最大规模的一次海外收购计划,它的出现使美国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两难局面显得更加突出:虽然美国的政治家们对中国在美国经济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非常不满,但美国企业却希望能积极参与中国经济,他们担心华盛顿方面如作出强烈响应将有可能导致美国在泛太平洋地区遭受代价高昂的打击。
        去年,安海斯公司(Anheuser-Busch  Cos.)经过一番混战最终购得中国哈尔滨啤酒集团。在美国银行界排名第二的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6月份同意出资25亿美元收购中国建设银行9%的股份。
        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刘易斯针对所谓应采取措施抑制中国在美投资的观点对CNBC电视频道表示,他不认为在这方面能人为设置单行线。这种想法昨天也得到了一些美国大企业人士的响应。国际科技业协会(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Industry  Council)主席罗森说,如果中海石油的竞标受到人为阻挠,他非常非常担心中国方面会作出何等反应、美国在华投资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中海石油的计划受阻,竞购对手雪佛龙公司将是最大的受益方,但雪佛龙本身就持有中国一家石化企业的股份。该公司在一份企业介绍中称自己在中国渤海湾石油勘探中是“先行者”。雪佛龙与中海石油在中国还是合作伙伴,不过中国业务的产量在雪佛龙全球总产量中只占极小的比例。雪佛龙管理人士曾表示,一家中国政府控股的企业如收购美国能源资产可能会导致美国能源价格上涨。
        美联储(Fed)主席格林斯潘是华盛顿长期以来最坚定的支持加强与中国经济联系的人士之一。格林斯潘昨天对那些激动不安的国会议员们发出警告,提醒他们在针对中国采取行动时不要轻举妄动。格林斯潘在国会的一个已计划很久的听证会上就中国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发表讲话时说:“我们不应由于重走保护主义的老路而将自己的未来置于危险的境地。”
        布什政府正在为对华政策问题绞尽脑汁。新任美国贸易代表、前众议员波特曼(Rob  Portman)正在牵头编撰有关中国经济政策的他称之为“自上而下式”的评估报告,预计报告要到今年晚些时候完成。中国政府下月初将安排美国贸易代表和商务部长与中国副总理吴仪会谈。在此之后,美国将就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和获得中国政府更多采购订单与中国方面磋商。副国务卿佐立克也曾表示,试图限制或遏制中国的做法将是“愚蠢而徒劳的”。
        与此同时,财政部长斯诺还在进一步加大压力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6月23日,他在国会谈到人民币问题时的语调比以往每次都更强硬。他说,现在应该是中国加大汇率体制灵活性的时候了;他强调,布什政府对现状很不满意。斯诺暗示,如果中国仍不采取行动改变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的安排,财政部或许不得不将中国列入“操纵汇率的国家”的正式名单。斯诺说,他认为中国将会采取行动让人民币升值。如果中国不这么做,那么财政部在下次发表报告的时候……除了将中国列入名单将别无其它选择。斯诺还暗示,如果中海石油在竞购中击败雪佛龙,那么美国有可能对此事在国家安全方面的影响发表正式评估报告。他说,完全有理由认为,任何交易涉及的任何一方自己都可能会对安全问题作出考虑。
        对中海石油收购计划进行评估乃至采取阻挠行动将涉及多方机构,在美国,这方面的事务由外国投资委员会统筹。这个极具神秘色彩的委员会是根据1988年的《埃克森-弗劳里奥法案》(Exon-Florio)授权成立的,而当时通过这一法案的背景是出于对亚洲强国──日本有大量资本流向美国的担忧。在过去这些年里,委员会共评估了1560宗案例,不过只对其中的25宗案例进行了正式的历时45天的调查程序。在这25宗案例中,有12宗最后提交给总统决定是否立案。
        《埃克森-弗劳里奥法案》含糊不清的条款给了委员会很大的自由度,使它几乎可以对任何类别的外国投资项目进行审查。该法案最主要的条款是是否存在“可靠的证据”表明外国投资方“可能会采取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的行动”。但委员会并未对“国家安全”给出明确定义。该委员会由12名成员组成,包括白宫高级助理以及国务院、国土安全部、国防部、商务部、司法部的首脑以及美国贸易代表。委员会主席由财政部长担任。

竞购或预示中国对外投资的新方向
        《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海油的收购行动可能标志着中国对美国投资策略的重大转变──从以往被动地买入美国国债变成直接入股美国企业。中国对美国的投资不断扩大,令人颇有似曾相识之感,大约20年前,日本人也是这样引起了美国人的紧张和担忧。但就日本而言,许多担忧后来都被证明是毫无根据的。
        中国必须为自己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找到出路,一般都会选择投资美国国债等类似的资产组合。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中国大陆持有的美国国债就有2300亿美元。而美国恰好相反,必须从国外借贷,为持续不见收窄的贸易逆差提供融资支持。事实上,美国也正是通过向中国等外国央行出售美国国债等债券来做到这一点的。
        到目前为止,中国几乎没有动用过日渐增加的外汇储备来直接收购美国企业的控制权。但如果竞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的交易得以顺利推进,中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就将与被动的“资产组合”投资一比高下了。Thomson  Financial的数据显示,若计入这笔交易,今年中国所收购的美国公司价值将达到200亿美元,轻松超越去年区区23亿美元的记录。去年这个数字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中国计算机生产商联想集团对IBM个人计算机业务的收购。在此之前的整整14年内,每一年中国收购美国企业的交易价值从来没有超过20亿美元,而且主要还都是Tommy  Hilfiger  Corp.等香港公司的收购交易。
        华盛顿智囊团国际经济学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学者波森(Adam  Posen)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人力资本和相关服务等基础设施都不完善,作为投资者和经理人难以作出投资海外的决策并予以监督和掌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经验的积累,就能够具备相应的能力,发现海外投资机会并从中获益。此外,经过数十年由高速资本支出带动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国内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少,相比之下,海外投资机会就更值得考虑了。
        华盛顿另一家智囊机构经济战略学会(Economic  Strategy  Institute)的总裁普雷斯托维茨(Clyde  Prestowitz)表示,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意味着中国必须为它们找到用处,而买入的美国国债已经太多了,所以考虑资产收购成为必然之选。中国公司不断发展壮大,雄心勃勃,想要登上国际舞台,树立国际品牌。就石油而言,他们对确保长期能源安全多少有些痴迷,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收购石油资产。
        不过,作为国外投资者,目前的中国还是个小角色。Thomson  Financial称,这只是中国成为美国企业并购交易市场上主要外国投资者的第一年。部分原因在于其它国家的投资从2000年达到顶峰以来已经出现大幅下降。另外,经过多年经营,这些国家在美国的已有投资更加重要。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最新详细数据,2002年瑞士对美国企业的投资额最高,为8780亿美元,雇佣的美国员工达43万人;日本其次,投资额为4310亿美元,雇员达62.8万人。那一年,中国大陆和香港投资的美国企业资产只有区区80亿美元,雇员仅有15000人。同年,美国企业对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投资额则高达1050亿美元,雇佣的当地员工达39.1万人。
        中国对外投资萌芽初绽之势不免让人回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的对外投资浪潮。波森说,当时很多美国人都担心“日本独特的企业体系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日本企业会把美国的技术和工作机会统统带回日本,掏空美国工业。“没有一条是真的,”波森说。有些生产的确被转移到国外,但日本企业现在已经是美国的主要雇主了。“科技的转移和反馈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对中国而言就更是如此”。中国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低科技含量的业务。
        波森说,中国投资的政治影响比经济影响更高。美日经济的紧张关系从未干扰到两国的重要战略联盟。但中国在美国面前的战略竞争意义更大,这就会影响到政客们如何看待中国投资的眼光了。波森还指出,日本投资美国企业曾引起国人愤怒,是因为日本人成功有效地阻止了美国对日本企业的收购。而美国企业的首席执行长们纷纷投资中国,在中国市场销售产品,希望与中国政府保持良好关系。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和日本对美国的投资在政治上没有可比性。
(完)
(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5年第48期(总第581期)                                        2005年7月5日(星期二)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