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欧元下的欧洲企业动向

2005-06-21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5年第44期(总第577期)                    2005年6月21日(星期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欧洲所面临的问题

        《华尔街日报》最近发表的一组文章对欧洲货币政策和欧元强势等问题进行了系列报导,对欧洲经济目前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欧洲央行面临越来越大的降息压力
        《华尔街日报》报导,随着欧洲经济失去动力、政治同盟出现纷争,欧洲央行在管理利率预期、避免给外界造成误解以及避免成为指责对象方面越发感到举步维艰。
        已有七年历史的欧洲央行正在承受越来越多的压力,外界纷纷要求其降息以刺激经济增长,并缓解欧元区12个成员国中不少国家的高失业率。这些经济问题凸显了对国家领导层的不满,并促使法国和荷兰的选民在全民公投中对旨在将欧洲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的欧盟宪法投下了否决票。这进而导致各国在如何处理欧盟宪法、欧盟预算以及经济政策等问题上出现了难堪的僵持局面。
        所有这些都使得年轻的欧洲央行度日如年。无论是公众,还是各国领导人都在质疑欧洲一体化机制(欧洲央行便是这套机制的组成部分)的价值。意大利一些政客呼吁放弃欧元,重新启用意大利里拉。一些组织则要求欧洲央行立即降息,以刺激经济增长。
        在这一切喧嚣中,欧洲央行向市场有效传递其意图变得越来越难,这损害了其权威。在最近的、保持利率不变的6月2日会议上,欧洲央行决定改弦更张。在此前的两个月中,欧洲央行的立场强硬:行长特里谢称,从历史低点2%的水平降息,绝无可能。
        在6月2日的会议上,由特里谢和其它17人组成的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更改了做法,会后特里谢特地去掉了“绝无可能”的字眼。这个迹象说明欧洲央行感受到了压力,希望能表现得不再那么固执。市场猜测欧洲央行可能是在为降息做铺垫,虽然该行声明担心通货膨胀上升的可能。特里谢对此断然否决。德意志银行的首席欧洲经济学家梅尔表示,欧洲央行是想表现地灵活一些,“但外界观察人士和市场很难对此转变作出准确评价。”
        欧洲央行早就预计第二季度经济疲软,但排除了疲软将持续至第三季度以及欧元汇率出现显著新波动的可能性,欧洲央行依然预计利率在一段时间内将保持不变。让人更为疑惑的是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伊辛最近接受的几次采访似乎暗示将降息。
        特里谢仍在试图澄清一切。最近,他在法国报纸《世界报》(Le  Monde)的一个专栏中异常清晰地表明了央行的立场。目前的利率是“合适的”,特里谢写道,“我们没有倾向,我并没有让市场为降息或加息做准备。我们依然保持警惕,以实际的态度来关注这个问题。”特里谢明天晚间在柏林演讲时也会有机会重申这个立场。但高盛仍认为,今年欧洲央行将降息50个基点,因为通货膨胀已得到了很好地控制。高盛认为,欧洲央行的“思维定势可能导致反应迟钝”,今年晚些时候的降息实际上早该进行了。
        随着各持己见的各国领导人甚至无法就欧盟预算达成一致,欧洲央行作为一体化力量的突出地位进一步上升。欧盟25国首脑峰会的谈判破裂,欧盟预算与欧盟宪法的问题一样暂时被搁置了。
        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家波森在欧洲央行的一个会议上预测,“未来一些年,欧元将继续成为欧洲一体化的支柱”。波森认为,欧洲央行应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而不仅仅是管理这个人口达3.06亿的经济体内部的通货膨胀。

强势欧元下的欧洲企业动向
        《华尔街日报》报导,尽管3月中旬以来欧元兑美元已累计下跌了8.2%,但欧洲企业界仍能感受到欧元整体走强带来的痛楚。
        总部位于日内瓦的芯片制造商STMicroelectronics  NV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该公司首席执行长卡罗·伯左蒂表示,欧元的强势是最令他感到头疼的问题之一。伯左蒂称,他准备马上采取果断措施来提高竞争力及盈利能力,这样做是因为芯片行业增长放缓,而且他的银行业高参认为尽管近期走软,但欧元的相对强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伯左蒂准备把成本高昂、生产效率低下的欧洲制造业务转移到亚洲。为此,该公司不久前宣布在欧洲裁员2300人。伯左蒂还准备在今后5年内把所有发展比较缓慢的芯片生产业务都转移到亚洲。
        从STMicroelectronics的困境可以看出,欧元兑美元(目前这一汇率比2000年年末仍高出48%)对某些欧洲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这些企业直到现在面临着增长乏力和竞争加剧的严酷局面才想到调整业务结构。这些企业反应迟钝可归结为多种原因,例如,受到欧洲劳动保护法的束缚,但有些时候则是因为企业的管理层没有采取果敢的措施去应对市场占有率下滑和欧元汇率坚挺带来的双重压力。
        德国芯片制造商英飞凌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长沃尔夫冈·齐巴特表示,“外界已经对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欧元走势坚挺的说法感到厌倦了,但欧元的走强确确实实是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英飞凌不久前刚刚取代STMicroelectronics成为欧洲销售收入最高的芯片厂商。英飞凌表示,公司并没有针对欧元的强势做出经营上的具体调整,但确实采取了一些对冲措施来抵消欧元汇率居高不下的影响。
        欧元走势强劲给欧洲芯片制造商造成的打击尤为沉重,但欧洲受到冲击的不止是芯片业。欧元近年来的强势导致豪华手表及珠宝生产商Bulgari  SpA、德国大众汽车等欧元区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增长放缓甚至出现倒退。例如,大众汽车从去年起把捷达车型的生产从欧洲转移到了墨西哥。为了贯彻把出口市场作为生产基地的经营策略,大众汽车还准备把其它车型的制造业务也转移到墨西哥。
        和石油一样,芯片市场也是以美元定价。由于STMicroelectronics  70%的成本都是以欧元计算,欧元的走强削弱了该公司的运营利润,甚至造成该公司在上个季度出人意料地出现亏损。STMicroelectronics的财务部门在汇率方面采取了一些对冲措施,但尚不能完全抵销欧元走强的影响。
        当然,给伯左蒂带来麻烦的不止欧元走强一个因素。全球半导体产业都受到了产能过剩的困扰。STMicroelectronics受到指责是因为人们认为它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思进取,而且该公司管理层宁可牺牲投资者利益也要保证员工队伍稳定的做法使得该公司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发布盈利预警、无法实现收益预期的现象。此外,亚洲及美国竞争对手掀起的价格战给该公司、特别是它的记忆芯片业务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伯左蒂表示,欧元汇率并不是该公司目前需要解决的唯一问题。他日前在纽约的会议上对投资者们表示,“我们确实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行业的产能过剩以及记忆芯片价格的下跌等。”他表示,削减高昂的成本,包括强势欧元带来的成本,是他的改革措施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意大利反欧元情绪增强
        据报导,意大利一位制鞋商罗萨诺·索尔蒂尼表示,他这个鞋厂的生意如今是每况愈下,而导致他目前艰难境地的罪魁祸首不单是中国的鞋,另外还有一个不可饶恕的元凶,那就是欧元。和意大利全国各地的其它制鞋商一样,索尔蒂尼认为,欧元兑美元大幅飙升抬高了他运往美国的成品鞋的价格,在亚洲竞争对手面前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去年,意大利成品鞋产量下降8%,已经是连续第四个年头下滑了;也就是同一年,意大利鞋类产品的进口首次超过了出口。
        若在以往,意大利可以通过让原来的货币里拉贬值,来帮助企业家们重新获得与他国匹敌的竞争力。但自从1999年加入欧元区以来,索尔蒂尼等人就无奈地看着财富眼睁睁地缩水。索尔蒂尼说,使用欧元不啻是“戴上了手铐”,还说“毫无疑问,我怀念里拉。欧洲并不听我们的意见。”
        六年前,为联合欧洲大陆并使其更强大,从西西里到赫尔辛基的11个欧洲国家迈出了大胆的一步,开始统一使用欧元。但现在,欧元区很多国家都在经济低迷的状态下艰难前行,欧元的存在正在加大这些国家之间的分歧,并加剧了人们对欧盟扩容的不满。
        意大利经济在衰退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反对欧元的浪潮也在亚平宁半岛上弥漫。消费者、商人和部分政客都在抱怨欧元让他们变得更穷,更没有竞争力了。本月初,意大利社会福利部部长罗贝尔托·马罗尼呼吁举行全民公决,考虑重新启用里拉。马罗尼所在党派──北方联盟──的报纸甚至已经开始在新闻栏目中提出里拉兑换欧元的比价了。
        并非只有意大利才有反欧元情绪。Stern杂志6月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发现,56%的德国人都希望德国马克重现生机。这种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对欧盟打击不小。此前,法国和荷兰的选民都否决了欧盟宪法,在一共25个成员国的欧盟激起了一场不小的混乱。选民们否决宪法草案、抱怨欧元的深层原因在于人们对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居高不下及各国优厚的福利制度的未来深感担忧。
        反欧元的情绪还凸显出要推行一种单一货币有多么困难。欧元从1999年问世以来,就一直面临着截然不同但同样棘手的难题。美国单一的联邦政府有条件把资金送到每个需要帮助的角落;而欧元区有12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财政政策。美国工人可以从经济低迷地区自由迁移到发达地区,寻找工作机会。但在欧洲,各国语言不同,退休福利和法律体系也千差万别,另找工作地点就不那么容易。
        不过,欧元也已经在很多领域大获成功。欧元相当坚挺,已迅速成为各国央行在美元之后最愿意持有的储备货币。欧元还给那些在欧洲各地开展业务的公司带来了很多好处,再也没有汇率波动风险和货币兑换手续费了。它还创造了一个可与美国比肩的、庞大而统一的资本市场,为众多欧洲企业融资。如果币值走软,就意味着市场利率会走高。
        因此没人觉得意大利或者欧元区的其它11个国家会很快放弃欧元。而且许多分析师都说,意大利的问题不在欧元,而在于罗马。意大利政府没能有效地精简机构,解决意大利普遍存在的官僚问题,或者未能打消经济主要领域的竞争壁垒。法国一家银行的经济学家帕特里克·阿尔图斯“药方不是放弃欧元,而是正确处理结构性问题。”
        意大利人和德国人对欧元的怒火,还有法国人和荷兰人“否决”票表达的反欧盟情绪,都让人们怀疑欧元能否得到长期的政治支持。有经济学家说,货币联盟“分离的前景重又隐约可见,从理论上来说已经成为可能”。
        有分析指出,启用欧元带来两大不利。首先,欧元对美元汇率强劲上扬──2000年以来上涨近50%。意大利三大出口领域──制鞋、服装和家具──面对着货币与美国挂钩的中国同行的强大竞争压力。欧元汇率的上扬将意大利出口产品挤出了市场,而本来就很便宜的中国产品却获得了更多优势。更根本的一点是,启用欧元让意大利丧失了行之有效的保全之策:货币贬值。从卡车运输业到电力行业,意大利经济的各个领域大部分都被种种清规戒律和卡特尔企业所把持,这对竞争非常不利。企业成本因此居高不下,在德国和法国同行面前的竞争力也就随之降低。
        过去,当意大利出口产品价格过高时,外汇市场就会自动调节使里拉的汇率降下来,从而重新刺激市场需求。这会使意大利出口商迅速恢复活力,但它并不能解决意大利经济的根本问题。现在,意大利唯一的竞争手段就是降价,而实现降价的唯一途径就是削减成本。但实际上意大利的物价涨得很厉害。在意大利占据主导地位的卡特尔式企业常见的低效率使意大利所有产品的涨价速度比欧元区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快,不论是电价还是夏天的胡瓜,概莫能外。
        眼见得购买力下降,工会开始要求增加工资。企业不得不作出让步,员工的加薪幅度远远超过了产出的增长幅度。据巴克莱资本提供的数字,剔除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之后,意大利的劳动成本自欧元启用以来上升了17%,而德国的这个数字仅为1%。据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数字,10年来,意大利的生产率平均每年只增长了0.5%,而德国和美国的速度分别是1.6%和2.4%。
        结果就是,意大利在欧元区各国中越来越落后。采用欧元带来的货币价值的统一曾被视为可将各成员国凝聚成一个更强大整体的粘合剂,但事实刚好相反,欧元的使用却导致各国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如果从实际出发,经济疲软的成员国如意大利等需要的是较低的利率,而快速增长的爱尔兰等国则可以实行较高的利率。
        经合组织说,有12个成员国的欧元区现在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弱的部分,并预计今年欧元区的经济增幅将仅有1.2%,而美国的增幅有望达到3.6%。在最近两个季度里,意大利经济下滑了0.9%,经合组织预计该国今年全年将下滑0.6%。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设立欧元这种区域性单一货币的指导思想。巴克莱驻伦敦的首席欧洲经济问题专家朱利安·卡洛说,如果意大利推迟若干年再加入欧元区情况会更好些;现在没有什么好办法。
        目前潜藏的风险在于,欧元区里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可能会出现巨大的预算赤字,从而削弱欧元区的整体经济。目前,意大利的公共债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6%,如果这个数字进一步扩大,将意味着欧元区其它成员国不得不对它施以援手。
        数年来,意大利一直努力遵守欧元区严格的财政政策(这个政策要求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不能超出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但现在它已有所松懈。据欧盟预计,2005年,意大利的财政赤字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6%,明年将达到4.6%。虽然法国和德国此前已突破了3%的上限,但意大利的财政负债比它们两国要高得多,其财政赤字的膨胀对欧元稳定性的威胁也大得多。
        虽然恢复里拉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意大利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目前情况下,退出欧元区将使财政负债的利息额急速攀升,为此,意大利民众和企业可能将面临更高的税赋负担。尽管如此,有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承认他们对里拉产生了一种新的感情。

欧洲究竟需要什么?
        《华尔街日报》在一篇文章中表示,欧洲病了,欧盟有些不适,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但目前讨论的各种药方可能无一奏效。在欧盟宪法草案被法国和荷兰全民公投否决后,让欧洲统一的支持者倍感郁闷的应该并不是这份荒谬文件的遇挫,而是法国、德国等国领导对这场危机的反应。
        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反应是任命德维尔潘为新总理,这个轻浮的花花公子从未得到选民的大力支持,而且他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观点是拿破伦本应赢得滑铁卢战役并继续统治欧洲。而德国总理施罗德只是在言辞中强化了反美情绪。令人难堪、而又一目了然的是欧盟领导层中不仅缺乏智慧,其固执和无知更是接近于愚蠢。正如伟大的欧洲诗人席勒所言,“有一种愚蠢,甚至连上帝都无能为力。”
        欧盟如果希望能避免分崩离析的命运,就必须着手治疗三大病因:
        其一,欧洲试图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太多太细的任务。欧盟的雏形──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设计师莫内总是说,“要避免官僚主义。要引导,而不要命令。尽量少定规则。”他在欧洲极权主义时代(在此期间,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争相对人类生存的各个层面实施统治)长大,并在后来的岁月里对它深恶痛绝。莫内意识到,在欧洲的哲学和思想体系(见诸于罗素、黑格尔、马克思和尼采等人)的深处隐藏着本能的极权主义,必须以深深植根于安格鲁-萨克森人的个人主义精神的自由主义为武器对其进行全力反击。
        事实上,在整整一代人的时间里,欧盟一直在走向一个相反的方向,成了一个极权主义猛兽,它制定的数百万份法规文件侵入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结果令人沮丧:布鲁塞尔庞大的官僚机构,每个部门在各成员国的政府里都能找到翻版。庞大的预算下是前所未有的腐败,因此预算案从未获得审计通过,目前已成为成员国纳税人抱怨的对象。最重要的是,对国家经济的监管是建立在极权主义基础之上的。
        欧盟的经济哲学迄今为止可用“趋同”一词加以概括,目的是让所有国家的经济都采用相似的完美模式。结果证明,这实际上是导致滞涨的完美模式。准确地说,维持资本主义体系正常运转、使经济活力得以保持的正是差异性,缘自人类天性中不竭创造力的奇思妙想。资本主义因法规的缺席或规避法规的约束而得到巨大发展。
        因此,毫不奇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迅速发展的欧洲经济在布鲁塞尔逐渐掌握欧洲发展方向、并推动趋同之势后慢慢地失去了前进动力。如今,欧洲呈现滞涨。除英国之外(80年代撒切尔时期英国开始采用美国式的自由市场模式),欧洲难见高于2%的经济增幅。工会的力量更是强化了增长缓慢或零增长的趋势,工会与布鲁塞尔体系非常吻合,并为经济动力套上了更多枷锁:缩短工作时间、高昂的社会保障成本导致高失业率,在法国失业率超过10%,德国的失业率则高于大萧条以来的任何时期。
        长期的高失业率自然会导致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沮丧和愤怒。在如今的欧洲,一种方式就是反犹太人、反美。另一种方式则是极低的出生率,在全球范围内,欧洲的出生率仅高于日本。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到本世纪中叶欧洲的人口(不包括英伦三岛)将少于美国,人口总数不及4亿,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口是65以上的老人。由施罗德和希拉克故意挑起的反美情绪──他们或许认为这样做能为自己赢得选票──尤其让人伤感,因为在欧盟成立初期,他们曾非常推崇美国人的行事方式,并对美国人先后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北约组织将欧洲从纳粹和苏联的魔掌下中拯救出来心存感激。
        包括莫内、法国的舒曼、意大利的加斯派瑞和德国的埃得诺在内的欧洲之父都曾是美国狂热的崇拜者,他们曾急切希望让欧洲人也能享受到美国式的生活。尤其是埃得诺,在经济部长埃尔哈德的协助下,以最自由的模式重塑了德国的产业和服务业。这是德国经济奇迹的缘起,其中美国的理念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德国民众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失业率降至历史低点。此后,德国经济增长的下滑以及目前的滞涨则可追溯至德国领导人从美国模式转向法国社会市场模式之时。
        其二,导致欧盟不适的另一个因素是:欧盟对历史的否认。欧洲基本上是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结合的产物,但布鲁塞尔对这两种文化基本都是全盘拒绝。命运不济的欧盟宪法没有对欧洲的基督教传统提及一字;欧洲议会则一直坚称,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不能担任欧盟司法委员的职务。
        其三,让观察人士大为惊异的还有布鲁塞尔对于前景沉闷、令人难以忍受的纯物质描绘。欧洲大陆上最后一位能领会到欧洲一体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政治家莫过于法国前总统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了。他希望看到“一个由多个独立的国家组成的欧洲”。我记得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大呼“但丁、歌德以及夏多布里昂的欧洲”,我插入一句:“也是莎士比亚的欧洲,我的将军?”他表示同意,“是的,还有莎士比亚。”
        如今,欧盟没有一位主要领导人会再用这样的语言了。欧盟的架构中缺乏思想的元素,它没有为伟大的作家留下一席之地,对思想家或科学家也是如此。它不是阿奎纳、路德或加尔文的欧洲,也不是伽利略、牛顿或爱因斯坦的欧洲。半个世纪前,作为欧洲之父之一的舒曼常常在演讲中提到康德、穆尔(St.  Thomas  More)、但丁和诗人瓦莱里(Paul  Valery)。舒曼清楚地表明,他认为建设欧洲是一个庞大的精神工程。他谈到了“欧洲的灵魂”。这样的想法和词汇如今在布鲁塞尔已难以引起共鸣。
        简言之,欧盟的思维、精神和灵魂都已名存实亡。除非欧盟能重新重视起这些非物质的重要问题,否则,欧盟很快就会成为行尸走肉,一个代表垂死的欧洲大陆的象征。(完)
(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5年第44期(总第577期)                                        2005年6月21日(星期二)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