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继铭:经济全面过热,需用总量的、宏观的手段调控

2005-04-25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5年第30期(总第563期)                    2005年4月25日(星期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今年宏观调控重点

        4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良好,初步核算,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3.1355万亿元,同比增长9.5%,增幅比去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强调,目前中国的投资规模依然偏大,煤电油运供求关系还比较紧张,部分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高,宏观调控的任务依然繁重。
        统计局资料显示,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98万亿元,同比增长22.8%,比去年同期回落2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037亿元,增长25.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962亿元,增长12.7%。统计局发言人郑京平说,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4.0%,铁路投资增长4.3倍。水泥、冶金等行业投资继续得到抑制。郑京平说,今年投资增速还会比较保持高的增速,各类收入,如财政收入、企业的收入和居民的收入在去年都有比较高的增长,对接下来的投资仍然是有保证的。同时,我们的一些投资项目的储备现在也是比较充足的,还有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也还比较高,地方政府投资的积极性也没有减弱的迹象,所以,这些因素都会使投资仍然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
        此外,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8%,其中,3月份同比上涨2.7%。郑京平指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将落在大家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数字之后不久,4月22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中国经济2005年春季报告:形势分析与预测》,4月23日,天则经济研究所和体改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召开“宏观中国论坛”春季会议,同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中国经济观察”举办了成立以后的第一场报告会。经过了宏观调控后的中国经济现状和未来走向如何?经济学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焦点集中在了经济过热与否、宏观调控效果和未来走向、外贸、汇率及利息等问题上。

宋国青:新一轮宏观调控很难避免
        据《中国经济时报》4月25日报道,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中国经济观察”4月23日举办了第一次报告会,在报告会上,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宋国青认为,当前的总需求出现U形反转,新一轮宏观调控大概很难避免。宋国青用较严重“偏热”一词形容了当前的工业生产形势。他说,目前正常生产水平的年增长率不高于15.0%。这样,无论是2005年一季度的16.2%的同比增长率还是3月份的15.1%的同比增长率,都意味着工业生产偏热的程度上升了。如果将1990年以来最大“热度”看成是100度,将正常看成是0度,那么按上述估计,2005年一季度工业生产的温度大约为50—60度,GDP的温度在40度左右。工业生产“偏热”情况较严重。“也就是说,若用一个数字来度量,度量的结果是比正常水平偏热2.7。”
        宋国青指出,一季度工业生产出现猛烈增长,季增速创1995年以来最高记录。同时,通货膨胀率反弹。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化的大部分是由其中的生产资料价格变化引起的,消费资料价格的变化幅度相对小得多。从2004年5月份开始,季调后消费资料的价格一路下跌,直到年底,在此后的3个月轻微上升。1999年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中消费资料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的图形正如一把张口的剪刀。两者的比例(消费资料为分子)在2005年3月比1999年1月下降了22.1%。这一点,对于估计未来的通货膨胀情况有重要的意义。
        今年一季度,货物贸易顺差达168.3亿美元,相对于去年一季度的84.3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增加了252.6亿美元,约2091亿人民币。宋国青认为,贸易顺差大幅增加的基本原因是人民币真实汇率双重下降。按消费者价格指数衡量的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真实汇率自2004年9月以来猛烈下降。其间,人民币名义汇率随美元下降,且中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对于美国下降。而中国的宏观调控导致内需相对于外需而言较疲软,进而推动出口。较短时期内,贸易可能平衡总需求,若内需猛烈波动,依靠贸易来平衡总需求将导致贸易的波动并引发不利的贸易价格变化。
        他表示,如果CPI的相对变化是由不可贸易的服务的比价变化引起的,那么对于短期的贸易没有太大的直接影响。可以将产品区别为可贸易商品与不可贸易商品,考虑可贸易商品的国内国际比价。这个区别对于当前的中国贸易来说,仍然漏掉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价格剪刀。中国出口货物中消费资料比重相对较大,进口货物中生产资料比重相对较大。两类价格的国内国际比价发生变化会对贸易产生重要的影响。“另外,固定资产投资和加消费的环比增长率,最早可能从2004年初就开始下降。在这个过程中,顺差猛烈增长。可能在2004年10月前后,顺差的增加超过了投资的相对下降,此后总需求的环比增长率开始回升。如果去年底以来贸易顺差没有猛烈增长,现在应当是相当明显的通货紧缩了。”
        “在合适选择增长率指标的情况下,M2对CPI通货膨胀的预测作用是无与伦比的。”他说,“今后较长时期内出现高于5%的通货膨胀率,若非决策层的主观选择或体制因素,即是偶然事件影响的结果。但是,在目前真实利率偏低的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抑制,M2增长率有内生性冲高的倾向。这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总量从这个角度来讲可能是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大概是很难避免。”

哈继铭:经济全面过热,需用总量的、宏观的手段调控
        在CCER的报告会上,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明确指出,当前经济的性质是全面过热,他说,“我对这个过热的定义就是,不仅仅是过热,而是全面过热,政策含义很明显,如果说结构性过热需要用行政手段或者部门手段来调整的话,全面过热就需要用总量的、宏观的手段进行调控。”
        哈继铭认为,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反映中国经济持续过热的迹象仍然存在。一季度CPI回升,同比增2.8%,超过2004年的11月和12月,与2004年一季度相同。广义价格指数显示通胀压力增大,GDP平减指数上升5.6%,而2004年一季度只有4.1%,如考虑房地产价格,CPI几乎上升5%。煤电油运的短缺带来隐性通胀。PPI与CPI,PPI上升10%导致18个月后CPI上升6%,弱势美元下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贬值10%导致14个月后CPI上升3.5%。由于2005年的CPI须被控制带4%,因此,通胀压力仍然很大。此外,飞涨的房地产价格、长三角地区的房地产明显存在泡沫、工业生产回升、投资增长依旧高涨,均使“紧缩政策可以预期。”
        哈继铭说,“我们判断,下一步的紧缩政策可能会更倚重基于价格的工具:2005年二、三季度,利率可能再次上调54个基点;汇率改革更可能发生在2005年年中,采取税收政策控制房地产泡沫。”
        他表示,对于利率走向的研判不能只考虑CPI,中国的消费率太低,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在GDP中的比例大约是80%,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是74%,东亚的发展中国家是69%,而中国消费与GDP之比还不到60%。“研判利率走向时,我们必须关注GDP平减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和其它价格指数。低利率拉低了储蓄增长,导致了对房地产的需求扭曲。”
        他还认为,中国需要更灵活的汇率体系。哈强调说,“汇率制度的改革应该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现在是早改比晚改要好,不然的话,压力可能会越来越大,到那时想调整的话,可能有好的机会都被耽误掉了。”他指出,改革的时间最早可在今年年中。改革的形式,适度升值,改为钉住一篮子货币。改革的前提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小,紧缩政策导致经济进一步着陆,美国利率上升导致资本流入减少。
        “人民币没有被严重低估。我们的分析显示,人民币有一定低估,也有改革的必要,但只是被轻微低估了5%。所以今年汇率改革应该是有必要的,这种改革可以是一种比较小幅的汇率水平的调整,但最重要的还是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外贸“突变”意味着什么
        《中华工商时报》的一篇报道说,在2005年一季度的所有数据中,贸易顺差是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焦点。一季度,贸易顺差166亿美元,相对于2004年一季度8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增加了250亿美元。这对一季度9.5%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出口同比增长率持平的情况下,进口的同比增长率从2004年四季度的30.5%突降到2005年一季度的12.2%。
        国家信息中心高辉清解释,“其中的偶然性因素很强。第一个偶然因素是,根据WTO条款,国外对我国的产品配额相继取消。第二个因素是,由于欧洲、美国都试图对中国企业搞贸易壁垒,带动国内企业在外国实施贸易报复之前突击出口。同时,进口大幅度减少。一个原因是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上升,而国际价格上升速度快的一些行业,一季度的进口明显减少;再加上,宏观调控确实起到了作用,受到宏观调控的几个行业的进口下降非常快。”
        “其实,今年一季度的贸易环境和去年同期相比,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因此,今年一季度的贸易顺差里包含了非正常因素,可能因素之一,就是压赌人民币升值。”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分析认为。

张曙光左小蕾激辩人民币汇率
        据《中国财经报》报道,人民币汇率到底能不能动,动了以后对经济的影响又有多大?围绕着这一迷雾,日前(4月23日)参加天则所宏观中国论坛的学者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张曙光在与人合作的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分析报告中专门就人民币汇率问题作了论述。张曙光首先论证,人民币汇率是当前经济运行中想回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调整汇率体制和汇率政策的时候已经到了。据国际知名房地产咨询机构仲量联行调查,83%的外资机构认为央行的房贷新政对于其进入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信心和计划没有影响。外资进入房地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民币升值预期,而外资热钱流入最主要的选择也是投资房地产。据人行上海分行调查,外资已经涉足房地产的消费、中介、开发各个环节,在这样一个完整的链条中几乎不存在对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汇兑的管制。
        此外,张曙光认为,更重要的是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持续,不仅使我们的投入、产出、生产循环和商品循环都通过国际市场完成,产生对国际市场的双向依赖;货币经济也存在着双向循环和双向依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独立性大受影响。由此带来实体经济和符号经济、实物运动和货币运动的双向循环和双向依赖格局的形成,使我们的汇率政策几乎没有可用的政策手段。我们非常迫切地需要改变这种双向循环和双向依赖的格局。
        人民币升值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成本收益?张曙光教授最近完成的一项重要实证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1%,外商直接投资减少1%,出口减少0.8%至1.19%。那么,汇率升值10%,外商直接投资将减少60.6亿美元,出口将减少427.4亿美元,由于直接投资和出口的减少,GDP将减少690亿元,就业将减少381.2万人(按2004年人均GDP计算)或106.3万人(按工业劳动生产率计算)。另外一个重要结论是:汇率升值的影响三个季度后下降一半以上,7个季度后影响几乎消失。张曙光介绍说,这一研究基于的假定是直接投资汇率弹性为1,出口的汇率弹性为0.8。
        张曙光认为,不论是调整汇率,还是调整利率,在当前的形势下,两者都会对宏观经济产生紧缩效应。如果两个政策同时出台,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先调利率还是先调汇率。如果先调利率,操作相对简单,可以抑制某些方面过度的投资热情,却会吸引热钱流入,不仅会影响宏观调控效果,还会给下一步汇率调整带来更大困难。如果先调整汇率,虽然难度较大,并可能带来一定风险,但这是我们迟早要迈出的一步,如果走好了,不仅会给宏观调控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而且有益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减少国际贸易纠纷,给宏观调控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也认为汇率调整迫在眉睫。他说,分析汇率问题时必须搞清我们既是外汇需求方也是供给方,因此,汇率上的矛盾不是政治斗争,而是经济利益的均衡。“我们的外贸不可能老负债,也不可能老盈余。外汇只是一张纸,最后肯定要花掉。”茅于轼提醒说,人民币汇率最终要趋向均衡,过低贬值和过高升值都是损人又不利己的。
        他分析说,现在6000多亿外汇储备让国家很不好受。回想一下,如果3年前我们调整汇率,现在根本不会有这么多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在两年半以前调整汇率,那个时候外汇储备还不到2000亿呢。虽然现在调整汇率的成本会很高,但决策者必须看到:调整人民币汇率对于我们和贸易伙伴都有好处,而将来调整问题可能更多。“现在还不调,明年会越来越糟糕,外汇储备量越来越大。”茅于轼说。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博士结合日本和印尼的教训强调说,不管人民币现在是高估还是低估,在压力下汇率一定是不能动的。因为压力下变动汇率,必然导致过度升值或者贬值的情况。
        “如果升值5%,而期望值是40%的话,热钱就会进来,汇率必定还会继续往上走”,左小蕾说,如果我国升值10%,最后必定是升到15%以上,谁也不知道均衡价格在什么地方。
        日本是升值后经济停滞的例子,印尼则是贬值后经济动荡的例子。亚洲金融危机时,印尼由于实行浮动汇率,而被国际社会一致看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认为印度尼西亚不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最后该国美元兑卢比汇率从1:2000贬到1:16000,以至银行挤兑、社会动乱。
        左小蕾同时指出,国际社会目前认定的人民币被低估可能是一个假象,因为均衡汇率应该是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平衡,我们现在的压力并不全是从外部来的。从国内财政赤字的角度来看,得出的结论可能恰恰相反。隐性财政赤字包括银行的坏账、地方政府的债务、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坏账。这些数字加总起来的话,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是贬值而非升值。很显然,这个问题现在被国际社会忽略了,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中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如果隐性财政赤字显性化,人民币是不是真正坚挺还是疑问。
        发改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与会专家认为,目前大家观察人民币汇率问题都是从短期的宏观纬度切入的,但从战略纬度看则更有值得思考的意义。比如说过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甚至更长时期后,我们的经济规模和金融体系是什么,人民币在国际上扮演什么角色,我们是不是永远维持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而不提升我们的金融地位。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则提供了一个生态环境视角下的汇率景象。他说,现在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卖得特便宜,人民币一定的升值也未必导致出口下降,我们进口资源这一部分反倒可以得到切实利益,这对我们的环境和能源是一种保护。而且,国内第三产业会发展更快,这些对我们都是有好处的。

社科院春季报告建议升息
        中国社科院2005年春季报告课题组公布的《中国经济2005年春季报告: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中央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的预期目标完全有把握实现。课题组预测,GDP增长率将达到8.9%左右,继续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由于需要继续抑制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薄弱环节,GDP增长率适度低于上年是合理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5%左右,由于上年基数较大,增长率比上年有所降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0.4%左右,增速较上年也有所减慢,其中重、轻工业的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10.9%和9.7%左右,重工业增长仍然快于轻工业增长,但是两部门增速的差距幅度将小于上年。重工业增长继续快于轻工业,说明宏观经济运行在2005年仍将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7.6%左右,因为GDP增长速度较上年减缓,第三产业增速也略有减缓。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005年将达到84400亿元,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4.9%和20.4%左右。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将比上年有所降低,但是仍将是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进一步上升。按现价计算,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达到54%,这一份额多年持续明显上升的势头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005年各种价格水平将仍然呈上升趋势。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的年变动率将分别为2.4%和3.4%,投资品价格指数变动率为4.8%左右。虽然价格指数上涨率略低于上年,但是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如何保持价格水平稳定将是2005年和今后几年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2005年居民收入增加的势头将会继续保持下去。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5年将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在2005年为5.5%左右,这将是农村居民多年来收入增长第二高的年份。
        2005年,消费仍将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成为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达到60790亿元,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0%和12.7%,基本与上年的增长水平持平。
        2005年多数有关国际机构预测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量会略有提高,有利于我国保持对外贸易的较快增长。国内对进口初级产品的需求增长会低于上年,同时出口增长势头不减,对外贸易仍将是十分活跃的一年。虽然进出口的增长率可能不如上年那样高,但是仍然可能接近30%。预计2005年进口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28.6%和29.4%,与前几年相比,对外贸易顺差的数量将呈继续扩大的趋势。
        报告认为,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绩的根本保证,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及时和果断有力地采取了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2004年的宏观调控工作不仅保证了宏观经济的平稳快速运行,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宏观调控的经验,为我们在今后继续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开拓了道路。2005年尽管我们面临着许多更为艰巨复杂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国内外总体环境还是比较有利,只要我们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已经取得的成果,国民经济可以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报告强调指出,2005年宏观调控中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反弹,二是化解价格上涨压力。
        报告提出的政策措施建议包括以下几点:
        2005年,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工作中更要着眼于注重解决一些中长期问题。
        1.注重为解决中长期的经济结构问题创造条件。2.落实好稳健的财政政策。3.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作用。报告认为,在宏观调控实践中,我国的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货币政策的导向作用日益明显。为了控制投资反弹和有效抑制价格上涨压力,目前应考虑再次释放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信号,更好地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当前多数宏观经济信号都预示着升息趋势,提高利率应该是宏观调控因势利导的必然结果。

        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今年宏观调控将在总结去年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注重于解决中长期问题,在落实好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同时,更多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建立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机制,而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反弹和抑制通货膨胀将是今年宏观调控工作的重点。
(完)
(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5年第30期(总第563期)                                        2005年4月25日(星期二)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