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经济仅相当美国70年代水平

2005-03-11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5年第17期(总第550期)  2005年3月11日(星期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

中国2月份数据表明通胀压力正在缓解
    道琼斯报导,在最新公布的一系列数据中,中国2月份进口额在3年来首次下降,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增幅达到10个月来的最低水平,显示通货膨胀压力正在缓解。M2广义货币供应量及贷款的增长也继续放缓。
    进出口方面,中国商务部在其网站上的一份声明中称,中国2月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增长30.8%,至445.3亿美元,进口额下降5%,至399.2亿美元。2月份中国贸易顺差为46.2亿美元,而2004年同期为逆差78.7亿美元。
    分析师认为,在长达数十年的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度在1月份被取消之后,中国纺织品出口大幅增长,这可能是中国今年迄今为止贸易状况得到改善的原因之一。
    造成进口额下降的部分原因是比较基数过大,且2004年的中国农历春节恰逢1月份,而2005年却在2月份,因此使数据统计有些失真。2004年2月份中国进口额较上年同期增长77%,较1月份疲软的数据大幅提升。1月份由于中国农历春节的缘故全国经历了1周长假。由于今年春节恰逢2月份,因此2月份中国进口额水平较低。按月度为基础计算,2月份中国贸易顺差较1月份的64.8亿美元有所收窄,因为出口增长幅度低于1月份的42.2%。
    高盛经济学家梁红认为,纺织品的出口增长是导致今年1?2月份出口增长36.6%的主要原因。这使得中国在今年头两个月内获得11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而2004年同期则为79亿美元贸易逆差。从颇为强劲的贸易顺差来看,中国的净出口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动因。梁红表示,高盛的观点认为,这将继续对人民币形成上行压力,且不会对出口和内需之间所要达成的平衡作出什么贡献。
    价格方面,生产者价格指数下降至10个月以来的低点。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增幅连续第四个月下降,较上年同期增长5.4%,为10个月低点。今年头两个月的生产者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增长5.6%。
    生产者价格指数被认为是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一项关键指针。中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于去年10月份达到8年来的最高点,较上年同期增长8.4%。但由于主要产品,如粮食产品的价格从高点下滑,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增幅已逐渐减缓。由消费者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水平的持续上升是中国央行去年10月份采取加息举措的原因之一。
    全球油价的上涨仍然是造成中国2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上升的因素之一,因为中国依赖进口石油来满足国内需求。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原油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了22.4%,天然气价格上涨了14.7%,煤油价格上涨了12%,柴油价格则上涨了18.7%。中国海关总署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头两个月中国原油日进口量较上年同期下降12.7%,至1820万吨,合每天226万桶,这导致2月份总体进口额下降。
    货币供应量数据也说明中国央行仍成功保持了较为紧缩的货币政策。截至今年2月底,广义货币供应量较上年同期仅增长13.9%,增幅连续第二个月呈减缓态势,增幅较2004年同期低5.5个百分点。该数据同时还低于市场平均预计的14.4%增幅。中国政府成功地做到将货币供应量增长维持在15%的2005年增幅目标水平以下,这说明在去年10月进行加息后,中国央行不会急于采取进一步的货币紧缩政策。
    但这并没有阻碍国债市场参与者的猜测,他们认为中国央行可能会再次上调各银行的存款准备金限额,迫使其将更多的存款金额上交至中国央行,以防新一轮借贷热潮的复萌。截至2月底,贷款总额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3.5%,大大低于2004年8月底达到的23.9%增幅最高值。
                                                        (DJ,2005.03.11)

                                国际经济

IMF:全球经济增长不平衡现象加剧
    道琼斯消息:据英国《金融时报》7日报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不平衡状况日渐加大”,在美国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其它大部分工业国的经济增长却低于预期。总体来看,IMF预计2005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3%,较2004年增速低0.8个百分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即将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草稿中警告称,各国经济表现的差异、以及对美国和中国带动经济增长的依赖性终将导致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进一步放宽,进而引发全球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的风险。《金融时报》德国版获得IMF的上述草稿。
    尽管IMF上调了对2005年美国经济的增长前景,但同时却下调了对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增长预期。IMF预计,美元汇率将进一步下滑。该组织同时指出,尽管各国在如何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取得共识,如美国的财政赤字调整、欧洲的结构性改革以及亚洲国家采取灵活的汇率机制等等,但IMF却警告称,具体工作的实施却很滞后。
    IMF称,日本经济的增长势头自2004年初即开始止步不前,出口和投资举步维艰。正因为如此,IMF将该国2005年经济增长率预期由去年9月作出的2.3%下调至0.8%。而美国经济继续以高于全球总体水平的速度增长,预计05年和06年经济增长率均将达到3.7%,尽管个人存款水平接近于零,个人消费回落的风险依然存在。另外,受国内需求刺激,05年和06年英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6%,保持强劲势头。
    报导称,尽管全球经济增长不平衡的风险在最近数月已有所好转,但依然面临油价高企带来的压力。
                                                      (DJ,2005.03.08)
欧盟经济仅相当美国70年代水平
    英国《金融时报》报导,一份引发争论的研究报告说,目前欧盟的经济相当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该研究显示,在现有最新可比数据的2003年,欧盟就业率仅达到略高于64%的水平,而美国在1978年就达到了这一比例。欧盟的研发支出与美国1979年的水平相当。
    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方面,欧盟的表现要稍微好些,2003年欧盟这一指标为25336美元,与1985年美国的人均GDP数字相当。与此同时,美国在1989年就实现了欧洲在2003年每位工人的GDP水平。
    这份研究报告将于由欧洲商会(Eurochambres)提交,该报告突出了欧盟决策者们在努力提高欧洲经济竞争力时所面临的挑战。欧洲商会是一个泛欧商业组织。
    欧盟各国政府首脑将于本月就重新启动里斯本议程(Lisbon  Agenda)的建议做出决策。里斯本议程是一套雄心勃勃的改革和目标,旨在增强欧洲相对于美国和其它领先经济体的竞争力。欧盟委员会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已把重新启动该议程作为他5年任期内的优先事务。欧盟委员会希望把重点放在加大研发支出、降低企业的监管负担、让欧盟在投资和创造就业方面更具吸引力等。但正如这份研究所显示的那样,即使要达到与美国经济相同的水平,欧洲也必须在未来数年里大幅度领先于美国。
      “欧盟要到2056年才能达到美国每位工人的生产力水平,而且只有欧洲的生产力增长率每年(超过)美国0.5%才能做到,”欧洲商会的研究说。该研究还补充指出,自1994年以来,美国的生产力增长速度就超过了欧盟。在研发投资方面,欧盟需要等到2123年才能达到美国的水平,而且只有欧洲的研发投资每年都比美国高出0.5%才能达到。
    欧洲商会主席克里斯多夫·莱特尔说:“我们敦促欧洲领导人在(本月晚些时候的)峰会上重点关注经济,因为如果没有经济,欧洲就没有未来。这是一个关系到生存的问题。”
                                                        (FT,2005.03.11)
格林斯潘:不担心贸赤忧心财赤
    据道琼斯报导,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主席格林斯潘10日表示,市场无需对美国贸易逆差日益扩大和近年来住房价格大幅飙升给未来经济带来的影响太过忧虑,但财政赤字的日益上升则可能对美国经济构成长期危害。
    格林斯潘在为纽约外交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年度会议发言而准备的讲话稿中称,他对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和家庭债务负担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并不太过担忧;但财政赤字问题则另当别论,正如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所提醒的那样,随着“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从2008年开始陆续退休,财政赤字将大幅上升,这才是令他大为担忧的问题。
    格林斯潘表示,在他看来,赤字问题将对美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构成重大阻碍,原因在于通常可对其他经济不平衡问题予以调节的市场力量在修正预算赤字问题上似乎无能为力。美国生育高峰期出生的3000万人将在未来25年中陆续步入退休年龄,这将对美国财政预算构成冲击。对此,格林斯潘重申了他不久前在国会证词中所表露的担忧。
    他称,人口发展趋势以及目前的财政前景将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压力,政府是否有能力履行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承诺的退休福利将面临严重考验。言下之意是,美国在吸引海外投资方面的成功掩盖了美国国内储蓄不足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有朝一日,当国际投资者们意识到自己的投资组合过度集中于美元资产时,他们就会寻求平衡处理,而这可能促使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降低。
    格林斯潘援引国际清算银行(BIS)近期发布的数据表示,迄今为止,在经过汇率变动调整后,各国政府及私营部门总的外汇资产账户中美元转换为其它资产的比例一直较为温和。而市场已有序地消化了这一调整的影响。
    格林斯潘再次表达了自己对于长期利率在央行不断加息的环境下仍处于较低水平的迷惑。他在宴会上回答观众提问时说,他曾在数周前评论过这一“以前从未出现过”的问题──也就是尽管Fed在不断上调短期利率,但长期利率仍在继续下滑的现象。
    格林斯潘曾在2月份的国会证词中将这一现象称为一个“谜团”,不过就在上周,随着长期国债收益率的缓步回升,格林斯潘随即宣称,这个谜已无需深究。大多数市场参与者认为,长期国债收益率回升的原因在于投资者在格林斯潘公开表示对长期国债收益率处于低位的忧虑后进行拋盘。
    当问及新兴市场储蓄增加是不是导致长期国债收益率处于低位的原因时,格林斯潘表示,目前仍难以对此下一定论。他说,Fed一直在试图揭开长期利率持续下降这个至少从他的经验来看之前从未发生过的谜。格林斯潘解释说,在央行实施紧缩政策的模式中,长期利率通常会在政策末期出现下降,而不是在眼下这个阶段。他说,Fed目前已开始从各个方面着手力求破解这道难题。Fed只能通过调整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来影响短期市场利率。
                                                        (DJ,2005.03.11)
Fed黄皮书:美国经济继续保持温和增势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3月9日黄皮书(Beige  Book)中称,1月份和2月份经济继续呈现温和增势,零售价格总体持稳或略有走高,一些公司发现成本的上升很容易被转嫁出去。
    Fed称,12个联邦储备银行辖区均报告2005年初经济活动实现增长,不过增速各有不同。其中纽约和旧金山地区增速相对较快,达拉斯地区有所加速,里士满地区则有所放缓。
    报告称,零售价格总体持平或温和上涨;不过,企业依然面临投入成本上升的问题,很多地区转嫁成本更加容易。波士顿、克利夫兰、堪萨斯城和达拉斯地区的制造商称,他们发现越来越容易将价格的上涨转嫁出去。费城地区的制造商则预计,在不远的将来转嫁成本上升的能力会更强。克利夫兰和亚特兰大地区的卡车运输公司称,他们通过征收附加费抵消了燃油成本上升的影响。原油价格自今年年初以来涨幅已超过20%。
    报告称,几乎所有地区的就业市场均走强,但工资增幅依旧温和;不过,许多地区的雇主均报告目前面临雇员福利成本上升的压力,尤其是保健成本上升的压力。
    据道琼斯报导,本次报告与1月19日发表的上次黄皮书基本一致,但最新的报告显示,投入成本上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加大。大多数地区的制造商稳步扩张,但增长的速度从上次报告发布起没有加快。上次黄皮书反映的是去年12月中旬至1月中旬的美国经济状况。
    报告指出,许多地区的耐用品生产增长特别强劲,其中波士顿、亚特兰大、堪萨斯城和达拉斯地区国防相关生产强劲,几个地区机械工具产量稳健,汽车产量也维持在高位,这主要反映了重型卡车的需求。建筑材料的需求也较为旺盛。克利夫兰地区的钢材发货量下降,但芝加哥地区的发货量较为强健。
    Fed指出,能源、钢铁及其它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的情况较为普遍。纽约、费城和克利夫兰地区的投入成本呈现温和增长,部分地区报告称,近期能源价格的回落有助于稳定价格压力。但里士满地区的成本增长加快。
    汇率波动方面,亚特兰大辖区表示,美元贬值促进了佛罗里达的旅游业,欧洲和加拿大的游客数量高于去年。波士顿辖区预计,美元贬值将令旅游业受益,不过该地区的制造商则对国际市场美元购买力的下降感到忧虑。2005年初,银行信贷稳中有升,费城、克利夫兰和里士满地区的整体贷款需求呈现增长。
    Fed表示,部分地区的商业贷款也出现增长,但家庭贷款的需求表现不尽一致,消费贷款和房屋按揭整体持平。黄皮书显示,消费开支稳中略有增长。虽然一些辖区称汽车销售疲弱,但零售商整体对其当前库存水平基本感到满意,对未来前景也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大部分地区的房屋市场和住宅建筑活动强劲,但商用房地产市场则喜忧参半。旧金山和亚特兰大地区的房屋建设尤其活跃,但明尼波利亚、堪萨斯城和达拉斯则略显逊色。
    在能源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能源行业表现活跃且前景向好。达拉斯、堪萨斯城辖区表示,石油和天然气设备生产趋向活跃,需求增大令该行业的设备产能吃紧。各地区劳动力市场均保持稳定或出现改善,部分地区的临时工作岗位增长迅速。
    在这份乐观的报告中也有些令人忧虑的地方。芝加哥地区称,尽管经济持续温和增长,但汽车行业正在拖累该地区其它行业的活动。在旧金山地区,受大量剩余产能困扰的电信制造业依然表现不振,但半导体行业呈现增长,民用航空业也因来自亚洲的订单增加而稍有起色。
                                                  (DJ,2005.03.10)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房价飙升引发泡沫忧虑
    英国《金融时报》最近的一篇分析指出,至少从表面来看,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频频发出信号:房地产泡沫正在形成。最近几年以来,中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价格都出现大幅攀升,导致工薪中产阶层对生活成本抱怨有加。
    中国政府雄心勃勃的大手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刺激了对建筑行业的巨额投资。这使人们担心市场将很快遭受供大于求的打击。同时,政府引导的旨在为经济降温的信贷紧缩政策,以及提高利率的举措,已经引发了有关需求可能大幅下降的担忧。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外国投机性投资这一具有潜在危害性的因素。
    已有传闻显示,外国投资者已经在向中国房地产投入资金,企图从人民币升值中获益。由于外汇市场鲜有针对中国货币——人民币的投机工具,因此从理论上讲,房地产市场就成为众人关注的投机替代品。然而,这些潜在的风险因素能否上升成为房地产泡沫?
    中国的房地产专家和经济学家一致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房地产泡沫风险是有限的,但个别城市看起来更易受泡沫风险的打击。从需求角度讲,农村流动人口大批涌入城市务工,支撑了当前低成本住房的需求。去年秋季中国建设部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低端住宅的空置率并不高。建设部预测,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将有3.5亿人有住房需求。
    房地产经纪公司仲量联行(Jones  Lang  Lasalle)北京分公司首席研究员安娜·卡里发称,外国公司对中国的巨大兴趣将继续支撑对办公楼的需求。而对个人而言,“购买房地产是人们的投资渠道。”
    如果住房价格上涨已经超出潜在购买者的承受力,那么就算对房子需求旺盛,也不能阻止房地产价格的暴跌。然而,瑞银集团(UBS)的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认为,由于收入增加,近年来中国人对房地产的支付能力已经提高,至少没有下降。“过去十年来,城市居民的工资和收入增幅始终快于房地产价格的上升。”
    根据瑞银集团的计算结果,目前中国城市市区一栋公寓的价格是平均家庭收入的4.5倍,这已经被认为是接近可承受价格的极限。然而,安德森同时补充说,中国人的收入很可能低于所报告的统计数据,而且最近购房的人们已经享受到了国家提供的住房补贴,等于享受到了的折扣。他还补充道,目前基本没有迹象显示,来源不明的境外资本流入中已有大批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也就是尚未出现可能将房地产价格推升到崩溃水平的投资。
    从供给角度来看,尽管奥运会已经在中国首都促成了大规模建设项目,但由于受到信贷紧缩的部分影响,去年的建设速度已有所放缓。然而尽管目前很多房地产分析师对中国的整体前景持乐观态度,中国境内一些城市的确存在令人担忧的因素,尤其是中国的工业和金融中心——上海。仅2004年一年,上海住宅销售价格就上涨了15.8%,城市中心区价格上涨了约28%。自1999年底以来,住宅平均价格已经翻了一番。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2月份发布的公告,对上海房地产贷款发放过量提出了警告,认为这可能带来“潜在负面因素”。这一消息引发了人们对房地产潜在泡沫的忧虑。2004年发放的所有贷款中有3/4投向了房地产,住房按揭贷款占到中长期信贷总额的48%。房地产研究机构高力国际(Colliers  International)预测,今年上海办公楼和住宅楼的新增供应量将大大超过需求量。
    房地产市场存在过热风险,这给上海市政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低端群体消费得起的住房需求在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房地产价格如果出现暴跌,会惹恼中产阶层的房地产业主,特别是近年来投在股票市场上的个人储蓄大幅缩水的那些人。
    上海市政府已经发出信号,表示将通过增加供给的方式,努力为房地产市场降温。在1月举行的人民代表大会上,上海市市长韩正宣布,今年将有900万平方米的中低价位的住房上市,大大超过2004年300万平方米的新增供应量。目前,党政官员正极力希望此举能够为房地产市场“撤火”,以免酿成任何不测事件。
    一直以来,上海作为中国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之一,始终追求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从上海办公楼的租金和售价判断,上海正在成为中国最昂贵的城市。随着外资持续涌入中国,跨国公司急切希望扩充其在中国的实力,对高端办公楼的需求始终强劲。在上海,空置率从1998年以来一直在下降,部分房地产业专家认为这一趋势将继续下去。从今年年初开始,上海办公楼的售价和租金一直在上涨,其中浦西地段的高端房地产需求尤其强劲。国际房地产咨询公司世邦魏理仕(CB  Richard  Ellis)对世界最昂贵办公楼市场进行的排名显示,在最昂贵的前50个市场中,中国目前有3个,分别是上海的浦东和浦西,以及北京市场。对一些公司来说,由于新增供应量有限,目前找到一处理想的办公地点变得愈来愈困难。根据房地产咨询公司戴德梁行(DTZ)的统计数据,上海去年A级办公区域的租售量是50.2万平方米,几乎是前年的两倍。
                                                (FT,2005.03.09)
香港财政仍潜伏危机
    本财政年度还未期满,香港政府的财政收支便传来好消息,仅前十个月就已获得224亿元的财政盈余。虽然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马时亨强调,如果扣除政府发债的集资额,本财政年度前十个月的财政收支仍然有30多亿元的赤字。但业界人士认为,在剩下两个月里,政府仍有可观的税收,因此,30多亿元的赤字一定会被抵销,本财政年度出现财政盈余几乎是大局已定的事情。
    对此,页彦撰文指出,本财政年度香港的财政收支状况虽然会有较大的改观,但政府的财政状况并未发生质的变化,并未有根本的好转,香港的财政仍没有摆脱危机的阴影,香港财政的病灶依然未变,结构性赤字会随时出现。正如财政司司长唐英年所言,目前财政状况的改善说明政府的节流措施取得效果。意指香港的财政基础和环境并未有大的变化,政府维持财政平衡的压力仍然十分之大。正因为如此,许多专家学者面对着暂时好转的财政形势仍然向特区政府进言:要继续开源节流,控制开支,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基本法》的要求,切实按审慎理财原则办事。
    应该充分认识到,本财政年度里,香港经济表现较好,经济增幅及其它各项指标皆好过预期,预估去年的经济增幅将高达8%以上。由于经济的好转带来政府各方面收入均有增加,除了政府控制开支大力节流取得成效外,经济好转是财政得以改观的重要原因。然而,下个财政年度甚至今后香港经济的表现能够一直保持目前的良好势头吗?经济增幅仍然能够达到8%的高水准吗?恐怕不会太过乐观。从经济大势来判断,香港仍必须对未来的财政前景抱持审慎的态度。
    其次,还应该充分认识到,特区政府的财政开支具有很强的刚性,并且这种刚性几乎难以改变。虽然过去几年,港府下大力气控制开支,但难度非常之大,遭遇到反对声音也非常之高,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分两步对公务员进行减薪,但政府的经常性开支规模仍然十分庞大。依已经采取的措施来看,进一步缩减政府开支的空间其实是十分有限的,目前,公务员的薪酬仍然占政府经常性开支的七成左右,这一结构很难改变。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肩负着推动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重要使命,政府如果不掌握有一定的机动财力,以备各种发展和投资之需要,那么,香港经济转型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香港经济发展也将受到严重阻碍。从政府财政支出的角度来看,形势依然不能乐观。
    香港一直实行的是简单低税制度,税基狭窄。现在,特区政府正在研究是否要开征销售税。当然,如果一旦开征销售税,政府的税基会得到扩阔,收入将有更稳定的来源,但却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香港的简单低税制的良好营商环境。
    正因为如此,社会各界对开征销售税都持反对意见。对此,政府的确需要谨慎从事,开征销售税究竟有多大影响,会对香港经济带来什么不良后果,是否是得不偿失之举,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作好充分评估。但是,如果政府放弃开征销售税,财政来源渠道依然单一狭窄,香港经济一有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出现财政收入急剧下降而开支刚性十足甚至需要增加开支的情况。这就意味着赤字将无法避免地要产生。
    香港是一个小型外向经济体系,受外界的影响非常之大。近七年来的事实表明,香港经济的外部环境变数非常之多,油价高企、汇率不稳、恐怖滋扰、地区冲突等等不确定因素仍在影响着全球经济,也在影响着香港经济。对此,香港社会必须时刻居安思危,从长计议,作好各种不测之打算,做到未雨绸缪,而不能因为暂时的经济与财政好转而欣喜若狂,甚至天真地认为,香港从此太平无事。无数次教训告诉我们,一旦人们丧失警惕,正是危机悄悄来临之时。
                                                        (香港商报,2005.03.07)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5年第17期(总第550期)  2005年3月11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