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长期处于重化工业阶段

2005-01-28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5年第8期(总第541期)  2005年1月28日(星期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
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9.5%
    1月2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李德水局长的文章《2004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文章指出,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没有出现大的起落。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4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238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384亿元,增长8.3%。
    道琼斯分析说,中国2004年最后几个月出口意外飙升拉高了经济增幅,同时这也意味着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经济增长引擎的中国2005年仍将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但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4年经济数据再次显示,在政府2004年实施严格的宏观调控措施后,中国经济正在实现软着陆。2004年实施的调控措施包括:禁止银行向房地产相关过热行业的贷款,放缓土地供应并暂停审批新的工业项目。
    尽管如此,2004年四季度井喷式增长表明中国仍然不能懈怠,防止过热的严厉措施不得不继续执行,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该领域投资目前仍以许多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非持续性速度增长。
    中国2004年最后一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9.5%。自2003年第三季度所创下的9.9%增速之后,中国GDP在随后几个季度逐渐放缓,到2004年第三季度降至9.1%。2004年第四季度数字大大高于经济学家的预测中值8.6%。强劲的GDP数据肯定将会增强再度加息的预期,2004年10月,中国9年来首次提高了利率,幅度为0.27%。高盛的经济学家在研究报告中表示,2004年年末经济意外强劲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美元走弱导致了出口飙升。由于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人民币走低令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更具竞争力。高盛预测中国经济2005年增速为8.1%。2004年的9.5%是自1996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前年为9.1%。
    国家统计局还公布了12月份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显示经济继续放缓。12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为2.4%,连续第四个月走低,统计局经济学家预计2005年该指数将低于4%。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前年同期增长了21.3%,同月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4.4%。数据显示商品零售额保持旺势为投资放缓提供了缓冲。12月份商品零售额较前年同期增长了14.5%。  
    尽管一些过热领域成功降温,但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仍然超过了人民币7万亿元(8450亿美元),较前年增长了25.8%,仅比2003年增幅低1.9%。这意味着中国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在整个GDP中的比例为51%,这一数字甚至远远高于90年代末韩国和泰国等投资过度的亚洲经济体陷入衰退时的比例。李德水认为投资如此迅速的增长不会有危险。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投资结构改善了。
    制造业投资增幅较一年前放缓,与政府的期望一致,而农业投资大幅增长。2004年制造业投资增长了38.3%,较前年同期低8%。钢铁投资大幅放缓。与此同时,农业投资增长了20.3%,该类投资在2003年下滑了19.6%,这是一个政府希望看到的结果,因为政府正帮助提高8亿农民的收入水平。服务业投资增幅基本保持不变,为21.6%。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到: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5%。如果这还是经宏观调控后的结果,世界有必要担忧吗?日本、韩国和其它寄望中国实现出口增长的国家可以松口气。中国政府也声称抑制通货膨胀取得胜利。政府在抑制通涨时以信贷控制和升息为手段(同时还利用了自然优势,包括巨大的制造业过剩产能、大量低薪劳动力和较低的粮食价格)。但人们顶多只能短暂喘息:中国农历年过后将继续实行降温措施。
    中国的基本问题依然存在。尽管货币供应增长已收缩,但来自国内外的资金继续涌进金融体系。由于实际利率为负,而储蓄者渴望获得回报,因此各银行拒绝提供信贷的项目往往能从“街边市场”储蓄者那里找到现金。外资也在继续涌入,这些资金基本上是在赌人民币升值。中国央行上季度每月购入约300亿美元,并由于更高的冲销成本而付出代价。
    这使得升息和人民币升值的理由更充足。当然中国政府可能会采取更多的行政措施。中国政府总是关心国内议程,而2005年的议程包括各大银行的重组和数十亿美元的上市。的确,行政措施取得一定成功,使中国政府受到鼓舞。经济增长推动因素的比重有所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略微下降,而消费有所上升。但无论政府采用哪种工具,要想让中国的亚洲贸易伙伴停止担忧还为时过早。
    另据报道,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最近预测,2005年中国GDP增长率将达8.8%,人民币兑美元也会升至7.9:1。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看起来没有减速,但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确实已得到改善。雷曼认为,2004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在第三季度降至9.1%后,第四季度意外地反弹至9.5%,远高于预期(市场均值:8.9%;雷曼银行:8.4%)。2004年中国GDP增长率从2003年的9.3%增至9.5%,是近8年以来最为强劲的增长。因此雷曼已把对2005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8.3%调高至8.8%。
    雷曼表示,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看起来没有减速,但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确实已得到改善:譬如占GDP总量近一半的固定资产投资,其增长率已经从一季度的43%(年比率)下降至年均的25.8%,只不过其它部门的加速增长远远抵消了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对GDP的影响。同时,中国的出口成长十分强劲,全年上升35%。政府促进消费的政策也已收到实效:2004年商品零售额的增长率从2003年的9.0%加速至13.3%。这些经济结构方面的改善将有助于中国维持高速的经济成长。
    另外,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尽管以资本密集为特点的工业产值从第三季度15.8%下滑至第四季度的15.0%,GDP总量的增速却加快了。这表明GDP在第四季度的加速成长主要归功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也表明中国在物价方面尚无经济过热的迹象。消费者物价通货膨胀率继8月涨至5.3%的高峰之后,在11月跌至2.8%,12月更降至2.4%。
    高盛的研究报告则显示,到2040年时中国的人均GDP仍然只有美国的1/3左右。而且,中国增长不可预测的危险因素日益增多,能源和水资源短缺,环境持续恶化,不断加大的贫富差距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中国现在有些两难,经济必须要发展,不发展或发展得慢会引起失业和其他社会问题;发展得太快,首先是通胀在所难免,其他问题更会接踵而来。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各国央行储备从美元转向欧元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各国央行正把储备从美元资产转移到欧元资产,此举看来将使布什政府为其迅速增加的经常账赤字融资更加困难。该结果来自一份针对央行储备管理人的调查,这次调查在2004年9至12月间进行,结果于今天发表。约有65%的央行参与了该调查,它们控制着价值1.7万亿美元的资产。结果显示,央行的态度在过去两年有显著改变。
    70%的央行储备管理人表示,这些行动可能削弱美元在汇市上的价值,他们过往两年已增加了欧元储备。多数管理人认为,作为投资目的地,欧元区货币和债券市场和美国市场一样具有吸引力。
    由于美国已变得越来越依赖各国官方资金的流入,为其经常账赤字提供资金,因此一旦各国央行重新调整其外汇储备组成,都将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影响。据估计,美国2004年的经常账赤字达6500亿美元。
    2003年年末,各国央行持有的美元计价资产占官方总储备的70%,各国央行购买的美国证券为美国2003年的经常账赤字提供了逾80%的资金。如果这些央行不愿进一步增加其美元资产储备,美元就可能在外汇市场上暴跌。各国央行对美元的热情似乎在消退。对美元来说,另一个令人担忧的迹象是,在接受调查的外汇储备管理人中,47%预计,官方储备增长率未来4年里将下降至20%以下。在2000年年末和2004年年中之间,官方储备已增加了66%。
                                                          (FT,2005.01.24)
鲁宾认为解决财政赤字才能救美元
    《明报》报道,被认为是强势美元政策支持者的美国前财长、花旗集团执行委员会主席鲁宾认为,对抗美元急速下滑的方法,是重新建立有效的财政政策,随之便可带来对美国经济政策的信心。他个人认为,美国政府应以强势美元及有效的政策为目标,不应以美元作为贸易政策的工具,当其它国家的金融系统准备好时,美国可鼓励他国转向弹性汇率制度。
    鲁宾是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美国财长,他在香港出席花旗集团举办的论坛时说,双赤(财赤和贸赤)不但会影响债券票面利率,亦会引发美元汇率的复杂问题,目前美国经常账赤字已达到本地生产总值的6%,市场预计未来10年间,累积财赤规模将会高达5万亿至5.5万亿美元,加上美国个人储蓄率于过去一年已经跌至低于1%,市场普遍认为美元汇价将随时间下挫。
    鲁宾引述了3种对美元汇价下跌的市场观点:1.如果美元循序渐进地下跌,可能会显著改善经常账的赤字;2.目前美元汇价的调整幅度,已足够调整贸易不平衡,因此美元再下跌空间有限;3.目前的市场情况,已足够引发美元急剧及大幅下滑。
    鲁宾没就美元汇价下跌提供结论,但他指出,由于日本及欧洲的增长及投资前景不吸引,美国同时又相当依赖海外中央银行(购入美债),日后这些中央银行可能因为息率、货币或内部因素,而调整投资组合。鲁宾认为,目前市场息率仍未受到美国双赤问题影响,但他警告,当美国及海外投资者忧虑双赤成为长期问题时,长期债券票面利率便可能急升,他引述90年代初期的经验显示,持续赤字对商业及消费信心普遍有负面影响。
                                                      (明报,2005.01.27)
布什连任后的经济政策走向
    布什连任美国总统后,新一届美国政府会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又会对中国、对香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很多人都关注的事。美国俄亥俄州威斯利安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金旭东撰文分析说,我们可以联系过去4年,根据目前他(布什)提出的纲领性的主张,分析、推测其今后4年经济政策的基本走向。
    布什在2004年12月20日在白宫举行的年终新闻发布会上,阐述了他第二任期内的政策主张,他强调了保持美国经济增长这个永恒的话题。他说,税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削减预算赤字将是其第二任期的主要目标。他还将与共和党已占多数的国会合作,使更多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以及调整社会保障制度,并在5年内把预算赤字削减一半。这样,我们就可以此解读布什所说的这个大概。
    有人统计,布什总统在白宫睡觉的时间多,在经济方面做事少。过去4年,布什政府在经济上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减税,另一件是放任美元汇率走低。说到减税,他在第一任竞选期间提出,以10年减税1.9万亿美元为其政策核心。第一次当选后,布什政府在2001年设法通过了为期10年、总额达到1.875万亿美元的税收抵减免计划。这是自80年代初里根政府以来最大的减税计划。布什的理由是,减税可以让企业赚更多的钱,大规模减税将鼓励储蓄和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在这场大规模的长期减税中,获益最多的是美国的富人。据统计,73%的税收抵减,为社会上20%的最高收入阶层所获得。
    布什第一任执政4年来,美元汇率一路下滑。美元汇率下跌的主要原因是所谓的“双赤字”,即经常账赤字和财政赤字。在布什第一任期间,美国除了有大量的经常账赤字外,政府的财政收支也由前任的盈余变为赤字。此外,美国的低利率也是原因之一。然而,布什政府并不急于减少赤字。这就使美元相对长期保持在一个比较弱势的状态。前些年,布什政府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其实就是让美元对人民币贬值。这样对美国有什么好处?布什政府的目的在于以此增加美国商品的出口,使美国的制造业走出不景气的泥潭,有利于增加美国国内的就业机会。美元汇率下降也使国外投资更利于进入美国。布什政府期望这样能够使美国的经常账赤字逐步消减,由此带动其他领域逐步改善,利率也相应走高。同时,美元汇率降低,无异乎减轻了美国的债务负担。
    在过去的4年中,布什政府的上述经济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美国经济渐渐复苏,整体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失业率有所下降。在2004年11月2日的大选中,相对于美国的白领多数投票给克里而言,富翁和穷人则多数投了布什的票;在美国个人平均收入最高的10个州中,克里赢得了9个州,布什只赢得1个(科罗拉多州),而美国个人平均收入最低的10个州中,布什全部获胜。布什政府前4年的经济政策不能不说对他的连任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今后4年中,布什政府在国内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就业。如果失业率不是降低而是增加并保持高位,那么布什政府就得面对国内强烈的反对。布什连任总统后,宣布将继续坚持减税政策,并继续期望通过减税为经济增长提供机会与保障,以刺激就业。此外,限制财政支出,通过法规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保护小企业主与工人免受琐碎的法律诉讼;改革与简化联邦税法;鼓励储蓄存款与投资。这些措施也都是围绕着降低失业率转的。
    布什除了继续用大规模减税这样的办法外,不管他嘴上讲要如何建立强势美元,实际上必然要继续放任美元汇率走低,以此来推动增加国内投资和出口,降低失业率。何况,世界上的石油贸易,大多用美元结算,在当今石油价格节节攀升的情况下,美元汇率降低,也可以部分地抵消美国大量进口海外石油的涨价因素。
    现在的问题是,美元汇率走低,究竟会低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哪里是美元汇率的谷底?对于这个问题,各方面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分析、预测和推断。依据标准普尔的预估,欧元兑美元一年后可能变成1.4,到2005年底甚至可能达到1.45美元。高盛报告预计,美元汇率可能会进一步下跌15%至18%,即欧元兑美元将升至1.53至1.57美元,美元兑日元将跌至87至89日元。国际经济研究所IIE指出,美元必须再贬值15%,才能降低美国经常账赤字至可以承受的水准。
    美国经常账赤字在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并没有明显减少,也没有明显缓和的迹象。只要庞大的经常账赤字存在,同时由于美国的资本市场未来的景气程度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个未知数,美国吸收外资的世界排名在继续下降,因此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向各地区分流的状态依然不会结束。这样的经常账会给美元汇率带来继续走低的压力。
    布什政府既要大规模减税,又要维持“反恐”等方面的开支,必然会产生严重的财政赤字。而大量失业和达到高峰退休人口的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更让布什政府捉襟见肘。布什政府企图通过缩减国内开支,包括放慢尖端武器开发速度、削减军事开支在内,在今后4年里(至2009财年)将联邦财政赤字削减一半,使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4年的20.1%降至2009年19.1%。然而,目前还看不到他有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景。而现实的巨额财政赤字,也正在促使美元汇率继续降低。因此,美元汇率继续降低15%是可能的。
    经过第一个任期之后,布什政府在经济上对于中国的定位已经逐渐趋于稳定与清晰。那么,他对于中国(包括香港在内)的经济政策,会有相当大的连续性,并在中美经贸关系上起稳定的作用。但是,在基本连续稳定之中,还有许多值得重视之处。
    美国目前双赤字已经到了惊人的水平,美国政府总想把损失转嫁给外面,主要的手法是通过新发行的国债,让买国债的人来填他的赤字。美国的国债和债券大部分是其他国家购买的。如果大家都再不买他的国债,那么布什政府就听任美元汇率降低,一方面,变相减轻了美国的债务;另一方面,由于世界贸易主要通过美元结算,各国大部分外汇储备都用美元,这样美元贬值造成了巨大损失,又转嫁给了其他国家。中国手上就有大量的美国债券和美元,对此不能不予以注意。2004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至年末已达到6099亿美元。如果中国央行觉得手上美元已经够多,不需再买,亚洲各国央行也对美国政府公债失去兴趣,再加上民间的资金也判断美元要大幅度下滑,美元贬值的危机就很难避免了。这样,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就会遭受损失。
    布什政府还在寻求社会保障政策的市场化。他认为,减少公司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沉重负担,可以增强美国公司的竞争力,刺激公司创造新就业机会的积极性。为此,布什主张允许部分社会保障基金进入美国的投资市场。布什的减税计划和社会保障市场化政策将给美国股市注入大量资金,推动股市继续上涨。就以布什社保政策私有化措施而言,它将给美国的基金市场每年带来750多亿美元的资金。现在,许多中国大公司已经进入美国的股市,对此也不能不予以注意。
    布什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与扩张。尽管美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是走高新技术的路子,许多传统产品已经放给了其他国家、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去做,但是,美国毕竟还有庞大的制造业,吸收了数量巨大的职工。相当数量的美国企业往往会把进口大量中国产品看成是争夺他们的饭碗。而布什政府考虑到美国国内势力强大的工会的利益,还是会对一些重要的外国商品进口采取强硬的限制手段的。因此,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可能会有所发展。
                                                  (香港商报,2005.01.27)
东南亚可能出现投资热
    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连春明(Daniel  Lian)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最近与基金讨论过去几年东南亚市场的发展,发觉相对北亚洲区,国际投资者仍很明显地对东南亚市场情有独钟,而近年东南亚股市的表现也胜过北亚以至其它新兴市场。最近的大海啸对东亚洲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似乎不大,重建工作及经济复苏前景反而不俗。事实上,海啸造成的损害,主要集中在村落,多于主要经济及人口密集的市区和工业中心。
    虽然我们还未正式修订2005年东南亚的增长预测,但相信2005年东南亚五个地区的增长率,上调的幅度会由0.3至0.5个百分点(泰国),增至0.8至1.5个百分点(菲律宾),而整个地区的平均增长则会调升超过0.7个百分点。原先低估东南亚经济增长的原因有数个:
    第一,全球的经济增长可能较摩根士丹利的估计为快(摩根士丹利原预期2005年环球经济增长会由2004年的4.6%放缓至3.6%)。美国就业市场持续改善,有利2005年的经济增长;油价急涨及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亦已降低。第二,与企业用的科技用品出口及农产品、原材料出口前景转佳。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可受惠于全球科技出口市场的兴旺,两国的货品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122%及80%,而农产品与原材料市场向好,则会有利东盟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及印尼等。此外,泰国于未来几年将大兴土木,计划把本地资本形成的比率由约25%调升至35%至36%;同样印尼的新领导层也提出增加投资是政府的优先任务,最近更公布了增加在基础建设上的投资;马来西亚及菲律宾政府亦提出有意利用私人投资推动经济。
    周期性的本地需求在东南亚仍颇强劲,主要得助于自2003年以来的良好经济增长。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家庭收入及信心,以至就业和私人消费均获得强劲的出口支持,虽然自2004年第三季度,出口见顶,但当地的需求仍得以维持。泰国的内部私人需求在2004年虽然放缓,但政府的扩张经济政策有助改善私人消费及信心,而印尼及菲律宾的私人消费2004年表现不俗,2005年仍会维持不衰,信心仍可维持。投资者相信,倘若美联储容许美元贬值及迫使中国人民币升值,这将引发亚洲货币升值,导致区内需求蓬勃,但人民币升值也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在外国资本货品相对廉宜、银根较为宽松的条件下下,东南亚可能大举投资,产生无效益的资产投资热,而非恢复出口的竞争力。
                                                            (明报,2005.01.24)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将长期处于重化工业阶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专家张立群表示,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中国经济的较快增长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他说,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9.5%算是比较高的。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处于新一轮重化工业阶段,并且这一轮增长将会持续很长时间。
    张立群表示,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的。首先居民消费的升级可以持续,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内容的扩展范围非常大。居民对住房和汽车的需求还处于起步时期,今后会持续很长时间。除了住、行外,其它消费也在不断扩大,包括家电、纺织等多个方面。消费内容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持续时间会很长。这将对各产业发展提供长久的市场需求支持。
    张立群指出,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处于新一轮重化工业阶段,并且这一轮增长将会持续很长时间。张立群举例分析道,汽车、住房的发展会带动钢铁、水泥建材、装备工业等行业发展。在这个背景下,新的重化工业发展的迹象非常明显。包括重化工原材料、重加工业等都在加快发展,并且发展的空间非常大。这种发展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是互动的。居民消费内容的拓展带来新的市场,拉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和收入增长,并进一步支持消费内容拓展。
    他表示,中国的重化工业有三个发展过程:第一,计划经济时期,是奠定工业化基础的阶段,首先发展原材料、装备工业,这是中国重工业大发展的一个阶段。第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轻工业的大发展,带动了重工业的大发展。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期的一个阶段是重化工业大发展的阶段。第三,目前中国处于的新一轮重化工业阶段,并且这一轮重化工业的加快发展会比前两轮的发展时间都要长,规模都会更大。从国际的角度分析,美国以住房、汽车为主的工业化阶段有六十多年,其它的发达国家也都持续了几十年。这个过程中,重化工业发展一般较快。由此看,中国目前重化工业发展将持续很长时间。
                                                        (大公报,2005.01.26)
香港经济与大陆关系日益紧密
    香港媒体报道,从中国海关总署获悉,CEPA实施一年来,内地进口享受“零关税”优惠的香港产货物涉及CEPA原产地证书2577份,进口总值共1.27亿美元,优惠关税总额6643.3万元人民币。据海关统计,CEPA实施一年来,香港企业受惠效果显著。随着CEPA的深入实施,对香港调整产业结构,吸引外来投资、推动产业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非常显注。据香港投资推广署的统计数据,截至去年第三季度,香港外来直接投资为248亿美元,比2003年全年增长了82%。前三季度到港投资的167家企业中,20%是因为CEPA而选择到港投资。
    而香港政府统计处27日发表对外商品贸易统计显示,2004年12月转口与港产品出口合计的商品整体出口货值为1769亿元,较2003年12月增长12.9%,而2004年商品整体出口货值则较2003年增加15.9%。政府总部发言人指出,2004年12月份商品出口继续强劲增长,取得连续第11个月的双位数升幅。香港的对外贸易行业持续蓬勃,反映香港扮演着地区贸易枢纽和内地转口港的重要角色。
    有分析指出,香港是一个小型外向型经济体系,背靠着中国内地这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一直是香港的优势所在,特别是近年来,香港经济受内地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且香港在内地特别是与香港毗邻的广东地区投资巨大,因此,香港必须紧密关注内地经济的变化趋势,并适时作出应对调整,与内地经济携手起舞;惟如此,香港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独特的地理与人文优势,有效抓住内地发展的商机,充分借助内地发展的动力,以促进香港经济的繁荣发展。
    内地经济呈高速发展之势的同时,正酝酿着一场深刻的经济转型变革,这场转型变革的核心内容就是产业升级、结构优化、资本扩张、技术换代、竞争加剧、国际化加快等。虽然目前中国内地的经济增长仍然呈现出明显的粗放型特征,是以资源的大量投放与消耗为依托取得的,但这种格局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经济变革正在孕育。中国内地正在酝酿的这次经济转型将是一次机遇与挑战的大变革,对于依靠外部市场生存的香港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积极介入,主动适应。从现在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尚算为时未晚!
                                                            (综合消息)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5年第8期(总第541期)  2005年1月28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