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往何处去?

2004-12-21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4年第95期(总第530期)  2004年12月21日(星期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挑战全球并面临全球挑战的中国经济

    2004年中国经济给全球带来的挑战已使全球经济的各方参与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同时中国在全球经济活动中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加紧研究中国,以期能在强势的“中国竞争”面前稳住方寸。而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深化改革中的种种难关。时至年末,国内外各研究者纷纷发表评论,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国际贸易等诸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们在此辑录了一些相关的分析,供读者参考。

法新社:中国竞争力已发生质的飞跃
    据法新社报道,欧洲国家通常都把中国看成一个廉价和仿冒商品的生产商,潜意识里他们并不认为中国制造业能给他们带来挑战。但是,最近欧盟发表的一份报告可能要改变这种看法:它们认为,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已经在制造业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
    欧盟执行委员会(European  Unions  executive  commission)在其最近发表的年度《竞争力报告》中认为,中国已经成功地使自己转型为一个兼有高技术水准和低成本优势的强有力竞争者。报告认为,欧洲国家的公司要想在面对中国强大竞争挑战时不乱方寸,就必须大科技研究和开发的力度,不停地在创新方面投入巨额资金。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拥有25个成员国的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但是,中欧之间的贸易大多都是单向的。1995年,欧盟还仅仅有15个成员国的时候,欧盟与中国的贸易还保持着少量的盈余,但是今天,欧盟与中国的贸易已经达到100亿欧元的赤字(折合130亿美元)。
    欧盟执行委员会指出,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商品早就不仅仅局限于鞋子、玩具、成衣、纺织品和廉价小家电了。欧洲现在已经不得不迎接来自东方的强有力挑战了。
    报告中说,与二战后日本取得的经济奇迹的经历颇为相似,中国政府也竭尽全力吸引外商在一些重要的产业部门投资,例如汽车、计算机等。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国轻易地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技术秘密。此外,在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方面,中国的做法与二战后的日本也较为相似,两国都充分利用了国内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使外国竞争者陷于被动,而充斥着廉价商品的国内市场使进口商品几乎无能为力。
    报告指出,中国的一些制造商将利用上述优势向跨国公司发出挑战。受这一影响最明显的是今年5月份新加盟的10个国家,它们的经济大多处在转型之中。例如,匈牙利电器制造部门失业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大部分市场都被来自东方的竞争者夺取了,该国动态随机存储芯片的生产几乎全部被转移到了中国。在1996-2002年间,中国出口到上述10个国家的IT产品增长了50%以上。
    报告指出,面对中国日益上升的竞争实力,欧洲国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利用欧洲先进的教育体系和熟练技术工人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报告总结说,欧盟国家能否在与中国的竞争中胜出,关键取决于其创新表现。

中国经济改革往何处去?
    “中国经济很热,但决不是过热。”美国财政部负责亚洲事务的前负责人盖保德(Albert  Keidel)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中国经济问题讨论会上说,“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冲击被高估了。”
    据《华盛顿观察》周刊第43期报道,GDP的持续高速增长,热钱的不断涌入,再加上中美贸易间的巨额赤字,让华盛顿很多中国经济研究专家不禁担忧中国经济改革的未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鲍泰利(Pieter  Bottelier)并没有盖保德那么乐观,他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买家,中国对世界市场的商品价格上升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虽然对中国经济现状的评估不尽相同,但盖保德和鲍泰利却在人民币汇率调整上找到了共识:经济热引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其实主要来自资本流动,而改革则不应该是一朝一夕的迫切行动。
    一、世界市场的中国冲击波
    当一个国家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超过5%时,在经济学中就会被认为有通货膨胀的危险。日前加盟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的盖保德在他的研究中却发现,中国的CPI虽然还在升,但是有回落的趋势。因此,中国经济并没有谈论中的“过热”现象。“但是中国经济过热的危险性很高。”他在11月17日的讨论会上提醒说,2003年中国GDP实际增长了11.1%,高出了官方不到10%的预估,而未来的高经济增长在中国还会继续。
    盖保德同时指出,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冲击被高估了。比如,最近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主要起因于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经济复苏,而不是中国的崛起。中国2003年的原油进口仅占世界的30%,2004年的进口量还不如美国。
    鲍泰利同意盖保德关于中国经济没有过热的观点,但认为,中国对世界市场的冲击很大。“从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中国进口大豆、钢铁、原油的数量都在急剧增长,有些甚至高过世界整体进口量增长。中国无疑是国际商品市场中的‘超级买家’。”
    “中国购买的金属和石油越来越多。”鲍泰利说,“过去18个月到2年的时间里,中国在国际商品市场中购买了大量的金属、石油,促使这些商品的平均价格提高。从长期看,这股冲击波的影响会更深远。”盖保德则反驳道,虽然中国在重要物资上的购买实力迅速膨胀,但也要看到它的生产力增长。“中国的生产力增长甚至高出了美国。”他说。
    同时应该看到的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集中了不少国外投资。很多原材料输往中国不一定就是被中国人消费了,而是在当地进行加工制造后,向其它国家出口成品。因此,简单地计算中国的购买数量是不准确的。鲍泰利也承认,“中国政府已经对此做了调整。总理温家宝已在试图减缓投资过热的现象。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购买量开始减少,同时世界商品价格也有了下降的趋势。”
    二、中国:国际贸易中的软柿子?
    当美国鼓动欧盟、日本一起压中国重新制定人民币的汇率时,美国人心里打的是自己的小算盘。中美间的贸易赤字的确很大,人民币升值后逆差就能迅速缩小了。
    然而,不要忘记中国近年来在世界市场的大量采购,盖保德在《亚洲华尔街日报》发表的《不要拿中国的汇率当替罪羊》一文中指出,“整体算下来,中国在世界贸易中货物和服务业的总盈余不过占其GDP的2%而已。”
    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货币都会对美元造成威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汇率问题,让美国不平衡的国家首当其冲的是欧元货币区,其次是石油输出国,再次要算中日之外的东亚国家,日本也只排到了第四位,中国的分量就更弱了。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强硬立场还要直指中国呢?”盖保德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难道就是因为其它国家不是美国的盟友,就是伙伴,而只有中国是最容易击中的目标?”  
    这一点鲍泰利颇有共鸣。“资本流动才是要求人民币调整的最直接因素。”鲍泰利特别强调,“让人民币汇率灵活浮动(flexibility)比重新估价人民币更紧要。”他分析道,二者的本质差别在于,重新估价人民币并不是长远之计,升值后的人民币还是保持固定汇率,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当务之急是实行汇率灵活浮动,解决资本流动使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承受的重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马上放开金融体系,打开资本账户。中国政府可以将二者分别渐进实施。”鲍泰利说。“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应该是中期的关注。”盖保德说,虽然很多美国人从政治利益出发,主张中国的汇率调整迫在眉睫,但是从经济学上并不支持这套说法。
    三、不必担忧“狼来了”
    汇率调整对中国很多还未起飞的行业而言无疑是个过早的打击。以中国的汽车工业为例,虽然中国汽车业现在是以进口为主,但很多数据表明现在国产车竞争力明显加强,对进口车的替代效果突出。尤其在价格上,由于跨越了进口壁垒,国产车具有明显优势。而人民币的升值将会把这个可喜的变化打入冷宫。同时,随着进口车价格降低,获益最大的将是汽车工业发达的日本等国。
    “中国不必过分担心。”鲍泰利说,“这要取决于人民币调整的幅度有多大。”他的分析是,人民币升值后虽然中国的出口商品价格相对提高,但是中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很强,不会因此受到太大冲击。同时,中国从外国进口产品的价格降低,对中国这个大买家而言,是好事。
    其实“狼来了”的担心在中国已经喊了很多年,但国产工业并不能总像襁褓中的婴儿,靠政府的行政保护度日。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的自产汽车除了价格优势外,在车型上与进口车已经基本同步,而方便性和售后服务也都有自己的优势。
    当然,让盖保德和鲍泰利走到一起的是中国改革的长期趋势:经济改革的发展最终需要相应的政治制度护航。“但我们不会很快看到政治改革发生。”盖保德说。鲍泰利也认为,目前对中国而言,最可行的政策是从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走向法治。

宏观调控对金融的影响
    美联社在报道引述学者的“断言”说,一大批政府投资项目在宏观调控中受到挤压,其巨大代价都要由银行系统承担。如果中国出现危机,一定在银行系统,一定是金融危机。
    一、2004年经济增长高于9%意味着什么?
    报道指出,2004年,中外经济学家围绕着中国的经济调控政策争吵了一整年。中国经济是否真正过热?降温措施是否必要?调控政策有何得失?都是专家们争论的主要问题。如果说评价一个人的一生需要“盖棺论定”的话,那么在年终到来之际应该并可以对调控政策做出全面的评价。年初,中国政府确定的宏观调控目标是把经济增长从9%以上减缓到7.5%到8%左右。但现在各方的共识是,2004年经济增长幅度将高于9%。这是不是说,中国宏观调控没有取得成效,目标落空了呢?
    二、宏观调控有成效
    对这个问题,专家的看法比较复杂。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的丹尼尔·罗森表示,宏观调控是有成效的。如果没有宏观调控,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会高达12%到13%。罗森说:“中国经济过热现象在2004年主要出现在非常有限的几个行业和领域。水泥、铝、钢铁等行业的投资过热,房地产行业也有过热,现在可能已经出现了价格泡沫。但就整体经济来讲很难说是过热了。年底出来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的通胀数字非常温和,大多数人都感到很好。”罗森表示,如果要现在回答软着陆还是硬着陆的问题,他的答案是,中国经济看来正在朝着软着陆的方向移动。
    三、宏观调控效果不理想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从社会发展方面指出,2004年的宏观经济调控并没有完全达到理想的效果。茅于轼说:“经济增长是一个好事情,没有理由说要降低一点。为什么要降低呢?就是因为好事情后面有问题。我们要通过降低的方法得到其它一些目的。比如说,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等一些欠账的方面,要多花点钱。增长率可能会下降。从这方面看,我们今年没有很有力的措施出台。”茅于轼表示,希望政府今后不要只重视物质性的建设,要更多地注意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四、政府应关注总量
    中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所取得的直接成效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一致赞同,但宏观调控中使用行政手段的做法却受到绝大多数专家的一致批评。高盛集团亚洲地区总经济师胡祖六明确表示,政府调控的职能在于宏观的经济总量而不是行业之间的均衡。他说:“完全靠政府的意志,勒令某一个投资项目下马或是停工,这肯定有负作用。这等于妨碍了市场机制的运做,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这是以后需要避免的,避免政府直接干预本来应该是企业的微观的决策,微观的投资行为。政府应该关注的是总量,像货币供应、信贷供应、利率水平等。”
    五、巨大代价由银行承担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经济学教授徐滇庆表示,对宏观调控的效果应当进行具体分析。“2004年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数据是相当好的,而且宏观调控政府那么一管,钢铁企业关闭了好几家,新投也都不投了,电解铝也下去了,钢材价格也回落了。这些看起来是不错的,使2004年看起来又保持了高速增长,又没出现大的纰漏,非常完美。”
    但是,2003年,各地政府大上开发区、修建歌剧院、广场、政府办公大楼、高速公路,全国新建地铁54条,新增投资高达3万亿美元。这一大批政府投资项目在宏观调控中受到挤压,其巨大代价都要由银行系统承担。促成投资过热的因素之一是四大国有银行希望通过增加贷款来降低自身的不良贷款比例,但新增贷款项目在宏观调控中被迫下马造成了更多的不良贷款,使银行系统进入一个新的恶性循环。徐滇庆认为,这是中国经济的一大隐忧。他强调,如果中国经济出现危机的话,那一定在银行系统,一定是金融危机。
    六、银行改革缺少根本性变化
    人行今年最为引人注目的市场化改革动作要算是在10月底提高银行利率和在此之前推出的提高银行准备金率。这些措施的目的是遏制贷款发放增加的速度,促进信贷结构优化,控制信贷风险。
    中国官方媒体赞扬这些措施展示了政府“娴熟的市场经济驾驭能力”。但是,独立的经济学家对这些措施的评价并不太积极。徐滇庆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对它基本的经营结构、基本的激励机制等等都没有发生变化。”
    徐滇庆表示,动用大量外汇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当然会降低这些银行的坏账,把账面上的数字搞得非常漂亮,但这些银行的运行机制并没有解决。徐滇庆还指出,农村信用社改革耗资上千亿,但是这笔巨大的资金并无法保证这些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徐滇庆认为,中国政府不断推延对金融机构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将会使中国陷入越来越被动的局面。
    茅于轼则指出,商业银行改革“大关没过”。他说:“金融改革,我觉得,大关没有过。樊纲说过一句话,就是中国成功就是因为双轨制。可是金融业就没有双轨制。到现在双轨制还没有开始。你要把老的国有的金融行业改成功,改制,我觉得这几乎不可能。”
    罗森表示,对国有银行的坏账进行清理是必要的,这些银行聘请美国大会计公司负责它们的财务审计和监督的做法也是正确的。这些银行的账面现在已经非常好看了,但是还有一个大问题没有解决:“现在还没有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是:今后几年如何降低中国全部不良贷款的水平。2004年,大银行贷出的贷款规模非常庞大,远远超出这些银行的正常水平。这其中相当一部份将成为新的坏账。中国政府必须制定整体战略,改革金融机构,消除制造坏账的机制。”
    罗森指出,纵观今年的金融改革,有二个问题需要加以注意。一是金融系统严重缺乏公司治理和控制机制,中航油公司丑闻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二是证监会,证监会是监督和管理金融机构的重要机构。罗森认为,这个机构本身就极待改革,它的一些工作人员并没有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如果中国的坏账持续上升,有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分析人士指出,这是周小川在公开场合对国有银行坏账的严重性做出的最为严厉的评论。

中国开始认真对待银行改革!
    美国《商业周刊》网络版12月13日一期发表的文章说,中国政府着力解决坏账问题。一年前,分析家们还宣称中国的银行系统已经被政策贷款和坏账破坏得无可救药。2004年,北京开始认真对待银行改革,几乎用了整整一年时间证明那些说三道四者错了。
    首先,它年初宣布对国有的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给予450亿美元的大力紧急财政援助。自此,政府官员敦促银行消除了巨额坏账,控制无把握项目的贷款,改善了风险管理制度。诚然,现在向国有企业发放的“政策”贷款仍然太多,而向私人公司提供的贷款太少。可是,与上个世纪90年代回避采取必要措施解决银行问题的日本人不同,中国人已准备解决这一问题。
    还有大量补充改革正在进行之中。11月底,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为解决四大银行坏账而成立的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之一——宣布,它将于3月份向外国投资银行拍卖价值180亿美元的坏账。考虑到1999年以来出售给外国人的不良贷款总共还不到70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数额。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的拉里·斯珀林说:“我们觉得这里正在发生真正的政策变化。”
    12月1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宣布:由于政府严格的新标准以及大量的坏账清理工作,21家中国银行将到年底才能达到国际资本充足率标准。刘明康在北京告诉记者:“这个部门正趋于健康和强大。”中国在争分夺秒,力求赶在2007年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向外国竞争者全面开放银行部门的最后期限之前升级银行系统。标准普尔的分析师周平(音)说:“他们已解决了银行问题的要害。”
    香港《亚洲华尔街日报》12月1日援引标准—普尔公司的评论说,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变化总体而言在正轨上。这两家国有银行正为准备明年在海外上市而进行大幅度改组。标准普尔公司负责亚洲企业与政府评级的董事经理保罗·库格林说:“正在进行的改革加上即将到来的公开上市,将为这两家银行的持续生存能力打下基础。”

中国欧盟经贸摩擦分析
    据美联社报道,观察人士指出,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欧盟和中国的双边经贸关系和政治关系在摩擦中出现了重大进展。
    摩擦一: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尽管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发展很快,但双方的分歧与摩擦也在同步增加。中国在争取国际社会承认自己的市场经济地位的努力中,在美国受挫之后便寄望于欧盟。中国领导人多次访问欧盟都把这个问题作为主攻目标。但是迄今为止,欧盟在这方面并没有松口。
    印第安纳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弗斯滕伯格表示,欧盟不松口,一方面的确是因为中国经济中政府干预的成份还很大,另一方面也是欧盟受自身利益的驱使。他说:“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意味着欧盟不能歧视对待中国的出口产品。中国已经是WTO的成员,而市场经济是WTO对成员资格的起码要求。欧盟直到现在还不给予中国这项承认是有些不正常。欧盟这样做其实是担心,一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欧盟国家将会受到中国产品的巨大冲击。暂时不给予中国这项承认,将使欧盟成员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调整和准备。这是欧盟的利益所在。”
    摩擦二:对中企反倾销指控
    欧盟目前虽然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中国公司因欧盟不认为中国是市场经济而在欧洲遇到了大量的反倾销指控。如果说,美国是中国公司遭遇反倾销指控的头号重灾区,那么欧盟就可以算是第二大重灾区。据中国方面的统计,从1979年中国第一次受到反倾销起诉以来,欧盟对华产品立案的总数仅次于美国而名列第二,涉案金额有40多亿美元,涉案产品覆盖几乎所有的生产领域。
    摩擦三:人民币汇率
    美元贬值问题也正成为中欧之间一个新的摩擦热点。美元贬值虽然已经持续多年,但今年贬值速度和幅度为近几年之最。美元贬值的同时,欧元大幅度升值,给欧盟国家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欧洲对中国的出口。人民币多年来紧钉美元。美元贬值,人民币也贬值。这使本来币值就被低估了的人民币更加偏离正常价值。欧洲人对此非常担心。
    弗斯滕伯格认为,汇率问题将加剧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他说:“欧洲许多人,至少是欧盟国家都认为,欧元大幅度升值会影响到欧洲与美洲和亚洲的贸易。亚洲,特别是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还坚定地保持着与美元挂钩的做法。欧盟认为,在美元大幅度贬值的时候,人民币不仅不应当跟着美元贬值,反而应当升值。中国如果不迅速改革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做法,欧盟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欧盟新任贸易专员彼得·曼德尔森警告说,欧盟要求中国在12月31号取消纺织品配额以后减缓对欧洲的纺织品出口速度。否则,曼德尔森暗示,欧盟有可能仿照美国扩大对中国产品的限制。
    摩擦四:对华军售禁令
    欧盟是否解除对中国的武器禁运是目前双方角力的重点。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虽然得到了法国、德国等国的积极回应,但欧盟始终犹豫不决,令中国感到不满。德国总理施罗德刚刚拿到的23架空中客车飞机订单在10月份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期间就与中国方面达成了意向。正式合同一直拖到现在才签署被人们认为是中国有意要以此作为交换,敦促欧盟尽快取消军售禁令。不过,空中客车公司的母公司“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负责人奈恩·赫尔蒂克表示,合同推迟是谈判问题,跟解除武器禁运没有任何关系。
    弗斯滕伯格则表示,欧盟在这个问题上遇到多方的压力,不仅有美国的压力,还有欧盟成员中的人权团体等。不过,弗斯滕伯格表示,既使撇开这些因素,欧盟要单独取消武器禁运也是不容易的。他说:“在许多情况下,欧洲军工企业,特别是高度专业化的武器类别受限制很多,只有少数例外。通常这些武器的生产都是通过财团和跨国公司进行的。它们要通过再进口指标从其它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进口部件。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如果美国的立场没有松动,欧盟也很难单独行动。”  美国反对解除禁令是担心这会导致台湾海峡的军事平衡被打破。

《商业周刊》:美国与中国平等竞争的五点建议
    据12月6日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保罗·梅努森(Paul  Magnusson)的特别报道称,随着中美经济关系的深化,“怎样与中国相处”正在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美国必须采取一些举措来控制不断上升的财政与经常账户双重赤字,同时仍然维持它的自由贸易原则。中美双方都必须做出一些让步。以下是几个建议。
    一、美国要理顺它的财政状况
    美国人需要比以往存多得多的钱,那样才能让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摆脱对国外贷款的依赖,并且满足他们对进口的巨大需求。在刚过去的这个财政年度,美国预算赤字达到了4130亿美元;美国今年的经常账户逆差预期将达到6200亿美元,那意味着外国人每天要借给美国人17亿美元来维持他们的生活方式。经常账户是衡量一国贸易、投资和资本流动的最具概括性的指标。美国经常账户缺口的大部分是通过中国、日本和其它亚洲国家政府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来弥补的。因此,当美国还指望着它的贸易伙伴为它提供更多贷款的时候,要华盛顿在贸易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自然是日益艰难的。
    二、在人民币问题上尝试新的策略
    美国已经要求中国让低估的人民币升值,以便削减中国在出口上的优势。中国坚持说,它的银行体系太脆弱,不能听从美国的建议而让人民币自由浮动。但是华盛顿可能敦促中国对汇率进行重大的调整。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莫里斯·戈德斯坦(Morris  Goldstein)和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R.Lardy)暗示:人民币可以升值15%,却不会对中国的银行系统造成破坏。那将仅仅是一个开始--如果人民币升值,那也将有助于说服日本和其它亚洲国家将它们的货币升值;而如果中国拒绝将人民币升值,美国就要闹到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的规则禁止国家通过操纵货币来取得贸易优势。
    三、实行更积极的贸易法规
    为了实现平等贸易,美国公司经常会提起反倾销诉讼。美国对这些诉讼的依赖性太强。对于小公司来说,诉讼的代价高昂,而且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当发现重点行业受到影响的时候,美国商务部可以自己提起诉讼。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商务部成功地对日本芯片制造商使用了这个策略。它也可以故伎重演,尤其是中国开始在重点行业,比如汽车部件、不锈钢和专用化学产品上倾销商品的时候。美国也可以在世贸组织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比如,今年,中国曾计划提高进口芯片的关税,美国威胁向世贸组织起诉,中国则取消了响应的计划。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电脑市场,美国将大批向中国出口软件。然而,根据美国商用软件联盟的估计,中国电脑里面的所有软件中有92%是未经授权或盗版的。那每年给美国的出口商造成38亿美元的损失。除了软件、音乐CD、书籍、电影和视频游戏,还有仿冒的药品甚至化肥。北京已经查处了几起严重的刑事案件,但通常对盗版的惩罚很轻,不足以震慑盗版者。美国一直在向中国施加压力,在防止盗版上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五、重新开始世贸组织谈判
    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通过的时候,世贸组织允许中国继续对特定的战略性行业加以保护,理论依据便是: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即使中国正在降低关税,根据国际标准,某些行业的关税仍然很高的。外国公司仍然被迫通过成立合资公司进行本地化生产,如在汽车、电讯、建筑和工程服务行业。在这些行业,美国具有出口优势。
    此外,中国急于将其“非市场经济地位”升格为“市场经济”,美国可以重新开始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以此作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交换条件。      (完)
                                                                      (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4年第95期(总第530期)    2004年12月21日(星期二)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  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