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否继续加息?

2004-11-02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4年第81期(总第516期)  2004年11月02日(星期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宣布加息0.27个百分点,基准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则从现行的1.98%上调到2.25%,贷款利率由目前的5.31%上调到5.58%,这是中国自1995年7月和1993年7月以来第一次分别上调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引起全球震动。《金融时报》认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决定使全球的商品价格、股市和外汇均受到冲击,这一措施表明了中国政府的一个政策转变,即它正朝着运用市场手段调控经济的方向努力。经济学家们早就敦促实现这种转变。中国一直依赖行政措施来抑制它所认为的部分行业过度投资,例如钢铁、房地产和铝业等。中央银行也一直试图限制系统内流动资金,并紧缩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投资者对升息决定立刻作出反应,这突出了中国近来在世界经济中的关键地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使它成为多种原材料需求的重要来源。那么中国是否正式进入加息周期呢?分析家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可能还会进一步升息
    据报道,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此次的升息只是“一个开端”,未来18个月中国还可能升息2到3个百分点。
    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学家问卷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经济学家赞成以升息解决经济问题。中国宣布升息后,经济学家也大多表示肯定。
    李扬认为,人行此次升息属于试探性质,未来人行会推出何种后续措施,还有待观察此次升息后产生的效果。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指出,人行政策重点不在于本次升息幅度,而在今后18个月的升息总幅度。他说,人行升息进行调控的意向已很明确,“但力度还不到位”。他预计人行还会陆续公布新措施,未来18个月人行升息总幅度至少应达2到3个百分点,才能反映真实的经济运行状态。陶冬说,未来一、二个月内人民币汇率不会调整,但明年是否会波动,须视总体经济情况而定。陶冬预测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率为9.3%,明年为6.3%,后年为7.5%。他并预测中国经济将于明年第四季或后年第一季时触底。
    花旗银行中国研究主管薛澜亦认为,这是新一轮的宏调,估计中国将会再加息,不过,下次加息可能在明年,人民币汇率可能要会延至明年上半年才会轻微升值。
    而据《金融时报》报道,尽管中国升息的时机有些出人意料,但经济学家此前一直在预期北京会在某个时间调升利率。许多人表示,他们认为中国还会进一步升息。汇丰银行资深中国经济学家曲宏宾表示,“今后6个月内,他们很可能会再升25个基点。”
    美国财政部也表示,升息与走向灵活汇率制的努力是一致的。美国财政部主管国际事务的副部长约翰·泰勒说:“这是减轻中国通胀压力一系列行动的一部分……它也与中国已表明的转向灵活汇率制的行动相吻。”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表示:“人行早该升息了”。他认为人行去年就发现“货币多了”,而开始采取公开市场操作等一系列手段,一直到今天效果仍不显著。宋国青认为人行现在宣布升息还来得及,因为4月份以后中国各界对升息仍存在分歧,官方对升息比较谨慎,因此希望透过行政措施改善通货膨胀问题。宋国青认为中国经济软着陆的机会很高。
    而巴克莱亚洲发表的报告则指出,在现时核心通胀低企及银行贷款利率下调的情况下,中国加息并不太合理,而且会增加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
    另据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日前出席在苏州举办的中国经济成长论坛并发表演说时指出,近期国内物价同期涨幅回落,主要是因为去年基数提高的结果,并不代表当前物价在下降。苏宁表示,中国仍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而且压力不容低估,人行偏向采取市场措施协助控制经济成长。有专家对此评论说,中国官方很可能继续采取加息等手段,为经济降温。

中国不会轻言大幅加息
    香港《明报》的分析指出,内地加息并非纯粹的经济紧缩政策,反而在加息的同时,亦放宽内地银行贷款利率上限,让银行可以较高的息率放款予风险高的行业。“一收一放”的政策,反映中央对过度打击经济的担忧。由此推断,中国的利率政策,是微调经济的工具,即使再有加息的可能,步伐将会是渐进的,且幅度轻微。
    这样的“一放一收”金融措施,市场解读为宏调第二轮措施。一方面,反映行政手段并未能完全解决过度投资问题,只有透过增加资金成本,解决负利率问题,抑制房地产、原材料等“炒风”。另一方面,放宽银行贷款限制,显示内地对过度打击经济,可能导致企业大规模倒闭、失业问题有戒心。
    德意志银行发出报告指出,这次中国加息是一个良好的信息,有利中国经济“软着陆”。该行认为,这次中国加息的决定,并没有改变力保经济增长8%至9%的目标,以及将通胀控制在3%至4%水平。该行指出,中国的加息幅度将十分温和,估计未来12个月内,中国1年期利率再度调升0.5%到0.75%。
    高盛证券亦发表报告指出,未来3个月内,中国将再有类似的加息活动,加息幅度与这次相若。报告又指出,人民币升值是解决中国投资过热的最有效工具,若人民币汇率适时升值,令人民币回复合理水平,中国加息的压力便不大。
    回顾中国整个宏调的措施,最终目的是要将中国的经济,由投资带动转型至由消费带动。从保护内地金融市场、促进内地消费市场发展、制造就业等三方面考虑,中国不会轻言大幅加息。
    首先,中国加息太急,将会对金融市场构成不稳。中国加息唯一不受影响的是内地银行业。不过,其它金融事业,包括保险及证券公司,则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保险公司虽然因为加息而增加投资收入,但同时则要面对客户保单流失的风险;另外,大幅加息将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增加保险公司的投资债券的帐面亏损。
    另一方面,加息幅度太高、步伐太急,将导致内地楼市、股市泡沫急速爆破,股、楼双跌将制造负面的财富效应,压抑内地消费市场的发展,与宏调的目标相违背。
    再者,虽然内地放宽银行贷款利率上限,有助解决中小型企业“缺水”的问题,但利息大幅度提升,却会过犹不及,令企业营运成本增加,将全面削弱内地企业盈利,继而产生大规模的裁员问题。

加息只是一次性的举动
    根据香港媒体报道,尽管认为中国将继续加息的评论占了多数,但目前市场对于人行是否持续加息,还没有一致的看法。香港部分证券行及外汇分析员认为,这次加息并不代表中国已进入加息周期,只是宏观调控的一部分,其中瑞银集团则认为,这次中国加息只属一次性,与中国步入加息周期无关。
    持以上观点的专家认为,中国推出加息方案,主要是要巩固第一阶段宏调的成效。刚公布的中国第3季经济增长仍达9.1%,其中CPI增幅达5.2%、固定投资以及信贷增幅止跌回升,反映了单以行政手段调控过热投资的不足。
    星展银行财资市场副总裁王良享指出,中国加息会令原材料出口国货币即澳元及纽元下挫。这次中国加息,并不代表中国进入加息周期,配合人民银行取消贷款利率上限的措施,这次加息或许只是人民币汇率及利率改革的一部分。
    分析家还认为,中国会否进一步加息,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1.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走势,如升幅放缓趋势持续,加息的压力将减少;2.房地产价格及原材料价格走势,若与房地产及原材料相关投资增长仍没有明显的放缓象,则中央可能要再加息,进一步改善负利率的问题;3.美国息口走势,若美国持续加息,则中国再度加息的可能性将提高。
    “中国下一步会否再加息,可能连中国政府也没有定案。”一名熟知内地金融运作的人士指出。

中国加息可能不会浅尝辄止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认为,加息可能只是中国为遏制过度投资而启动的一系列加息的一个开端而已。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范剑平表示,他认为政府还会继续调整利率,“目前仍有加息空间。”范剑平称,中国政府可能要采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所推崇的渐近式加息策略──每隔几个月便根据通货膨胀等多种因素来调整一次利率。范剑平称,“我们现在正朝着用更常规的手段、进行更细微调整的方向迈进。”
    分析师们称,出人意料的加息对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基本上没能产生影响,这就加大了中国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作为本次加息的主要针对目标,房地产开发商表示,他们并未缩减开发计划;投资者和消费者也表示,他们会继续支出。29日的中国股市和债市曾因加息而下挫,但收盘时收回了大部分失地。
    中国能否在放缓经济增长的同时避免硬着陆局面的出现对于全球其它经济体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加息的消息刚刚传出后,全球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便告下跌,原因是市场认为加息会削弱中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但之后全球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出现反弹。
    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加息是政府运用市场化手段调控经济发展的举动之一,但加息同时也是为了打击非法贷款增长、抵消因9月份银行新增贷款增加和解除征用农用土地限制而产生的影响。
    尽管政府为治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过热现象采取了种种措施,但许多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批评人士称,4月份开始实施禁止征用农业土地用于商业开发的禁令初衷是为了给房地产市场降温,但由于土地供应减少反而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此条禁令的实施加剧了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房地产泡沫。
    范剑平称,加息不光是为了通过提高贷款成本抑制地产开发商和投资者的投资活动,它还有另一个目标──吸引那些把存款用于房地产投资的投资者重新把资金存到银行。由于通货膨胀的缘故,银行存款实际上是负利率。
    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者表示,近期的加息不会对他们的投资行为产生任何影响。顺驰集团董事长孙宏斌表示,“银行贷款的利息支付只占我们运营成本很小的一部分,加息不会对我们的新开工项目产生影响。”
    张郁充(英译),一个通过银行贷款和向朋友借钱而投资购买了24套公寓的北京市民表示,加息不会打消他投资房地产的热情。他表示,“加息后,每个月只需为我投资的每套公寓多支付人民币100-150元的利息(合12-18美元)。”但他也表示,如果累计加息的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他在投资房地产时会更加慎重。
    这种想法给中国政府实现治理经济过热的目标增加了难度。过去,政府在做出决定时可以不用考虑其它方面。但现在不同了,强大的商业团体和日渐壮大的中产阶级即便无法获得国有银行的贷款,也可以通过其它融资渠道筹集到资金;而且,他们现在也愿意向政府积极表达自己的心声。房地产开发商认为,政府必须保护房地产的价格。
    不过,许多企业和消费者都表示,这次加息规模如此之小以致于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杨凡(音译),一个在北京一家法资企业就职的28岁员工表示,她和她的丈夫为了购买一座位于郊区的公寓向银行申请了2.5万美元的7年期抵押贷款。她表示,如果政府准备进一步上调利率的话,他们会考虑提前偿还贷款,但现在还不想改变月入2400美元养成的消费习惯。
    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言人施军表示,加息后该公司的年债务支付将增加人民币1000万元,与其负债总额和净利润相比不值一提。他表示,作为一家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即便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但武钢股份仍能获得银行贷款。他表示,加息不会影响到已经开工的项目,但他也表示,在决定今后的项目是否上马时,公司会在决策过程中对利率因素稍加考虑。
    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资企业也表示加息不会对他们的在华业务产生影响。通用汽车的董事长里克·瓦格纳表示,“我们认为中国政府此次加息不会给我们的在华业务带来巨大的冲击。”通用汽车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其在华业务目前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的占有率仅次于德国的大众汽车。中美商会上海分会主席菲尔·博兰罕姆表示,中国政府如在今后大幅加息便会给一些在华的外资企业带来严重影响,但如果只是小幅加息,在华的外资企业应无大碍。
    范剑平称,进一步加息可能为时不远了。除了必须抑制中国投资者持续高涨的投资热情之外,国内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也是促使中国政府考虑进一步加息的因素。范剑平称,国家信息中心预计第四季度的通货膨胀率约为4%。他表示,有鉴于此,即便已经上调了利率,但当前的利率仍然太低了。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唐双宁表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效果尚未完全显现出来,进行调控的基础尚不稳定。唐双宁表示,此次宏观经济调控不只是为了减缓经济增长的步伐,还是为了消除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不稳定和负面因素。这样,政府就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结构性调整方面。

依循市场规律  后续加息难测
    《香港商报》的评论文章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微幅加息的消息,直接牵动着全球的金融市场,对于9年来中国的首次加息及其可能出现的后续行为,无不引起国际投资者的高度关注。这充分显示,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中国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已远非昔日可比。
    中国经济的确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无论在数量、质量、规模、结构、管理、观念、模式、制度、政府、企业、市场等方方面面,中国经济都呈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崭新面貌,许多变化更是出人意料的。
    对于此次内地加息,一些外界舆论解读,由于宏观调控失败,所以不得不通过加息的办法来控制投资和经济过热;也有舆论认为,内地过去9年都未有加息,现在应进入一个新的加息周期;还有舆论指出,内地通胀过高,已经出现了负利率,为了稳定存款,中国政府始宣布加息等等,各种解读莫衷一是,而留于表面或片面者居多。
    其实,中国政府如果只是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大可不必采取幅度如此微小的加息行为,只要祭出若干强制性的行政手段便可,譬如,停止土地供应、严格贷款方向、明令政策限制等。但人们看到,中国政府一直没有采取这些力度较大的超经济强制措施,而是以发出警示信号为主,并辅以个别轻微的行政措施。这显示,中国政府正努力按经济规律办事,尊重规律、尊重市场,尽量避免超经济的行政干预。可以肯定,此次加息,中国政府乃是按照市场规律行事的。
    对于中国是否进入了一个新的加息周期,现在判断为时过早,一切宜按内地的市场变化来决定。如果简单地认为中国已经9年未有加息,而且此次加息幅度又较小,因而断定从此进入加息期,那就未免有点肤浅了。
    自1998年以来,中国内地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的现象,目前,中国生产的各种产品八成以上皆供大于求,比诸1993年前后那种因产品短缺而导致通货膨胀的情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年,内地物价指数之所以上涨,主因是粮产过去数年连续下降。然而,在中央政府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刺激下,今年内地的粮食丰收已成定局,加之社会对粮产需求更具弹性,由粮价带动的通货膨胀,似不复存在。
    目前,内地的房地产有过热迹象,因而引发钢铁、水泥等行业的过度投资,但这一问题已开始引起各方面重视。当然,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对房地产具有特殊偏好,现在许多人购房并不是无房可住,而是投资、保值或储蓄财富。但只要市场房价不太离谱,相信带来全面性通货膨胀的机会也十分微小。
    相反,国际市场如遇上不景气,中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与此同时,国内又缺乏新的需求热点,那么,届时不仅不能加息,反而是要考虑如何减息。这虽然只是假设,但谁能够保证此种情况一定不会出现?  

利率上调,汇率政策将受何影响?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研究员谭雅玲在接受中国新闻社记者采访时认为,人民币升值压力在政策层面是缓解了,但在市场层面是增加了。谭雅玲说,中国加息对国际经济没有直接影响,虽然国际汇市、油价等因此而波动,但这都是心理上的连接性。而在国内,由于此前早有加息预期,在心理上和技术上都有准备,加息的反应比较平稳。谭雅玲认为,在政策层面上,人民币加息缓解了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压力。在她看来,中国加息响应了国际上利率上调的趋势,国际上对此的反应很正面。中国如果长期在利率和汇率政策上都不变动,就显得不太正常,难免承受很大压力。而在市场层面上,谭雅玲认为,中国加息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本来与美元就有息差,加息进一步加大了息差,因此可能会加速游资的投机活动。尤其是在当前美、日、欧等经济发展态势还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国际游资更有可能选择人民币。
    另据报道,中国升息后拉大人民币与美元之间利差,国际热钱再度蠢蠢欲动流入大陆套汇。上海元富证券指出,中国9月底外汇储备达5145.38亿,扣除去年底4032.51亿美元外汇金额,今年1至9月中国外汇储备净增加1112.87亿美元。但中国1至9月的贸易顺差仅39.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6.92亿美元,其他约586.65亿美元左右的差额绝大多数属于境外热钱,显示意图等待人民币升值的热钱持续流入中国。值得注意的是,中国9月的外汇储备增加183.69亿美元,单月增长额创下去年12月以来新高,但9月中国外贸顺差仅49.9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1.33亿美元,粗略估计境外热钱约有82.44亿美元流入中国。中国外汇局日前也不寻常的公布要加强查核企业与个人外汇资金,显示近期热钱流入中国的数量有增加趋势;再加上中国调升人民币存款利率,未来可能进一步吸引境外资金进入中国。
                                                                                    (完)

(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4年第81期(总第516期)    2004年11月2日(星期二)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  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