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筹划明年经济大局

2004-10-08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4年第74期(总第508期)                        2004年10月8日(星期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

中央筹划明年经济大局
    据香港《文汇报》记者杨帆报道,十六届四中全会闭幕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疑成为年内下一场最重要的中央高层会议,怎样总结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如何筹划明年的经济大局,是这次会议最受关注的议题。据了解,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早将于11月份举行,而中央智囊们已开始为这次会议起草文件。
    综观今年的经济全局,宏观调控无疑是一条主线。针对部分行业、局部地区的过热问题,中央从今年4月以来推出一系列从紧的宏观调控措施,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三管齐下,严把“土地”和“信贷”两大经济阀门,不踩“急剎车”,不搞“一刀切”,“有保有压”,对症施策。时至8月,固定资产投资虚火已经降温,银行货币信贷增幅持续回落,而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没有出现“硬着陆”。
    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央推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来自一些地方和行业的消极抵触,曾使部分调控措施一度搁浅;后来在中央的强硬推动下,宏观调控的贯彻落实才得以确保。主责宏观调控的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近日坦言,“对去年以来实施的宏观调控,一开始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就不尽相同,现在认识逐渐趋向统一,但仍有不少不同看法。”
    自从宏观调控措施今年4月从严从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曾专门召开会议讨论经济形势,国务院先后举行多次常务会议部署宏观调控,温家宝分别赴东、中、西部考察,与地方要员宣讲调控措施。不过,中央目前尚未举行过一次全国性的经济会议,让各部门高官、各地“诸侯”齐聚一堂专题讨论宏观调控问题。
    9月中旬闭幕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虽然高官云集,但是会议主题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军委人事调整,不涉宏观调控议题。所以,未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因总结宏观调控、筹划明年发展的使命而备受世人关注。
    据了解,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早将于11月份举行,而中央智囊们围绕这次会议的文件起草工作近期已经激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后,一系列分领域的全国性财经会议将陆续召开。  
    酝酿明年经济发展大计时,国务院一位内阁成员近期表示,明年是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实现“十五”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为“十一五”计划奠定良好基础,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透露,中央经济部门的智囊们将从如下五个方面着手,深入调研分析全年经济走势,并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建议:
    1.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总体趋势做出基本判断,这既包括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的走势、国际资本流向和贸易态势、国际油价变动等,也包括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投资、物价等主要变量的分析。2.要研究提出明年的预期指针,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特别是要深入研究明年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重点,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3.要研究明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问题,考虑国债和预算内投资的重点领域,提早做好前期准备,落实重点项目。要根据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研究加强预算内资金和国债资金的管理办法。4.研究如何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物资供求总量平衡、搞好煤电油运综合协调,改革煤炭定货制度等问题。5.改革年度计划编制方法和内容,包括计划指针体系、总量平衡、重大结构协调,以及年度计划报告和信息发布制度等问题,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新时期宏观调控的需要。
(香港文汇报,2004.10.04)

国际经济

高油价将降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称,不断攀升的油价将降低明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但尚不足导致全球经济持续温和增长出现停顿。据IMF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原油供应的不确定性有可能意味着2005年全球经济将以4.3%的速度增长,该预期较4月份所预计的4.4%的增长率有所下调。
    IMF研究部门主管拉古拉迈·拉詹(Raghuram  Rajan)称,不断攀升的油价对总体上令人乐观的世界经济形势造成不利影响,但并不会立即构成威胁。他表示,目前的油价仍然远低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根据他的估算,油价每桶上涨5美元就将使世界经济增长幅度下降0.3%。
    IMF研究部副董事大卫·罗宾逊(David  Robinson)指出,环球油价高企的情况将持续,估计今年平均油价实质为每桶37.25美元,明年则会上升至42美元。他指出,油价高企将拖累环球经济复苏,但比1973年至80年期间的实质油价,目前的油价仍然处于可控制的水平。
    罗宾逊认为,近日油价急升主要与整体需求增加以及全球石油剩余产能持续减少等供求因素有关,目前每日石油剩余产能由高峰期约4000万桶下降至1500万桶。而部分国家增加石油库存,亦为油价增添压力。
    目前每桶50美元的油价水平经过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远远低于1981年所达到的高点每桶73美元。IMF称,该组织所作预测的假定前提条件是,2005年原油平均价格为每桶37.25美元——较2003年的平均价格高出约8美元。
    IMF总裁罗德里戈·拉托(Rodrigo  Rato)称,虽然最近原油价格上涨,他仍相信这一对原油价格的假定是有效的。拉托表示,动荡的油价不会对今年强劲的全球经济增长造成损害。IMF预计,世界经济今年的增幅将达到5%,为近30年来最高。
    IMF认为,中国、印度和美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导致今年全球原油消费增加的主要因素。预计随着主要经济体明年经济增长步伐的放缓,原油价格将有可能回落。但人们对伊拉克、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石油供应中断的担心将令油价走高。
    分析家们认为,短期内原油供需矛盾难以缓解。尽管包括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在内的一些欧佩克国家称,它们已提高了原油产量。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它们是否准备大举投资,提供全球所需的更多产能。分析家预测,全球每年需新增600万桶/日左右的产能,其中约400万桶是取代那些逐步枯竭的油田的产量。全球目前每天的产能超过8000万桶,按照保守的估计这些产能每年会衰减5%。另外150万至200万桶的产能是用于支持全球经济增长的。当然还需进一步提高产能来补充近年来逐步减少的闲置产能。作为供求矛盾的缓冲,闲置产能能减少全球油市的波动性,遏制过高油价。
    另外,有分析说,与去年的水平相比,美国原油库存已大幅下降至约2.7亿桶。根据业内的粗略计算,2.7亿桶库存是保持原油供应链正常运营的底限。而随着北半球冬季用油高峰期的临近,原油价格还会进一步大幅上涨。同时,重建库存和保持炼油厂正常运转的需求可能导致的石油抢购风潮也势必给原油价格造成更大的压力。相对于有限的产能,当前全球原油需求的增长速度太快。这将导致原油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而恰在这个时候,可以用来冲减这种风险的原油库存偏偏又降到了常规水平之下,而需求却没有一点要减少的意思,这种状况肯定会马上在油价中得到反映。
(综合消息)

美元地位巩固欧元仍难较量
    据法新社报道:与欧元于1999年启动时人们寄予的极高期望相反,欧元想在世界外汇市场上与美元一较高下,相信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使欧元正在站住阵脚,成为一种国际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但是由国际结算银行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欧元在世界外汇市场的份量,实际上自2001年以来就一直在下降,而美元则依然是外汇交易的主要货币。
    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计算,在2004年4月份,欧元占每日外汇市场交易的37.2%上下,低于2001年同一项研究显示的37.6%。尽管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所占的比例三年以来持续下跌,但是美元依旧是所有市场交易中的主要货币。事实上,欧元并没有抢占美元失去的地盘。反而是英镑益显重要,占今年外汇交易的16.9%,3年前所占比率是13.2%。
    欧元从5年前启用至今,仍未动摇世界现有的货币等级制。美元继续主宰贸易市场,尤其是石油市场。美国可从外国借钱,而不必承担任何汇率风险,而美元的认受性确保投资者对以美元计算的债券有强烈需求。
    不过,欧元正在其它领域产生影响,例如债券市场。在2002年至2003年,国际上以欧元计算的债券,追上了以美元发行的债券的数量;而在国际货币贷款方面,欧元所占的比例亦日益上升。在国际贸易方面也是如此,来自欧元区的国家的出口,以欧元付款的比例日益增加。
    也许欧元益显重要的证据,是在世界各中央银行的金库中。在2002年,欧元占各国央行总外汇储备的18.7%,2001年所占比率则是16.4%。不过,哪怕在这个领域,欧元要追上美元,仍有一段路要走。美元去年占各国央行外汇储备的65%以上。
    大多数专家相信,美元将继续在很长时间内成为国际货币的基准。毕竟美国经济依然比欧元区经济大一倍。此外,投资者把美元视作为资金流动的一种保证,使他们较易获取丰富的资本和进入运作畅顺的同质金融系统。相反,欧元区的公债市场碎片化,每个国家都发行自己的公债,加上欧元区银行业整合水平低,这些因素使欧元备受束缚。
(大公报,2004.10.04)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将调整宏观调控措施?
    《联合早报》报道说,为避免经济出现硬着陆,中国将在下个月宣布调整宏观调控措施?
    据香港《南华早报》的报道,中国政府是担心目前实行的宏观调控措施将导致经济出现硬着陆,因此,将在这个月底,或下个月初举行的一个常年全国性会议上,宣布对宏观调控措施作出调整。
    报道引述匿名人士的讲话指出,在即将召开的一个全国性经济会议上,中国政府高层将会宣布宏观调控在控制银行贷款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方面“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并强调行政措施的撤离,并不等于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将会进一步放宽。同时,宏观调控还将继续成为中国中长期的经济措施,以确保经济不会再度走回过热的老路。
    报道引述该名人士的话说,中国政府决定取消部分宏观调控措施,是官方数据显示,部分经济领域出现较预期糟的情形。例如,许多银行因为担心违法而几乎全面中止贷款,这对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健康的。另外,报道还说,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对于通货膨胀的增强并不如过去般担心,因为他们认为这一情形反而对农村有利。中国的通膨主要是使到粮食价格上涨,对中国广大的农民来说,这是好消息。
    另据中国《国际先驱导报》驻华盛顿记者日前的报道,美国一家主要致力于研究全球经济政策的智囊库的国际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前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弗雷德·伯格斯滕指出,中国经济如出现硬着陆,将成为世界经济面临的一大危险。因此中国政府在保证世界增长方面也要发挥重要的中心作用。
    香港《文汇报》5日从北京发出的报道也称,著名经济专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日前警告,今后宏观调控要过一个“两难”关口,即在经济和物价之间实现短期均衡。陈东琪说,最近几个月,中国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一个重要的“景气交叉”,即一方面是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另一方面是物价总水平上行。因此,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的宏观调控要过一个“两难”的关口:既要控制物价持续上涨逐渐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又要防止货币、信贷、投资和工业下降过快、过久引发的经济衰退,在经济和物价之间实现短期均衡。
    陈东琪认为,比较好的选择是:利率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定,在非利率措施方面有所作为。此外,陈东琪还建议,为防止“滞胀”,应弱化各级地方政府的行政定价权,继续严格限制各地、各部门人为的行政式提价,减少来自行政的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的压力;建立健全竞争价格秩序,严格控制大公司“价格联盟”的垄断定价行为,防止出现垄断式通货膨胀;灵活操作公开市场业务和窗口指导,保持必要的货币流动性,防止信贷环境恶化,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货币、信贷条件等。
(联合早报,2004.10.07)

中国现行汇率政策还能坚持多久?
    英国《金融时报》转载《中国经济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的文章说,两位中国政府要员与七国集团(G7)的会晤引人瞩目,可能引发又一轮以中国汇率政策为目标的似是而非的评论。汇率政策是中国经济管理中人们讨论得最多,但理解得最少的方面。
    文章说,七国集团邀请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和财政部长金人庆,有望为中国正式加入七国集团这一全球最重要的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奠定基础。此举将是合乎情理的,因为中国正越来越重要:无论用什么尺度来衡量,中国都是全球最大的七个经济体之一,也是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全球第三大贸易国。
    但我们应该希望,七国集团的动机不只是把中国拉进一场有关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讨论中,企图迫使中国接受类似于1985年“广场协议”所规定的币值调整。“广场协议”曾迫使日元大幅升值,成为导致90年代日本陷入长达10年的通货紧缩的祸首之一。
    尽管许多外国分析师和游说集团聚焦于中国的汇率(他们大多声称人民币汇率太低),中国政府更为关心的却是具备合理的汇率机制。在确信正确的汇率机制已经到位之前,中国政府不太可能屈从于外国的威逼而轻易调整汇率。
    在以上两种情形下,中国的坚定立场都被证明是正确的。通过观察“实际汇率”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即根据中国国内价格水平与其贸易伙伴国的差异,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相应调整。1997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大幅上扬,促使外界呼吁中国政府让人民币贬值。但中国政府毫不动摇,到1999年底,实际汇率已回落至危机前的水平。同样,人民币实际汇率在2002至2003年间大幅下跌,促使外界呼吁让人民币升值。今年,(由于通货膨胀)人民币实际汇率已开始攀升,到明年年中可能会回升到2002年年初的水平。
    因此在中国政府看来,抱怨人民币低估或高估的国外批评人士,只是受了短期涨跌循环的迷惑,而明智的政策制定者会尽力忽视这些短期变动。对政策制定者来说,关键问题在于汇率机制能否既促进经济增长,又不造成失衡现象,比如大量资本持续流入或流出,或者高通胀或通缩。
    总体而言,现行汇率政策达到了这一目标。当然,中国为保持固定汇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弥补1998至1999年间坚持高估货币造成的通缩影响,中国政府不得不通过赤字支出来实施大规模财政刺激手段,结果其内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从1997年的7%升至去年的近25%。近期,人民币低估引发了大量资本流入浪潮,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采用大规模干预措施及严格的信贷控制加以遏止。
    但这些代价总体而言还是相对较低的。假如中国在某个新水平上重新钉住人民币汇率,或转而采用浮动利率,代价可能还要高。正如实际汇率的证据所显示的,调整汇率钉住水平将是多余的(1998至1999年的通缩和今年的通胀都取得了相同的效果)。
    此外,频繁调整钉住水平不利于中国汇率政策的信誉,并加大投机性压力。另一方面,浮动利率会让中国面临资本大规模进出的风险;在固定利率和资本控制的框架下,资本流动的规模已经够庞大了。不过,到了一定阶段,汇率僵化的代价将开始超过益处。那时,中国预期会转而实行更为灵活的货币政策。因此,关键问题并不是“中国的货币低估了吗?”而是“在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之前,中国还能等多长时间?”粗略的估计是,中国当然能在现行汇率制度下再坚持三年,也许能达到四、五年。但终究不会拖太久。
(FT,2004.09.27)

香港经济存在三大风险
    香港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公布辖下货币发行委员会会议记录指出,香港经济发展令人鼓舞,但香港经济前景的主要风险仍包括:加息步伐、油价持续上升,以及内地经济放缓的幅度等三大因素。而第二季全球增长放缓的幅度较预期大,以美国及日本的情况尤其明显。此虽有助减少市场对短期内加息的预期,但油价飙升再度引起关注。
    委员会于9月3日的会议记录指出,关于内地经济放缓的风险,委员会成员注意到虽然内地行政指令式的宏观调控措施已令经济增长及投资放缓,但部分由于货币及金融状况宽松,通胀及内需压力似乎未有减少。内地经济放缓可能对香港带来风险,尤其对被用作对内地投资风险的金融市场来说情况更甚。不过,在现阶段来看,这些风险应不会大致影响香港的货币及金融稳定。  
    委员会注意到中国内地经济放缓可能会透过贸易渠道对亚洲经济体系造成影响,并在会上审阅一份探讨区内贸易发展与中国内地角色的资料文件。委员会了解到过去20年间区内贸易有显著增长,其中部分是贸易流向转变,与亚洲经济体系之间加强生产分工的趋势相符,并反映中国在加工组装方面的比较优势。因此,中国对区内贸易增长发挥关键作用,而前者经济放缓将可能影响区内其它经济体系,尤其台湾、韩国、香港及日本。若经济放缓仍只集中于本地需求环节,其影响程度可能有限,但若收紧信贷同时影响到内地出口企业,上述影响便可能较显著。
(香港文汇报,2004.10.05)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4年第74期(总第508期)                          2004年10月8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