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能在两三年内继续实施宏观调控举措

2004-09-17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4年第70期(总第505期)                        2004年9月17日(星期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

中国可能在两三年内继续实施宏观调控举措
    据《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位中国政府高级经济学家表示,尽管中国经济显露降温迹象,但政府可能在两三年内继续实施宏观调控举措,以寻求解决体制问题。
    这位经济学家预计,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9%,通货膨胀将为4%左右──均在政府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但他表示,政府本轮紧缩政策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让经济指标达到某些特定目标,而是要解决导致近几年增长和投资大起大落的某些根本性结构问题。这位经济学家还表示,他预计央行在短期内不会加息。
    他说,在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升温时往往不会过热,开始降温时也不会过冷。中国需要调整经济体制,以避免大起大落,因此实行本轮宏观调控的时间将更长一些。但他表示,政府可能会根据经济发展的逐月表现相应地调整整体政策。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较上年同期猛增9.7%,从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政府所称的钢铁、水泥和房地产等投资过热领域的推动。这其中许多投资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驱使,他们往往会向银行施加压力,让银行对某些并未获得监管部门批准但却颇受地方政府青睐的项目提供贷款。去年,中央政府开始着手抑制过度增长,包括收紧信贷、禁止过热领域的新项目上马等。
    中外经济学家均表示,最近的经济数据证明这些举措已初见成效,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过度增长。中国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今年前8个月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30.3%,至人民币3.22万亿元,1-7月份的增幅为31.1%。
    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不仅关系到本国社会稳定,而且将对外国投资者以及全球商品市场产生严重影响。但对中国长远发展更重要的是解决经济体系中的无序投资问题,这也是有关当局认为经济大起大落的首要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上述经济学家表示,政府正在修改土地出售程序,整治坏账累累的金融体系,因为土地和信贷是多数投资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要求各地政府拍卖出售商业用地,以避免有时导致废墟工程和腐败现象的内幕交易。政府已经开始责令有关部门对他们的投资决定负责。此外,监管部门也已制定更加严格的规定,禁止银行向那些尚未获准的项目发放贷款。为抑制某些行业过热,政府对这些行业的很多项目干脆停止发放许可。
    虽然这位经济学家并不参与制定利率,但他表示,他预计近期不会上调利率。他说,从很多方面来看,加息时机并未成熟。但政府不能放松对投资的行政监管,否则在体制完善之前投资可能再度失控。这位经济学家表示,在行政控制的同时加息很可能使经济难受重负。但他认为,如果经济数据继续改善,政府可能在未来几个月略微放松对投资的行政管制,为小幅加息留出余地。
    瑞银(UBS)驻香港的首席亚洲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称,虽然经济似乎正向“软着陆”迈近,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很快会放宽投资,放松投资限制还为时过早。他表示,未来几年内钢铁或汽车制造行业可能会清楚地看到产能过剩局面。
(AWSJ,2004.09.17)

国际经济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2004年度报告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9月16日发布《2004年贸易和发展报告》。报告首先指出,世界经济恢复的进程和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形成证明,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不容低估。
    报告说,事实证明凡是推动了其它国家经济增长的经济体,其货币和财政政策都支持国内需求的增长,这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
    报告指出,东亚和南亚地区大多数国家执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为发展基础设施进行公共投资并创造了有利的货币条件。004年由于国内外需求的进一步扩大,这一区域的经济增长势头较世界其它区域更为强劲。在欧元区,国内需求依然疲软,而欧洲中央银行不愿采取更积极的扩张政策。贸发会议指出,目前许多欧洲公司试图通过削减工资来提高国际竞争力,其结果将使国内需求更加疲软。将来如果出现欧元币值过高的可能,欧元区及其主要贸易伙伴将有可能陷入低增长、高失业率的境地。与此相反,英国针对2000年后全球经济增长减缓采取了反周期财政政策,结果成功促使其经济增长率大大高于欧洲其它国家。
    日本经济经过10年的停顿,在2003年出现了显著恢复,但日本的经济复苏仍较大依赖国外需求,容易受外部条件特别是汇率浮动的影响。贸发会议为此敦促日本采取有力措施巩固和扩大内部需求。
    尽管2004年世界经济可能加速增长,但世界经济前景仍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历经连续两年的低迷后,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达到2.6%,2004年这一数字可能高达3.8%。不过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相比,世界经济持续恢复的前景则显得不确定。
    首先,贸发会议认为世界经济恢复的主要推动因素是美国经济的回升和东亚、南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与印度经济的稳定强劲增长有力地带动了亚太地区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但是,欧元区经济增势微弱,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收入停滞不前,拉美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仍非常脆弱。事实上,目前全球经济形势的改善并不是基于绝大多数经济体的广泛经济增长。
    其次,主要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国内需求方面仍存在巨大差异,各大经济集团之间的贸易不平衡也在加剧,这些都可能导致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利影响。
    第三,美元汇率今后的走向将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2003年以来,世界贸易额的急剧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美元的连续贬值。如果美国的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继续升高,美元贬值的压力可能会增强,但不会持久。此外,石油价格的飞涨以及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可能对通货膨胀和利率造成的影响将构成另一个不确定性。
    贸发会议预计,2004年发达国家可能实现3.2%的经济增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则可能达到5.8%。2003年和2004年初,中国是东亚和南亚地区多数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报告认为,中国的进口在不断增长,中国进口商品的大部分来自亚洲其它国家。2003年,日本对美国的出口下降,而其出口动力主要来自中国持续有力的需求。
    贸发会议预测,2004年,中国经济的稳定强劲增长将继续引领本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受中国和印度的带动,2004年东亚和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将高达6.6%,远高于世界其它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此外,如果将中国计算在内,2004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8%。如不将中国计算在内,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6个百分点。
(综合消息)
美国企业被后9.11时代的国土安全政策拖垮?
    美国第七大航空公司US  Airways于9月12日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这是该航空公司两年来二度宣告破产。美国政府为帮助因9.11而受创甚深的美国航空业,在2003年就已经从一个特别设立的贷款专案中拨出9亿美元资助US  Airways度过难关,公司至今仍欠山姆大叔7亿多美元,如今却传出二度破产的消息,令人不禁忧心9.11发生三年后,是否会有更多美国企业要被庞大的国土安全支出压垮?  
    "虽然在9.11之后,美国不少私营企业都因政府部门的大笔反恐预算所带来的新生意而受惠,但伴随而来的(反恐)负担几乎要将美国航空业、银行业、保险业和小型运输公司给拖垮。”《今日美国》的记者爱略特·史密斯在9.11三周年纪念日来临前这样写到。
    每年约有5亿人次、1亿车次、250万火车及570万的货柜进出美国长达9500英里的海岸线和长7500英里、与加拿大及墨西哥毗邻的边界;同时,6亿人次的旅客每年搭乘8900次国内、国际航班来往于美国各大城市。如此频繁的交通往来不止是让维护美国本土安全的国土安全部绞尽脑汁,民间与反恐、维安有关的私营企业也大感吃不消,航空公司与保险业就是两个最好的例子。
    US  Airways的窘境并不是罕见的例外,美国几家大型航空公司在9.11之后就如同兵败如山倒:联合航空(United  Airline)已经在申请破产保护下运作了近两年;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一年半前也曾濒临破产边缘;达美航空(Delta  Airline)也已经警告投资人,公司若无法于近期内再减低员工薪资,也可能宣告破产。
    此外,“美国保险业自2001年以来共同担负了约300亿美元的损失——相当于10次飓风所造成的损害,”鲍尔州立大学(Ball  State  University)研究员约翰·菲兹葛拉德对《今日美国》说道,“美国保险公司如今已不太愿意在没有联邦政府担保的情况下,提供反恐保险了。”  
    其实,美国政府并不是没有尽力协助企业提供更安全的保安措施。布什政府2004年就向国会要了368亿美元作为国土安全相关的花费,较2003年上升了10%;与此同时,美国的国防预算也增加了7%,达4107亿美金。然而,国土安全的开支就像无底洞,国会给的再多也不够,美国不少国防专家质疑美国政府是不是有将国家安全的轻重缓急搞清楚,纷纷指出国土安全预算不足,又希望面面俱到,最后只会拖垮国家财政。
    以美国海岸安全为例,美国国会于2002年便通过了法案(The  Maritime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Act),并提拨了49100万美元——平均一年16300万——给美国各大港口和船只在3年内加强保安工作。但美国海岸巡防署(The  Coast  Guard)预估,若要将全国海岸安全标准提高到法律规定的水平,则在2003年到2012年间,共需花费73亿美金,即一年就要消耗73000万,这与国会每年提供的预算相比,简直是天差地远。
    “换句话说,等到美国能把人送上火星之时,可能都不能真正实行有效的港口保安措施,”曾担任维吉尼亚州诺弗克海军基地(Norfolk  Naval  Station)指挥官的约瑟夫·伯查德对《每日新闻》说道。
(《华盛顿观察》周刊第33期,2004.09.15)


国内与港台经济

分析:央行加息势在必行?
    易宪容撰文指出,中国统计局公布,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5.3%,与7月增幅持平。8月CPI的涨幅仍维持在1997年2月以来的高点。同时,有数据表明,8月的广义货币供应量,贷款余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增长13.6%,14.1%和26.3%,均低于7月水平。
    就此,中国政府方面表示,加上目前资金的主要用于地方政府和民企,它们对利率并不敏感,因此,加息形势已经缓和。但就坊间来说,加息是央行势在必行的事情。
    为何?首先我们要问的是,目前中国的利率水平是否合理?它能够反映国内经济增长之形势吗?可以说,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的水平上。但是,经济环境变化了,政府对利率管制并没有变。由于政府对利率的完全管制,利率水平完全僵固一个不变的水平上,与经济增长严重背离。
    在利率完全管制的情况下,不论是利率变化问题,还是利率下降时与希望利率上升时的标准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利率下降时,中国政府就以国内的利率机制不完善和中国的特殊情况,以及与国际惯例接轨(早几年国际处于利率下降期)把国内存款利率下降到十分低的水平上。而当民众希望利率上升时,政府则要观察中国国内宏观经济数据。
    这种标准的双重性无非是希望通过管制利率这只有形之手无形地把金融资源按照政府意图来分配。试想这样的利率机制岂可有效地把稀缺的资本让它流向有效率的地方呢?
    其次,在CPI方面,目前的5.3%是真正的反映了中国通货膨胀率水平吗?它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成为利率调整的重要参数呢?最近,燃料油价格、水电费、粮食价格迅速上涨,与原材料有关的能源、金属、粮食等价格迅速上涨,它早已通过多重传导机制传导到民众消费品价格上,只不过,近几年民众可支配收入增加,有一定涨价承受力,加上生产品的丰富,从而也就没有出现20世纪80年代抢购挤兑的现象。
    还有,住房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作为消费品,住房的价格上涨,CPI包括了吗?只要把商品房价格因素考虑进去,中国通货膨胀早已是两位数以上了。
    另外,CPI基数还是20多年前制定的。几十年来不仅消费品增加丰富了许多,现在许多消费品过去根本就没有,而且民众的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目前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汽车、旅游、房屋装修、电话通讯等这些东西根本就没有纳入CPI的指数中。因此,用一个十分过时的CPI指标来测量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到底效果如何是十分令人质疑的。
    其实,从2003年12月开始,中国实际利率已连续9个月为负,储蓄利率的长期偏低,大大打击了居民的储蓄意愿,从而使得居民的储蓄分流到基金、债券、购买住房等地方去了。
    更为重要的是,负利率迫使银行信贷收缩(由于银行存款缺乏而使银行信贷资金不足),从而实际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逐渐下降,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放缓。
    同时,居民一旦预期负利率水平会进一步扩大,甚至可能出现存款人到银行挤兑并抢购消费品,从而爆发银行危机。历史上不少地方银行危机的爆发基本上都是银行挤兑的结果。因此,目前物价水平高涨、个人储蓄存款出现负利率,如果不调整利率,其后患无穷。
    还有,上海有调查统计表明,上海有90%以上的民众希望加息。特别是在目前中国好的投资渠道十分缺乏的情况下,个人银行储蓄是最好的投资方式。因此,利率的变化直接涉及到广大的民众。
        利率上升最受益者应该是广大的银行储户,是普通民众。中国政府仍然希望通过对利率的管制来把金融资源分配到它所要发展的地方,这不仅破坏了市场的价格机制,而且通过无形的财富转移损害广大民众之利益。
    就目前的形势看,加息早已是中国央行势在必行的事情了。越早变化,越是能把握住有利时机。可以说,一旦金融市场的利率能够随经济形势而变化,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就能形成,这样宏观调控的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联合早报,2004.09.17)
人民币将很快与美元脱钩?
    据《德国之声》中文网消息,美国财政部官员称,中国终于将放弃人民币与美元的挂钩,而且这一汇率机制改革将很快付诸实施。在越来越大的金融压力下,中国正酝酿着一轮金融体制大变革。
    “决定已经做出”,美国财政部驻北京代表保罗·斯佩尔茨,9月13日在北京举行的一个“世界经济论坛”的商业会议上说,中国政府的政策决定非常清楚,要让人民币汇率与美元脱钩,作为建立浮动汇率体制的第一步。
    美国财政部在过去20年中,对中国金融改革发挥了关键影响。斯佩尔茨说,“中国的高级领导人目前还在研究和讨论具体的改革方法和必要步骤,以及何时正式推出新的改革方案。”  
    斯佩尔茨说,目前正是中国政府响应美国和许多其他贸易伙伴的号召,放松人民币管制的大好时机,中国商界自己也抱着同样期盼,认为浮动汇率更符合中国自己的利益,而且现在是时候了。从1994年以来,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基本保持在8.3左右。“人民币与美元挂钩过去给中国带来许多好处,但现在时代已经大变了,这一过时的制度也需要变化了。”
    斯佩尔茨认为,这不仅将改善中国货币政策的管理能力,而且将大大有助于中国增强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英国金融时报同一天引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的话说,中国八月份的货币供应增长率仅仅为13%,“照这个增长,中国全年的货币供应目标很难完成。”  
    中国中央银行行长周小川不久前一再表示,严格控制货币供应增长的紧缩政策不会变化。中国目前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通涨压力,8月份统计的年均消费物价指数的上升达到7年来最高水平,为5.3%,其中谷物价格上升了32%。同时,8月的年生产价格指数也上涨了6.8个百分点,在7月的回调后再创高峰。
    中国的货币供应近几个月被严格控制,其增长也逐月下降,但对地方政府强烈的投资冲动限制效应并不明显。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8月份增加了23.6%,仅比前7个月的31.1%稍稍下降。同时,这一紧缩对大量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打击巨大。《金融时报》9月6日的报道说,中国国家统计局9月初调查的3911家企业中,约有半数表示,它们发觉要获得营运资金存在困难,以至于中国目前地下钱庄、私人借贷非常兴旺,典当业尤其红火。
    这种一方面通货膨胀、一方面企业资金困难的悖论情形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暴露出中国金融业的结构性矛盾。而其中,外汇市场的管制正是首当其冲。中国每个季度、每个月都产生的大量外汇赢都在破坏金管当局紧缩货币供应的政策,造成严重的通胀压力。8月份,中国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增幅37.5%,同月进口增幅35.6%,当月外汇赢余44.9亿美元。对通货膨胀的忧虑,是中国领导层开始真正考虑放弃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相对固定汇率的主要原因,籍此消解外汇市场产生的通涨压力。
    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系统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改革,4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交通银行都在进行审计、消减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并裁减员工、调整机构,计划于今明两年内逐渐在中国和海外上市。实行浮动汇率,也是这些银行争取全球投资者对中国金融体系信心的一个重要前提。
    人民币是否应该与美元脱钩?据外电报道,一位联合国专家9月16日表示,中国应坚持人民币紧钉美元汇价政策,因为一旦人民币升值,将不只造成全球主要国家的混乱,还会使得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遭殃。经济学家海涅·弗拉斯贝克(Heiner  Flassbeck)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说,“中国不应浮动汇率,不应该向国际压力投降,因为后果可能完全不受控制”。
    他说,中国最后结果将会跟2001年拉丁美洲一般,出现大规模金融混乱。如此局面可能对许多国家造成冲击,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所努力的贸易优势也会构成威胁。弗拉斯贝克说,各国政府不应要求中国浮动汇率,反倒是应拟出一套系统,也就是拿出不造成全球经济混乱的方法,来调整汇率。他说,如果必要的话,全球经济应该帮助各国维持或协调其汇率变动。

(综合消息)

美国前政府官员警告:中国小康目标可能过于乐观
    美国前政府官员警告,中国希望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国民收入翻两番的目标可能过于乐观。由于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正在恶化,因此一味以为中国未来十几年的发展会如过去十几年那样一帆风顺,只是“非理性的亢奋”。
    也许,中国这些年来的骄人发展,或许就是中国发展外部环境趋向恶化的“罪魁祸首”。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杰弗里·加顿(Jeffrey  Garten)9月12日在世界经济论坛的一场研讨会上指出,随着中国经济这些年的发展,它的竞争优势已逐步由劳动密集性制造业扩大到其他高端产业,与美国经济的竞争也开始变得更为直接。
    无论是生产洗衣机,造车,还是编写软件程序,当工资低许多的中国人都能做得和美国人一样好的时候,美国工人和企业面对压力,将化为中美之间的摩擦。
  “西方社会需要作出巨大的调整(包括劳工技能和社保政策等方面),而美国一点准备也没有,欧洲更糟。”这位曾在克林顿主政期间担任商务部副部长的学者指出,全球化的步伐实际上已经放慢,而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已登上国际舞台:“中国对国际制造业和贸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出口的惊人增长,正在给世界经济体系带来沉重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引起的反弹,又会反过来压到中国身上。”
    在他看来,现在的趋势很明显,世界经济体系正在由美国独领风骚,走向中美共同领导世界经济的时代:“问题并不出在我们要走到哪里,而在我们要怎么样走到那里……20年后,当调整完成后,美国会有许多我们今天想像不到的工作(来吸收就业),但在这段过渡的时期,中美将在贸易和汇率政策等领域经常针锋相对,摩擦不会只是增加一点,而是大大增加。”
    而经贸摩擦一旦和能源的争夺沾上边,就容易演变为政治上的对立。加顿说,如果历史可以作为参考,那中国对石油及其他资源需求的增加,将导致它成为美国主要的地缘政治对手,在亚洲、中东和拉美等地区,处处与美国较劲。
    从媒体的报道看,加顿所提的或许已经是存在的事实,中美在地缘政治上的竞争早已悄悄升级。中国目前十分关注自己80%的进口石油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说到底就是担心一旦中美发生冲突,美国可以轻而易举地封锁马六甲海峡“掐死”自己。而在缅甸,中国给仰光提供的保护伞让美国经济封锁越来越失去作用。
    加顿说,中美需要非常密切的合作和多层面的沟通,才能避免走向对立,但即使两国政府都努力克制,许多客观的因素仍会时不时挑战双边关系的稳定。也因此,他相信中国崛起不会一帆风顺:“中国至今的表现十分杰出。没有人怀疑中国领导层的能力,但这艘船正开始驶入波涛汹涌的水域。”
(联合早报,2004.09.14)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4年第70期(总第505期)                          2004年9月17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