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将受油价和利率双重打击

2004-08-27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4年第64期(总第499期)    2004年8月27日(星期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

中国关于汇率的社论不会立即影响外汇政策
    据道琼斯报道,《中国日报》27日刊登的一篇社论呼吁,立即采取措施,逐步升值人民币,以抑制通货膨胀和维持现有的经济增长水平。这一信息背离了官方主张坚持人民币汇率不变的论调,但经济学家们认为,这也许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汇率体制会马上发生转变。
    社论援引北京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张运成的话称,人民币钉住美元这一实际上的联系汇率制度已难以为继。张运成表示,汇率一成不变、没有通货膨胀,而且能实现持续增长,这对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都是不可能的。他认为,人民币升值将有助于避免通货膨胀,并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
    这篇社论警告称,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迫使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间接刺激了经济过热。正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加剧了某些行业的肆意增长。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资深地区经济学家陶冬向道琼斯通讯社表示,他怀疑这是政府释放的一个试探气球。到了一定阶段使人民币升值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他不能肯定中国政府会在今年让人民币升值。
    不过,社论可能是一个信号,表明政府可能很快会对将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制度作为一个模糊的长期目标的政策重新加以考虑,而对何时实现这一目标政策制定者们尚未确定具体的时间表。
    人民币锁定美元汇率对政府为过热的经济降温所采取的措施可能构成威胁,认识到这一点可能促使政府重新考虑调整汇率政策的时间。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较上年同期高速增长了9.7%。
    该社论建议,中国政府立即采取行动,允许人民币逐步升值。张运成警告说,坚持人民币锁定美元的联系汇率将使经济泡沫越积越多,并最终破裂,而立即使人民币升值则会损害中国繁荣的出口行业。
    星展银行经济学家梁兆基称社论是一种“学术观点”,并不反映身居要职的政界人士在改变外汇政策这一问题上的看法。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董涛说,他同意作者的看法,人民币升值有助于防止输入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在中国因油价和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中占很大一部分,但人民币升值与否与其说是将由经济因素决定,倒不如说将由政治因素决定。
                                                                          (DJ,2004.08.27)

                                        国际经济

美国经济继续降温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8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订单增长乏力,同时新屋销售放缓,进一步证明美国经济在继续降温。
    耐用品订单数据初看上去颇为强劲,7月份上升了1.7%。但该数据被民用飞机的大量购买所夸大,除了易波动的飞机行业外,订单增幅仅为0.1%。7月的飞机订单翻了一倍。咨询公司Economy.com的分析师杰弗里·索姆斯认为,报告不如标题所显示的那样强劲,因为各行业的订单并不平衡,美国总体经济的复苏在今年年中已失去了一些动力。
    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令人失望,新屋销售数字也表现出这样的趋势。7月份销售从6月的年率121万套降至113万套,为今年以来增速最慢的月份。汇丰银行驻纽约经济学家瑞安·王表示:“新屋销售连续两个月下滑,这一事实更加让人确信,销售可能终于已见顶,因为在过去一年里,此前的单月销售下跌后,总是跟着出现进一步走强。按揭申请数据显示,上周的购买指数下降了5%,表明尽管过去两个月的按揭利率已经降低,但按揭活动远低于今年年初时的高峰。”
    分析师预计飞机销售数字大幅增长。而飞机制造业之外的消息则喜忧参半。国防设备对增长的拖累最大,其订单数量下降了16.2%,而6月份订单量上涨34.5%。电脑订单下降6.7%,汽车采购下跌5.3%,为连续第三个月下跌。非国防类资本货物订单被很多人视为企业投资行为的最佳指标,6月份攀升了9%。
    另外,据美国商务部27日公布,美国第二季度的经济增幅低于此前的初步数据,也远逊于第一季度的增幅。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的增幅为2.8%,是自2003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最低增幅水平。商务部的报告还显示,一个重要价格指标的增幅也略低于此前的预期。
    商务部表示,虽然消费开支、库存状况及企业在软件与设备方面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长,但对外贸易状况的恶化仍导致了实际GDP增幅的向下修正。
    商务部在报告中对美国企业第二季度税后利润作出了初步估计。第二季度公司利润较上一季度下降1.2%。第一季度公司利润增长3.7%。第二季度利润仍较上年同期增长17.9%。第二季度GDP数据与华尔街预期大体一致。接受道琼斯和CNBC电视频道调查的21位经济学家对GDP增幅的预期中值是商务部将把1个月前报告的3.0%修正至2.7%。
    经济学家预计通货膨胀率将不会被修正,折合成年率为3.2%。商务部维持了对第一季度GDP增长4.5%的估计,没有作出修正。第二季度消费开支增长1.6%,是自2001年第二季度下滑至1.0%以来的最低增幅水平。第一季度的增幅为4.1%。耐用品支出增幅与第一季度持平,为2.2%。非耐用品支出增长0.4%,第一季度增幅为6.7%。国内采购总值价格指数上升3.5%;第一季度增幅为3.4%。个人消费价格指数经修正后为上升3.2%,略低于此前预计的3.3%。商业支出上升12.1%,第一季度增幅为4.2%。非住宅建筑投资上升7.1%,第一季度为下降7.6%。设备和软件支出攀升13.6%。
    第二季度商业库存增加577亿美元,这一变化导致GDP增长率增加0.66个百分点。实际最终销售额折合成年率增长2.1%,第一季度增幅为3.3%。第二季度出口增幅从此前公布的13.2%大幅向下修正至6.1%,进口增幅则从此前的9.3%向上修正至14.1%。联邦政府支出增加2.7%,第一季度增幅为7.1%。州和地方政府支出增长2.2%,第一季度为持平。
                                                                      (综合消息)
亚洲经济将受油价和利率双重打击
    据报道,亚洲发展银行表示,油价高企将冲击亚洲经济。雷曼兄弟资深亚洲分析员萨巴拉曼则表示,不断上涨的油价和利率,以及中国经济放缓,2004年下半年将对多数东亚国家经济增长造成强烈打击。
    亚洲发展银行(ADB)首席分析员阿里表示,若油价长时间高企,恐怕亚洲国家的经济将受到严重打击,因部分亚洲国家是石油进口大国。目前的问题是油价高居不下的时间将维持多久。高油价令进口价格上升而导致贸易收支恶化,带来的通胀压力也逼使利率加速向上,对高负债的国家雪上加霜。如果油价在2005年底一直维持在每桶40美元之上,则不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区合计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会下降约0.8个百分点。其中泰国及菲律宾会减少2.02个百分点及2个百分点。
    据路透社报道,萨巴拉曼预测,中国的经济紧缩政策将导致其下半年GDP同比增长速度下降至6.5%左右,低于上半年的9.7%。他在曼谷举行的一个研讨会上表示:“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是最容易遭受高油价的打击。而且,中国经济放缓对其它亚洲地区的影响将非常显著。”
    他说,不包括日本在内的9个亚洲经济体,下半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5.2%,大大低于上半年的8.1%。另外,2005年这些新兴亚洲经济体的增长率料将下降至5.8%,而今年料为6.6%。萨巴拉曼表示,他预期中国2004年GDP增长率将放缓至8.0%左右,2003年的官方经济增长率为9.1%。
    出席研讨会的一些分析员质疑中国数据的可信度,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被人为压低,以缓解公众对经济过热的疑虑。萨巴拉曼称,许多分析员认为2003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达到13%。但他也表示,近几年追踪中国经济已逐渐容易起来。他表示:“情况在改善。他们改进了数据的披露。不过我们依然在等待像采购经理人调查报告这样的数据。”
    汇丰控股首席分析员摩根在研讨会上表示,预期新兴国家经济放缓将损及日本对该地区的出口。他还预期,与其他亚洲国家不同,日本经济今年将进一步累积复苏动能,主要受益于其强劲的国内消费和企业及银行改革。他表示,日本今年GDP料将增长4.3%,大大高于去年的2.5%。
    另据彭博社报道,摩根大通调降了韩元、新加坡元和新台币等亚洲货币的汇率预测,此前已经调降日元汇率预估。原因是日元下跌令人担心亚洲各国央行可能抛售货币,防止出口竞争力输给日本。新台币兑美元将在9月底前升到33.80新台币,到年底可能达到32.80。低于此前预测的32.90和32.20。新元兑美元9月底可能升到1.69。到年底可能达到1.67,此前预测为1.68和1.66。泰铢兑美元9月份和年底分别提高到41和40,此前为40.20和39.50。
                                                                    (综合消息)

                                        国内与港台经济

价格干预仍是中国抑制通胀的法宝
    《远东经济评论》在一篇报道中描述了在上海叫出租车的困难情况,文章认为,这标志着当今中国各级政府越来越常见的抉择:尽力保持物价偏低,即使导致供应短缺也在所不惜。
    文章说,十年来,上海的实际本地生产总值(GDP)每年都以两位数的幅度高速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上海市政府上次调整出租车价格还是在1998年,而且是调降了近30%。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似乎越来越意味着欠合理的定价。从上海出租车低至1.20美元的起步价,到电力等许多关键商品的人为低价,政府的监管、干预和直接限令已经成为抑制物价上涨的主要工具。
    中国官员往往自豪地说,96%的商品价格都是由市场决定的。然而,这是一个极具误导性的讯息。政府对价格的影响依然无处不在而且根深蒂固。一旦市场供不应求,短缺才是主要的减压阀,而不是涨价。
    从一定程度上讲,对价格的人为遏制确有成效。中国政府上周公布,7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上涨5.3%,为7年来的最高水平,比2003年全年1.2%的平均涨幅高出三倍多。从全球范围来看,石油价格大幅攀升,但是中国的石油产品价格却在最近几周基本保持不变。中国7月份食品价格上涨14%,被政府归结为通货膨胀率升幅超出往常水平的主要原因。但是,非食品价格涨幅仅为1%,服务价格小幅上涨2%。
    在抑制通货膨胀率增长方面,承担引导角色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产物。上海市物价局总经济师沉念东说,区县级物价部门有好几百人负责搜集物价数据上报。如今,上海乃至全国的物价部门对化肥、燃料、药品和运输等关键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实施限制和其它控制措施。
    放开物价是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达25年的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大特色。但是,就连沉念东现在也承认,放开物价的步伐已经减缓。一些社会骚乱的诱因可能就可以归结到人们对物价的不满。这些问题可能就使那些对社会稳定极为关切的政府官员们坚信,通货膨胀必须予以遏制,即使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上海的打车难就是这种政策的典型后果之一。张育基说,如今很多人都能打得起车了,因为出租车价格这几年一直雷打不动。而上海物价局则担心提价会吓跑那些打车者,并且说真正的问题在于出租车调度不均,高峰期在热点地段出租车偏少。
    今年各工厂的电价略有提高,但中国的电价仍大大低于周边国家和地区,而限电仍是监管部门应对电力短缺的主要手段。美林称,上海居民的日间电价仍为每千瓦时0.074美元,低于日本的0.15-0.18美元,也不及韩国和香港的0.11美元和0.13美元。
    经济学家称,中国所有这些举措引发的最大问题在于宏观经济层面。高盛驻香港的经济学家梁红称,对任何特定商品的价格控制效果从来不会超过几个月,因为卖家最终会找到实现期望价格的办法。
    农村的价格体制改革也始于25年前,现在来看一些趋势是积极的。在上海以南的桐庐县,有迹象表明,去年食品价格的猛涨今年可能不会重演。当地一位买菜的人说,“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价格应该由市场决定。”其它商品价格的上涨压力是否会很快消散则要另当别论了。
                                                                    (FEER,2004.08.26)
中国银行改制后政府真能撒手?
    据道琼斯报道,由中国银行改制而成的股份公司26日正式成立,不过人们对中国政府是否真地愿意放松对该银行经营的控制仍表示怀疑。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新任行长李礼辉向记者表示,现在公司正寻求外国战略投资者的参与,并打算在2005年下半年上市。不过他并未透露战略投资者的名单。但是分析师称,尽管央行行长周小川等决策者们对中国银行的改制赞誉有加,但政府干预和公司治理状况欠佳等问题在中短期内仍将困扰新成立的股份公司。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1864亿股股份全部属于政府所有的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由于政府的干预,中国银行的坏账比率高达两位数,而且据信在过去十年中该行因内部腐败问题损失了数亿美元。
    Barclay's  Capital的研究主管Arthur  Lau表示,他觉得这次改制的意义不大,是有了形式,但问题是它有内容吗?Lau向道琼斯表示,关键问题在于,该银行能否独立运营,新的董事会是否足够独立,他对此没有把握。
    此番言论反映出人们对中国政府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问题上的能力和决心的普遍怀疑。政府希望改变四大银行作为政策指令性贷款机构的局面,提高它们的实力,以便与外国对手开展竞争。
    穆迪高级信贷评级主任严序纬称,如果中国银行仍100%由政府拥有,它本质上不会有什么不同,但现在它打算向战略投资者或公众投资者发售股份,这是一个突破。
    但是,外国投资者对此类股份的兴趣一直受到打击,原因是政府仍在要求银行为抑制经济增长削减贷款规模。某银行分析师称,政府仍未放开对国有银行的控制,这使外国投资者担心,政府还会随心所欲地操纵银行的放贷活动。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银行改革进程的产物。2003年年底,政府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两家银行各分得一半),以加快它们的股份制改造步伐,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中国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周凝说,由于这些注资,7月底时,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到8.3%,坏账比率降至5.43%。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结构的调整对解决该行长期以来的管理缺陷毫无裨益。穆迪的严序纬说,中国银行一直有点像传统的国有企业,因此要建立一个能与国际公司势均力敌的企业文化十分困难。分析师称,要使中国银行的企业文化实现必要的调整,关键是向高级管理层注入新鲜血液,吸纳那些熟悉市场经济规则而不是有政府办事作风的人。
                                                                    (DJ,2004.08.27)
香港经济复苏在望
    据《远东经济评论》报道,在经历了超过5年半的物价持续下滑之后,香港终于告别了长期的通货紧缩局面。8月下旬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香港7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上涨0.9%,为1998年11月以来的首次上涨。
    通货紧缩局面的结束是表明香港经济将重新焕发活力、实现强劲增长的最新迹象。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香港经济经受了一系列打击,如1997年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及去年爆发的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
    一些经济学家现在预计,香港第二季度GDP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望达到两位数增幅。例如,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发展规划部的研究员戴道华预测,香港第二季度GDP较上年同期将至少增长11%-12%。虽然SARS疫情使得去年的比较基础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将夸大GDP的增幅,但至少一半的增幅反映的是实实在在的良性增长。
    近几个月来,香港的两大贸易伙伴──中国大陆和美国的经济同时出现增长,从而推动了香港经济增长。例如,近几个月来香港的进口和转口贸易比上年同期的增幅均接近20%。另外,中国大陆去年放宽了对大陆游客赴香港旅游的限制,使得内地来港旅游人数猛增,这也为香港经济增长助了一臂之力。从去年秋天中国大陆放宽旅游限制以来,到港的中国大陆游客已经超过250万人次,在强力提振香港服务业的同时,也推动香港就业人数创下历史新高。
    不过,现在看来今年剩余时间香港经济的增幅很有可能放缓。原因是SARS的影响将逐步消失、今后几个月中国大陆经济增长将放缓、在油价上涨的冲击下国际贸易增长也将放缓,这些负面因素都将拖累香港经济的增长。
    即便如此,香港经济势必仍会以超过长期趋势的速度继续增长。现在的普遍预期是,香港今年GDP的增长率将达到6.3%,2005年达到4.5%。
    尽管香港实行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但美国的加息目前尚未迫使香港采取相同行动。从以往来看,一旦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加息,香港就会紧跟美国步伐,相应上调利率。但Fed今年6月和8月两次加息之后,香港却一反常态,把贷款利率维持不变。
    尽管包括汇丰银行主席艾尔敦在内的多位银行家警告说,如果美国继续加息香港迟早也会调高利率,但目前来看香港的银行体系仍有充足的过剩资金,为其维持利率不变提供了保证。
    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将是维持利率不变的受益者。近几周来,香港的房地产价格略有下滑,但住宅平均价格仍然比上年同期的低点高出三分之一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将波及到消费者价格指数中最大的单一组成部分──房租方面,推动房租上涨。香港目前的房租比1998年时的顶点仍低15%左右。
                                                              (FEER,2004.08.26)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4年第64期(总第499期)      2004年8月27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