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可能需要调整

2004-08-17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4年第61期(总第496期)    2004年8月17日(星期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分析

物价上涨势头尚未减缓

7月份CPI同比增5.3%
    根据国家统计局8月12日公布的数字,中国7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增长5.3%,已经与基准贷款利率持平,显示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央行加息的可能也有所增加。
    7月份CPI的5.3%涨幅再创1997年2月以来的新高,当时CPI涨幅为5.6%。中国今年全年CPI涨幅目标为3%。不过,统计局此前曾经暗示7月份CPI涨幅会进一步提高,因此市场对7月份CPI的大幅上涨已有心理预期。
    人行上次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是在2002年2月,当时将1年期人民币存利率下调至1.98%(含利息税),1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下调至5.31%。中国的基准利率为1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因此中国的实际利率水平早已为负值。
    统计局的公告显示,食品价格上涨仍然是7月份物价上涨的最大推动力。7月份食品类价格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4.6%,增速快于6月份的14%。其中,粮食价格上涨了31.8%,鲜蛋价格较上年同期增长34.2%,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了22.9%。同时,居住类价格上涨也继续推动物价的上扬。其中,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了4.9%,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了7.6%,租房价格上涨2.8%。此外,7月份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了9.6%,城市间交通费价格上涨2.9%,旅游及外出价格上涨了3.5%。7月份通信和交通工具价格的降幅依然居前。交通工具价格下降了3.5%,通信工具价格下降了15.2%。受国家降低药价要求的影响,7月份西药价格下降了5.8%。此外,耐用消费品价格也下降了2.5%;服装价格下降了1.7%。
    今年7月份,农村消费价格上涨的速度仍然快于城市。7月份农村消费价格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9%,而城市的价格增幅则为4.9%。分地区看,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CPI均较上年同期有所上涨,涨幅在2.4%-7.5%之间。其中,河南省涨幅最大,达到7.5%。
    国家统计局还公布,7月份CPI较6月份下降了0.2%。而6月份CPI较5月份下降了0.7%,显示7月份CPI与上月相比的下降速度有所减缓。
    统计局公告称,今年1-7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涨了3.8%。今年上半年CPI的涨幅为3.6%,其中第二季度CPI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4%。中国2003年全年的CPI增幅为1.2%,超过了中国官方2003年年初设定的不超过1%的目标。

7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6.4%
    国家统计局8月11日还公布了7月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期增长6.4%,涨幅与达到7年高点的6月份持平,显示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仍在大幅上涨,从而预示消费者价格也将进一步上扬。
    7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仍然受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推动。国家统计局此前曾表示,今年4月份PPI增长5%的幅度已是1996年下半年以来的最高。统计局还公布,今年前7个月,PPI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9%。中国今年上半年PPI的增幅为4.7%,而2003年全年PPI的增幅则仅为2.3%。
    统计局的数据显示,7月份PPI继续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石油、煤炭等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扬。受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中国7月份原油出厂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25%,涨幅较6月份提高了4.1个百分点。此外,汽油价格上涨11.2%,柴油上涨19.4%,煤油上涨16.9%,不过涨幅较6月份回落了1.2-2个百分点。
    7月份煤炭价格的上涨也推动了PPI的大幅上扬。由于夏季高温导致用电需求增加,加上中国华北5省市联合治理公路超载超限,使得煤炭的公路流通能力明显减弱,导致煤炭产品外运受限,价格持续走高。7月份原煤出厂价格较上年同期增长19.8%,涨幅较6月份提高了1.6个百分点。
    而有色金属产品出厂价格的增速7月份也有所提高。铅、镍、铜、锑出厂价格较上年同期增长9.5%-43.6%不等,涨幅较6月份均有增加。不过,受中国政府继续进行宏观调控、控制部分行业过热投资的影响,钢材价格的涨幅继续回落。7月份各类钢材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13.5%-17.2%不等,而6月份的涨幅则在18.7%-25.1%之间。
    生活资料方面,今年7月份食品类出厂价格受粮油价格上涨影响,较上年同期上涨6%,而耐用消费品类价格则下降4.1%。此外,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也继续上涨。7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11.9%,涨幅比6月份增加0.1个百分点。而今年前7个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0.1%。
    统计局数据还显示,7月份PPI较6月份上涨了0.2%,涨幅较6月份回落了0.2个百分点。7月份PPI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使得消费者价格面临进一步的上涨压力。
    PPI是衡量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指标,也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领先指标。中国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增长5%,增速为1997年2月以来最高,大大高于中国今年初制定的3%的全年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目标。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幅度不能减缓,工厂的利润就会降低,而为避免利润下降,工厂就需要提高价格,这将随之导致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

CPI涨幅创新高就势必加息?
    由于7月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创七年来新高,食物价格上升达14.6%之多,通胀持续高企,利率会否上调成为国际关注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发言人表示,不会因为通胀上升的单一因素而加息。分析家们则意见不一,一些人认为,今年加息势在必行。据《大公报》报道,摩根士丹利驻香港经济专家Denise  Yam表示,预期内地央行今年将会调升息率达0.5%。如果内地调升息率,将有助改善实际利率为负值的不利情况,长远来说,更有利内地经济发展。
    申银万国中国研究员罗尚沛认为内地通胀加剧,确令息口有上升压力,惟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上月升幅已大幅放缓。他相信内地央行会视乎银根供应,以及加息对投资造成的冲击而作出加息与否的决定。富昌证券总经理蔺常念不认为中国短期有加息需要,他解释,虽然内地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攀升,但工业物价指数(PPI)则正在放缓。而由于PPI的走势会在一段时间后反映于CPI上,因此他相信内地暂无加息压力。而星展银行高级经济师梁兆基表示,中国七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3%,估计今年会在接近6%时见顶,而第四季度则会开始回落,并相信中国没有加息的压力。梁兆基指出,由于七月份M2同比增长15.3%,远低于人民银行全年增长17%的目标,显示银根收紧比较严重,加上工业生产的增速亦见放缓,高油价对经济的影响亦令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这都会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景。虽然如此,但出口方面表现还不错,故即使美国加息,中国也有条件不跟随。他表示,若现时加息的话,无疑是为自己制造硬着陆的风险,故估计中国短期内都不会加息。
    华夏证券高级分析师诸建芳则表示,中国七月份CPI同比上涨5.3﹪,已是见顶,估计8月份增幅不会超过这个水平,预料今年全年上涨3.7﹪。诸建芳认为,影响CPI的主要因素包括粮食价格及原油价高企,由于中国今年自然灾害比较多,对全年粮食是否能够丰收存有不确定的因素,估计未来粮食价格还会在高位运行,回落的速度不会太快。同时,国际原油价格在一定时期内也会在高位波动,故估计CPI回落的速度不会很明显。另外,诸建芳认为,中国加息的趋势已基本确立,加上美国步入加息周期,估计中国最快9月份会进行加息。他指出,中国以行政主导方式进行的宏观调控,现在已有放松的迹象,估计下半年会进一步放松,而中国将会以加息的方法,来替代日后逐渐放松的行政调控,故相信加息并不会对经济造成严重的打击。
    根据人行预测,第三季度的CPI还可能呈上升趋势,在第四季度将有所回落。据《香港商报》报道,中国政府预测全年的CPI将在3%到4%之间,而高盛集团驻香港的中国经济师梁红则认为,CPI有可能在9月达到6%。新加坡星展银行分析家梁兆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但银行利率不会上升。他说,经济降温的措施开始初见成效,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供应以及贷款量都在放慢步伐。因而他预测CPI可能还将维持在5%左右,这种局面将可能持续3到4个月。
    《香港商报》报道指出,对于今年物价上涨势头,中国官方是有思想准备的。一者这是中国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反映,具有一定惯性;另外,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偏大,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尚未有效缓解,粮食和能源、原材料涨价的连锁反应仍在释放。因此,今年以来,各级政府在价格监管调控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严格控制出台政府提价项目。据了解,中国政府将继续严格控制地方出台政府提价项目,防止推动价格总水平出现明显上涨。
    有金融界人士认为,7月份的CPI增长中,大部分为滞后因素,加上7月金融数据平稳,无加息迫切性;而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则认为,无论在履行承诺还是实际情况上,央行加息势在必行,料一个半月内加息0.5厘。
    易宪容表示,国际上并没有如央行般提出当CPI指数到达5%,便要考虑加息的先例,而实际上加息并不是单单考虑物价指数,还要视乎整个物价走势,货币供应及国际利率走势等。但既然央行已提出这样的指标,数据又达到相应水平,便需要对外界遵守这个承诺。不只是承诺的问题,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相信央行亦会考虑加息,其中美国加息是一个很重要的国际环境因素;其次内地利率一直处于被管制的不公平状态,本来早该跟随市场走,但当局一直碍于国企、包括国有银行的利益问题未有放开,今次正是合适机会;再者加息亦和国家现时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相澸合,“加息是宏调的上佳工具,早该用上了。”他估计央行会在一个半月内作出加息0.5厘的决定。
    不过,有金融界人士却持相反意见,他们相信消费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胀,当前物价上升压力虽在,但主要来自生产资料和粮食价格上升,加上当中还涉及了不少滞后因素,并未真正反映出货币或社会总供求关系失衡,目前仍是供大于需。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即明确表示,中国不适合在短期内加息。贺强解释说,美联储加息与中国加息并不是一回事。美联储提高的是联邦基金利率,而中国提高的是商业银行和储户间的存贷款利率,这在美国早已经市场化了。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祁京梅则分析说,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效,货币供应量完全在可控制范围内,央行没有必要升息。
    另一个重要情况是央行刚公布的7月份金融数据显示,宏调成效继续显现,7月的金融运行保持健康平稳,货币供应量和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速度放缓,中长期贷款增幅亦明显下降,人民币汇率及银行间市场利率持稳,暗示出一个重要信息,即是中国有充分的加息自主权,不受美息影响。即使美国联诸局加息,中国亦可以选择不跟随。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钟伟博士说:“央行的季度报告就是说,即使美联储加息,中国也可以选择不加息;即使美联储不加息,中国也可以加息。”中国调整人民币利率,要考虑美联储,但更要考虑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

人民币汇率可能需要调整
    据道琼斯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8月13日在澳-中经贸会议上说,人民币汇率可以更为灵活,这将有利于中国经济获得更为均衡的发展并维持宏观经济稳定。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最有可能发生在人们对此并不太关注的时候,如今看来,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指日可待了。在具体调整方式上,中国有诸多选择,其中最有可能的是软性钉住美元政策。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将人民币汇率维持在1美元兑人民币8.28元附近。余永定说,中国政府之所以一直顶住外界压力而不愿重估人民币币值,是因为担心这将损害中国的出口和就业。他说,政府还担心人民币汇率的小范围变动会提升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大短期资本流入,进而对人民币造成更大的上行压力。不过他表示,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来一直在减弱。余永定对外国投资者将注意力放在人民币汇率上的做法提出批评,他说这种看法是在混淆视听。他说,即使人民币升值15%,也不会对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造成太大影响,因为中国的工资水平只有美国的四十分之一。

通胀产生条件尚未形成
    中银香港最新一期《财经述评》发表黄少明的文章预测指出,内地CPI在第三季度初期见顶后,升势将减缓趋于稳定,并从第三季中后期开始逐步回落。该文还认为,内地目前CPI的上升只是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毋须动用利率上调机制进行治理。
    文章表示,内地这轮物价上升带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在一部分商品和服务类价格急速上升的同时,另一部分商品及服务类价格却仍在继续下滑或基本保持稳定。目前内地总体经济方面基本上仍然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而在此格局下,通货膨胀产生的条件并未形成。
    文章还从货币流通量的增幅,分析了目前居民消费价格明显上升并不是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开始。文章为此指出,内地目前缺乏通胀大幅上升的条件,居民消费价格明显上升只是结构性的价格变动现象,且涨势温和。对于这样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并不需要动用利率上调机制进行治理,因为加息对抑制粮食价格的上涨无济于事,而且加息可能会对消费和其它利率敏感行业,以及宏观调控过程的有关环节产生负面作用。相反,加大农业的投入促进粮食生产才是对症下药。
    文章认为,目前由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拉动的通胀会不会在下半年继续保持上升的势头,以及下半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朝哪个方向变动,取决于下列几个因素:一是今年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的变化;二是投资需求旺盛,基础产品价格上升状况的改善进度;三是国际商品价格的波动;四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的变化。
    文章指出,综合上述各种因素的变化和作用来看,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走势,既面临促进价格上涨的压力,又存在抑制通胀上升的力量。由于物价指数的滞后性质和惯性作用,以同比计算的内地居民消费物价仍有可能继续爬升,但上升的幅度不会很大,持续的时间也有限。随着宏观调控措施逐步落实,抑制通胀上升的力量进一步加强,物价上涨的动能将持续减弱。估计CPI在第三季度初期见顶后,升势将减缓趋于稳定(其实通胀上升势头已经开始减弱,在5月份CPI较4月下降0.1%后,6月份环比再下跌0.7%,且下降幅度扩大)。从第三季中后期开始,CPI升势开始减慢,逐级回落,全年CPI升幅会稳定在3.5%至4%的区间里。(完)
                                                              (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4年第61期(总第496期)    2004年8月17日(星期二)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  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