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投资大陆呈现五种趋势

2004-08-06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4年第58期(总第493期)  2004年8月6日(星期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


                                        经济热点

WTO“多哈回合”终定框架
    据报道,世界贸易组织147个成员在8月1日零点30分就“多哈回合”的主要议题达成框架协议。发达国家同意最终消除对农业出口品数以十亿美元计的补贴,而发展中国家则承诺清除对进口货实施的种种限制。这是2001年末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启动本轮谈判以来,各成员国在全球贸易谈判中取得的第一个实质性进展。贸易专家称,这一协议将为全球经济带来希望。
    框架协议内容涉及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贸易、贸易便利化和发展等领域。虽然是次会谈并没定下协议执行的具体时间表,但却清除了发达及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的最大分歧,为重启全球贸易谈判定下框架。
    已达成的协议触及农业改革及激活新关税准则的磋商等具争议的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意最终清除所有对农业出口品,如棉花、米、大豆、麦等提供的一系列补贴。其它形式的政府农产津贴亦会削减或清除。发展中国家则同意支持一系列开放市场的指引,包括减少对工业产品及服务(如电讯及银行服务)关税及其它贸易壁垒。但实施这些协议的具体时间表还有待进一步磋商。
    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孙振宇认为,在这次框架协议谈判中,发展中成员既有得也有失,结果比预期的略好一些。这次框架谈判的成功之处,在于发达成员承诺其农产品出口补贴最终将确定一个取消日期,同时把所有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在初期削减20%。这是发展中成员取得的一个不小的胜利。
    经济学家们表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达成在全球范围内减少农业补贴和削减关税的框架协议,是亚洲发展中国家所取得的一个胜利。虽然最终协议的细节尚待确定,而且协议给成员国经济带来的好处要等到数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但是,这确实是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进步。经济学家说,在亚洲,大多数国家的经济严重依赖于农业出口。这份协议将对亚洲国家的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尽管各国具体国情不同,从中获益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与此同时,美国在下一阶段有可能获准调整国内支持的某些措施,从而避免其实际削减的义务。当然,有些措施的调整将减轻其对贸易扭曲的程度,因此也有积极的一面。在发展中成员的特殊差别待遇方面,协议涉及“敏感产品”和“特殊产品”可享受优惠待遇,以及对微量许可、出口补贴、国营贸易企业等实行差别待遇的问题。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世界经济中期前景不容乐观  
    马丁·沃尔夫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文章指出,当前,人们普遍看好世界经济的短期前景。对于长远前景的乐观看法虽然不那么普遍,但似乎也还说得通。最令人担心的是中期前景。新一轮的扩张周期虽然表面上气势不凡,但实质上继承了前一个扩张周期的太多弱点。“医师们”对此所开的处方是,大剂量注射货币和财政兴奋剂。但在新老病患的双重拖累下,此轮扩张未必能够健康步入晚年。
    预计今年将出现近乎完美的全球经济同步复苏。根据《共识预测》(Consensus  Forecasts)的研究,今年美国经济的增长率应达到4.5%,而日本经济预计将令人惊讶地增长4.2%。与此同时,英国经济将增长3.2%,就连落在后面的欧元区也将增长1.7%。根据预测,包括日本在内的亚太区经济将增长5.1%,东欧增长5.5%,拉美增长4.6%。这其中,中国将一马当先,实现8.7%的经济增长。就全球经济整体而言,高盛预测今年的产出增长将达到4.8%,高于2003年的3.4%。
    预计明年经济增长将放缓,但多数人依然较为乐观。根据预测,美国经济明年将增长3.8%,英国将增长2.7%。尽管日本经济的增长率预期将跌落至1.8%,但欧元区仍将增长2%。中国预期将实现软着陆,经济增长率降低至7.7%。拉美预期将增长3.7%。
    短期经济前景仍被看好。而长远的经济前景看上去也十分光明,只要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能够保持90年代中期以来达到的较高水平,只要正在急起直追的亚洲各经济体能够继续在政策和机构两方面加以改进,再加上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开放,使商品、服务、资本乃至创意能够自由交易。
    但就中期前景而言,仍然存在着重大风险。这些风险构成四个相互关联的板块,即:全球宏观经济层面的失衡;亚洲崛起所产生的影响;保护主义;以及面对恐怖活动威胁时所表现出的脆弱性。
    一、经常项目赤字和负债失衡
    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已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左右,增加到现在占GDP的5%以上。在美国经济的这次减速过程中,经常项目赤字不跌反升,引人注目。这既与人们通常的预期相反,也不符合90年代早期的情况。
    在20世纪的多数时间里,美国曾是一个净债权国。但美国的净负债状况已从1988年的基本持平,一路滑落至去年的-24%。然而,尽管经常项目赤字在2003年达到GDP的4.9%,美国对全世界其余地区的净负债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却降低了。换句话说,美元贬值对净负债的削减幅度,超过了经常项目赤字对净负债的增加幅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1996年至2005年间,美国国内实际需求的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3.8%,而同期实际产出的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3.5%。
    两者的差别在英国更大,达到每年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欧元区需求的年平均增长率将只有可怜的1.8%,产出增长率只有2%。日本需求的年增长率更低,将只有1.2%,而产出增长率将达到1.5%。根据IMF的数据,在2001年第3季度至去年第4季度期间,美国的实际国内需求累计增长了8.9%,而英国的实际国内需求增长了6.9%。同期,日本的国内需求仅增长了2.7%,欧元区仅增长了2%。德国的国内需求甚至下降了0.7%。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2004年,“盎格鲁国家”(这里指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经常项目赤字总额将达到6360亿美元,其中单是美国的赤字就将达到5550亿美元。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群体预计将出现巨额赤字。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常项目盈余总额已达到3220亿美元。
    从2002年2月(美元的总体实际汇率开始下跌之时)至2004年4月,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增加了1.211万亿美元,达到3.277万亿美元。这一巨额增量的78%来自亚洲,其中日本和中国分别占了外汇储备增量总额的34%和19%。2002和2003年间,亚洲各国的外汇储备总共增加了7180亿美元,这其中,5400亿美元由经常项目盈余产生,其余的1780亿美元则反映了亚洲私人资本流入的再循环。
    这些事实说明:首先,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在向世界其他地区输出需求刺激。其次,此次新一轮的商业周期在上一个周期结束的地方重新开始,本身就带有种种失衡状况。第三,在近期的实际汇率下,美国之所以能够实现国内产出的快速增长,只是因为它的实际国内需求增长更快。第四,亚洲各国为了防止它们的货币被重新估值,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最后,亚洲国家的这种做法,也使美国经济要想更多地借助海外需求来实现增长变得极为困难。
    未来几年的一大问题是,这种状况能否再持续一个完整的周期?假如不能的话,它将被什么状况取代?而这个问题又可进一步分成数个小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是,假如目前的趋势得以保持,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必将给美国国内带来同等庞大的财务赤字,公共部门避免不了,私营部门也一样,甚至两者同时卷入其中。
    剑桥大学经济学家韦恩·哥德莱(Wynne  Godley)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随着投资收入进一步失衡,经常项目赤字总额可增至GDP的8%。而这将进一步引发美国对外净负债的又一轮爆炸性增长,使其到2010年远远超出GDP的50%。此外,假如美国的私营部门开始紧缩开支,国家的财政赤字也将出现爆炸性增长。
    更深层的一个问题是,使“盎格鲁国家”的消费者支出水平一直维持至今的高资产价格,本身是否可持续下去?伦敦咨询机构Smithers  &  Co的安德鲁·史密瑟斯(Andrew  Smithers)指出,即使在目前水平下,股市价值仍显偏高。同样,高盛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提到,美国的房地产价格偏高10%,而英国的房地产价格偏高15%。
    另一方面,人们希望看到全球需求的增长重新得到平衡,这是否可能?目前,全球GDP中有将近40%来自各英语国家(这里包括了加拿大),23%来自欧元区国家,12%来自日本,而只有另外11%来自正在崛起的各亚洲经济体。在当前这个周期,欧元区和日本能否出现比上一个周期更好的需求增长?这就把我们带回一个老问题:亚洲各国政府是否准备无限制地向美国放贷,还是有可能在某个时候突然改变其汇率政策?
    此外,考虑到海外需求方面的情况,假如美国既要实现可以接受的经济增长,又要显著削减其经常项目赤字,那么美元汇率还需要再跌多少?迄今为止,美元已经实际贬值13%,而进一步的贬值可能需要达到至少同等幅度,甚至还可能要超出这一幅度。
    总之,现在看来有两大威胁:一是赤字和负债继续增加,其势头没有得到抑制,二是两者的变化太过突然。真正需要平稳调整的,是美元比值和全球需求的增长。然而成功做到这两点的几率有多大?答案似乎是:“不太大。”
    二、中国经济影响全球
    不过,宏观经济平衡不平衡的影响固然重大,却还远远不是当前扩张周期所面临的唯一中期挑战。另一项挑战是“第二头大象”带来的冲击。中国经济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足以对世界经济动态产生可观的影响。在当前这个周期中,中国的影响有望变得越来越大。
    国内需求增长的不稳定性,是中国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方式之一。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的国内需求增长是由投资拉动的。在截至2004年第1季度的一年中,投资增长达到40%以上的顶峰。该增速目前正在放缓,并几乎可以肯定将继续放缓,到明年可能下降到只有10%。这意味着飞速发展的建筑行业将出现急刹车。据汇丰银行估计,实际的经济减速将使经济增长率从今年的12%下降到2005年的7%。
    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影响世界经济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相对价格。中国和印度压低了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价格,同时,它们也导致世界石油市场供应趋紧。这里的大问题不在于平衡原有的供需关系,而在于如何满足亚洲经济扩张和美国经济复苏将要带来的与日俱增的需求。
    根据国际能源研究所的研究,从2002年至200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量的三分之一将来自中国,另外15%来自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而北美占需求增量的26%。而且,今年全球对石油需求的增幅达到2.9%,是1980年以来最高的。
    随着亚洲经济继续增长,除非(或直至)投资得到巨幅增加,否则全球供需状况将继续偏紧。在如此紧张的市场状况下,即便是相对轻微的供应中断,也很容易造成油价爆涨,就象20世纪70年代曾经两次发生过的那样。而这将进一步推动通涨率呈螺旋式上升。许多观察家已经对这种情况的出现表示了担忧。
    三、保护主义等新威胁
    全球需求的不稳定增长,数额巨大且不断增加的经常项目赤字,再加上石油市场的动荡,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有可能带来第三项危险:保护主义。就目前看来,保护主义倾向得到了遏制。国际贸易也比经济衰退时有了强劲的复苏。但如果多哈回合谈判在谋求进展方面彻底失败,同时美国有新政府上台,再加上可能出现的地缘政治摩擦,目前的自由贸易格局就可能受到威胁。
    最后一点比较重要的是,大规模恐怖活动的威胁始终存在。“9.11”事件已经对美国的人员入境造成了重大损害。装在容器中的某种核装置发生爆炸,这种情形至少是可以想像的。世界贸易对此类事件极为敏感。
    虽然人们绝不应该感到绝望,但当今官方的自满态度也同样没有理由。我们的“政策医师们”应该开出如下一张处方:鼓励亚洲国家提高汇率灵活度,取得全球需求模式的更佳平衡,推进多哈回合谈判的进展,鼓励对能源生产与节能领域的投资,以及开展有效的反恐合作。
    假如这些“医师们”无所作为,“中期”就有可能来得比许多人所预料的更早。
                                                                  (FT,2004.07.22)
工业国整体前景仍好
    据路透社巴黎消息:经济及合作发展组织(OECD)智囊团8月6日发表领先指标预报警告,美国及英国6月呈现的经济前景转弱,但欧元区及日本的经济前景略见光明。
    领先指标是经合组织一项经济前瞻指数,经合组织在声明中表示,根据最新综合领先指标反映,经合组织地区经济仍趋扩张。6月数据显示,美国、英国及意大利略呈逊色,加拿大及法国略有改善。美国6月领先指标报103.1,略为低于5月的103.2。经合组织声称,美国经济呈现连串反复迹象,美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较预测大幅放缓。周初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6月消费者开支是自2001年9月以来最大下滑,但7月制造业呈扩张。英国6月份领先指标由5月时的102.2,下跌至101.7。欧元区领先指标由5月的106.1,升至6月份的106.3。这反映欧盟12国7月获取强劲订单,商业景气向好。经合组织对日本前景亦抱乐观态度,日本领先指标由5月时的97.3,升至6月份的97.5,结束为期3个月的疲势。整体经合组织地区领先指标6月份升至103.8,略高于5月份的103.7。
    另据美国商务部7月30日的数字,4-6月份期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为增长3.0%。数据显示,衡量物价水平的各个指标均小幅上升。第一季度GDP增长4.5%,该数据是对之前报告的3.9%向上修正后得出的。第二季度消费支出增长1.0%,上一季度增长4.1%。消费支出的第二季度增幅是自2001年第二季度增长1.0%以来的最低水平。消费者耐用品支出下降2.5%,上一季度增长2.2%。同期非耐用品支出下降0.1%,前一季度上升6.7%。
    同时,密歇根大学关于7月份消费者信心的完整报告显示,7月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由6月份的95.6升至96.7。7月份现状指数为105.2,高于104.6的初步数据,但低于6月份的106.7。同时,旨在描述消费者对长期经济前景看法的7月份预期指数经修正后为91.2,高于90.4的初值数据,6月份该数据为88.5。
                                                                      (综合消息)

                                          国内与港台经济

银行体系无法满足私企资金需求
    《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部分──能创造就业机会并推动经济增长的私营企业却难以获得国有银行的贷款。尽管它们创造了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内产出,但获得的贷款不及总量的三分之一。放眼整个中国,国有银行忽略了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部分──能创造就业机会并推动经济增长的私营企业。
    中国许多私营企业家都在试图涉足银行业,这将使他们得以获得资金,从而与国有企业展开更有效的竞争。国有银行被中国的固定利率制束缚住了手脚,即使它们想向私营小企业贷款,由于这些企业无法提供抵押物,国有银行也无法将贷款利率调高到足以反映这一贷款风险的水平。因此,国有银行只能将吸纳的储蓄资金主要投向了大型国有企业。对私营银行来说,向中、小型企业提供服务是项不错的生意。
        在像东部沿海城市温州这样的地方,私营企业家们目前都向地下金融网络寻求贷款,这一地下金融网的服务质量在许多方面要远远优于国有银行体系。仅仅凭借自己的信誉,企业无需回答任何问题就能从地下钱庄获得营运资金贷款,不过每月为贷款支付的利息也高得惊人,折合成年利率可以高达20%。私营企业还从自己的工人中吸收存款,然后再根据企业的利润状况向他们派发红利。工人们对此是求之不得的,因为国有银行的存款利率只有1.98%,已赶不上物价的涨幅。在乡村地区,妇女们会将手中的现金凑在一起成立“标会”,这种民间信贷合作组织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据温州市的主要经济学家马金龙说,温州的民间资本市场高达人民币300亿元,多数民间贷款的数额都不大,往往不超过100万元。马金龙说,这些贷款的发放全都仅凭信用。地下钱庄在温州扮演的角色是如此重要,以致政府会追踪并公布地下钱庄的贷款利率,这在中国的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随着紧缩信贷之风吹遍全国,民间资本市场的贷款利率6月份平均达到了11.6%。国有银行的最优惠贷款利率目前固定在5.31%,最高贷款利率是9%。
    私营企业家涉足银行业的努力得到了改革派学者的支持,这些学者正试图促使政府起草管理私营银行的法规,内容涉及私营银行的审批、监管及必要时的关停问题等。北京大学教授徐滇庆说,设立私营银行的阻力来自大型国有银行。当中国银行市场2007年全面对外开放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将面临外国银行的激烈竞争,因此它们不愿意哪怕提早一分钟放弃自己的垄断特权。徐滇庆认为,在设立私营银行这件事上不存在来自政府方面的意识形态阻力,尽管中国的工业政策是明显向国有企业倾斜的。他说,在与政府监管部门及国有银行的负责人讨论此事时各方无法达成共识的一个难点是存款保险问题。而这正是设立私营银行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国有银行不认为它们应该支付存款保险,因为他们的兑付风险已经由政府承担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建军说,政府允许开办私营银行的可能性“非常小”。他诘问道:“如果银行股东私自动用储户的存款怎么办?如果银行出现了巨额坏帐怎么办?财政部可以通过注资方式来填补国有银行的资金窟窿,谁来为私营银行善后?”范建军说,如果不批准设立私营银行,政府监管部门可能会建议国有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贷款。
    支持设立私营银行的人士称,引入利润驱动型的私营银行能提高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后外资银行的竞争。这些人还说,如果政府欢迎外国私营银行来华经营,为什么不允许本国的私营银行存在呢?而反对者则认为,这种金融创新风险太大,他们将小型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开办实践作为支持自己论点的依据。这类城市信用合作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纷纷倒闭,损失惨重,留下了巨额坏帐。他们担心,那些急需资金以便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上进行投机的企业家可能会将私营银行变成自己的提款机。国有媒体一直指责温州的投资者是导致上海等城市出现房地产泡沫的罪魁祸首。
    此外,中国政府目前优先考虑的是支持四大国有银行的发展,这些银行都有在海外上市的计划。这几家银行仍然背负着沉重的坏帐负担,它们生怕自己吸收的巨额存款再遭受侵蚀。
                                                                    (AWSJ,2004.08.03)
台商投资大陆呈现五种趋势
    据报道,由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简称“电电”公会)推动的《中国大陆投资环境与风险评估调查》报告书,从2000年以来已发表四份。调查每年都由岛内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二十至三十名大学教授参与,由一位教授主持。据中新社台北8月5日电,调查的主持者台湾中原大学教授吕鸿德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第五份报告已经完成大量的数据统计,将在今年8月底出炉。调查几乎每次都会涵盖其中的近两千多家台资企业,在统计学上已经具有比较准确的代表性。
    台商在大陆投资企业已经超过6万家。吕鸿德根据调查报告和多年研究发现台商投资大陆呈现出如下几种趋势:
    一,早期台商基本上在华南投资,第二阶段扩展至华东,如上海周边的苏州昆山,以及上海的松江、嘉定等地。根据研究得出预期,今后台商还会继续北扩,向华北地区发展。
    二,台商以前采取的策略是两岸布局,即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移到大陆,而将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留在台湾,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这个状况正在逐渐改变,台商发现大陆的研发人才越来越优秀,许多公司都在大陆设立研发中心。两岸将从产品品级的分工走向功能性分工,台湾仍将成为台商资金调度中心,但生产、营销、研发等方面将逐渐扩展到大陆。
    特别是IT高科技产业,众多跨国公司包括英特尔、微软等都已经在大陆设有研发中心,结合中国的科技人才以取得成功。全球业界人士注意到,一个电子巢正在长三角地区形成。IT产业密集度最高的地区下一个很可能将出现在长三角。
    三,台商在大陆落户生根的意愿越来越强。即将公布的报告显示,台商向大陆拓展的势头不减,先前未考虑前往大陆发展的一些台商现在已经将投资西进作为选项之一。
    四,台商现在越来越采取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大陆。研究发现许多国际大公司在进入中国大陆时,都会和台商建立联盟关系,将来台商可能会扮演一个“中继站”的角色。原因是台商比全世界的其它企业更了解中国大陆,又比大陆更了解世界,这是由于台湾经济市场化早于大陆所形成的。过去可能是台商独资或合伙进入大陆,但现在与外商策略联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五,以往进入大陆的台资企业基本上属低端产业,只要求有较低廉的厂房和劳动力成本;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大集团台资企业进入大陆,特别是有许多高科技领域的公司,比如台积电、联电、英业达等等。他们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更多的是为了配合产业链的形成,接近上、下游市场。
    吕鸿德透露,今年的报告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将继续保持已有的优势,在排名中继续领先,而不少北方城市诸如大连、沈阳、青岛等也首次上榜,显示台商对华北及环渤海地区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中新社,2004.08.05)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4年第58期(总第493期)      2004年8月6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    
      说明:《经济走势跟踪》现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经济走势跟踪》联合课题组共同建立的数据资料库。仍延续使用原来的期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