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价格未来将继续上升

2004-07-13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
                        《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联合课题组编

                  2004年第50期(总第485期)    2004年7月9日(星期五)

                                          经济热点

宏观调控政策可能继续深化
    据《大公报》7月6日报导,英国《金融时报》7月5日刊登文章指出,只不过在两三个月内,由于中国的调控措施似乎在收效,故对中国经济过热和随时加息的担忧,已让位给对当局的紧缩措施可能会造成一次硬着陆。文章认为北京调控的努力应受表扬,而且这一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表明即使最终显示他们过度用力、令剎车太急,那么他们也同样可以迅速把它扭转过来。
    该报说,迄今一直是增长主要推动力的投资,与今年头几个月猛涨的势头相比,确实已大幅下降。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显著下跌了一半。该报认为,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则某些紧缩措施可能要逆转。但在中国消费者显然仍在继续消费的背景下,投资大幅削减可能使整体经济突然停顿的风险,至少已比以前的放缓时所遇的风险低了。
    中国通胀的一个未知因素是,究竟来自国内工业瓶颈――电力、燃料、运输等――的物价上扬会不会趋缓。但中国人民银行是不会贸然加息的,除非它确知基本通胀压力已不妙。
    在最近的将来,中国当局可能会观望,确定已实行的措施收效如何,然后再加强或放宽这些措施。此外,国际要中国重估人民币值的政治经济压力似乎也已冷却。确实,世界各地长期利率调升,以及美国联储上周加息,这些举措都可能已减弱了资本流入中国的压力,也同时通过提高别处息率而减弱了人民币与美元挂钩所受的压力。
    另外,《大公报》7月8日的一篇经济短评指出:内地宏观调控虽已见成效,对经济发挥降温作用,但宏调产生的后遗症却逐步浮现出来。同时,有迹象显示,下半年重点是将宏调措施深化,例如在金融机构严控审批贷款层面上,由针对整体的过热行业,转向个别的企业身上,当中所带来余波不能忽视。评论说,英国《金融时报》(7月7日)报道,中国银监会已下达文件,银行要对一批私营企业谨慎贷款,传闻包括了深圳三九药业集团及成都托普软件集团等,上述举措可视为深化宏调措施,目的是令宏调政策能真正有效落实,达到预期效果,避免一刀切收缩信贷。
    内地经济在下半年增幅可望放缓,而通胀亦有可能由5-6%,回落至3%水平,因此,内地预期不会加大经济降温力度,如落重药加息,只要落实已出台的宏调政策便已足够。目前宏观调控无疑取得成效,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仍未根本解决,下半年内地宏调政策还是要持续下去,不排除类似远东生物或东大照明爆煲事件再度发生。此外,过去两个多月的国企指数,由3500点低位反弹至7日的4400点,升幅达到25%,反弹幅度已超逾早前跌幅的一半,实已充分反映宏调初见成效。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美经济今年可增长4.6%
    据美国媒体援引经济学家的预测报道,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预期可达到4.6%或者更高,创20年来最高纪录。
    尽管上半年通货膨胀率有所上升,美国联储6月开始提高利率,但大部分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增长前景仍很乐观。美国债券市场协会经济顾问委员会预计,美国经济今年将增长4.7%,为1984年以来的最快增速。该委员会相信,由于通货膨胀压力不大,美联储今后将适度逐步加息。它预测,今年全年美国消费价格的上涨幅度为3.1%,远低于5月份的5.1%。
    芝加哥第一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黛安娜·斯温克说,美国经济正进入一个良好发展期,利率不太高,就业增加,企业投资增长。她预测,美国经济今年的增长率将达4.8%。经济学家们认为,日本和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将促进美国出口,美国国内消费开支情况好于预期,就业增长形势比人们年初预计的要好得多。这些因素将抵消原油价格上涨和利率上升带来的影响。
    据美联社华盛顿7日消息:美国今年经济增长若能如经济学家们预期的增长4.6%,将可会是自1984年以来最高增长的一年。1984年,美国经济增长7.2%。1997年及1999年,美国经济增长4.5%。
    自去年8月以来,美国经济的复苏,已创造了150万个新职位,扭转之前29个月所裁减的270万个职位。然而,纵使美国已连续10个月创造新职,但所增的新职数目,依然较美国总统布什的目标低了120万个。美国经济分析家们预期,随着美国经济增长加快,未来6个月,可望每个月创造20万个新职位,这将会促使美国失业率从目前的5.6%,到今年12月降至5.3%。
                                                              (大公报,2004.07.08)
原油价格未来将继续上升
    鉴于全球石油需求强劲,供给增长有限,再加上对安全形势的持续担心,美国政府7月7日提高对未来18个月美国原油平均价格预测,将其升至每桶37美元。
    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曾于6月份在其发布的月度石油展望中指出,在2004年下半年和2005年,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价格可能会逐步下降,达到每桶33美元。能源信息管理局是美国能源部的预测机构。“与此前的预测不同,原油价格2005年全年甚至出现逐步、持续下降的可能性似乎都已降低了,”能源信息管理局报告表示。
    能源信息管理局的首席执行官盖伊·卡鲁索对国会说:“虽然我们的预测令原油价格在第三季度略有走软,但全球市场仍将趋紧,因为全球石油需求在第四季度出现季节性上升,加大了今年冬季(石油)价格面临意外上升压力的可能。”
    能源信息管理局向上修正预测之际,沙特石油部长阿里·纳伊米表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7月21日在维也纳召开下一次会议时,会同意增加配额的计划,这将使生产配额从8月1日起每天增加50万桶,至2600万桶。外界认为,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内权力最大的石油部长,纳伊米先生对《中东经济调查》(Middle  East  Economic  Survey)的上述表态,是他降低油价的一次尝试。油价6日离每桶40美元仅一步之遥,为一个多月来的首次,随后下跌65美分,至39美元。油价在跌至两个月低点后,一周内上涨12%,此后沙特的担忧再度出现。美国原油期货的成交价为每桶39美元,远高于25美元的价格,而纳伊米先生表示,对消费国和生产国而言,25美元这个价格是合理的。9个多月前,沙特或其他石油输出国组织生产国接受的原油价格达25美元低点。
                                                              (FT,2004.07.08)
东亚经济风险犹存
    据英国《金融时报》分析,市场对日本经济复苏的乐观情绪上周达到新高,短观商业信心调查显示了13年前泡沫破灭以来最强劲的结果。经济在过去两个季度中以6%的速度增长,同时通货紧缩正在消退。到某个时候,就连谨慎的日本央行也会敢于撤消其零利率政策。
    正当事情看来终于顺利发展之际,上述做法可能会令日本面临另一种不同的金融风险。上周三美国以升息开始其紧缩循环。在诸如此类的全球各地紧缩循环期间,负债最重的经济体将面临最大的风险。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最新研究证实,世上没有一个地区的负债高过日本。
    首先以公共财政为例。据日本财务省的预测,今年政府债务总额将达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61%,比较而言,美国和德国的这一比率为66%左右。税收在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中仅占可怜的10%,填补不了日益增大的预算赤子,因此只有大量提高货币供应量和债券发行,并伴以低收益率,才使日本得以为自己的支出习惯提供资金。
    但是,假设(这种假设完全合理)实际狭义货币的增长率从每年8%放慢到6%,而收益率升至3%。那么根据美国银行的计算,即使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维持在4%的健康水平,其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也将仅缩减至116%。
    私人领域的情况并没有好多少。尽管坏账在不断减少,但金融集团持有约106兆日元的政府债券。收益率上升100个基点将给那些债券带来约3.7兆日元的损失,同时日经指数将不得不从目前的不到12000点升至14000点,以便银行的股票投资组合收益能弥补上述损失。假设债券收益率的升幅更低,为2%,那么那些债券的损失将跃升至7.4兆日元,要求日经指数升至16000点才能弥补。最终,日本企业的债务权益比率还是平均达到100%,是美国和欧洲同行的两倍。而且许多日本公司几乎没有支付债务利息才生存了下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日本央行将不得不谨慎管理国家从通缩到通胀的转变,否则日本将为沉重的债务负担所累。
    韩国则陷入了与去年日本大致相同的困境:出口部门飞速增长,但内需仍然疲弱。该国6月的贸易顺差达32.4亿美元,几乎是6年来的最高水平。但与此同时,韩国负债过重的消费者仅在谨慎地支出,而企业信心下降可能会影响资本投资计划。问题在于时机。内需是否将快速好转,足以弥补美国和中国即将到来的经济减速?理想情况下,韩国央行可以通过减息来施以援手,但通胀水平(现在通胀率预计在3.5%以上)不断上升,使政策制定者几乎没有回旋余地。
    在关于中国经济减速的争论中,乐观人士经常提出一个观点,即企业和政府投资若出现任何放缓,都将在很大程度上(或者实际上是完全)由消费者支出的增加来弥补。
    表面上,中国似乎正处于第二次“消费革命”的高潮;居民收入,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收入正快速增长,而占国内生产总值40%以上的家庭储蓄率仍有下降空间。的确,国民账户数据显示,在过去4年中,中国的实际消费增长率其实已经下降,从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个消费高峰)的每年10%降至现在的每年6%。换句话说,与10年前穷得多的时候相比,中国人现在储蓄得更多。这个趋势当然不会持续。而一旦消费得到释放,谁知道经济增长会有多快呢?
    但是,正如瑞士银行(UBS)首席亚洲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所指出的,这一理论是以仅仅关注非耐用品支出为基础。令人困惑的是,在中国,飙升的住房和汽车购买被记为投资而不是消费。而一旦把耐用品支出也考虑进去,就会显现出完全不同的情况:在过去4年中,消费支出并没有急剧放缓,相反,支出增长的年均速度相当强劲,达8.5%,与实际收入的增长步伐相一致,而且高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水平。去年,经耐用品数据调整后的消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2%,与该指标10年平均水平非常吻合。
    结论就是,消费者已经在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巨大的贡献: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中占到5个百分点以上,即约占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因此,中国政府也许无法通过刺激进一步消费,来避免潜在的经济硬着陆。
                                                                (FT,2004.07.07)  
                                        国内与港台经济

JP摩根预言中国加息不可避免
    据道琼斯报导,JP摩根中国首席经济师龚方雄7月5日接受道琼斯采访时称,中国加息是不可避免的,届时房地产行业受到的打击可能会最大。
    龚方雄表示,此次加息不会像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上次加息周期那样具有那么大的破坏性,当时的贷款利率曾达到两位数,给全国各地的许多债权人留下了大量未完工的烂尾楼。
    中国领导层正在考虑是否进行9年来的首次贷款利率上调,就此龚方雄警告称,最大的风险是通货膨胀重新抬头。JP摩根预计,中国将把5.31%的基准贷款利率上调100个基点,这样,即使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增幅升至6%-7%的水平,这个幅度将足以实现价值的调整。
    龚方雄表示,“他们必须将(利率)调整到正常水平。”贷款利率已有两年未调整,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已从负增长升至今年5月份的4%的增幅。龚方雄还指出,在中国政府试图遏制信贷增长的同时,中国的实际贷款利率水平却正逐步趋近于零。
    中国高度依赖行政控制手段来遏制经济过热增长。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经济增幅达到9.8%。但龚方雄称,只采用行政控制手段是不行的,中国应转向更好地用利率为信贷定价。政府对利率定价机制的运用程度不高,而是通过行政命令来遏制投资,由政府官员决定鼓励给哪些行业贷款、不给哪些行业贷款。当政策具体执行到地方时,事情往往变得面目全非。
    龚方雄表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可能会担心加息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房地产行业几乎所有建设项目均依赖银行贷款。如果加息,将有大量的房地产商破产。加息对房地产行业的震动将导致不良贷款大幅上升,而眼下政府正在对银行业进行改革。政府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加息的同时不给银行业带来太大压力。
    龚方雄表示,加息100个基点对于房地产开发商偿还贷款将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这可能会将一些实力比较弱的开发商挤出市场,但不会造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那样打击一大片的状况,当时的那轮加息使得贷款利率最高达到了12.06%。现在的状况要比20世纪90年代时有利得多,当时并没有房地产市场,现在只要价格合适,就有市场。
    龚方雄对有关“加息可能抑制消费”的担忧进行了反驳。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过后,中国的消费市场即开始反弹。龚方雄表示,“他们不希望消费受到抑制,但我认为,消费对利率一向并不敏感。”但他警告称,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构成威胁的是通货膨胀的卷土重来。
    JP摩根预计,2004年中国经济增幅将较上年同期增长8.8%,低于2003年的9.1%。“我们不是坚持认为通货膨胀定会发生,”龚方雄称。不过他说,如果石油和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攀升,通货膨胀可能会死灰复燃。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政府将采取更大幅的加息,由此对银行业的打击也会更大。不过,未来12个月内因加息可能导致的经济增长放缓的效应也将会被其他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因素所抵消。消费将起到缓冲作用,出口也会起到缓冲作用,瓶颈行业的投资也会起到缓冲作用。
                                                                    (DJ,2004.07.05)
失业压力与中国竞争力
    英国剑桥大学张炜博士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26年来,  中国经济增长的许多特点与正统经济学教科书描述的经济增长大相径庭。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增长都是与充分就业密切相关的。许多国家在持续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甚至被迫从其他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引进劳工以缓解国内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则始终是在巨大的失业压力下实现的。
    1978年,在中国10亿总人口中,有4.1亿劳动力人口。而在约3亿左右的农业劳动力中至少有一半是剩余劳力;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的知识青年返城也第一次使得城镇失业人口显现出来。26年的经济增长,一方面吸收了大量的新增劳动力,但是失业的压力却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有增无减。2003年底,中国政府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大约为800万人,而实际数字远不止这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则高达近2.5亿人。
    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有着双重影响。从积极方面看,它为中国26年来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这正是大量国际资本从发达国家、甚至其他发展中国家流向中国的一个主要原因。可以说,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正是得益于这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对已经就业的人员始终保持着巨大的压力,这就缓解了工资增长的压力,从而使中国的制造业长期保持低工资成本的优势。
    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由于政府必须为失业人员提供社会福利,所以庞大的失业人口形成对政府的巨大财政压力。当政府通过税收向社会成员转嫁这种压力时,又会进一步压抑社会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而在中国,中国政府基本上没有为农村剩余人口提供社会保障,所以到目前为止,大量的失业人口并没有真正对政府构成财政负担,也没有在财富创造的动力机制上为增长带来阻力。
    但是,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首先,从国内因素来看,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始终难以完成由投资推动型向消费主导型增长的转变。这是因为大量的失业人口无法从经济增长中得到实惠,所以无法提高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而少数高收入阶层,对国内消费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处于饱和,使大量的消费支出流入海外发达国家,同时也倾注在效益不高的投资上。
    从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看,这样的增长模式,既不稳定,也难以持久。不仅如此,由于对提供就业机会的社会需要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政府和企业缺乏经济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宽松环境和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这些因素将会妨碍中国经济的长远国际竞争能力。
    中国大量的失业人口不仅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而且也给中国的国际经济关系带来微妙的影响。1978年,中国的外贸出口在世界所占比重不足0.5%,而到2003年底,这个比重则提高到近5%左右。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长,中国出口对其主要贸易伙伴带来的影响会越来越突出。虽然从理论上讲,自由贸易最终会对贸易双方带来经济效益,但是通常无法忽略由此带来的各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由此产生的利益冲突也愈演愈烈。这正是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和许多国家之间贸易纠纷的一个主要原因。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诉讼,在八十年代上半期,平均每年不到10起,本世纪的前三年则达到年均50多起。这表明,以大量失业人口为基础、凭借低廉劳动力优势的出口加工型经济增长将会遇到越来越大的国际阻力。
    从动态上看,失业压力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在给其正面效应带来越来越大的制约,并且会日益变成主导因素。如果中国不能及时调整结构,应对变化,它的国际竞争能力将会日益衰退。
                                                              (FT,2004.07.06)
建材化工业增长放缓
    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公布,今年前5月内地建材、冶金和化工行业的产销、收入和利润增幅较首4月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反映出宏观调控措施见效。这个情况与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最新全国企业景气指数类同。第二季企业景气指数为134.4,比去年同期提高17.8点,但较第一季回落1.5点。报告称,国有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平稳,企业景气指数与第一季基本持平;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等略有回落;私营企业则明显回落。
    国资委称,1至5月份国有重点化工企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惟利润增速有所回落。期内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9.8%,比较1至4月提高1%;利润增幅61.7%,回落27.1%。前5月国有重点冶金企业的收入增长56.3%,利润增长1.1倍;分别较4月份回落5.3%及11.1%。国有重点建材企业的利润跌幅最大,前4月增幅为3.7倍,前5月回落至2.7倍。
                                                                (明报,2004.07.06)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4年第50期(总第485期)    2004年7月9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