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现货币政策收缩信号?

2004-03-26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
                          《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联合课题组编

                    2004年第22期(总第457期)    2004年3月26日(星期五)

                                      经济热点

中国出现货币政策收缩信号?
    中国人民银行3月24日表示,从2004年3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实行再贷款(再贴现)浮息制度,对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0.63个百分点。以  20天以内再贷款为例,现行基准利率为2.7%,加点浮息后为3.33%。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再贴现基准利率2.97%的基础上加0.27个百分点,加点浮息后利率为3.24%。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浮息分三年逐步到位,且到位后加点幅度减半执行。这项制度不涉及企业和居民个人,北京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货币制度调整趋紧,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是货币政策收缩的信号之一。道琼斯的报道则指出,人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再度排除短期内上调存贷款利率的可能性,将这个抑制贷款增长的最有效工具置之门外。
    另外,人民银行还宣布,自2004年4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其他金融机构仍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
    对于以上两项收紧货币供给的举措,分析师预计,这些紧缩政策将对H股(大陆公司在香港上市的股票)构成压力,并增加人们对人民币汇率重新估值的预期。他们称,央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抑制贷款增长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但这些举措恐怕远远不够。2003年中国贷款额较上年增长了约20%。美林分析师王炎震和何显鸿称,这些最新举措不太可能改变中国的强劲增长势头,也未必能缓解日益加重的通胀压力。他们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已不再为中央条令所左右,因此政府将不得不借鉴其它市场经济国家的调节手段。他们称,中国需要更高的利率和更为灵活的货币体制。
    美林最近预计,中国将在2004年底前让人民币汇率升值10%,并将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改为盯住一篮子货币。高盛也相信人民币币值很可能会重估,预计中国政府将最早于2004年第一季度宣布重估人民币汇率。随着一季度末的临近,高盛经济学家梁红仍坚持认为,向上重估人民币币值是更有效紧缩银根以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所在。梁红说,他们认为目前的主要风险在于,通货膨胀加剧将迫使央行采取更犀利的措施,因此通货膨胀的步伐值得密切关注。
    中国央行政策委员会在第一季度例会后发表的声明中排除了近期加息的可能性。但该委员会也承认,通货膨胀处于上升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势头未减。声明称,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尚未得到有效缓解。尽管央行去年9月将存款准备金比率由6%上调至7%,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仍较上年同期增长53%。
    Credit  Agricole  Indosuez分析师塞巴斯蒂安·巴贝称,他预计紧缩政策将导致美元/人民币不可交割远期贴水扩大。美元/人民币不可交割远期反映了市场对汇率的心理预期,但对美元兑人民币的现货汇率没有直接影响。美元/人民币的贴水表明市场预计人民币兑美元将走高。巴贝称,尽管中国央行不断收紧政策,但Credit  Agricole-Indosuez仍预计2004年人民币汇率不会发生太大变动。他说,他们仍预计人民币将稳步升值,2005年初可能会从目前的1美元兑人民币8.28元升至1美元兑8.2元。
    人民币只能在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而且也仅限于狭窄的汇率波动区间。但是通过贸易和投资等途径涌入的大量外资、以及投机者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投机行为,都导致中国政府面临着放宽货币管制的巨大压力。一些分析师预计这种压力将最终导致政府向上调整盯住汇率,但其它一些人称,只要扩大上下浮动0.3%的现行波动区间即可使人民币逐渐升值到更高水平。其它分析师建议将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改为盯住一篮子货币,也有人认为所有这些举措应同时实施。
    另一方面,中国的决策者们却仍然坚持维持现有人民币汇率不变。美林分析师也认为中国政府给经济降温的最新举措将对H股构成压力。他们说,这种出人意料的紧缩政策在近期内必然对股价不利。他们认为市场将由热转冷,对进一步收紧政策的担忧将与日俱增。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就业增长疲弱与预算赤字膨胀是美国的头等大患
    据路透社报道,3月25日公布的一份针对美国企业的调查显示,疲弱的就业增长与预算赤字不断膨胀,是今年美国经济面临的最严重问题,而货币政策“还算适宜”。
    全美商业经济协会(NABE)针对203家成员展开的调查显示,持各类意见的受访者比较平均。有25%的企业认为,短期内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失业或赤字问题,另有19%认为恐怖主义是首要忧虑。去年对恐怖主义的担忧高居榜首,但NABE指出,此次调查是在本月中旬马德里发生连环爆炸之前展开的。爆炸案造成逾190人罹难,1,900人受伤。虽然对恐怖主义的担忧已减弱,但认为赤字膨胀是最大风险的企业上升,高于去年的11%。而关注失业问题的企业,亦高于去年8月时的16%。
    近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感觉,政府的税收与支出政策刺激性过强,高于去年8月调查时的比例49%。此外,绝大多数企业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的利率政策感到满意。
    另据路透社报道,美联储理事科恩25日称,FED需要看到“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通胀已经稳定,且就业市场的疲弱态势已经缓解,才能调升目前处于1958年以来低位的利率。科恩说,“我认为,要等到有确切证据显示就业疲弱态势已经减缓,且通胀率不再下滑,才能采取政策行为。”科恩指出,美国货币政策极度宽松,利率最终需上调。美国产出缺口不太可能迅速缩小,他说。他指出,过去数季限制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已经消退,预计未来数季就业将“显着”增长。他表示,美元下滑及全球经济增长应会激励美国出口,称美元下滑对美国通胀可能只造成温和影响。科恩称能源价格上扬及恐怖忧虑尚未损及经济的强劲增长。他指出,数据显示核心通胀不再下滑,但尚不确定。
    至于美元的汇率问题,尽管美元汇价最近有点上升,但据报道,花旗集团最近分析,由于美国贸易赤字扩大,美联储维持利率在40年低点,未来6个月,美元兑欧元及英镑将恢复贬势。从基本面来看,没有什么原因可以让近来美元升势是否扩大,甚至持续。
                                                                    (综合消息)
日本对华贸易十年来首次实现贸易顺差
    据报道,在日本财务省3月25日发表的2月份贸易统计(以海关统计为基准),对中国贸易的收支出现137亿日元的顺差,这是约十年来的第一次。数据显示,2月份日本外贸顺差总额为1.407万亿日元(合132.4亿美元),连续第八个月出现上升,同比增长52%,也是自1998年来的最高水平。出口总额增长10.3%,进口下降1%。对华出口上升14.9%,超越5.2%的出口增幅。这主要是因为,生产基地向“世界工厂”的中国转移,半导体等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的出口扩大所致。这也说明中国已经成为大有前途的出口市场。
    2月份日本对中国出口额为5902亿日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9%,支撑出口增长的是家电制品和携带电话的零部件等。例如,索尼的家庭游戏机“PlayStation2”的半导体等高技术零部件从日本出口,然后在劳动力便宜的中国组装,再将成品出口到世界市场。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中国投资的机电大公司的分工体制已经确立。
    财务省是将中国和香港分开进行统计,如果将两者合起来,出口额达8855亿日元。对美国出口额10787亿日元,同比减少0.7%。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出口对象国的可能性增高。贸易顺差的另一个原因是,进口额5765亿日元,只增长了5.2%。因为禽流感的影响,肉类的进口减少了7成,影响了整个进口形势。财务省认为“再过一两个月,有可能重新转为赤字”。
        英国《金融时报》分析,外贸顺差突出表明,亚洲其他地区正担当着日本经济增长的源泉,这是日本经济复苏的一个特征。但最新数据也增加了人们的担忧,即日本易受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冲击,此外初露端倪的外贸顺差也会对日元产生影响。
    由于出口增长、国内相关商业投资,以及另一个潜在增长源泉家庭消费出现小幅增长,上一季日本经济的年增长率达6.4%。汇丰(HSBC)驻东京首席经济学家彼得·摩根表示:“我们仍然看到日本的出口在强劲增长,这表明经济增长将持续一段时间。“只要全球经济保持增长,日本的经济就会紧随其后。”
    巴克莱经济学家山崎卫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日本对中国出口的持续增加)使中国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从生产基地变成了消费市场。”他说,中国不是被妖魔化成通缩根源的廉价进口产品来源国,现在已更加清晰地成为了支撑日本经济的源头。但出口增长也部分来自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这些企业将零部件运往设在中国的工厂组装,然后将产品运往其他地方。不过摩根警告说,对华出口带来的增长也存在风险。目前对华出口占日本对亚洲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综合消息)
IMF支持马来西亚与美元挂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3月25日对马来西亚6年来保持货币与美元挂钩的政策表示认可。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对马来西亚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实施的资本管制措施提出过批评。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建议,马来西亚最终应朝汇率弹性更大的目标前进,以帮助控制风险。
    在有关马来西亚的年度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得出的结论是,尽管美元在过去18个月里下跌,但马来西亚货币林吉特没有出现“重大的偏差”。鉴于林吉特的实际有效汇率“保持与其长期趋势接近,并受到较强劲基本面的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理事们“目前没有看到令人信服的理由来重新考虑这一汇率挂钩政策”。马来西亚国内制造商支持弱势本国货币,因为这已增加了出口,从而令经济受益。目前林吉特与美元的汇率固定在3.8比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马来西亚的巨额经常项目盈余、处于良好水平的外汇储备、较低的通胀以及可控制的外债数量等,都使其盯住美元的政策具备了可持续性。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汇率挂钩政策也有不利之处。“它使得进口产品更加昂贵,因而降低了生活水平,”摩根士丹利驻新加坡的区域经济学家连春明说。“对于马来西亚这样一个开放经济体而言,它的目标应当是将林吉特盯住一篮子货币,这将使它具备最佳的灵活性,”连先生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指出了汇率系统灵活性更大的优势。“这样的灵活性将有助于控制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能够在应对经济震荡而进行财政政策调整时减轻压力,并能促进为适应经济结构变化而进行的调整,”该组织表示。马来西亚总理阿卜都拉·巴达威最近也表示,他支持目前暂时保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他也承认,这一政策最终必须加以调节。
    多数分析师认为,如果中国采取更具弹性的汇率政策,马来西亚也将考虑汇率政策上的变动。中国是马来西亚重要的贸易竞争对手。
                                                (英国金融时报,2004.03.26)
欧佩克会放弃石油减产计划吗?
    受到马德里连环火车爆炸案与担心石油供应短缺影响,美国原油价格3月17日涨破每桶38美元,创下过去13年来的最高收盘纪录。具指标性的纽约4月份交货低硫轻原油期货,上涨70美分至每桶38.18美元,这是自1990年10月16日波斯湾战争爆发前夕以来的最高收盘价位。5月交运的北海布仑特原油,价格上扬85美分,收盘价为33.53美元。鉴于全球市场油价居高不下,大家都在猜测,欧佩克会决定将减产计划坚持到底吗?
    据《亚洲华尔街日报》分析,无论欧佩克是否会决定将减产计划坚持到底。但该组织一些官员说,大多数成员国都渴望从油价飙升中发一笔横财,因此无论欧佩克通过什么样的决议,它们都会开足马力生产。过去6个月的产油量也支持上述观点。从去年9月份以来,欧佩克已连续两次呼吁成员国削减石油产量,可实际情况是它生产的石油越来越多,而且远远超过该组织自己制定的配额。
    欧佩克的高级官员已透出风来:各成员国的石油部长们可能会放弃从今年4月1日起进一步削减石油产量的计划。欧佩克现在的原油日产量约为2800万桶。如果剔除不受配额控制的伊拉克,该组织其余10个成员国的原油日产量接近2600万桶——远远超过欧佩克规定的2450万桶的日产限额。根据前面提到的减产计划,这一限额从4月1日起将减至2350万桶。欧佩克官员表示,有鉴于此,即使欧佩克正式宣布提高生产配额,那也只不过是使超出现有配额的石油供应量变得名正言顺而已,并不会增加市场上的石油供应量。当前,欧佩克有8个成员国的产量已接近或达到产能极限。只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还有能力大幅提高产量,给油价降温。但迄今为止,尚无迹象显示这些国家打算开足马力生产。
    导致欧佩克生产配额与成员国的实际产量之间脱节的部分原因是:市场预测人士未能准确地预见到全球的石油需求将出现强劲增长,特别是美国和中国对石油的大量需求。欧佩克的官员称,欧佩克目前的原油日产量比许多预测人士对这个时期的预测量高出300至400万桶左右。
    如果油价一直降不下来,消费者可麻烦了,因为欧佩克在增加市场供应量上已没有多少空间了。IEA预测,不包括伊拉克,欧佩克3月份闲置的产能已减至200万桶/日以下,其中一半在沙特阿拉伯。让预测人士大跌眼镜的一个原因是,随着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石油消费不断上升,全球的石油需求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纽约石油业研究基金会(Petroleum  Industry  Research  Foundation)总裁拉里·戈尔斯坦说,如今每个人都认识到石油需求非常强劲。他把原因归结为,全球经济活动增加导致石油消耗量远远超出了欧佩克和IEA等机构的预测人士的想象。
                                                              (综合消息)

                                  国内与港台经济

美经济学家林赛:中国经济泡沫在形成
 任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的美国经济学家林赛(Lawrence  Lindsey)说,中国大陆经济快速扩张的同时,泡沫似乎正逐渐形成。
 据《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曾经担任布什政府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的负责人的经济学家林赛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组织的会议上表示,中国欣欣向荣的经济已经呈现出形成泡沫的态势,而中国政府正在采取的阻止这种可能性的措施可能效用不大。
    中国2003年经济增长达到令人瞠目的9.1%,同时对电力﹑原油和原材料的需求出现飙升,因为以上原料用于生产国内消费者大量消耗的产品。中国总理温家宝本月警告称,投资过热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威胁。
    林赛在分析他所说的泡沫经济早期阶段的成因时表示,从根本上来说,中国正在滑向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体系,因为人民币采取了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中国还在经历经济体制快速变化及投资者高昂的乐观情绪。
    林赛表示,市场预计中国经济将继续增长,争论的焦点在于其增长率是10%还是约为7%。他指出,这是市场对未来走势的合理预期,市场没有把握的是未来可能不会和预期一致。随着自然资源,特别是原油的消费量快速增长,中国的经济泡沫将在未来几年破裂。这些资源类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形成了购买的驱动力,因为生产商会买入更多产品以避免未来价格走高的冲击,这会反过来进一步推高价格。
    他表示,正如曾经担任美国总统顾问的Herb  Stein所言,如果一种趋势无法维持下去,它就将停止。就中国而言,能源及原材料消费以目前速度的增长可能就是一种无法维持的趋势。他认为,中国即将出现原材料囤积居奇的局面。中国的货币政策及缺乏金融市场替代工具的事实也会推波助澜。他指出,原材料的库存增加,一旦库存规模过大,价格将崩溃,而经济泡沫也会破裂。他认为这就是中国经济泡沫形成和破裂的合理过程。
    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一直试图通过采取措施控制经济过热现象,主要包括要求银行减少向部分行业的贷款及强化部分投资项目的审批过程。而林赛认为这些举动成效不大。林赛表示,中国政府不应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控制这种现象,但中国似乎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他建议不要采取类似行动,因为如果通过行政手段停止一个行业的过热现象,就会转移至另外一个行业。
    他表示,可能阻止整体泡沫经济,或者放缓其速度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汇率。谨慎地处理汇率问题将移除中国经济面临的很大一部分通货膨胀压力。但这也不是一个容易作出的决定。林赛表示,他同意部分人士的观点,即中国脆弱的金融系统不足以允许立刻实施汇率的自由浮动。他表示,而一次性的重新估值又会导致市场立刻预计将出现进一步的重新估值,这将产生很大的问题。
                                                                    (综合消息)
上海房产泡沫争论不绝
    路透社报道,2003年,上海的房价首次超过了北京,成为全中国房价最高的城市。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03年是上海房价上涨最快的一年,同比上涨24.2%,达到每平方米5118元人民币。高档住宅涨幅则高达30%,至7000元-1.5万元。售楼处前蜿蜒曲折的购房队伍随处可见,尚未完工的住宅建筑群鳞次栉比,居民们对轰隆隆的打桩声及水泥搅机声似乎也习以为常。
    行业顾问沉醉于这个市场当中,为未来价格能否继续上涨而争论不休。尽管豪华的高档住宅价格每平方米已高达2500美元左右,但价格仅相当于香港同类房型的三分之一。不过,政府官员已对房地产的现状感到担忧。业内人士表示,未来数月上海将出台一系列控制房产过热的政策,但只为降温而非扼杀。
    官方媒体及有关人士指出,政府考虑出台一些政策,如禁止转让期房,从严发放房屋抵押贷款等。摩根士丹利提出警告,2005年将会出现供给过多的可能性,因为房地产开发热潮始现2002年。仅2003年,新开工的住房面积就高达8270万平方米。“那么多的新房推出,意味着这个市场将回落至更为合理水平。”具有官方背景的一房产协会的研究员顾建发指出。
    在物价指数于今年1月达到七年以来的高点后,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出要控制过度增长的投资及通货膨胀,当然包括控制房地产行业的发展。2003年中国房地产贷款余额高达3125亿元,同比增长45%。房地产投资规模则增长了30%,突破1万亿元。其中,上海的房地产热潮显得最为突出。因为作为一个拥有2000万人口的城市,上海潜在的房屋需求能力非常大,这种潜力在中国取消福利分房后的1999年就开始逐步显现。2003年,上海新房销售面积增加了20.5%,达到2380万平方米,而据房产部门统计,其中完全属于投资性质的约为16%。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泡沫。特别是与香港的楼盘相比,其价格几乎是上海的三倍。海通证券行业分析师张峦称,“与90年代中期出现的房地产泡沫完全不同,当时海外投资者占比过多,而目前则是有实际的需求做支撑。在上海这样的城市,稍有一点投资过热也是正常的。美洲银行分析师Frank  Gong称,“中国所有的有钱人都想在上海拥有房产,毕竟这是中国的标志性城市。”
                                                    (Reuters,2004.03.21)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4年第22期(总第457期)        2004年3月26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