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紧缺问题引起强烈关注

2003-12-30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
                            《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联合课题组编

                      2003年第95期(总第435期)  2003年12月30日(星期二)

                                    经济热点分析

                          中国能源紧缺问题引起强烈关注

能源产品显露短缺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石油行业官员12月29日表示,尽管柴油的产量上升且出口大幅削减,但中国仍再度经历柴油供给紧张的情况,因为持续的电力短缺消耗了更多的供给。供给短缺已经导致东部一些省份加油站定量分配柴油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中石油在上海的一地区分销商称:“电力短缺是罪魁祸首。许多酒店、医院还有小型制造企业使用柴油发电机来供电,因为全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电网不能满足需求。”这种紧张状况在12月初曾短暂缓解,因为炼油厂最大限度地生产柴油。
    镇海炼化一主管表示:“电力供应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之间的失衡状况已经十分显著。”中石油及中国第二大国营石油公司-——中石化已将批发业务暂停数周,以集中满足加油站的供应。中国石油需求将近90%依靠上述两家公司提供。目前的批发柴油价格为每吨4000-4500元人民币,高于11月时的3200-3600元。
    受电力短缺影响最大的是扬子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快于中国其他地区,从而使电力系统承受较大压力。就浙江省而言,为电力短缺所迫,至少从11月开始,当地的玩具及文具制造商每周就只能开工半周。国家电力信息网站表示,由于电力短缺,中国政府决定,自2004年起上调电价,以帮助电厂应对煤价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
        火力发电厂发电量占中国总发电能力35万兆瓦的75%。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力市场。消息人士称,中国东部及中部地区的旱情导致水电发电能力下降,进一步加重了电力短缺状况。
    另外,报告显示汽油市场供需平衡,家庭轿车数量大幅增加引发的汽油需求增加,但大致与炼油厂商产量增加并降低出口带来的供给增加相当。继官方12月初调高成品油价格后,90号汽油的批发价格涨至每吨3700-3800元人民币,一个月以前为3650-3780元。中石化驻广东省一名销售主管说:“汽油市场供需平衡。我们并不担心很快会出现供应过剩的局面。”
    但因预期广东的企业用户将在农历新年停产两周,需求料将减弱,因此1月价格可能会下跌。而中国航空燃油需求料将在这一时期触顶。中国航空燃油独家进口商——中国航空油料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于12月初表示,2003年为中国购买的航空燃油较去年增加了31.5%,预计将达到188万吨。

电力紧缺凸现投资机会
    《远东经济评论》最近发表的报道分析,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对电力的需求强劲增长,而且其增幅远远超出了中央政府的预期。
    目前,中国已有19个省出现电力短缺,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也受到影响。许多任务厂被迫将生产安排在夜间和周末进行;而写字楼及大型商厦的供热也受到限制,并转而使用节能灯。中国希望通过加强用电限制及控制需求等措施防止出现用电高峰,以避免发生类似2003年8月在美国北部及加拿大等地区发生的殃及上百万人的代价昂贵的大面积停电事故。
    一些人士预计,中国目前的发电量较其需求的缺口约为10%,短缺约4万兆瓦,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的用电需求。国家电力公司的数据显示,为了满足中国电力需求,未来5年需要投入高达108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中国不但需要更多的发电厂,还需要更为稳固且覆盖范围更广的电网系统。的确,作为全球第二大及发展最快的电力市场,中国对许多投资者而言商机无限。然而,重大的监管风险实际上却可能使许多独立发电公司驻足观望。
    10年前,多家欧美电力公司向中国电厂投入了上百万美元的资金;但现在投资者却寥寥无几。有关人士称,投资额高达7亿美元的福建省梅州湾电厂项目,因当地政府拒不履行签订的20年期电力购买协议而使国外投资者陷入困境,此类教训依然使投资者心有余悸。然而,如香港的中电控股等地区性亚洲发电公司则继续向中国投资。国有媒体报导显示,中国现有的39家中外合资电力开发项目仅占全国装机总量的8.5%。
    因而,要想解决中国电力短缺问题,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垄断中国电力市场的五大电力公司,但这绝非易事。麦肯锡公司的合伙人亚普·卡尔克曼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这五大电力公司将如何筹措巨额资金。
    尽管独立发电公司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绝大多资金,但有些公司已通过资本市场为新的电站融资。2003年,因投资者急于从中国大陆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中获利,在香港上市的各大陆电力公司股价一路飙升。本年度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独立发电公司华能国际涨幅已高达87%。北京大唐发电涨幅达87%,华电国际亦上涨了55%。
    电力公司的首次公开募股也受到市场追捧。全球最大的水利发电站三峡大坝运营商长江电力11月18日进行的首次公开募股共筹资7亿美元。该股上市首日飙升45%。华润电力11月在香港进行的首次公开募股亦筹资3.3亿美元。预计中国五大独立电力供应商之一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将在国内以发债形式筹资人民币30亿元(3.63亿美元),募集资金将用于兴建4座发电站。
    中国电力市场因极度的供需失衡而注定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中国经济蓬激增发展,中国政府在2000年作出的未来5年电力需求年均增长6%的预测已很快被证明过于保守。2003年前6个月的电力需求已较上年同期激增17%。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称,预计2004年和2005年的电力需求将分别增长15%和11%。专家预计,电力供应不足的状况将一直持续至2005年。
    这些数据虽足以打动投资者,但并没有反映全面的情况。投资中国电力市场可谓险象环生,因为涉及发电、输电和供电等环节的监管体系尚不健全,有待进一步的规范。目前,整个电力行业正处于由国有运营的官僚体制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机制的转变之中,新的行业规则尚未出台。
    中国的电力行业改革近期加大了力度。在将电力行业转变为独立的电力公司之后,政府的下一步举措是引入竞争机制。中国政府在12月9日公布的电价改革计划中,将电力行业的改革划分为三个阶段,其目标是使电价最终由市场决定。在第一阶段中,中国东北地区将在2004年第一季度将最多15%的入网电力实施竞价上网。但鉴于全国范围的电力短缺,行业专家预计,此类“电力调济”的措施收效有限。
    美林公司分析师认为,在供电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中国电力行业的主要问题之一可以归结为输电和供电网络存在一些瓶颈问题。资金短缺的部分原因是市场过于关注发电项目,因而造成输电和供电网络资金不足。与电力供应过剩的西部地区联网有望缓解近期出现的全国范围电力短缺(重工业、基建和消费领域蓬勃发展的东部地区成为电力短缺的重灾区)。以广州市为例,该市通常的备用容量不足5%,而包括内蒙古和云南省在内的西部省份的备用容量却高达30%。目前,中国政府正在通过架设输电线路,以使西部过剩的电力能够满足东部地区的需求。然而行业观察员表示,目前存在着有所做工作依然不足的风险。
    此外,政府对燃料组合多样化的努力也备受市场争议。目前,全国约有四分之三的电力来自对环境影响严重的燃煤发电。已在7月份生效的新的立法增加了电力企业因污染环境而必须缴纳的附加费用,以鼓励企业改装燃煤发电机。
    的确,中国正在寻求其它的能源方式。政府致力于在2015年前将天然气占燃料消耗的比例从3%提高至7%。目前,中国政府正在东部沿海地区兴建数个处理进口天然气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一条长达4,000公里的天然气管道也已开始动工,该管道能够将新疆地区的天然气送往上海。
    中国政府近期还公布,计划在2006年向广东省投资80亿美元兴建核电厂。预计该核电厂规模将居全国首位,供电量约为6千兆瓦。此外,预计将于2009年完工的耗资250亿美元的三峡大坝水利发电站最大供电量将为1800万千瓦。  
    纽约公共服务委员会(New  York  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前任主席彼得·布拉德福德称,除了利用新的能源方式,如果能将节能降耗与行业发展有机整合,中国将因此获得更多的效益。布拉德福德现为中国政府提供有关电力行业的咨询服务。麦肯锡公司的卡尔克曼称,中国的能源领域是一个极为值得关注的领域。由于政府放松管制及电力需求急速增长,未来五年的中国电力行业将完成美国和欧洲曾历时30年的发展过程。

中国煤炭供应短缺抬高亚洲电力成本
    道琼斯日前报道,韩国和台湾发电商表示,因来自中国大陆的煤炭供应短缺,这两个地区不得已购买昂贵的替代性燃料。中国无法按通常数量出口煤炭的事实意味着这些发电公司将从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购买成本更高的煤炭,或者追加购买燃油来进行发电,从而导致公司费用剧增。
    台湾电力公司一位管理人员表示,中国煤炭供应商无法履行与该公司间的12月和2004年1月现货供应合约,从而迫使该公司购买燃油。这名管理人员称,这无疑将增加公司的燃料成本。但目前还不清楚成本增加的幅度,这是由于该公司还需根据当地电力需求计算出所需燃油的确切数量。他称,中国大陆供应商无法履行的大多是现货合约,合约价格为每吨25至26美元。他还说,中国大陆将其向台湾电力公司每月供应的煤炭数量和现货煤炭出口量削减了约50%,相当于将12月和1月的煤炭供应量减少了60万吨。
    由于中国大陆煤炭供应的骤减以及较高的本地需求,秦皇岛港现货煤炭的离岸价自8月以来每吨上涨了15美元,至39美元,涨幅约为60%。
    中国大陆正面临严重的煤炭短缺,主要原因是国内电力需求的大幅增加,众多小型煤矿的关闭,煤矿安全问题,以及运输物流问题。中国最大产煤区之一的山西省的北部的大量煤矿在8月份关闭,等候安全检查。此前该地区曾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煤矿爆炸事件。山西省目前的煤炭产量估计仅为通常的三分之二。
    台湾电力公司每年消耗的2293万吨煤炭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大陆,其余来自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初步估计台湾电力公司在12月和1月增加的燃油需求约为4万吨,这部分燃油将由其主要的燃油供应商中国石油公司提供。该管理人员称,由于市场上缺乏现货液化天然气,台湾电力公司不得不排除增加液化天然气进口量来弥补煤炭供应短缺的可能性。
    韩国南方电力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员称,该公司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价钱从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购买煤炭。费用的不同主要是由于运费的差异所导致的。该管理人员表示,虽然中国供应商距离买方较近,占有优势,但该公司还是将2004年1月和2月交货的36万吨现货煤炭购买合约授予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供应商。他表示,将运费计算在内,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煤炭价格要高于中国大陆。但中国大陆的供应商由于供应短缺,无法参加投标。中国大陆煤炭的离岸价为每吨39美元,高于印度尼西亚的35美元。但中国至韩国的运费仅为每吨7至8美元,远低于印度尼西亚至韩国的每吨18至20美元。由于预期中国大陆将不参与竞标,该公司将把目前1月15日至3月15日交货的54万吨现货煤炭的购买合约授予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供应商。韩国发电量的35%依靠煤炭,35%依靠核能,20%依靠液化天然气,10%依靠燃油。

燃料价格上涨源于全球缺油
    据《明报》报道,美国石油库存最近已降至28年来最低水平,市场担心本月大风雪令需求急增,纽约一月期油12月18日急升至每桶33.78美元的9个月新高。
    瑞银集团近日调高未来两年油价预测(2004年为每桶26美元,2005年为23美元),并指出,全球库存量低企、石油输出国组织为守住油价,很可能于2004年2月宣布减产等因素,将令油价短期内得到支持。
    美林证券研究部指出,2003年初市场估计西德州中级石油(WTI)价格全年平均为每桶23.62美元,当时大家预期在美伊战争结束后,高企的油价将快速回落。但根据该行估计,2003年油价实质平均每桶达30.8美元,导致油价飙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全球经济环境改善,令需求较预期大,其中来自中国的需求增长尤为强劲,其次为俄罗斯。
    中国海关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前11个月的原油进口量比去年同期升27.3%,达到8180万吨;单是11月的进口量则达764万吨。由于内地供应紧张,中石油和中石化决定减少出口量,并提高炼油量。这些因素刺激中石油、中石化、北京燕化等股价急升。

中国短期内无能源危机
    《香港商报》报道,种种迹象表明,当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后,主要能源和初级产品的供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且差距呈越来越大之势。近期,从长三角的“电荒”到涉及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煤荒”与“缺油”,中国似乎陷入了“一片荒”中,但有关专家指出,中国短期内没有能源危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胡大源教授分析认为,目前中国能源问题,有市场的因素,但因供应机制的不完善,因而使得这次先“电荒”后“煤荒”与“缺油”来得要比预期的早。
    如近年来电力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比例逐步下滑,电力基建投资连续几年滞后于全国基建投资,直接导致电力建设缓慢,电力供应总量不足。另外,2003年的持续高温、干旱和自来水不足,也增加了随机性缺电,而在电网间由于不能有效的互联也是引起“电荒”原因之一。
    另外,中国电力行业中火电比重占到70%,对“煤荒”的形成起了助推的作用。而对于“煤荒”,专家介绍,因煤矿安全的因素,中国一直在持续关停煤矿的开采,产量有所减少。但煤炭行业的几个重要下游用户,如电力、冶金行业一直迅速发展,而国际煤价的上涨,对煤炭需求开始加大,同时,煤电之争,铁路运力矛盾以及进入11月份后北方冬季取暖锅炉陆续投入运行,煤炭需求量增加,这都是引发“煤荒”的原因。
    “缺油”则既有季节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也许在于中国的石油需求持续旺盛,而供给却出现巨大的缺口,如大部分省市缺电耗用大量柴油。由于国际油价一直在高位徘徊,加上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缺陷,目前的油品价格难以反映成品油市场的真实状况,使得供需难以吻合。  

中国希望通过开发自身资源推动经济发展
    道琼斯报道说,中国希望通过开发自身资源,而不是依靠进口来实现在今后20年中发展成发达国家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国亦承认,依靠外资开发中国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依然必要。
    国务院最近发表了一份就矿业资源所作的政策性报告。报告强调指出,在开发中国多数资源,尤其是开发程度远远不够的西部地区资源方面,赢得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非常必要。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引起了一些供应方面的瓶颈,原因是制造业的迅猛增长增加了对原材料的需求,这种空前未有的需求推动了中国国内和国际市场钢材、石油和有色金属价格2003年以来的走高,并刺激了以提高产能为目的的投资的激增,提高产能主要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汽车、电子产品和房地产领域的需求。
    报告称,为提高国内产能满足市场需求,中国政府鼓励对其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对偏远的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报告亦详细介绍了中国各类矿藏的发现程度,包括:石油、天然气、煤、铀,以及金属和非金属矿藏。
    虽然中国的资源总量相当之大,而且种类繁多,但报告指出衡量中国的资源状况时应考虑到中国拥有13亿人口,而且人口总数还在不断增长这一事实。尽管存在着人均拥有资源失衡的状况,但报告称中国将主要依靠开发自身的矿产资源来保证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中国政府制定了在新世纪前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较2000年水平增长三倍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鼓励矿产资源领域实现自给自足,但报告亦承认外资和进口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很必要。报告称,在利用海外市场和海外矿产资源的同时,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开发中国的矿产资源,这是一项重要国策。

发改委将抑制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最近发表讲话称,2004年的宏观调控政策是稳定政策,适度调整,要抑制高耗能产业的盲目发展。马凯称,稳定政策,主要是为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避免出现大起大落。适度调整,主要是经济运行中确实存在片面追求增长速度,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以适度调控。
    他表示,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不及世界的三十分之一,而每年消费的钢铁、煤炭、水泥已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5%、30%和50%,这种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高增长是难以为继的。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抑制高耗能产业的盲目发展。
    他认为,当前钢铁、汽车、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的快速增长有市场需求拉动的因素,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也出现一些突出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可能会演变成全局性问题。这不仅会延缓中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更潜伏着生产能力过剩,银行呆帐增加,企业破产,失业增多等风险,严重威胁当前经济发展良好态势。(完)
(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3年第95期(总第435期)          2003年12月30日(星期二)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  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