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称人民币升值不会改善美国就业

2003-12-12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
                          《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联合课题组编

                    2003年第90期(总第430期)      2003年12月12日(星期五)

                                    经济热点

格林斯潘称人民币升值不会改善美国就业
    据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主席格林斯潘12月11日在大达拉斯全球事务会议上做的讲演中,驳斥了人民币升值能够极大改善美国就业市场的观点。他指出,人民币升值不太可能对美国就业产生多大的影响,甚至没有影响,但如果人民币汇率被错误调整,则可能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间接损及美国产出和就业。
    格林斯潘称,目前尚不明确中国改变资本控制将对人民币产生的影响。格林斯潘说,没有人真正知道是否放松或结束资本控制将在央行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减轻人民币压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将消除对人民币升值而流入的投机资本。他说,但是中国许多人担心马上结束资本控制将导致足以动摇中国岌岌可危银行系统的资本外流。
    谈到目前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格林斯潘说,目前尚不明确有多少压力来自于下列因素:内在市场动力;因猜测中国将对人民币重新估值而产生的资本流入;抑制中国居民对美元需求的资本控制。
    他警告说,人民币汇率的错位可能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美国的产值和就业。他说,人民银行购买美元,除非附以反向操作,否则将产生所谓高能货币过度扩张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国内经济过热。他说:“若这一局面延续下去,中国央行将面临在经济过热及其潜在衰退后果,以及减少购买美元资产之间作出一个选择。选择后者按理说将令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成为可能。”因此他警告,如果中国想避免危险的经济过热,则可能需要最终停止购买美元资产。
    格林斯潘还对另外一种传统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该观点认为,美国劳动力市场疲软主要归因于贸易逆差扩大、来自海外的低价竞争以及美国企业提高对国外的外包数量。他说,事实上,正如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曼昆近期所指出的那样,美国就业下降更多地受到国内投资下降和出口疲软的影响,而不是来自进口的竞争。格林斯潘说:“在我认为,有关贸易与工作的说法,尤其是涉及中国部分,还更复杂一点。”他表示,价位较高的人民币可能减缓中国大陆纺织品与其它产品对美国的外销,但是“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美国自其它低工资亚洲国家的进口将取代中国大陆的纺织品,而非增加美国纺织品的生产。他补充说,“当然,生产率的提高使目前的工人需求下降。”
    格林斯潘再次警告任何保护主义措施可能对美国经济带来的危险。他曾经在数周前的发言中称,有迹象表明保护主义可能出现。格林斯潘说,在很大程度上,美国在超过50年的时间中没有采取重大而广泛的保护主义做法。在金融市场更加全球化的今天,倾向于保护主义的做法将产生意想不到的破坏性后果。可能导致收入、利润和就业的下降。因此,虽然美国可以将部分外国竞争挡在门外,但将为此付出代价,而且可能是相当大的代价。      
                                                  (以上为综述)
日本机构认为中国2010年前不应实行浮动汇率
    道琼斯报道,一家日本私人研究机构UFJ  Institute在一份报告中警告说,至少在2010年之前,中国不应该实行浮动汇率体制,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尚未为应对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做好准备。该报告称,中国应采取较为渐进的方式,例如将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扩大5%-10%。如果中国很快实行浮动汇率体制,中国经济将容易受到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的打击。  
    这份报告称,这是因为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仅达到1000美元,相当于日本和西方工业国人均GDP水平的一半,甚至1/3。而这些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已采用浮动汇率制。
    UFJ称,若中国放宽对资本市场的限制,大量国外资金将流入中国市场,但中国的股市和债市规模不够大,不足以接受这些资金。因此,中国可能须等到2010年之后再采用浮动汇率制,这样无需承担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的风险。
    另据中央社报道,高盛投资公司在一份客户报告中指出,通货膨胀升温将促使中国人民银行放宽人民币紧钉美元汇制,允许人民币升值。高盛7月份曾表示,中国将在6个月内放宽人民币交易区间,高盛全球经济研究部门主管奥尼尔指出,“年底前人民币仍有可能放宽交易区间,倘若这次错过,明年春以前机会极大。”奥尼尔在报告中写道,中国人行可望允许人民币扩大交易区间,据报,高盛预估中国明年平均消费者物价指数为3.5%。中国自1995年采取8.2770人民币兑1美元紧钉汇制,并且允许人民币在0.3%上下波幅浮动,高盛7月间曾经预估中国年底前将允许人民币波幅在2.5%上下。  
                                              (以上为综述)

                                国际经济

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明年可望获较高增长
    亚洲开发银行12月9日发表预测指出,亚洲发展中经济体2003年可望取得超乎原先预期的5.7%的平均经济增长率,2004年则可望平均增长6.2%。亚银总裁千野忠男表示,未来两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可望摆脱伊拉克战争、SARS疫情、油价震荡以及恐怖主义的不利影响,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亚银原先预测本地区2003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5.3%,但千野指出,亚银如今认为本地区今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应可达到5.7%,且2004年将平均增长6.2%、2005年将平均增长6.3%。
    此外,美国投资银行JP摩根也预测,亚洲新兴经济体2003年的经济增长将开始超越全球,打破东亚金融风暴以来持续滞后的局面,而2004年全年也可望取得6.4%的经济增长,但随着市场需求再现活力,通货膨胀却有可能卷土重来。
    JP摩根副总裁费尔南德兹12月10日指出:“JP摩根并不预期,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实际经济增长能再度回到区域危机前的水平,也不认为通货膨胀会大幅回升。但最重要的是,这区域已经经历持久、艰苦的经济重组。”
    这家公司预测,日本除外,亚洲2004年可望取得6.4%的经济增长,较今年的5.9%更上层楼。在2002年,该区域的整体增长为2.5%,远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每年平均9%的增长表现低得多。
    费尔南德兹认为,持续的出口增长,是让本区域经济重现活力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本区域商家恢复健康状态,再加上金融业危机已除,并配合上有利的政策,都为刺激本区域的消费和商业开支作出贡献。随着本区域的消费需求开始止跌回升,费尔南德兹相信,本区域的通货紧缩现象已经结束,目前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通货膨胀的征兆,其中以中国的情况最为明显。这个亚洲第二大经济体在今年第二季度的通货膨胀只有0.7%,但到10月份却已经飙升到1.8%的水平。他说:“区域恢复增长,而且普遍上的通货紧缩搞告一段落,将使亚洲重新成为全球经济扩张的焦点。”他估价,亚洲今年第四季和明年的通货膨胀将上升1%。
    对于全球而言,亚洲的消费需求再度回升,将为全球的商品价格带来刺激作用,而这也显示亚洲货币漫长的跌势将成为过去。
                                                  (以上为综述)
美国经济明年增长将领先于欧元区  
        根据欧洲中央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共同看法,明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将在1.6%左右,而IMF预计美国明年经济增长率可能超过4%。
    IMF首席经济学家拉加恩告诉《德国商务日报》,IMF已将美国明年经济增长率上调0.1%,为4%而且“可能还会更高。”
    他对欧元区经济前景的预估却相反,IMF的官方预估是欧元区明年经济增长1.9%,但他估计“可能会少一点”。他在访问中说:“欧元区的复苏并未如我们秋季报告中预估的那么强劲。我们曾预估明年达百分之二点四,但那将是很难达成的目标,大概会少一点。”他说,就整个欧洲而言,“复苏趋势仍非常薄弱”。
    欧洲中央银行似乎也同意,欧元区的复苏微幅缓慢。欧洲央行将2003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由先前预测的0.7%,调降为0.4%。不过,欧洲央行对欧元区明年经济增长率的预估值与IMF一致,认为将低于1.9%,约1.6%。
    而一向对美国经济持低调看法的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分析师罗奇则表示,预计美国经济增长将在2004年中期开始趋缓,因为企业未能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
    罗奇在接受彭博电视新闻访问时说:“我基本上认为美国经济体质远不如我们目前所听闻。我不认为美国经济此刻能承担庞大的风险,我们必须审慎面对。”他指出,美国企业必须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以“带领美国步上创造收入的自给自足轨道”。他说,美国就业市场依旧“疲弱”,因为过去4个月期间增加的工作有71%属于教育和健康医疗方面的临时雇用。美国商务部12月5日的资料显示,2003年11月,美国新增5.7万个工作岗位。罗奇认为,这个数字并未促使我认为美国经济已迈上自我支持性增长。
    另外,美元兑欧元汇价今年以来已贬值17%,资本排名全球第一大商券商的美林公司就此指出,预料美元弱势将持续至2005年上半年。美林表示,美国必须单日吸引约15亿美元才能支撑美国经常账赤字和美元价值。美林伦敦的资深外汇分析师帕特里斯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说,美国经常账赤字可能使得美国经济加速增长蒙上阴影。
    另据法新社报道,分析家说,尽管经济复苏,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决策人士在2004年年底前将维持目前45年来的最低利率1%不变,不可能提高。尽管越来越多人预测,美联储将放弃他们先前所宣布的维持利率稳定“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目标。
                                                  (以上为综述)
日本养老金体系濒临崩溃边缘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有关估测显示,日本至少有330万居民,主要是学生和自雇的小业主,不缴纳基本的养老金费用。这一数字,相比十年前退出这一养老体系的人翻了一番。
    雷曼兄弟公司在东京的经济学家保罗·谢尔德说,“年轻人只是不相信当他们老的时候,真的能够拿到钱,所以,他们选择了退出这个社会的保障合约”。
    养老金问题是日本多年来拖着的许多问题中的一个,现在它忽然上升为最为当务之急的政治问题。在11月举行的大选中,没有对一些重要的政策性问题进行讨论,反而出人意料地仔细探讨了如何改革养老金问题。日本政府承诺要在年底前,提交改革方案。
    大部分讨论主要是围绕福利性养老金问题而展开的。这个额外的退休金是保障公司雇员的退休金至少能达到工作时薪水的50%。20世纪60年代刚刚建立养老金体系时,这一做法很好。因为当时日本社会处于年轻社会,劳动力队伍不断扩大,而且经济增长速度惊人。
    但是这些情况现在已不复存在:日本的劳动力队伍正在以每年0.6%的速度萎缩。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那么到2040年,每一个劳动力就对应了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而且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就停止了增长。从1995年开始,因为持续的通货紧缩,日本的名义经济总量就一直在萎缩,这更增加了未来养老金体系的负担。同时,为支付这些养老金所需的投资回报也因零利率而降低。
    当去年日本的养老金体系第一次入不敷出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暴露出来。今年,日本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根据通货紧缩率同步削减了养老金的福利。虽然日本的物价水平已经下跌了近10年,但是把通缩指数进行如此诠释,还是第一次。
    根据德累斯顿银行公共财政问题专家大久枝训儿的计算,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那么到2022年,养老金体系中135万亿日元(合1255亿美元)的储备将告枯竭。因此,他争辩说,提高缴付养老保险金的比率,同时降低养老金的支出,将不可避免。
    政府官员曾私下表示,从政治角度考虑,至少在目前减少养老金的支付几乎不可思议。这就让提高缴付养老保险金的比率变成唯一的选择。根据这项提议,养老保险金将从目前薪金13.5%的水平每年提升0.345%,直至达到20%的水平。
    由于企业按规定要为员工支付50%的养老保险金,因此一些大企业强烈反对提升养老金的支付比例,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同样,有提议说把官方的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甚至更高,这些大企业也不会感到高兴,因为这将大幅度增加日本目前仍然比较僵化的劳动力市场的固定成本。但要增加个人的负担可能会更加困难。十几年来,政府一直努力来刺激个人需求。
    导致这一目标落空的一个解释是,职工认为政府可能不会兑现对于养老金支付的承诺。一个并不合理的推论是,他们认为,政府预算赤字长期达到GDP  8%的水平,将逐渐步入破产的境地。因此,日本居民的储蓄率也就更高。
    但是就像那些焦虑不堪的财政部官员所指出的那样,提高缴付比率就降低了雇员的实际薪水,这让刺激居民消费变得更加不现实。换句话说,要维持养老金体系的支付能力,其代价就是当前国内需求的急剧下降,可能还是灾难性下降。因此,折衷的方法很可能是小幅提升养老保险金的缴付比率,使其不至于威胁到日本经济的复苏,但因此可能也不足以让公众确信这个体系还是安全的。大久枝训儿把这一做法称为“剪刀加浆糊式改革”。跟很多人一样,他认为唯一的终极解决方案就是提高消费税(目前这一税率仅为5%),并把这部分增加的税收用于养老金的支付。
    但问题是,日本居民可能对增加这一税率异常敏感,就像1997年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当时,日本的消费税增加了2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就陷入了衰退。
                                                  (英国金融时报,2003.12.09)

                                    国内与港台经济

标准普尔预测中国2003年下半年GDP增速达10%
    据路透社报道,国际债信评级机构标准普尔12月11日在其“中国50家大企业研究报告”中称,中国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将超过10%,远远超过官方预估的8%,虽然人行已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经济增速明年上半年可能稍微放缓,但仍要提防过热风险。
    标准普尔亦称,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必须正视投资过热的问题的严重性,并正试图对过热行业的投资加以限制,中国人行稍早把准备金率从6%调高到7%,就是其中的一个举措。
    标普分析师还警告,中国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和盈利已出现下降的迹象,显示投资过热所引起的价格战正在发挥作用。如果情况没有得到适当控制,中国的银行业将出现新一轮的坏账高峰。
    “当前经济繁荣的景象也不尽是泡沫的反映,里头确有些实实在在的内容,例如零售额现在正以10%的速度增长,说明消费需求确实在提高,不过市场也同时清晰地发出经济已经过热,投资已经过热的信号。”标普企业及基建评级董事白培睿(John  Bailey)指出,根据他们的调查,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战已开始侵蚀一些中国企业的盈利。
    中国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今年前三个季度增长率达到8.5%,显著高于政府年初定下的7%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标普在北京召开的记者会上说,从电力使用情况、投资和消费增长等情况来看,官方的统计其实还低估了实际的情况,中国今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率应该会超过10%。
    中国房地产投资今年至今增长了30%,钢铁业的投资在截至今年10月底的10个月里同比增长了109%。白培睿说,投资过剩最终意味着产能过剩,企业一旦因此打起价格战,盈利将减少,现金流也会转弱。他以东方通信为例指出,尽管中国的电信业整体看来发展迅猛,但东方通信却因为行业的产能过剩和激烈竞争而出现亏损。
    投资过剩也因此提高了银行无法向企业收回贷款的风险,使中国金融体系已经严重的坏账问题雪上加霜。标准普尔给予中国长期外币主权信贷的评级为“BBB”,标普亚太董事总经理顾国麟(Paul  Coughlin)说,阻碍标普提高这一评级的因素,正是中国金融体系面对的这些问题。
    顾国麟称,“对中国企业信用质量最大的威胁,仍然来自制造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中国企业在上一个投资周期出现了不理性的投资和低价值产品过度生产的情况,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企业利润会受到损失,进而导致银行出现新一轮不良贷款。”他说,产能过剩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价格竞争风险提高、利润减少、现金流转弱,并预计明年中国企业盈利增长会放缓。不过,他也提到,有些行业,包括钢铁、铝、房地产、汽车、电讯设备和消费品行业,由于需求强劲,供应有限,吸引了很多投资,其中钢铁投资前10月上升了109%。
    尽管自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中国政府财政赤字一路上升,由1997年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78%提高到2.62%,但中国政府的累积债务仍在GDP的20%以下,在国际上属于适中水平。不过,一般认为,考虑到金融危机一旦爆发,政府将不得不出面拯救银行,那银行的坏账也应作为政府的隐性债务对待。外界因此估算,中国的政府债务实际上要比它正式对外公布的数字高出好几倍。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在总贷款中所占的比例为19.6%。不过标普相信,这一数字应为45%。
                                                (以上为综述)
联合国报告称中国加快海外投资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12月4日发表的一篇重要报告《中国海外投资与日俱增》(CHINA,  AN  EMERGING  OUTWARD  INVESTOR)称,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对于市场和技术的渴望,正在推动中国加快向海外投资的步伐。该报告称,近年来中国在吸引海外直接投资方面一直引领世界潮流,但中国向海外的投资亦与日俱增。
    据道琼斯报道,报告称,中国在1979-2002年间的海外投资金额累计为93.4亿美元,在同期中国引入的海外直接投资4400亿美元中依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报告指出,中国的统计数据中只收入了其海外投资的一部分,而Unctad估算的中国其余投资的账面价值还有大约350亿美元。
    Unctad发现,中国所公布的海外投资中,40%以上流向了香港。但数据亦提出,投资中借贷套利现象可能不像许多分析师所认为的那样重要。借贷套利,即:大陆资金通过香港银行转手,然后再流回大陆,以隐匿投资者的真实身份。Unctad认为,大陆在香港的累计投资总额为41亿美元,与流入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相比很低。
    报告指出,康佳集团、创维数码控股和青岛海尔等家电制造商已在海外收购了公司。TCL  国际控股近来与法国汤姆逊公司之间达成的DVD制造交易就是中国企业为获取技术而付出代价的例子。
    中国作为海外投资者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大。Unctad称,政府正在指示更多的国有企业以自然资源投资为己任。报告称,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已在包括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缅甸、苏丹和也门在内的14个国家进行了投资。金属集团也已纷纷参股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项目。Unctad表示,仅自然资源行业去年达成的8个项目价值就高达17亿美元,其中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印度尼西亚5.85亿美元的投资居首。
                                                      (DJ,2003.12.06)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3年第90期(总第430期)          2003年12月12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