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对中国产品设限?

2003-11-25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
                          《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联合课题组编

                        2003年第85期(总第425期)  2003年11月25日(星期二)

                                        经济热点分析

    美国为何对中国产品设限?

    11月18日,美国商务部次长阿尔东纳斯宣布,布什政府已决定对中国服装实施新的进口配额限制措施,以减缓大量的进口。阿尔东纳斯称,根据中美之间的贸易规定,美国可将中国胸罩、针织物及晨衣等纺织品的进口限制在高于过去一年左右时间发货量的7.5%以内。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大幅增长。

    美国贸易逆差增加  企业将矛头指向中国
    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美国的贸易逆差总额从8月份的395.2亿美元升至9月份的412.7亿美元,同时美中贸易逆差也创下单月新高。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分析说,就基本趋势而言,最近几个月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许多人认为,8月份较低的逆差数字,可能是因为东海岸的停电事故而被人为压低。9月份的贸易逆差也低于5月份之前三个月的421.5亿美元的平均数字。
    不过,上述数据也包含令美国担忧的成分。极具政治敏感性的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额从8月份的117亿美元升至9月份创纪录的126.9亿美元。随着圣诞节临近,贸易逆差预计会进一步扩大。美国的数据与中国今天公布的数据十分吻合。中国的数据显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顺差总额达创纪录的57亿美元。
    纽约经济咨询公司4Cast的研究主管艾伦·拉斯金表示,美国可能将继续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允许人民币升值,并放开进口限制。美国科技类产品的逆差也创下纪录,达39亿美元。拉斯金先生表示:“尽管这是不稳定的数据,但却可能引发人们的担心,在出口能力方面,中国等国家可能正在向食物链上游移动。”
    英国《金融时报》的另一篇报道还以“生意流向中国  美制造业受创”为题说,在过去18个月中,美国中西部企业象得了传染病似的,一家接一家地丢掉生意。几十年来,这些公司一直依赖象沃尔玛这样的大客户的零件采购,但现在他们却发现,这些大客户转向了价格更低的中国供应商。迫于汽车制造商的压力,汽车配件供应商也正在中国设立业务部门。汽车电子控制公司的采购总监埃里克·特恩奎斯特表示:(汽车制造商)不关心生产地点,只要价格最低就行。汽车电子控制公司位于伊利诺伊州,生产用在雨刷器和车窗摇杆上的开关。
    在一份中西部制造业与对华贸易关系的研究报告中,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估计,从1997年到2001年,与美国其他地区相比,中国产品的所谓进口渗透在中西部增长相对较快。
    在过去一年内,向芝加哥中美总商会(USCCC)征求意见的公司骤然增加。中美总商会主席任剑浩(Siva  Yam)表示:情况非常严重,有人睡不着觉,有人每天都给我打电话。
    美国中西部企业处境不佳,因为它们中的许多是家族企业,没有将所得利润用于再投资。任剑浩说:它们只是把赚的钱拿出来,而没有为将来考虑。忧心忡忡的企业也在给当地政治家施加压力。芝加哥KMZ  Rosenman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约翰·斯米尔诺表示:有人声称,美国制造业就业机会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这种声音无疑越来越大。在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国会议员也持这种观点。
    2002年,中西部一批规模较小的汽车公司向美国政府游说,反对征收钢铁关税,因为钢铁关税会导致某些种类的钢铁价格上涨。中国对美国制造业的影响将是下一个游说话题。很多人以前没干过这个(游说)。现在,他们也动员起来了积极游说的目标将从钢铁转向中国。
    然而,在最近举行的中美总商会会议上,对于是否敦促美国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许多中西部企业表现得举棋不定。Osmi  Morgal公司的麦格雷戈先生表示,就业机会还是有可能保住的,只要美国政府坚持要求,在美国出售的商品必须满足一个最低的本国制造含量标准。他认为,关税并不能解决问题。他还承认,他的公司正在展开一场内部辩论。辩论一方希望将部分制造业务迁往中国,以降低美国国内的组装成本;而另一方则希望保持美国工厂的产能,以保护当地的就业机会。
    任剑浩及其他观察家表示,面临中国低成本威胁的公司别无选择,只能在中国建立制造设施。律师戴维·赫尔弗雷表示,这类公司若不迁往中国,将面临破产风险,就这么简单。他说:在中国,我们(美国)正在创造前所未有的市场。中国现在都开始购买波音和空中客车了。如果用关税这样的措施把这个难题的任何部分孤立起来,那么对当前真实情况的考虑就是不公正的。在美国,中国商品的确更便宜,但中国人也在为我们的商品创造市场。尽管两国均存在结构性错位,但最终会形成双赢局面。

    制造业生产力大幅提升是美国劳工失业主因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美国制造业自2000年夏天以来裁减了280万个工作机会;虽然经济不景气和强势的美元影响美国产品国际竞争力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多位美国经济学者却指出,制造业生产力大幅提升才是主因。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资料,美国制造业的生产力在1995年到2000年之间年增长率平均高达4.3%,比起非农业部门所有产业的2.2%的年增长率高出许多。
    最新一期的《财富》(Fortune)杂志报导,制造业因生产力提升而大幅减少雇用劳工的现象其实全球各地皆然,并不只发生在美国制造业。美国的工厂,尤其是科技产业,外移的情况并不如一般想象的那么严重;蓝领工人的工作机会愈来愈少,是因为高度自动化的工厂不再需要太多的人力。
    报导指出,以英特尔为例,公司的14所芯片生产工厂有10所在美国;1999年以来新建的5个厂有4所在美国,只有一所在爱尔兰。
    密西根大学的经济学者唐纳·格林姆斯指出,生产力不断提升,工厂需要的劳工愈来愈少,这是美国制造业的雇主和劳工都必须面对的挑战。过去三年美国制造业雇用的人员减少了16%,目前只有1460万。
    在经济景气不佳时,制造业除了设法把生产线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只有尽量提升生产力。也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美国制造业今年第三季度的生产力竟然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6%。
    虽然制造业不可能再提供相当于90年代的就业机会,格林姆斯认为并不需要感到悲观。他指出,在1900年,美国的农业生产人力占全国生产力的38%,现在却只有2%的劳动力是在农地上工作。在美国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人们会由农村移居到城市找工作;制造业目前的转型也会促使人们朝向新的产业发展。他特别强调,面临当前的挑战,美国千万不能重蹈欧洲的覆辙  --以补贴和关税保护等措施来保护国内的产业和保障国内产业工人的工作机会,因为那只会让失业的问题更形严重。  

    美国研究报告认为:美国从中国进口利多弊少
    据道琼斯报道,在中美贸易关系的敏感时刻,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发布了有关经济发展问题的11月份报告。起草该报告的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的研究员们(威廉·特斯塔、杰依·辽和阿列克谢·泽列涅夫)表示,美国从中国进口工业品的不断增长总体上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他们在报告中表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事实上使美国消费者从中受益。他们补充说,对于一些美国公司而言,中国市场的开放使其有机会增加制成品和服务的对华出口,或拓展在中国的投资和生产项目。
    他们同时写道,进口自中国产品的增长对美国国内制造商也形成了挑战,并推动他们降低成本以维持竞争力。报告称,虽然美国的制造业目前确实遇到了麻烦,但这主要应归咎于生产能力的过剩以及过去几年经济环境的疲软。  
    中国出口剧增已成为日益引起争议的政治问题,并在最近两国的高层官员会议中成为重要议题。随着美国制造商声称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并进而压低了美国商品的价格,美国已敦促中国政府采取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以此作为解决贸易失衡的举措。
    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在维持美国国内价格稳定中扮演的角色仍引起争议。从2002年春起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的官员一直声称,美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本已处于低水平的物价涨幅会有可能进一步下降。这同时也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Fed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甚至在国内经济日益增长时仍维持较低利率的主要原因。
    在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的研究员们看来,中美间的贸易关系一直在急剧变化。1997年至2002年期间,两国整体贸易量每年平均增长12.5%,这一速度是美国与墨西哥间贸易量增长速度的两倍左右,而后者还与美国签订有自由贸易协议。
    分析师写道,虽然美国向中国的出口量也在增加,但增幅却明显低于中国对美出口的增长速度。2001年进口自中国的制成品占据了美国国内市场的2.7%,而1989年时这一比例仅为0.4%。
    但许多人目前认为,严重失衡的贸易关系未必是美国制造业产品昂贵所造成的。在某种程度上,进口产品满足了美国市场的增长需求。研究员们表示,日益增多的进口产品并未取代国内产品,反而是在满足美国国内对某些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的研究员们认为,美国制造业目前的困境主要是国内因素造成的。他们的报告称,造成美国制造业目前疲软的主要原因不是进口和生产外包的增加,而是经济普遍走软及生产过剩。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放缓也抑制了对美国所产商品的需求。

    中美贸易关系日益紧张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对进口中国纺织品实施了新的贸易限制后,中国迅速作出反应,推迟了一个访美贸易采购团的行程,并表示可能会向世界贸易组织(WTO)申诉。这些都会使得两国贸易关系愈加紧张。
    由中国商务部一位副部长领导的贸易代表团在启程前数小时宣布推迟出发,这个由30位中方官员和业内高层管理人士组成的代表团原定在访美期间签署一系列美国农产品采购订单。据商务部称,推迟启程时间是因为行程的调整以及申办签证等问题,这也是美国农业企业和贸易协会高层管理人士得知的理由。但中方官员私下表示,这是对布什政府决定向从中国进口的胸衣、晨服和针织品实施配额管理决定的报复行为。安排这次行程的某国家机构的一位官员表示,这是对美国纺织品配额决定的初步反应。
    推迟行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计划在芝加哥举行的代表团签字仪式被推迟,目前尚无迹象表明是否会重新安排仪式时间。美国产业界的管理人士称,双方原计划在仪式上签署一项购买美国大豆的合约。他还表示,无论这个代表团最终能否成行,双方依然有望签署这些合约,因为中国目前豆粉供应紧缺,而且一时也难以找到其他供应渠道。但是,原计划购买小麦、其他商品和鸡肉的协议能否签署尚难预料。
    除了上述这些领域之外,中国作出的反应可能还会波及更广。不但是经济领域,就是双方脆弱的政治关系近来缓和的趋势也会受到打击。11月份原计划有四个采购代表团启程,目的就是在今年12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美,并展开一系列磋商之前缓和双方的紧张局势。紧密的经济联系通常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石,但美中贸易关系却起伏不定,还添加了很多政治因素。
    美国实施配额管理的目的是将这部分产品的年进口增幅限制在7.5%以下,受影响的产品只占整体贸易总额的一小部分。今年截至9月30日,这些进口商品的报关额仅为6.48亿美元,与总体贸易额相比微不足道。但是,纺织业对中国而言意义重大。纺织业是政府改革的试验田,为了在全球市场上具备相当的竞争力,中国的纺织业在过去十年间经历了痛苦的重组过程,上百万工人被裁退。
    熬过了这么多年的苦日子,纺织业在美国2005年全面取消配额的预期下开始全面复苏,但这项时间表目前被划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美国贸易界管理人士称,实施配额管理的商品种类比预期的要多,上周他们与美国官员会晤时提到的只是一两类商品,而正式公布的是三类。
    近几个月来,布什政府一直在批评中国政府采取不公平的贸易手段,从美国制造业手中夺取了大量就业机会,可能会导致今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升至1200亿美元。直到目前,中国政府并未调整美国提及的几项政策,包括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以及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美国称这些做法与中国政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不符。
    然而,美国的做法已经使中国总理温家宝和其他政府官员感到了压力。在中国政府眼中,与美国的贸易联系以及美国的投资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而美国政府的良好意愿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支持力量。但与此同时,温家宝也面临著很多来自国内的压力,一方面是那些受到最新贸易限制条例打击的企业,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和很多官员也对中国能否从WTO全球贸易规则中受益感到怀疑。美国新颁布的贸易限制条例将迫使一些相关的中国公司重新调整业务扩张计划,甚至可能导致裁员。
    中国产业团体呼吁进行报复。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将美国的配额措施称之为“贸易战”。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表示,希望获知新配额制度的更多详情,以便制定下一步策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则表示,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中国保留向世界贸易组织及有关机构申诉、维护国家利益的权利。商务部发言人崇泉在商务部网站上公布的声明中表示,中国对此深表遗憾,并坚决反对。
(完)

(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3年第85期(总第425期)          2003年11月25日(星期二)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  jjstsg@economic.cass.net.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