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期待中国投资潮

2003-10-21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
                              《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联合课题组编

                          2003年第75期(总第415期  )  2003年10月21日(星期二)

                                        经济学家观点

    欧洲期待中国投资潮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林跃勤

    编者按: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现实问题,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近年来已经呈现高速增长势头,并已经从一开始主要投资于矿产一类资源行业转向更多领域,投资地域也从亚非等落后地区向欧美等发达地区扩展。因此,如何引导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已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如何把握国际投资的方向,了解投资目的地的投资环境,掌握所投资行业的国际发展趋势,是企业必须首先要做的功课,也是今后经济研究中的前沿课题。

    近20多年来,国际直接投资风起云涌,其增长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如自80年代以来的20余年间,国际直接投资增长了10倍,而世界经济总量增长不到1倍,跨国投资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火车头。从上个世纪末中国开始设立境外企业到2003年8月底,经外经贸部批准设立的境外投资企业(非金融类机构)达到7274家,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方协议投资额达到101.4亿美元。而同期,我国吸引外资规模(协议)已经接近9000亿美元。按照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规律,输出FDI  与引进FDI之间应该有一个适当的比例,按照这一比例,发达国家平均为166:10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8:100,而我国只有1.1:100。可见,我国对投资水平十分滞后。
进入21世纪,我国终于实现了对境外投资由限制到许可、进而到支持的质的转变。2000年,中国政府正式把“走出去”确定为新的开放战略,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走出去”与“引进来”是完整的对外开放政策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犹如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中国政府制定的扩大对外投资计划的短期目标是在2005年底以前把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提升至10:1;中长期目标则是在2015年之前分别培育出50家大型跨国公司、500家中型公司和5000家小型跨国公司,力争50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顺利加入世贸组织、宏观经济形势向好、中国企业不断壮大等一系列有利条件将推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对外投资的新高潮正在到来,而欧洲是最具投资潜力的地区之一。

    走向欧洲:机遇与风险并存

    欧洲是拥有50多个国家、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的地区,一个拥有巨大消费能力的市场,是中国商品和服务进出口最重要的地区之一。2001年中欧进出口总额为976亿美元,其中进口492亿美元,进口484亿美元,居亚洲之后的第二位。2003年中欧贸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但是,一些欧洲国家、特别是欧盟对中国商品采取比较严厉的准入限制和技术性壁垒,频频发起反倾销和特别保障措施,还对中国进行高技术输出限制,使我国商品扩大对欧洲出口和获得欧洲先进技术面临严重困难。因此,通过扩大对欧洲的直接投资,在欧洲建立加工生产企业、营销网络、研发基地等,将有利于绕开障碍,带动产品和原材料出口及掌握技术专利与品牌。欧洲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过程中,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其中,蕴藏着极大的投资机会。
    欧洲国家政府和企业也十分欢迎中国去投资,近年开始积极吸引中国企业到欧洲的投资活动,如英国政府在贸工部下设英国投资局,鼓励和协助外国公司在英国投资开业,对投资优惠申请随时提供免费咨询。为促进中国企业对英投资,该局2002年在中国上海举办了赴“英国投资先锋展”,2003年上半年英国政府还专门邀请了数十家中国电信、IT行业的企业家代表到英国考察投资环境并希望他们落户英国,同时,英国威尔士发展局还在北京正式建立了第一个办事处。瑞典投资促进署也于2002年底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办事处。芬兰国家技术开发中心2003年夏在中国开办了办事处以满足中芬日益增长的技术研发合作需要。2003年2月中旬比利时瓦隆州政府到上海开展招商活动,比利时外国投资服务局与上海对外投资促进中心联合举办了投资说明会。比利时“中国欧洲管理中心”总裁  MOREL先生认为,中国境外投资潜力无限,中国走出去战略必将获得巨大成功,比利时及欧洲企业欢迎中国企业来投资。
    中国企业走向欧洲已经起步。到2001年6月底止,中国在欧洲投资企业数量达到1102家,占中国境外投资企业总数的17.11%,中方协议投资额4.36亿美元,占5.6%,主要集中在英国和德国。近两年,对欧洲投资速度加快,如仅在英国投资开业的大陆公司已经由2000年的50家增加到2003年上半年的150多家,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第二大对英投资国,投资领域也由进出口贸易、货运、食品餐饮、代表机构、金融、保险、媒介/出版等为主向服装纺织、石油/化工、信息/通信、医药、电子/机械等领域发展。包括联想、中国科瑞集团等在内的高科技投资不断增加。目前,有6家大陆公司在英国上市。中国企业在德国也发起了“攻势”,如2002年10月,TCL集团收购了的国第七大电视机厂商施耐德公司;中国新疆民营企业德隆集团2003年6月23日与德国道尼尔飞机制造厂签订协议,购买支线客机D0728的研发项目,为2300名员工提供工作岗位。投资欧洲可考虑的优先领域是:
    建立营销网络。中国产品的差异性和质量不断提高,而且成本优势明显,表明中国商品对欧洲出口潜力巨大。但是,中国商品扩大对欧出口受到的各种阻碍较大,如果能在欧洲直接投资设立某些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如具有中国特色的名优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网络,则可以避开壁垒,扩大中国产品的进入。2003年上半年,中国最大的零售商上海联华集团为使中国各地特色产品直接进入欧洲市场而与布鲁塞尔市政府达成初步协议,准备在布鲁塞尔建立中国贸易中心,建立销售网络。  
    产品与技术研发。技术比较落后是中国企业的瓶颈,直接到国外设立技术研发型企业,利用当地先进技术、人才和设施,不失为缩短研发周期、少走弯路的捷径之一。仅2000-2001年中国政府就批准了20多家境外研发中心。欧洲企业人才众多、技术先进、设施完备、拥有许多著名品牌,正是中国企业所需要的,在欧洲投资建立合作研发中心是中欧最有合作潜力的领域。如果双方联手,发挥欧洲企业在信息、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优势及中国企业在生产制造方面具有的成本优势,在欧洲研发,在中国生产,则非常有利于开发和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研发的重点领域是软件开发、光电技术、通信、生物、环保、家电产品等。中国公司非常看好在技术研发方面开展与欧洲企业的合作,在欧洲直接设立研发机构可谓另辟蹊径,开设直通车。海尔、华为等均在欧洲建立了研发中心,中兴通信也成立了欧洲研究院。
    参与购并。跨国并购是目前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占90%以上。近年,中国公司也正在学习运用国际通用的资本运作方式参与国际投资,2001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额达12亿美元。欧洲每年都有许多中小企业破产重组,如德国2003年上半年就有1.92万家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申请破产,失去33万个岗位,同期,法国破产企业总数达到2.48万家。许多中小企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知名品牌、专业人才、技术专利和销售网络,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及时获得欧洲企业破产重组的信息,则中国企业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投资机会。同时,欧洲各种投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银行和中介企业等也能从中获得提供各种服务及参与投资合作的机会。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欧洲大陆开展并购投资活动。不乏通过购并获得成功的例子,如湖南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1月27日成功收购了全球非开挖机械行业的品牌企业—英国保路捷公司,成立中联保路捷(英国)公司,使国内的非开挖技术发展水平提前了20年以上,中联重科由此成为全球业内知名企业和2002年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企业”。2002年10月,中国TCL集团以820万欧元收购巴伐利亚州施耐德公司后生产高清晰度电视、等离子彩电和通过吸收当地技术人才研发出中国第一款彩信手机,除在中国热销外,还将通过施耐德公司网络销往欧洲和全世界。  
    建立战略联盟、开拓第三方市场。通过优势互补,建立战略联盟是当今国际企业间既竞争又合作、取长补短、获得双赢的惯常做法。中欧企业各具特色与优势,如果能建立战略联盟,则有利于在研制新产品、开拓全球市场方面提高竞争力。如海尔集团与的德国迈兹公司和荷兰菲利蒲公司建立了技术联盟。2002年1月中海油从西班牙Repsuo-ype公司手中以5.85亿美元的价格从其手中购买了其在印度尼西亚5大油田的部分股权,并将与Repsuo-ype公司一起开发这些油田。

    进军欧洲:跨越几道门槛?

    当然,中国企业和资本成功地走向欧洲,还要跨过几道门槛。
    市场门槛较高问题。欧洲国家不仅对中国商品的质量、卫生、技术标准要求高,而且,对不少产品设置了数量限制。欧洲是针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和诉讼最多的地区。所以,中国产品和企业进入欧洲市场不容易。在欧洲开办企业当地雇员工资、社会保障程度高,成本费用水平较高,中国、欧洲距离较远,往返费用也较高。所以,在欧洲开办企业要求有相当大的实力和有相当好的质量。
    信息缺乏问题。欧洲国家多,不仅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而且欧洲内部各国之间民族、宗教、语言、消费习惯与水准等诸多方面差异都比较大。中欧企业彼此隔阂较深,中国企业对各国的情况了解较少,欧洲企业对中国企业及其投资方向与经营方式了解也很少。
法律制度方面的差异。欧洲各国对雇员比例、员工社会福利保障措施的法律制度严,与国内法律相去甚远,中国企业需要有一个了解和习惯的过程。如一家中国陶瓷公司收购德国公司后,因解雇了被收购企业的员工而受到工会组织的抗议而无法正常运转。此外,中国外派人员签证居留、工作就业困难较多。
    企业制度与经营管理水土不服问题。中国企业不仅在资金、品牌、人才、管理水平、营销理念等方面与欧洲企业差距较大,国有企业在制度方面和管理方式方面与欧洲企业的差距就更大。要与欧洲伙伴合作经营,国有企业首先要解决自身体制问题,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内功,强身健体,以便与欧洲企业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真正融合到欧洲的土壤里去。
    欧盟扩大可能对中国企业的负面影响。2004年5月欧盟将实现新一轮扩张,除对简化我国企业在整个欧盟范围内的投资手续和中国在欧洲的投资企业产品与服务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方面有利外,要注意到欧盟的扩大会增加成员国相互间的经贸互补性与合作机会,对我国产品、服务和投资具有相当的减损、挤出效应,尤其是新加入的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与我国差距较小,对我产品的替代性较强,这对我国到欧洲设立产品生产线来说是不利的。此外,欧盟扩大后,对外部产品的反倾销和特别保障措施可能趋严。

    登陆欧洲:知己知彼方能成功

    虽然,在进军欧洲方面面临许多困难,但并不能阻止有远见、有魄力的中国企业前进的脚步。要取得投资欧洲的成功,应该:
    知己知彼,发挥优势。企业要想在外边站稳脚,首先正确认识自己,是否有可以为国外市场所接受的拿手好戏,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适当的人才;还要仔细研究要投资地区的市场、法律、伙伴等,避免盲目投资、要制定合理的开发战略。
    积极利用政府和中介机构的信息服务。为了减少海外投资盲目性,政府和贸易促进机构及各种商会等应该作好海外投资服务工作,如通过建立欧洲投资机会网站、出版资料、召开投资研讨会和组织中国企业到欧洲考察、参展和洽谈等方式向中国企业提供欧洲国家市场、贸易、劳务、合作信息及法律、税收、雇工、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信息,组织双方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帮助寻找合作伙伴并提供交通、办公、语言翻译等方面的协助,举办国际经营人才培训班等,企业要舍得花时间和费用去学习。1991年成立的比利时“中国欧洲管理中心”致力于推动中比、中欧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该中心组织了双边大量经贸代表团的互访和开展对中国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培训,到2003年9月份已经累计培训了中方各级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共600多人,为中国企业界更好地了解比利时和欧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到欧洲投资需要有相当的实力,而国内企业实力大的还比较少,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同类企业参股组成企业集团在海外设立企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形成松散型的战略联盟,一家企业走出去,代理其他企业的产品,可以节省费用、避免重复投资和过度竞争;此外,还可以在欧洲选择适合的地域合作建立中国投资企业园区,发挥示范、桥梁和聚集效应,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来投资。温州企业从1998年开始,分别在巴西、俄罗斯、荷兰等地开设了8个中国商城,吸引300多家民营企业进入,仅2002年就带动1.6亿美元商品出口,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推行经营本土化战略。本地化包括人员及工资福利制度与管理的本地化。在欧洲这样的法制社会开办企业,必须循规蹈矩,像会计、律师、营销及其他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当地化有利于充分利用熟悉当地背景的人力资源,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开展正常经营。海尔在美国的电冰箱厂和营销网络基本基本上是依赖于当地人才和网络,实践证明是开拓海外市场和进行境外经营成功的路径。
(完)
(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3年第75期(总第415期)                              2003年10月21日(星期二)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  jjstsg@economic.cass.net.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