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将矛头指向中国经济政策

2003-09-19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
                            《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联合课题组编

                        2003年第69期(总第409期)  2003年9月19日(星期五)

                                      经济热点

    美国将矛头指向中国经济政策
    据《香港商报》报道,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9月16日猛烈抨击中国经济政策,指责中国“排挤美国出口商、故意拖延对自由贸易的承诺以及低估人民币币值”等。他表示,在11月访问中国时将提出这些问题。外电指出,这是迄今为止布什政府内阁成员对中国经济政策作出的最为剌耳的批评。
    在布什政府宣称正同北京拉紧关系之际,美国7月份的贸易赤字比6月份增加13%,达到113亿美元。贸易赤字问题,正成为布什2004年连任竞选的一个政治障碍。
    埃文斯在底特律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指出,美国商务部过去6个月在全美20个城市举行了“圆桌会议”,美国制造业都纷纷指责中国的经济政策。埃文斯说,美国制造业抱怨中国关闭美国的出口市场,盗版猖獗,强迫那些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的美国公司转移技术,故意设置贸易障碍,而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对外关闭其金融市场。
    他警告说,美国不会永远等待中国去履行世贸组织的自由贸易承诺。根据2001年12月签署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中国同意允许公司而非银行机构设立金融公司,以帮助消费者贷款购买汽车。中国也许诺将为美国商品提供建立分销系统的市场准入方便。埃文斯说,“但我们不会空耗时间等待。我们将采取行动确保中国实施所答应的承诺。”
    他又提及汇率问题,他强调说,美国政府相信汇率的价值应该由自由市场来决定。埃文斯还宣布在商务部内设立一个新的“不公平贸易活动处理小组”,以解决令美国制造业不断丢失就业机会的贸易壁垒问题。
    对于埃文斯的指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在回应记者提问时说,中方希望能够在发展中解决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任何限制措施都不利于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也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孔泉说,现在中美经贸关系中,美方有一些逆差,但这种情况是近几年才出现的,首先与双方的统计方法不同有一定的关系;第二是美国政府对华技术出口方面有一些限制,这些限制的本身也不利于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
    另据美联社报道,前任美国高级贸易官员、曾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中美谈判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巴尔舍夫斯基9月17日表示,中国应更迅速地开放市场,以缓解因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不断膨胀而产生的紧张形势。巴尔舍夫斯基指出,中国在履行向外资开放商品和服务市场承诺方面的进展是不均衡的。巴尔舍夫斯基表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履行具体的贸易承诺方面做得相当不错,例如降低关税等。但在产品准入等一些需要政府官员判断能力的领域,相对就较为薄弱。她表示,如果中国政府不想在压力之下屈服从而取消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那么它就必须作出其他的让步。假使中国目前还不想取消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而从长远角度又希望同美国保持稳定的贸易关系,那就必须采取一些其他的行动。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欧元前途正在经历严峻考验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作为欧洲一体化最突出标志的欧元,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报道称,由欧元及欧元区的种种规定而造成的紧张势态日渐升级,已经演变成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全面纷争。欧元区的规定要求成员国将赤字保持在较低水平,这其实就意味着最大的一些成员国必须削减其优厚的社会保障及其他政府开支项目。欧元问世已接近5年,围绕着欧元条例的纠纷如影随形也已历5年,欧洲大陆内部几个世纪以来的裂痕正在逐步显现,并使人们对欧洲建立经济和政治统一体的决心产生疑虑。
    法国最近明确表示将首先考虑自身的利益,法国总理拉法兰还将欧元区为稳定欧元而对成员国做出的各种规定,称为不值一提的含糊的“会计等式”。欧洲央行曾警告说,除非法国和德国按照规定限制其财政赤字大幅上升,否则欧元的信誉就会受到损害。荷兰还威胁要起诉欧盟委员会,要求这个对各成员国赤字状况进行监督的机构能够要求大国履行它们自己制定的各项规定。
    瑞典日前举行了全民公决。虽然在表决最后一刻传来外交部长安娜·林德遇刺后重伤不治的消息,在人们心中激起一片同情,但全民公决最后仍然以压倒性的多数选票拒绝接纳欧元,要求保留瑞典克朗。林德是力主瑞典加入欧元区的代表人物。欧元被拒绝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担心瑞典为遵守财政赤字规定,将被迫削减其从婴儿到坟墓一应俱全的优厚社会福利。
    欧盟15国财政部长日前在意大利特雷萨举行会议,其间对欧元区最近的状况深表忧虑。荷兰央行行长魏霖克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法国和德国不遵守为稳定欧元而做出的规定,今后还有谁会相信欧洲的未来呢?
    内部纷争的影响远远波及到欧洲以外的地区。在美国经济增长带动下的世界经济复苏尚处于萌芽阶段,要想使复苏持续下去,世界急需其他强有力的经济增长引擎的出现。由于日本已经陷入了长期的衰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欧洲就成为仅次其后的期望。但欧元区的种种规定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欧洲经济的起飞。以要求成员国必须将赤字保持在低水平为例,这就使欧元区成员国失去了依靠大量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这样一种很常见的政策工具。
    最近一段时间,对恐怖主义和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增长的担忧,使欧元兑美元汇率持续走强。这提高了欧元区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从而打击了欧洲经济增长。经济学家普遍预计,欧元区经济2003年仅能增长0.5%;他们同时把美国2003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向上修正至3%以上。
    没有人认为这些国家会停止使用欧元。但目前的僵局有使欧元扩张出轨,或者至少是被推迟的危险。瑞典拒绝加入欧元区可能会使其邻国丹麦就此进行投票的计划被推迟。丹麦已经举行过一次表决,结果是拒绝欧元,至少在2006年之前丹麦可能都不会加入欧元区。今年6月,英国政府决定推迟就是否加入欧元区进行全民公决,有可能一直推迟到2006年,表明欧元在英国人眼中没有多少份量。
    最新的一次纷争发生在意大利北部小镇特雷萨。这次争论的中心就是1997年签署的所谓的《稳定和发展协议》(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协议的目的就是保持币值稳定和低利率水平。协议要求使用欧元的各国将其财政预算赤字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以下。德国曾担心历来大手大脚的国家,例如意大利等国的赤字会不断上升,引发遍及欧洲全境的通货膨胀,进而迫使欧洲央行加息。
    法国预算部部长兰博特透露,2006年之前法国的预算赤字都会停留在GDP的3%以上,意味着法国将连续四年打破这一规定。德国明年的预算赤字预计也会突破3%的上限,连续第三年违反规定。法国今年的预算赤字估计为GDP的4%,德国为3.8%。
    9月12日,在欧元区各国官员在特雷萨召开的会议上,欧盟经济事务专员索尔韦斯说,他已经要求法国将明年的财政预算赤字占GDP的百分比再削减0.5%。法国财政部长梅尔在会上表示,法国承诺遵守欧盟协议,但他拒绝透露明年财政预算的任何详情。索尔韦斯会后表示,对法国的答案并不放心。
    德国和法国都在欧盟内部进行游说,希望能启动一项条款,允许在“特殊”情况下突破赤字上限而不必缴纳罚款。罚款的最高限额可达GDP的0.5%,对法国而言约为78亿美元,对德国而言则超过了110亿美元。使德法两国在其他小国面前显得更为尴尬的是,正是他们首先倡议要实行严格的财政预算条例。而那些小国为了遵守这一标准,很多都已经削减了财政开支。
    法国表示,将在未来几天内公开预算的部分内容。欧盟委员会要求法国在10月初拿出证据表明已经对预算案进行了修正。
    过去,各成员国可以声援欧洲联盟而不必太担心会给国家事务带来不利影响。但在经济下滑期间这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这对波兰和匈牙利等计划在明年年初加入欧元区的国家来说,发出了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
    对那些尚未接纳欧元的欧盟成员国来说,欧元区经济的疲软表现也让他们感到为难。欧盟大体上是一个政治联合体。从理论上来说,欧盟内的非欧元区国家也应遵守财政开支方面的条例,但因为他们的做法不会对欧元区产生经济影响,所以基本上他们可以为所欲为。
    对瑞典这个传统上保持中立的国家来说,这个问题引发的争论就变得越发激烈。瑞典人担心接纳欧元会损害其优厚的社会福利,认为加入欧元区会意味着瑞典必须变得更具竞争力,并采取减税措施。他们担心这会使社会福利项目资金短缺。对于一个近200年来从未发生过战争的国家而言,加入欧元区有望带来的和平并不值得憧憬。何况,瑞典人更担心他们的文化会变得更加美国化。
    1994年就加入欧元区进行全民公决时,瑞典正在承受一次经济危机的阵痛,失业率超过15%。那时加入欧元区还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时过境迁,当前的瑞典经济开始好转,政府预算出现盈余,失业率远远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瑞典人因此疑问,德国和法国遇到了麻烦,难道我们就该为此付出代价吗?
                                                    (WSJ,2003.09.16)
    九一一后美国多边自由贸易立场已有改变  
    《华尔街日报》的华盛顿社长赛布9月16日在新加坡的一个午餐会上,讨论了九一一前后美国的政局与外交政策的变化,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他认为,九一一事件的发生改变了美国人对环球化的看法,加上美国人认为美国经济之所以陷入衰退、美国之所以失去300万个工作机会,是自由贸易所造成的后患,因此美国对多边自由贸易的立场已经有所改变。
    赛布表示,从他与民主党准总统候选人的接触,他得到的印象是:美国人对多边自由贸易有所保留。他指出,九一一事件之后,为了保护国家安全,美国人对经济环球化不再积极,原本支持保护主义的民主派人士,有渐渐从自由贸易主义抽离、回到支持保护主义的迹象,民主党的准总统候选人,更是公开威胁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
    自布什出任总统后,美国陷入比想象中严重的经济衰退,并失去了200万到300万个工作机会,民主派人士认为,这是自由贸易所造成的。他们认为,因为自由贸易的关系,工厂、后勤中心纷纷搬到中国、印度等地,影响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因此美国人相信自由贸易对他们没有好处。
    而世界贸易组织日前在墨西哥坎昆的会议失败,也说明了建立多边贸易制度的过程坎坷。尽管对多边自由贸易有所保留,赛布指出,美国对双边自由贸易还是很支持的,美国和新加坡日前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将成为美国与其他国家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关系的重要参考。
    另一方面,赛布也指出,九一一事件的发生,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起着巨大的影响。在九一一之前,布什对外交没有什么兴趣,被视为不干预主义者,九一一发生之后,布什成为了一个干预主义者。他表示,美国的朋友和敌人全部都撤换了,要跟布什当朋友,就得在国际反恐的课题上跟美国合作。所以,德国和法国不再是布什的朋友、墨西哥不再是朋友、印尼也不再是朋友。  
                                                          (联合早报,2003.09.17)
    WTO力量对比改变  全球一致更难达成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146个成员国的谈判破裂是因为根深蒂固的争议:哪些国家从这个协定中受益最大。这一结果所产生的问题是多边贸易谈判是否还能达成全球一致呢。欧盟贸易委员帕斯卡尔·拉米说:“我想我们不必闪烁其辞了,坎昆会谈失败了,这不仅对WTO是一个打击,而且是对所有人的失败。”
    谈判将回到WTO的日内瓦总部在更低的外交级别上进行,这样一来,成员国就基本上没有机会按议程在2005年年初之前达成一项多边贸易协议。时间表可能会进一步后延,也许要推迟到2006年,因为即将来临的美国国会以及总统大选将使这一进程停滞不前。
    华盛顿温和派智囊团国际经济协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高级研究员杰弗里·肖特说,“我对12月议程能否产生任何价值一点都不乐观。”他说,事实上,对多边谈判毫无进展的失望将促使美国和它关系好的盟友国家就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特别是和澳大利亚。一些人警告说,这样的一个趋势将有损WTO的核心使命,那就是建立包括所有成员的通用贸易准则体系。
    一些贸易专家认为,坎昆谈判让人们进一步看到多边谈判的过程太难掌控,以致毫无结果,特别是现在美国和欧盟面对新的重大阻力,那就是来自巴西、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组成的22国集团的出奇有效的对抗。美国前贸易代表和农业部长克莱顿·尤特表示,他能预见美国和欧盟将不动声色地建立一个20个工业发达国家组成的集团,在今后一、两年内率先在日内瓦举行一系列小型部长级会议,以求能在一些特定的贸易问题上找到共识,而不是达成一个全面的世界贸易协定。他说,坎昆谈判再次说明高规格的WTO会议不可行。这种高级别的贸易会谈还给反对自由贸易的示威人士提供了一个舞台。
        谈判自始至终围绕着富国能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削减他们庞大的农产品补贴。涉及投资规定和反垄断政策等一系列更为艰涩的谈判破裂成为导致整个谈判破裂的导火索,欧盟和日本希望推出这些政策规定,但谈判失败的大背景还是农产品补贴问题。发展中国家表示,富国的农产品补贴压低了世界农作物的价格,使这些国家的农民很难竞争。由于没有获得削减农产品补贴的保证,发展中国家拒绝就投资和反垄断规定进行全面谈判。当所有各方意识到分歧无法弥合时,他们就提前数小时结束了谈判,而按原计划这次会谈应该在周日晚些时候结束。在数百反贸易活动份子的欢呼声中,会议大厅里的贸易外交官们表示,谈判的破裂意味着各国现在不得不重新组合并决定如何将谈判进行下去。
    一些代表称,WTO内部力量平衡的变化导致了谈判僵局。就在两年前,美国和欧盟基本上能控制这个全球贸易组织的大小事宜。但现在发展中国家已变得越来越有组织,而且积极施加影响。日本贸易省的一位高级主管Hajime  Ito称,“和过去相比,发展中国家的角色已发生了变化,他们已能够达成过去所无法实现的协调一致的立场。”
    印度和出口大国巴西以及中国一道构成了一个由20多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联盟的核心,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和富国的农产品补贴抗争。最后形成的这个22国集团对美国和欧盟发话,在这个长期由世界发达工业国家主导的贸易组织里,他们形成了一股新兴而强大的力量。
    巴西外交部长Celso  Amorim在会谈后高兴地表示,看到22国集团紧密团结“并在农业问题上展示了一个统一的立场”,他感到很骄傲。但他预言“将重拾碎片......谈判过程将继续下去。”
    不过,欧盟和那些不愿妥协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对坎昆谈判的失败难辞其咎。欧盟坚持要求谈判各方在周日上午就拟议的国际投资规定和其他一些改善贸易的措施等所谓“新加坡议题”(Singapore  issues)的一些问题进行谈判。但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国强烈反对,他们表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同意就这些问题进行谈判。欧盟将新加坡议题作为削减农业补贴的前提条件。欧盟农业代表弗兰茨·菲施勒在离开会议厅时称,“对于世界贸易来说,这是悲哀的一天,没有理由在坎昆待下去了。”
    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佐利克抱着起草一份基本谅解的希望来到坎昆,他希望谅解备忘录能推动欧盟同意削减其庞大的农产品出口补贴。布什政府还希望能帮助美国的农业和工业产品更容易地进入外国市场。作为回报,美国愿意进一步开放自己的市场,和欧洲不同的是,美国愿意更多地削减农产品补贴。尽管经过了四天的紧张谈判,谈判专家最后根本没有回到华盛顿最关心的问题上来。在一份声明中,佐利克表达了对谈判破裂的苦涩之情,他指责谈判陷入僵局是因为那些更乐于发表演说而不是进行真正谈判的国家。他说,“很多国家只是把这当成免费发表演说的场合,现在他们必须面对毫无收获就打道回府的冷酷现实。”佐利克说,现在很难相信谈判能按时达成协议,他的这一说法更加凸现了许多国家共同的担忧,那就是多哈回合将还是在过去的全球贸易谈判的老路上折腾数年。
    为了让谈判继续,美国可能不得不同意更大程度上削减农业补贴,欧洲则更应如此。如果欧盟同意更多削减补贴,发展中国家就可能在涉及到富国利益的问题上变现得更加灵活。从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巴西、印度和菲律宾到其他几十个小一些的亚洲和非洲国家都希望美国和欧盟大幅削减农业补贴。但发展中国家自己不愿意作出艰难的让步。
    坎昆峰会是最后一次计划好旨在为明年年底的一份具体协议达成一个框架的会议。但美国正在比其他国家更积极地寻求一系列小型的两国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并承诺将在明年完成一些新的协定。Ito说,“其他富国将继续努力通过其他协议来实现自由贸易。”欧盟以及WTO对这种做法表示反对,他们表示这将使小国家在同诸如美国这样的贸易大国谈判时处于下风。墨西哥外交部长路易斯·德贝兹提出一份试图弥合富国和发展中国家分歧的草案稿,呼吁美国和欧盟适度地削减农产品补贴。但多数发展中国家表示,这份草稿还远远不够。
    棉花成为了一个焦点问题。四个西非国家的代表要求WTO在三年内终止所有的棉花补贴,并向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每年提供2.5亿美元,以让他们重新开始棉花种植。美国每年给棉花种植主的补贴是25亿美元,欧盟的棉花补贴是7亿美元,很多人称这促使棉花价格跌至了历史低点。
                                                    (WSJ,2003.09.16)

                                        国内与港台经济

    诺奖得主推许“中国模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9月17日在上海召开的福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可被视作“中国模式”,堪称很好的经济学教材。
    在福布斯论坛首场讨论会中,斯蒂格利茨为台下的企业总裁们上了一堂精彩的世界经济形势课。斯蒂格利茨认同福布斯所言,中国经济对世界而言作用日益重要,甚至可以作为一种“中国模式”的范例。恰成相反的是,他对美国近年的经济状况并不十分乐观。他说,目前美国经济正在走下坡路,许多公司为提高短期内的利润而采取裁员措施,但这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和整个经济环境的改善带来了不利因素。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的优势越来越大,许多美国企业都把制造基地转移到了中国。
    斯蒂格利茨,认为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巨大变化是一个很好的经济学教材。目前,中国经济生产率和人均GDP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的“过热”问题和通货膨胀现象,相反,中国经济还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不过,他也提醒人们,应随时注意经济运行状况,一旦有过热情况出现,只要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完全可以避免其不良影响。
    “中国制造”作为一个显著的经济现象,在福布斯论坛上被全球商界的总裁们广泛讨论。福布斯杂志国际版亚洲副主编范鲁贤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制造基地放到了中国。无疑,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商业成本使这些企业得益匪浅。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由中国工厂生产出的产品,其成本可能只是其它地区的几分之一。范鲁贤还注意到,中国劳动力有着广泛的流动性,他们在基础设施普遍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地释放出了自己的能量。
    香港利丰集团主席冯国经指出,内地制造业的变化表现在,一方面,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交货时间也正在大大缩短;以前订货要提前三个月,现在从下订单到交货仅需四五个星期。UPS国际总裁艾博尼认为,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机遇,无论是在中国采购商品还是设立工厂,都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中国的人才十分出色,这也使得众多在华外资企业乐于招募本地员工,进一步降低了设立工厂的成本。
    不过,在外资纷纷涌入中国市场设厂的同时,中国的海尔集团却反其道而行之,在美国设立了工厂。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中国企业并不缺乏制造业优势,但更重要的是创造世界知名的中国品牌,海尔在美设厂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美国市场的认可。外资企业在华设厂,使它们获得了和中国企业相同的制造业优势;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要走出国门,打出自己的品牌。  
                                                (香港商报,2003.09.18)
    泡沫经济隐忧牵制中国固定资产投资
    道琼斯报道,分析师表示,中国政府担心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以及可能出现房地产泡沫,这促使中国8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缓。尽管今年下半年迄今中国的资本支出增幅放缓,但分析师认为,并不能因此肯定中国政府决心阻止房地产以及工业投资的迅速增长,从而防止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出现过热的局面。大华银行(United  Overseas  Bank)经济学家Low  Ping  Yee表示,尽管增幅已经放缓,但投资增速仍相当迅猛。她说,投资增幅放缓令人感到鼓舞;但这一局面能否继续仍是个未知数。
    中国政府9月17日表示,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额较上年同期增长30.7%,达到人民币3611亿元,低于7月份投资高峰时35.3%的增幅。由于担心非典型肺炎(SARS)危机可能会影响就业及经济的增长速度,中国4月份决定加快对国有经济的投资。但是,SARS疫情在6月底得到控制后,当局的注意力又重新转向可能对中国持续增长战略构成威胁的行业。政府希望通过收缩银行信贷来抑制过热的项目建设;建设过热已经导致钢铁及水泥行业的投资增加。国有经济在这两个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提高了发放房地产贷款的要求,特别限制为高档房产开发项目提供贷款。该央行还将从9月21日开始将存款准备金率从6%调高至7%,以从银行体系回笼资金。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属针对总体经济的一般性货币政策,短期内难以解决经济过热的问题。2003年头8个月的中国工业投资较上年同期激增51.5%,达人民币7701亿元。
    Low表示,8月份的房地产投资增幅较7月份下降6.6个百分点,这可能初步表明政府在抑制高档房产开发项目的飞速增长上取得了成功。她说,(政策)效果可能初步显现,但房产项目开发并未大幅减少;许多房产投资项目似乎仍在进行,房产投资减缓尚须时日。如若过热的房地产发展势头得不到控制,这势必影响银行体系的改革进程。雷曼兄弟经济学家罗伯特·苏巴拉曼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货币供应以及银行贷款迅速增长,均给本已岌岌可危的国有银行体系造成巨大威胁。
    央行吸收大规模的外资导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银行体系过多的资金已促使银行加大放贷,从而助长了投资。苏巴拉曼说,银行资金、银行放贷以及投资额这3个变量增幅放缓的局面能否延续至关重要。他说,问题在于如果上述3个变量的增幅得不到控制,那么中国可能会遭遇又一轮不良贷款的冲击,进而导致中国的金融体系更加脆弱。
    中国四大国有商银正努力在2005年前将不良贷款的比例从20%以上降至15%,这是政府将国有商业银行改组为股份制银行计划的一部分。苏巴拉曼警告称,国有银行的风险评估机制薄弱,这可能会对中央银行收紧银根,进而抑制过度投资的努力造成障碍。他说,能够对信贷进行有效配置的银行体系是提高投资质量的保障;而健全金融机构职能是提高银行体系信贷配置效率的必由之路。
                                                    (DJ,2003.09.18)
        (以上信息均采自公开媒体报道,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3年第69期(总第409期)                                2003年9月19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jjstsg@economic.cass.net.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