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已从SARS影响中恢复

2003-08-22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
                            《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联合课题组编

                        2003年第61期(总第401期)  2003年8月22日(星期五)

                                        经济热点

    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已从SARS影响中恢复
    道琼斯报道分析指出,8月19日公布的三项7月份和1-7月份宏观经济指标说明,中国已从上半年非典型肺炎(SARS)的影响中基本恢复。中国7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出口额均出现良好上升,但SARS的滞后影响使1-7月份外商直接投资有所下降。
    但经济学家说,人们对CPI连续第7个月上升可能预示著经济过热的担忧有些过头。近来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加剧了这种担忧。中国7月份CPI上升0.5%,超出了0.3%的经济学家普遍预期以及6月份升幅。上半年CPI上升0.6%,2002年则下降1.0%。
    雷曼兄弟经济学家Robert  Subbaraman说,7月份CPI数据说明中国经济已从SARS中迅速恢复,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已开始渗透到物价当中。他说,货币供应量的状况需要加以监控,但他认为决策当局不需要采取激烈的措施以放缓经济。
    截至7月末,中国广义M2货币供应量较上年同期增长20.7%,6月底增幅为20.8%,高于央行制定的2003年全年增长18%的目标。Subbaraman说,尽管有迹象表明中国房地产业可能过热,但对中国政府来说,工业生产力过剩及库存积压状况是更为迫切的问题。荷兰银行(ABN  AMRO)亚洲首席经济学家Eddy  Wong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说,7月份CPI上升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它占整个消费者价格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警告称,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和钢铁汽车等行业的投资过度存在隐患。Wong说,的确有一些过热的迹象,但主要是在投资方面,而不是消费方面。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经济学家陶冬指出,由于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和投资过度,即使通货膨胀不严重,也可能存在经济过热的潜在危险。陶冬预计,2003年下半年,中国通货膨胀率仍将维持在0.5%至1.0%的良性区间内。
    1-7月份实际利用外资和合同利用外资均有所放缓,这可归咎于今年上半年中国爆发SARS疫情。2003年1-7月份实际利用外资较上年同期增长26.63%,较1-6月份增幅下降了7.7个百分点。合同利用外资较上年同期增长33.96%,较1-6月份增幅下降了6.29个百分点。这与1-3月份的数字形成鲜明对照,1-3月份合同利用外资较上年同期增长59.59%,而在这之后的4月20日,中国政府公布了真实的SARS疫情。
    1-7月份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表明,预期中由于前期需求积压可能出现外商投资猛增的现象尚未出现。Subbaraman说,但全球经济状况好转可能将促使中国在未来数月的外商直接投资出现反弹。他说,一个好现象就是日本、美国以及亚洲其他地区的经济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而这些地区的经济复苏后,外国公司将会更乐于向中国扩展业务。
    尽管国家统计局的一位高级官员上个月警告称,SARS对出口订单的滞后影响可能在下半年度有所显现,但7月份的贸易数字显示,这种影响尚未显现。全球需求增多推动中国7月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增长30.6%  ,尽管略低于6月份的32.6%,但仍超出了经济学家的普遍预期。7月份进口额较上年同期增长35.3%,从而使7月份中国贸易顺差缩小至16亿美元。
                                                    (DJ,2003.08.13)


                                        国际经济

    国际金融协会抨击新巴塞尔协议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代表全球330多家金融机构的国际金融协会(IIF)8月19日严厉抨击新巴塞尔规则中有关银行最低资本金要求的条款。
    国际金融协会表示,这些建议可能强化银行在经济景气时放贷、却在经济低迷时收紧银根的倾向,从而恶化经济循环。它还认为该计划太过复杂,没有提供足够的动力,以鼓励金融机构去遵循。而且,这些建议中有些条款还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的提议不一致。
    国际金融协会拥有众多会员,主席为德国德意志银行首席执行官约瑟夫·艾克曼(Josef  Ackermann),法国兴业银行总裁达尼埃尔·布通(Daniel  Bouton)领导着国际金融协会的资本监管指导委员会。
    新的巴塞尔规则旨在更好地使银行资本金基础与银行所承受的风险相一致,以在世界各地创建更稳定更有效的银行系统。但国际金融协会表示,新的协议框架将“限制银行管理经济周期效应时使用的重要工具”。结果可能造成银行某些业务所必需持有的资本金数量可能偏多,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导致银行资本从其它有效用途上转移。”国际金融协会表示,银行在将业务多元化后,风险已经降低,但新规则未能考虑到这一点。此外国际金融协会还抱怨,按巴塞尔协定的要求建立新的强制执行系统成本太高。它说,新规则提出的建议“太过细化”。协会补充说,这可能是破坏性的,因为规定高度细化的机制会存在漏洞,可能被银行加以利用。“细节可为监管机构的仲裁提供更多机会,但同时强加给银行一些不必要的、无效的成本,”协会表示。
    协会批评巴塞尔委员会说,在鼓励银行采用新规则方面,它未能提供足够的激励举措。新规则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自身对它们活动的风险做出的评估。“尽管风险管理方法得到了加强,尽管也有市场证据,但在一些资产组合上,监管机构所规定的银行资本准备金(regulatory  capital  charges)还是有可能大大增加,”协会表示。这与巴塞尔委员会所陈述的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国际金融协会批评说,“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之间明显缺乏协调”,特别是两组织在放贷的处理上。
                                                      (英国金融时报,2003.08.20)
    美国2003年预算赤字已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财政部8月18日宣布,随着本会计年度愈近尾声,美国政府预算赤字于7月创下纪录水准,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
    财政部在月度预算声明中表示,本会计年度将在8月和9月之后结束,而今年迄今政府预算赤字增加至3239.8亿美元。7月单月预算赤字为542.4亿,接近预期,且高于2002年7月的291.6亿。此前年度预算赤字纪录高点为1992年的2900亿美元。预期2003年预算赤字将轻易超过该水准,达4000亿之上。不过,创新纪录的7月赤字数据,却提高了2003年预算赤字可能大大低于政府7月发布的最新预估值的可能性。8月稍早,国会预算办公室表示,预计2003年预算赤字将达4010亿美元左右,较美国白宫预算管理局所作预期约少540亿。
    国会预算办公室称,其预估值与白宫预算管理局相差甚远,因为预计未来数月政府军事开支将减少约180亿美元。7月美国财政收入总计达1235.9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1344.1亿。政府支出则自1635.7亿升至1778.3亿。本会计年度迄今,占财政收入比例最大的个人所得税收已下降6.9%。同时,国防开支增长15.9%,而社会福利支出亦成长4.1%。
                                                      (Reuters,2003.08.20)
    法国经济第二季度出现萎缩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法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大幅下降。按照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所(INSEE)公布的数据,法国国民生产总值在第二季度下滑0.3%。同时,该研究所还下调了第一季度的增长数字,由原来的0.3%调整为0.2%。经济学家们表示,法国经济增长下降给人们对欧元区复苏所寄予的希望投上了阴影,可能强化了今年再次减息的理由。
    近来,人们期望美国经济回升将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从而把12国组成的欧元区经济拉出泥潭,这导致股票市场强劲上扬。经济前瞻调查指数如德国ZEW指数上周强劲上升,Ifo商业景气指数预示商业信心回弹,到年底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疲弱的法国数据显示欧盟地区经济乏力,加上德国、意大利和荷兰经济处于衰退,有可能导致预测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向下修正,显示欧元区经济第二季度出现停滞。根据路透社消息,欧盟统计署(Eurostat)现在可能将欧元区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由零调整为负0.1%。
    对经济增长的任何修正,将可能促使欧洲央行ECB向下调整2003年经济增长0.7%的预测。预测下调可能成为进一步减息的催化剂,以刺激处于复苏早期的欧元区经济。目前看来,法国政府在2003年实现1.3%增长率的目标,更加不现实了。法国财政部长则贬低第二季度数据的意义,认为该数据不具有代表性。他说:“由于伊拉克战争的影响,法国几个贸易伙伴都陷入经济衰退这种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使第二季度成为一种例外。第二季度数据不能显示任何发展的趋势。”
                                                    (英国金融时报,2003.08.21)
    韩国二季度GDP增长大幅放缓    步入“技术性经济衰退”阶段
    韩国央行8月22日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显示,由于消费和企业投资愈加疲软,韩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较第一季度大幅放缓,这证实了韩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韩国央行宣布,韩国2003年4至6月份GDP较上年同期增长1.9%,但低于第一季度3.7%的增幅。经过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第二季度GDP较第一季度下降0.7%,第一季度下滑0.4%。GDP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意味着出现技术性衰退。韩国GDP  2003年上半年增长2.7%,2002年同期的增幅为6.4%。韩国央行表示,私人消费和资本支出均出现下降,而建筑业投资和出口增长第二季度均有所放缓。
    汉城摩根大通银行一位经济学家表示,“消费支出与企业投资减缓拖累经济陷入技术性经济衰退。”所谓技术性经济衰退是指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季对季衰退,至于全面性的经济衰退是指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年对年衰退。
    在国内支出意愿欠佳同时,亚洲爆发SARS疫情重创该区采购与观光旅游事业,进一步损及乐喜金星电子与大韩航空等公司营收,韩国证交所公布报告指出,韩国企业第二季度获利较上年同季衰退逾三分之一。南韩第二大电子制造商——乐喜金星电子7月份公布第二季度获利衰退近四分之一,韩国最大航空运输——大韩航空最近也公布盈余锐减81%。盈余衰退,加上汽车、运输、银行与化学等各产业罢工频传,严重损及企业信心,影响所及,企业征才意愿低落,韩国6月失业率创下近二年来新高,迄今仍居高不下。  
                                                      (综合消息)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东北将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大公报》报道,有越来越多的东北各省市官员、学者、专家和民众,期待东北重新振兴与重新辉煌,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环渤海地区之后,中国经济的第四个增长极,并开创一个“新东北时代”。
    从理论上分析,人们的这个梦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为这里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发展工农业的条件很好。而且拥有四大优势:自然资源丰富、固定资产雄厚、交通运输发达、科技力量强大,是中国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区域。目前,东北地区的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电站成套设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冶金设备占四分之一,机车车辆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重型机床占三分之一。正如硬币有正反面一样,这些优势成就了东北过去的辉煌,同时也积累了更深层次的发展矛盾,造就了人们不思进取的懒惰心理和习惯。问题积累到今,已经充分显现出来。
    吉林省副省长王儒林在今年4月于长春召开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座谈会上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较集中地显现出来。从吉林省情况看,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国有经济比重过高,缺乏发展活力;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工业比重大;装备水平落后,整体竞争能力下降;下岗失业问题突出,社会保障能力严重不足;资源枯竭型产业矛盾突出,发展接续产业非常急迫;市场化程度低,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而这些恰恰是东北地区的通病,黑龙江与辽宁两个省也同时存在。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为东北能不能振兴的关键所在。不过,头痛不能光医头,脚疼不能光看脚。其实,东北能否振兴,首先要改制。这个信号的重要输出源头来自于今年已经到东北考察了三次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他说,“要努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消除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结构调整、技改、重组都应主要依靠市场来决定。政府主要是制定规划和政策,营造投资、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对此,有观察家评论认为,总理的讲话主旨明确,振兴东北必须体制与机制创新在先。东北要振兴,取决于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改制培育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市场生态和体制环境来。而那种一心想依靠中央政府拨钱、给政策、建项目来带动东北振兴的想法已经没有市场了。
    温家宝在8月初的长春讲话中强调,“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也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讲求效益”,“坚持少上新项目、少铺新摊子,在改组、改造现有企业上下大功夫”。因此,期待东北振兴,能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总理和人们最愿意看到的是,东北也培育出了和其它三个经济区域一样拥有的良好市场生态与体制环境。一改体制的落后,市场经济观念、形态的不发育和发育不良。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能和力量,树立全民创业的观念,清除一切歧视性政策的限制,放宽投资领域,整治、改善经济环境。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管是不是能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东北都需要发展,需要振兴,需要用新的思路、新的体制、新的机制、新的方式走出自己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大公报,2003.08.08)
    台湾学者认为大陆经济遭遇巨大挑战
    据中央社报道,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陈添枝在泰国第九次亚速是隆名人讲座中说,中国大陆在经过20多年经济改革开放后,如今经济上正在面临巨大挑战,例如人民币的升值与经济泡沫化间冲突,还要克服人口老年化后加速工业化来减轻社会负担等问题。
    陈添枝在其“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前景”的发言中指出,大陆正在遭遇“如何吸纳农村剩余人口,同时避免生产过剩”、“如何改造国营企业,而不发生严重失业问题”、“如何缩短城乡差距,而又能维持企业竞争力”、“如何依赖持续出口扩张到达经济成长目标,而不能造成贸易条件恶化”、“如何解决呆帐问题,而又能使企业筹资无虞”、“如何避免人民币升值,而又不引发泡沫经济危机”等挑战。
    他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隐忧目前正在呈现,2000年至2001年间中国就业增长率只有1.1%而已,只能容纳新进劳动市场的人口,无法解决降低失业率问题。加上人口的老化加速,必须在2020年前完成新工业化国家的标准,才能避免增加社会负担。他提醒说,人口的老化将造成储蓄率降低,无法支持快速的资本累积。何况,资本快速累积下造成产能过剩,企业获利不佳,国营企业改革更加困难。
    陈添枝认为,中国当前经济已经陷入瓶颈,资源分配效率欠佳,农业部门雇用50%的人口,生产却占GDP比率不到15%。国营企业占国民经济比例甚高,但是效率不佳。银行体系呆帐拖累,无法发挥正常的金融中介功能,导致资本市场仍处在幼稚阶级。企业产能过剩,但贸易仍维持高度顺差,主要是人民币低估。他指出,只要人民币升值,贸易现况将改观,目前低估人民币,其实就是补贴出口部门。
                                                      (中央社,2003.08.21)
    负资产和失业率双双危及香港经济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目前,香港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危机和房地产困境。
    香港日益恶化的失业问题本身已够糟糕,但它还只是整个香港经济恶性循环的一部分而已。问题的另一方面,是香港曾经极度繁荣的房地产市场如今也陷入了困境。随着房产价格一路下滑,负资产人群数量急剧攀升,这些人的按揭贷款金额已超过了他们房产的实际价值。
    与此同时,企业破产数量激增,带动失业率也持续攀升。截至到7月的三个月内,失业率已达创纪录的8.7%。对香港银行界而言,负资产问题已成为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潜在源头。由于经济增长疲软,公寓供应过度,香港房地产价格自1997年达到高峰之后,目前已下跌了70%。香港现在的问题,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房地产市场崩溃时的情景如出一辙。当时英国的房价跌掉了约40%,然后用了10年时间才恢复到原先的水平。
    今年上半年,香港的房地产价格下跌了10%,沦为负资产的住宅按揭贷款数量也从3月末的8.3万升至6月末的10.6万。银行分析师预计,香港25%到30%的住宅按揭贷款已成为负资产,而住房贷款平均约占当地银行贷款总额的40%。
    问题已非常令人担忧,以至于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最近向银行发出呼吁,要求银行要以同情心对待还贷有困难的贷款人。香港金管局是香港的银行监管机构。在金管局网站的每周专栏文章中,任志刚指出了负资产问题中一个不大为人关注的方面:银行将无力还贷者的房产收回后重新投放市场,使市场上供大于求的问题更加严重。
    有近4000套房产在过去的12个月里被银行收回,这大约相当于香港二级市场住房销量的15%。这些公寓以折价出售,使整个房产市场更加低迷,并迫使银行增加坏账准备金。
    任志刚指出,债务人需要“一些喘息空间,以渡过经济难关,然后才能进一步修复家庭损益平衡表”,直到经济复苏。
    分析师表示,尽管有一些银行以更低的利息为债务人提供再融资,且金额最高可达房产基本价值的140%,但目前银行提供该服务时基本上采用个案处理方式。不过,住房按揭违约率仍然只有1%多一点,远远低于平均约12%的信用卡注销率,低得令人吃惊。这中间的一个原因是,大多数1997年后买房的业主是用来自住的,他们愿意等待更好的时机。“买房决定一般经过周密计划,不像信用卡消费,比较冲动,”巴黎百富勤(BNP  Paribas  Peregrine)的银行业分析师Patrick  Ho说。
    对整个行业来说,何去何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房产价格今后怎样变化。若经济保持稳定,多数贷款人还可以忍受房价再往下跌10%。但如果失业继续增加,同时市场再跌20%至30%,可能会有更多人主动选择破产,从而使香港银行业陷入险境。“银行业会面临巨大风险,”一名分析师说。“很多人可能会轻易放弃手中的负资产。”
                                                  (英国金融时报,2003.08.20)



        (以上信息均采自媒体报道,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3年第61期(总第401期)                                2003年8月22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jjstsg@economic.cass.net.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