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A:源起、意义及影响

2003-07-08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
                              《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联合课题组编

                        2003年第48期(总第388期)  2003年7月8日(星期二)

                                      经济热点透视

    CEPA:源起、意义及影响

    2003年6月29日,  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此前为“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在温家宝总理的见证下在香港礼宾府签署,它的签署,为内地与香港共同繁荣与进步开创了更多的机会。

    CEPA的源起

    CEPA类似于当今世界流行的自由贸易区,从其涉及的范围看,甚至比自由贸易区还要广泛。CEPA最初从何而来?对此报章有多种说法,尽管版本有所出入,有一点事实却是公认的:2001年11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赴京述职期间,正式向中央领导人提出两地建立“类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得到支持。
    当时的大背景是:经历亚洲金融风暴冲击的香港经济,在2000年强势反弹后,又因世界经济大气候不好陷入低谷。而2001年又是中国“入世”年,港商对此既憧憬,又担心失去以前驰骋内地及香港的中介优势。在香港商界、学者、专业人士的呼吁下,特区政府形成了“类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藉上述机会向中央提出。
    中新社报道,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董建华提出类自由贸易区的想法时,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总理朱镕基当即表示支持。
    2002年初,在中央领导人的指示下,两地开始了长达一年半的磋商。鉴于自由贸易区多为国与国之间的互惠安排,因此香港与内地在“一国两制”下的这种商谈,规范叫作“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磋商。CEPA之名由此而来。
    CEPA仿似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领域广、部门多,既要考虑香港的最大利益,又要符合世贸规则,并顾及对内地可能造成的冲击和第三国或地区的反应等。所以,双方前前后后举行了三次高层会议、十多次高官会议,磋商耗时较长,有时进展缓慢,不足为奇。
    整个磋商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点,或者说是高潮。其一是2002年11月13日,面对香港部分人士的疑虑,时任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中共“十六大”记者会上表示,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磋商进展顺利,商讨并没有遇到任何障碍,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估计整个商讨2003年会有结果。据港报报导,这是中央首次就CEPA订出大致时间表。2002年12月,董建华再度赴京述职。在与江泽民、朱镕基等中央领导会面后,董建华向记者宣布,CEPA在2003年6月底将有具体事项落实。时间进一步明确。
    另一个关键点是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突如其来,无论香港还是内地,抗炎工作压倒一切。香港很多商界人士认为,CEPA的磋商很可能会中断,原定签署的日期也不得不押后。实际不然,中央新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鉴于香港的灾情,毅然作出了加快磋商步伐的决定。
    6月16日,香港特首董建华在正式宣布CEPA月底签署的消息时这样说:“在国家主席胡锦涛、总理温家宝及副总理吴仪的关心下,香港与内地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磋商,已取得重大的实质性进展,双方已经极接近一致意见,并商定于6月30日在香港举行签署仪式。”
    6月29日,CEPA提前一日在香港礼宾府正式签署。作为推动者之一,上任甫百日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CEPA的中文名称,在签署时最终确定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此前为“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CEPA的经济背景

    国务院港澳办港澳经济专家卢受采认为,CEPA对香港和内地是“两利”的。“安排”对香港克服目前暂时困难,尽快实现经济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以来,由于美日经济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其它一些原因,香港经济出现了暂时困难。其突出表现就是对外贸易疲软。2000年与2001年、2002年相比,商品贸易额由32307亿港元减少到30492亿港元和31,799亿港元,分别降低5.4%和1.6%。而其中港产品出口额更由1810亿港元减少到1535亿港元和1309亿港元,分别降低15.2%和27.7%。
    服务贸易额虽然没有明显减少,但由于内部需求降低,使总值占本地生产总值84%的服务业也处于疲软状态。外贸、服务和制造业都不景气,导致失业率提高,经济增长率降低。
    “安排”签署后,逐步实行商品贸易零关税、服务贸易降低门槛,贸易投资便利化,必将促进两地之间的贸易额迅速增加,诸多领域的合作更加紧密,对香港克服目前的暂时困难,尽快实现经济复苏具有决定性的促进作用。
    香港的土地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但地处珠江流域的出海要冲和太平洋西岸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并且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外向型”使香港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举世公认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和资讯中心之一;但也造成香港经济的敏感性强,波动性大,多次受到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卢受采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背靠祖国内地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遭受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候,香港依靠两地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可以保持港产品的一定的生产和出口水平,努力扩大服务贸易,减少以至消除危机的影响。而在危机过去以后,香港同样可以依靠两地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利用内地丰富的资源,降低原材料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向国际市场谋求发展。这对香港实现21世纪的长远发展目标,使香港成为亚洲首要的国际大都会和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CEPA的性质分析

    CEPA在性质上是“类似自由贸易区”的一种机制。6月20日启动的关于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磋商,有关方面说明也是“类似自由贸易区”的机制。
    程毕凡在《香港商报》上分析指出,香港与内地建立紧密的经贸关系,这一新的经贸合作机制作面临一个问题:CEPA究竟是WTO框架外的一种机制,还是WTO框架内的一种机制?
    如果CEPA纯粹是中国国内经济事务,那自然是WTO框架外的东西。这在中国大陆尚未加入WTO之前,当然是行得通的。但在中国大陆加入WTO之后,大陆如果对香港(还有澳门)的商品与服务、贸易提供特殊优惠而不将这种优惠给予WTO其它成员,这就会涉及违反WTO的最根本原则,即不歧视原则问题。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观念需要澄清,即WTO的成员并不是以主权国家为单位,而是以独立关税区为单位,故而其成员叫做“缔约方”(Contracting  Parties)而不是缔约国(Contracting  Countries)。香港和澳门都是正式的缔约方。按照WTO的规定,某缔约方给予另一缔约方某种优惠待遇,它就必须将这种优惠待遇也给予所有缔约方。
    如果CEPA是WTO框架内的机制,那么按照WTO继承下来的GATT第24条的规定,缔约方之间可以组成关税同盟、自由贸易或达成双向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的过渡性协议,这些机制内的成员彼此之间可以相互提供排他性的关税和其它优惠待遇。与此相关联,需要弄清楚的是,CEPA既然是“类似自由贸易区”,那么,其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不是自由贸易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原本是香港方面所希望的),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将这一点明白无误地加以宣布?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先生最近解释CEPA与自由贸易区的区别时,曾提到建成CEPA只需几年时间,而建成自由贸易区则一般需要10年。从现有各类自由贸易区的规划与实施情况来看,确是如此。上述GATT第24条就自由贸易区问题确曾提到10年这一期限,但它并不是规定自由贸易区需经至少10年方可建成。相反,它是指自由贸易区一般应在10年内建成,如果超过这时限,组成这一自由贸易区的各缔约方必须向WTO作出解释。鉴于内地和香港之间经贸联系已相当密切,两地的CEPA如果作为向自由贸易区的过渡机制,其进程应当是比较快的,肯定用不了10年。
    GATT前总干事隆恩(O.Long)曾说过:“GATT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条约,要从法律角度进行探讨尤其困难”。GATT的确存在不少灰色地带。各缔约方常常利用这种灰色地带作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和利用某些“例外”条款的规定达到自己的目的。缔约方之间的确可以利用GATT条文所允许的“例外”,在不必建立自由贸易区或关税同盟的情况下,便可订立双边或多边排他性的优惠安排(当然也包括零关税)。内地与香港的CEPA是否可以找到适用的“例外”条款呢?笔者限于自己对GATT和WTO的了解程度,至今尚未找到现成的适用“例外”条款。GATT条文中,有关缔约方之间可订立排他性的优惠待遇的“例外”条款,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有关缔约方存在历史的特惠关税安排,它们在加入GATT或WTO之后,可继续保持此类特惠关税安排。
    ▲“祖父条款”(Grandfather  Clause)。一个缔约方在加入GATT或WTO时,有些国内法规不符合规定要求,但只要获得全体成员许可,该缔约方可继续实施这些国内法规。
    ▲按照“东京回合”的一项决定,可以给最不发达国家以特殊的待遇。
    ▲邻国之间的边界贸易。
        
    在《大公报》举办的“港澳与内地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座谈会上。一些学者对CEPA的性质也进行了探讨。
    饶美蛟认为,CEPA就是一种经济整合的模式。经济整合可分高层次和低层次,最高层次就是欧盟。香港与内地签订的是“CEPA”,而不是自由贸易区(FTA)。在  WTO里的经济整合,如澳洲与新西兰之间也是用“CEPA”,CEPA是两个经济体的经济自由化,不只关税减免,还包括非商品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等。多年来,我们都在探讨是不是能在中国人地区里,建立经济更紧密的关系,称为中华经济协作系统,但都以理论上的谈论为主,虽然两岸四地的经济已越来越密切,但没有从政府的层次去推动,今次则是由政府层次去推动。
    黄康显认为:为何用CEPA不用  FTA,我认为是CEPA更多互动空间,FTA通常是国与国之间,CEPA提供一个空间,将来台湾也可以加入。FTA主要在关税方面自由贸易,CEPA还包括经济上的活动,不只货物交易,还包括服务行业及经济活动等。这是一种经济邦联化,就如欧盟的模式,大家各自为政,但经济紧密合作,有政治上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赵令彬认为:CEPA就是打破两地经济交流的障碍,包括打破有形障碍,如零关税及服务业开放,更重要是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协议,这些是解除无形的障碍,因为这牵涉两地不同体制的协调。世界银行最近有一个东亚一体化报告,其实亦牵涉到贸易投资便利化(TIF),将来在七项之外,可再参考这份报告,加入知识产权保护、物流一体化、环境及劳工最低保护要求等方面。另外,从一国两制而言,两制之间的交易成本是很高的,但  CEPA有助减低两制的交易成本,减低两制对经济交流的不利影响,以及减少两制之间的磨擦,所以,这是两制一个新领域的实践。长远而言,CEPA更发挥地域上广化的作用,将香港与将来的东亚自由贸易区或合作组织相连,CEPA是一条信道,同时,CEPA亦发挥产业深化的作用,促进香港与两地的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融合再造香港

    2003年7月7日的《大公报》刊登了多位经济学家在“港澳与内地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座谈会的发言,他们就CEPA对香港经济的影响做了详尽的分析。

    CEPA短期对香港有什么影响,香港应怎样利用  CEPA来恢复经济,帮助自己走出经济困境?
    赵令彬:我认为短期而言,CEPA的影响不会很大,因为制造业占本地  GDP不足10%,工业回流也不会很多,影响有限。
    谢国梁:CEPA允许广东省境内的居民个人赴港旅游,并在明年7月1日前全面实施。广东省居民有7000多万,我认为香港应好好利用这促进人流,吸引广东居民来港旅游或探亲,对本地消费市场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饶美蛟:CEPA的十三条里,没有提到移民资金来往,我估计是内地对资金的控制,以免形成缺口让资金外流。若香港放宽内地来港定居,不限于广东省,对香港房地产会有很大的刺激作用。整体来说,CEPA的短期作用不明显,长远而言,香港得益会远超内地。

    五至十年间,香港应利用  CEPA做什么事?
    饶美蛟:从商品自由化来说,内地给香港零关税,但港商或制造商,只有一部分内销,主要还是外销,内销比例不高,只占20%,所以,对香港的帮助,严格而言,不是很大。另一方面,香港产品在内地能否有竞争力,不只单靠零关税,关键在香港的企业,是否有竞争力,归根到底,香港本身亦要做很多事情,经济要如何重组,如何降低营商成本等。香港地价及工资仍是高企,香港这个福地,成为了自己的竞争对手。
    赵令彬:香港必须利用  CEPA推动经济结构转型,首先推动高增值、高科技产业发展,  CEPA可提供一个新的机缘。对于关税很高的产业,如精细化工、化妆品、电子含量产品,零关税可减低成本,关键在香港有没有配套设施,政府有没有资助,企业能否利用这机遇,因为低文件产品,可说是已没办法在港再立足,若发展高增值产业,自然能创造低增值劳工,因此,香港只能从高档着手,以高档做龙头。
    第二方面,是创造更多新的服务业机会,虽然会令服务业北移,但这是香港的新出路,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内地的领域更广阔,竞争对手较少,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香港应以其国际化及专业人才的优势,结合内地低成本及市场大的优势,发展为服务业的出口基地。因为全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的服务业都外移,香港可与内地的人才配合去做,其实这已起步了,很多大公司的后勤部门都已设在内地。我认为,这方面将来的发展潜力很大,甚至可超过目前珠江三角洲的加工出口基地。这些服务业还包括高层次的服务,如会计、设计等专业服务,香港可以担当中介的角色,发展成为服务业的营销中心,这是香港全新的出路。
    第三方面,是  CEPA可带动人流及资金流,更重要是人才流。很多服务业专才,可北上创业或工作,CEPA的特色是有一国的概念,香港的专业人才,如医生、精算师等,可利用“一国信道”,以香港公民的身份,到内地执业,使香港的人才可在两地之间重新分布。因此,除了制造业及服务业的营销中心外,人才交流的活跃,使香港亦可发展为人才交流中心。
    黄康显:我认为长远要做的,是应建立香港制造的品牌,凡“香港制造”的都代表质素,才是充分利用  CEPA。这方面可从高技术、高增值、高文件次的制造业入手,如钟表、首饰、时装业,关税比重高,免关税后,可抵销大部分高地价、高工资、高成本的问题,助长香港部分工业的回流,期望藉此吸引外商投资在香港产品上。另一方面,随着电影市场开放,香港电影商应在内地争取较宽松的待遇。同时,香港的专业人才可在内地执业,长远而言,不单香港的资历在内地被承认,内地的专业亦应在香港被承认。此外,内地的资金流入香港,香港应积极利用其国际地位,为内地资金找出路,作为融资交汇的中心,这不一定成为资金的缺口,而是为中国资金提供更多元化的出路。
    谢国梁:CEPA的意义,十分重要,它可能是推动香港产业转型的转折点。关键在于香港产品免关税,把两地物流的障碍打通了,香港作为制造业的投资平台,这优势会慢慢地突显出来。以高增值及高科技行业而言,内地有低成本及人才的优势,香港则有完善的市场制度,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优秀的金融服务、品质管理等方面,一些对知识产权保护、质量控制要求较高的产业,如医药或信息科技等,香港有其吸引力。因此,香港有条件发展某一类产业,然后打出香港制造的品牌。
    不过,香港仍需各方面的配合,包括基础建设,例如交通、过境设施等,香港亦需加强人才培训,特别是技术人员的培训。此外,就是环境的建设,香港要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吸引亚太区企业专业人才在港居住。

    未来十年香港政府应该怎么做?
    饶美蛟:十年规划离不开珠江三角洲,广东、深圳和香港要协调,特区政府现在开始有些改变,过去有所谓联席会议,但不是很活跃,很多问题谈不出结果。现在香港和珠三角已不能各自去发展了,需要统筹,建立一个互相协商的机制,要马上去做。
    赵令彬:CEPA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制造业零关税,基本上原产地问题解决之后就讲完了,以后执行就是了。二是服务业方面,十七个行业都大体落实了,将来可能有些补充、细节调整,属于技术性问题。未来十年有好大发展机会和扩展需要的是  TIF(贸易投资便利化),还有很多空间。CEPA提出七项合作,其实还有其它如产权保护、劳工待遇等许多内容可以加入。七项中其中一项中医药合作是很特别的,它不是体制的,而是产业的,为什么只提中医药?香港在  SARS疫苗、生化医药、信息科技、纳米科技方面做的也很好,怎么就不包括在合作范围内?这方面有很大的扩充空间。现在香港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产业发展规划。特别发展高新科技,很难小打小闹去做,必须由政府、企业家甚至民间,配合内地共同规划。这是十年规划首先要做的,香港本身的产业发展规划与内地的产业规划合作,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内地的优势。
    珠三角方面,香港绝对不可以单单盯住珠三角,而应面向全国;但从市场来讲,香港首先要注重珠三角。  CEPA令珠三角得益最大,制造业已经有基础,重点在服务行业方面。第一,香港服务业与珠三角服务业结合,服务于珠三角的港商与外资企业;第二,珠三角与香港合作,共同“北伐”,到其它省市,华中、华北、西北等服务业比较薄弱的地方,开辟全国性的服务业市场。第三,利用珠三角建立面向全球的服务业出口基地,伸延一些大企业的后勤服务。

    CEPA是两地经贸合作推动器催化剂

    据《大公报》报道,国家商务部副部长安民7月3日出席香港五大商会联合举办的午餐会时表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字,是两地经济全面合作的推动器和催化剂。他强调《紧贸安排》是两地双赢安排,虽会为内地带来竞争,但在竞争下将全面提高内地各行业的水平。安民指出,  CEPA为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条件和发展空间,是两地经济融合的新起点,为两地经济合作提供新的动力和空间。
    他在致辞和响应问题时都强调,CEPA是两地双赢的安排。他称,内地开放二十年,香港作为内地开放改革的窗口和桥梁作出了贡献,带来了巨大的好处。CEPA作为两地合作的一个平台和机制,肯定对内地带来竞争和冲击。他说,改革开放初期,内地亦有不少人担心开放带来的竞争力,但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竞争,但亦为内地各行业带来了显着的进步。安民表示:“我不敢把CEPA跟改革开放相比,但  CEPA确令经贸融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又提供了这样一个时机,这样一个平台。”他表示,如内地采购零关税的产品,进口的成本亦会因零关税下降。他表示,内地需作好准备迎接香港和澳门的竞争,结果将带起内地的经贸水平。他认为“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互动的,你有好处,我也有好处。”
    安民提出  CEPA对两地经贸带来的三项主要影响。
    一、CEPA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给予香港“早于世贸、优于东盟”的优惠,体现了“一国”的优势。内地与香港同时作为  WTO成员,根据  WTO的有关规则,建立具有自由贸易性质的安排,亦体现了保持两地各自的经济制度,通过CEPA实现优势互补则是“两制”的体现。已经达成的《安排》,始终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既体现了内地对香港经济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又兼顾到了两地经济发展的不同要求,是“一国两制”方针的生动体现。
    二、CEPA将进一步提高两地经贸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促进两地经济的融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两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将使双方共同受益。
    三、CEPA是一个开放性的协议。双方将通过不断扩大相互间的开放,增加和充实CEPA的内容。随着两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内地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内地会不断扩大对香港的开放,  CEPA将增加新的内容。

    随着CEPA在2004年1月1日落实,内地与香港将有一个扩大经贸合作的好机会,现在的关键是双方如何把政策用活用好,以产生最大效果。相信这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而几乎在内地与香港的CEPA签定的同时,内地与澳门的CEPA谈判也于6月20日在北京正式激活。从长远来看,内地与香港CEPA的签订是中国经济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大中华经济圈的起点。  
                                                                (责任编辑:王砚峰)
2003年第48期(总第388期)  2003年7月8日(星期二)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  jjstsg@economic.cass.net.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