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打击亚洲经济

2003-04-04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与海通证券有限公司
                              《经济走势跟踪与研究》联合课题组编

                        2003年第23期(总第363期)  2003年4月04日(星期五)

                                      经济热点

    SARS打击亚洲经济  
    据报道,因非典型性肺炎(SARS)流行,摩根士丹利等一些投资银行最近将亚洲除日本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由5.1%调降至4.5%。一些飞往亚洲的航空公司也纷纷采取措施应付危机。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指出,致命肺炎病毒流行是亚洲自1997/98年金融动荡以来所面临最严重的危机。该投资银行亚太区首席分析员谢国忠表示,“我们之所以将亚洲除日本外地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预估由5.1%调降至4.5%,是考虑了非典型性肺炎(SARS)持续一季度对经济的影响。”他在研究报告中指出,“若SARS持续两季度,则我们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预估调降将是翻一番。”他还表示,他的预测假定今年旅游业营业收入将下滑15%。
    摩根士丹利对各国和地区经济增长率修正后的预估值为:中国大陆由原来预估的7%,调降为6.5%,香港由原来预估的2.7%,调降为2.1%,台湾由原来预估的2.8%,调降为2.3%,将韩国由原来预估的4%,调降为3.5%,印尼由原来预估的3.2%,调降为3%,马来西亚由原来预估的4.1%,调降为3%,菲律宾由原来预估的3.4%,调降为3.1%,泰国由原来预估的4%,调降为3.5%。
    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将香港2003年GDP的增幅预期由3.0%下调至1.7%,以反映非典型肺炎的传播所带来的潜在影响。这家投资银行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对非典型肺炎的恐惧可能会减少去香港旅游的人数,并削弱本地需求。它估计,对这种疾病的恐慌每持续一个季度,所造成的影响将达到本地生产总值的0.7%左右。高盛说,他们假设这种恐慌在夏季度中期消退,同时支出模式将于今年第三季度恢复正常。
    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  &  Co.)则把对香港2003年本地生产总值增幅的预期从4.6%下调至4%。这家投资银行表示,预计今年下半年香港经济将出现萎缩。美林称,受SARS蔓延影响最大的是旅游业及航空业,SARS感染率越高,负面影响就越大。美林称,在亚太地区,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增长面临最大的风险,其次是中国大陆。尽管如此,与其他投资银行的预期相比,美林对香港的预期仍属看好之列,该行假定SARS的传播将在第二季度得以控制。美林称,随着SARS发作频率的下降,香港及新加坡的本地经济活动也会相应好转。美林表示,影响该行预期的关键因素是SARS在中国大陆的实际发病率,及其对大陆经济的影响。
    香港政府至今尚未修改对今年GDP增长3%的预期,但其他一些投资银行也已因SARS的流行而下调了对香港GDP增幅的预期,它们预计此病的流行将打击旅游业及本地需求。
    荷兰国际集团金融市场部(ING  Financial  Markets)则发表了一份题为《非典型肺炎的影响——不必恐慌》的报告,预计这一疾病将在6月份前得到控制。该机构已把香港经济增长率预期下调0.5个百分点,从3%下调至2.5%,但它也表示,SARS所导致的香港金融市场不景气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买进股票和固定收益证券的良机。该机构预计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基本商业环境不会受到持久损害。随着受感染人数的下降,人们的信心将会增加,而非典型肺炎对市场造成的影响也将很快消退。
                                                                  (综合消息)
    《纽约时报》认为SARS搅乱全球供应体系
    《纽约时报》4月3日报导,随着SARS的持续扩散,同时也从香港到全球各地产生经济冲击,打乱了复杂的供应链,并迫使航空、金融等行业紧急调整作业方式。
    报导说,瑞士的UBS银行下令从亚洲回到欧洲的员工先在家里休息十天,再到公司报到;英特尔公司取消了通常在亚洲举行的重要会议;荷兰皇家航空KLM说,这个高度传染性的神秘疾病对全球航空业的损伤力,比伊拉克战争还大。
    《纽约时报》说,世界卫生组织有史以来首次因某一地区的传染病发布旅行劝阻警告,预料将进一步对全球工商服务业造成阻扰效果。此一警告在美国和中国公布最新受感染人数之际发布。依目前的统计来算,这个疾病死亡率约为3%,相当于西尼罗河病毒的一半。可是,报导指出,由于病源未知,又无药可医,也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全球卫生官员都忧心忡忡。
    《纽约时报》说,由于SARS影响这么多行业,主要投资银行的经济学家开始调降亚洲,特别是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增长率。报导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会受到多大的影响。现在台湾在大陆设厂的公司生产全球所需的大部分计算机,此外,也霸占无线上网设备的市场,可是,台湾当局却强烈阻止台胞到中国大陆去。波士顿半导体市场专家克雷格说,此一病疫会如何影响世人对中国的观感目前仍难判断。他说,“在此之前中国绝对是电子业的热门地点”。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世界银行发布《2003年全球发展金融》报告
    世界银行4月2日发布《2003年全球发展金融》报告,报告认为,外国投资、汇款增速超过债务成为发展中国家的融资来源,报告指出,外国直接投资和流动工人把部分工资邮汇回国已超过私人贷款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资金来源。2002年发展中国家对私营部门的债务偿还额再次超过新增贷款额,使私人债务流动出现净负值。
    这些变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将产生深远影响。私人贷款的增减是开始于1997-98年东亚危机并持续到2002年拉美地区新一轮债务问题的一系列金融危机的一个关键要素。然而,从较积极的方面看,外国直接投资波动减少和流动工人汇款正在使那些已适应靠较少外债生存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
    报告的主要作者菲利普·萨特尔说:“在2001年和2002年,当全球经济陷入由主要经济体股市泡沫破裂引起的衰退,私人贷款下降尤为严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融资收缩,并且不会快速回升。对债务的过度依赖一直是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从前景看,还是有理由对发展中国家的未来资本流动趋向稳定持审慎的乐观态度。对于增长和贫困人口这是利好消息。”
    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全球发展金融》报告,发展中国家的私人债务净流入,包括债券和银行贷款,在1995-96年一年间达到1350亿美元的峰顶,此后稳步下降,从1998年以来的多数年间呈净流出趋势。2002年来自私营部门债权人的债务流动净额再次呈负值,发展中国家对原有债务的偿债额超过新增贷款额90亿美元以上。
    2002年外国直接投资净额从1999年1790亿美元的峰顶下降至1430亿美元,但仍是发展中国家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债券投资流动净额为90亿美元,使股本流动(外国直接投资和债券投资)总额超过1520亿美元。2002年流动工人汇款从1998年的600亿美元增至800亿美元。
    官方债权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贷款净额为160亿美元,外加329亿美元的赠款。但是,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对外还有480亿美元的经常账户顺差,比2001年280亿美元有所扩大,这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将继续保持资本净输出国的地位。导致扩大的原因不仅是拉美地区货币贬值和进口减少导致贸易顺差大幅增加,而且东亚地区继续保持430亿美元的经常账户顺差,尽管油价上涨在其他地区造成了不同影响。
    报告认为,债务水平下降部分是受投资者喜好的驱动。银行和债券持有人对于持有发展中国家的债权变得更加厌倦,而非金融法人在对各国做评估时审慎行事和日趋老练的同时,也认识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增长的潜力。
    报告指出,更多依赖外国直接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总的来说是好事,因为外国投资者往往做长期承诺,而且与债务持有人相比更能够容忍短期困难。很多以前借外债的政府现在都转向借内债,偿还期限也缩短了。虽然这样做减少了外汇风险,但短期债务也增加了国内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以及国内投资者在困难时期不愿意滚动投入的问题。此外,虽然外国直接投资往往比债务波动小,但其稳定性也不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无论是国内投资还是外国投资都有赖于一个积极的投资环境。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主管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尼古拉斯·斯特恩说:“从债务到股权的转变表明了发展中国家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的重要性。发展中国家十分之九的投资来自国内。但是国内投资者对于良好的工作环境的需要与外国投资者是相同的。他们都寻求稳定的宏观环境、全球市场准入、可靠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治理,包括遏制官僚主义骚扰和腐败现象。”
    积极的投资环境对于有效利用流动工人汇款也很重要。在投资环境差的国家,汇款可能仅仅被用于“过日子”,而在投资环境好的国家,收款人则有可能投资于作为重要减贫渠道的农场和中小企业。斯特恩说:“积极的投资环境对于有效利用各种类型的资本流动,包括外国直接投资、汇款、援助和债务,都有重要意义”。
    与外国直接投资一样,汇款是一种比债务更稳定的外部融资来源。的确,汇款往往是反周期性的,可以缓和其他冲击,因为经济下滑会鼓励更多的工人向国外迁移,而那些已在国外的工人会增加给留在国内的家人的汇款。在90年代的大多数年份,汇款额都超过了官方发展援助额。近期的发展趋势,包括严格限制非正规汇款和降低银行手续费等,都意味着通过银行系统的汇款可能会继续增加。
    尽管股本投资和汇款呈相对强势,如何适应私人债务流动疲软的现状,对于很多对外国贷款产生了依赖性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挑战。继2001年发展中国家对私营部门债权人的偿债净额接近250亿美元之后,2002年又增加了90亿美元。虽然2002年第三季度标志着目前的信贷周期已达到谷底,但任何回升都将是缓慢的。2003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净流入总体上可能会持平。
    更广泛地说,发展中国家的短期增长前景将继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收入国家的发展前景,后者反过来又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世行发展预测局局长尤里·达杜什说:“在近期内,即未来6-8个月内,很多事情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无法控制的因素。然而,从中期看,发展中国家在政策框架和投资环境方面做出的任何改善都有可能成为提高增长率和加快减贫速度的强大推动力。”
    世界银行在做预测时考虑到了针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造成的一些动荡,包括油价暂时上涨,但没有做长期严重动荡的假设。根据这些假设,预计2003年发达国家的GDP增长会从2002年的1.4%提高到1.9%,到2004年达到近期的最高水平2.9%,2005年减缓至2.6%。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为3.1%,比疲软的2001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增长受到发达国家复苏缓慢以及几个大的新兴市场金融和政局不确定性的制约。世界贸易仅增长3%,而非石油类商品价格提高了5.1%。
    拉美地区债务净流入尤为疲软,而外国直接投资尽管比债务反弹力强,但2002年仍比2001年减少290亿美元。2002年期间油价从每桶19美元涨至28美元。对于石油进口国,油价上涨足以抵消了从农产品和金属价格上得到的好处。基准预测是发展中国家2003年增长率将提高到4%,2004年达到4.7%。在过去18个月,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各个地区增长表现出很大差异,主要归因于不同的国内情况。最突出的有:
    1.在日本相对萧条和美国需求不稳的情况下,中国继续保持产出强劲增长,2002年为8%左右。这有助于推动东亚地区的复苏。中国的表现与其他国家的刺激政策一起,使得该地区2002年增长率达到6.7%。
    2.与此相反,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增长受到阿根廷政府无法履行偿债义务和银行业崩溃、巴西大选的不确定性、委内瑞拉情况恶化以及与此相关金融市场流量骤减310亿美元等诸多因素的牵制,当年GDP降低0.9%,人均降幅达2.4%。
    3.虽然欧元区增长放缓对与其联系紧密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影响,但土耳其在2001年危机之后出现经济活动明显恢复,加之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继续从油价上涨中获益,从而促进了欧洲和中亚地区的增长,增长率达4.1%。
    4.尽管围绕阿富汗和印巴两国之间的持续紧张局势导致地区局势动荡不安,印度国内需求持续旺盛推动南亚地区增长仍达到4.9%。
    5.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以及中东和北非地区增长疲软,2002年增长率为2.6%。
    报告解释说,各个地区在表现上的差异掩盖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之处。随着发展中国家日益融入全球生产、贸易和金融流动,一个真正全球意义上的经济周期已经出现。现在,通过贸易联系加强、适时后勤服务、与设在中等收入国家的分公司和供应商之间的金融纽带等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往往很快就在发展中国家反映出来。
    预计2003年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金融形势与2001-2002年期间的严峻局面相比将会有所缓解。预计外国直接投资会有小幅反弹,而私人资本净流量会呈小幅增长,尽管仍很匮乏。如前所述,这种预测是建立在伊拉克局势的快速解决和2003年内油价大幅下降的假设基础上的。

全球实际GDP增长率
百分比 2001 2002 2003 2004
世界 1.2 1.7 2.3 3.2
高收入国家 0.8 1.4 1.9 2.9
发展中国家 2.8 3.1 4.0 4.7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5.5 6.7 6.4 6.6
欧洲和中亚地区 2.3 4.1 3.7 3.7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0.3 -0.9 1.7 3.8
中东和北非地区 3.2 2.6 3.7 3.9
南亚地区 4.3 4.9 5.3 5.2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3.2 2.6 3.0 3.6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网站)

    农业谈判失败世界贸易组织遭遇重大挫折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3月31日又遭受重大挫折。145个会员国在重要的农业谈判中,无法在期限内达成任何共识,由于农业谈判是WTO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使得多哈回合进程是否能顺利推展已蒙上阴影。
    根据多哈部长会议宣言,WTO应在3月31日前就农业谈判模式达成协议,但事实上在28日就已破局,31日的会议不过在收拾残局,希望能厘清未来如何继续进行谈判。一周的会议下来,与会各国代表仍多是重弹老调,感觉不到妥协的意愿。
    会议主席哈宾逊承认,会议未能有任何进展是个“挫败”,WTO秘书长素帕猜也感到极度失望,他们的态度也凸显了农业谈判失败的严重性。虽然,哈宾逊说,今天的挫折并不代表一切结束,许多国家都展现了要达成协议的意愿与承诺。但事实上会议中的分歧立场,使多数人看不出6月份重回谈判桌时会有何种重大改变。他也承认,如关税减让等许多关键问题可能要到九月份的部长会议时,才有可能解决。换而言之,比原定议程至少要延后6个月。
    WTO会员国本周再度回到谈判桌,希望在一周的会议中,就主席哈宾逊提出的“农业谈判模式修正版”内容建立共识,但无论对市场进入、削减出口补贴及境内支持的三大支柱议题,到技术性问题,都出现重大歧见,更重要的是,没有会员国愿意主动妥协、让步。
    哈宾逊也因此成为主要批判的对象,对此他倒是能坦然接受。他说,在这种南辕北辙的情况下,提出草案的人自然成为众矢之的,因此,他最大的感想是不要被选为主席。台湾代表团主谈人、农委会国际合作处处长王明来说,虽然事先已预期到谈判不会顺利,也不太可能会有进展,但会员国对这种结局还是感到遗憾。
                                                              (中央社,2003.04.01)
    全球直接投资今年将复苏
    路透社报道,经济学家信息部(EIU)的一项研究表示,2001及2002年急剧萎缩的全球海外直接投资(FDI)今年将回升,并于2004年加速增长逾25%。该研究机构称,2002年FDI减少22%,估计为5800亿美元,不及2000年的一半,因受全球经济放缓、股市崩跌及企业会计丑闻频传等多重打击。
    EIU估计,伊拉克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及油价上涨,拖累去年全球增长下降0.5个百分点。但今年FDI形势将出现逆转,并将增长12.8%,2004年料可强劲上升27.3%至8335亿美元。EIU在研究报告中称,“企业环境改善、地区整合、技术革新、工业整合、激烈的全球竞争,以及新兴市场蕴藏良机的趋势,均为FDI重新强劲扩张提供支撑。”EIU指出,FDI将于2003年间复苏,2004年加速增长。全球FDI在2003-2007年间的增长幅度,将远远超过全球贸易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EIU预测,2003年流向工业化国家的FDI将增加13.7%,2004年增长逾33%至4269亿美元,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FDI在上述两年将分别上升11.2%及15.4%,共达2277亿美元。
    EIU报告中称,2002年流入美国的FDI急减近80%,但中期来看美国仍为全球FDI主要目的地,2003-2007年间将占到全部FDI近四分之一。而人口与美国相当、但经济规模略小的欧盟(EU),其FDI亦将增长。但EIU警告称,象英国这类欧元区以外的欧洲国家所吸引的FDI,可能小于加入欧元区后吸引的资金,但这种效应有限。
    不过在其它地区,FDI依旧高度集中,新兴市场中,中国、巴西、印度及俄罗斯将吸引其中较大部分。在全球经济低迷不振,且911事件后患无穷之际,中国却一枝独秀。EIU预计,2002年中国吸引的FDI达到创纪录的574亿美元。
                                                          (Reuters,2003.04.01)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经济:狂奔还是崩溃?
    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国际上有两个人的观点最近再次受到人们关注:日本学者大前研一表示,中国经济狂奔,日本等国经济发展面对挑战;美国华裔律师章家敦则再次认为中国金融呆账将导致中国经济崩溃。
    最近在台湾参加“探索中国,前瞻台湾”产经论坛时,大前研一说,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的R&D(研究开发)中心。当中国成为世界强权时,日本将会如何?我想很可能成为中国“十分之一的国家”。就像加拿大之于美国,丹麦之于德国,虽然不会消失,也永远存在,但也只能像苍蝇群聚在牛身一般。这或许就是10年、20年后,中日之间的新局面。
    而《中国即将崩溃》(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一书的作者章家敦在同一个论坛上发言说,中国目前金融呆账金额高于外汇储备,因此金融呆账及政府赤字将是导致中国即将面临崩溃的问题所在。章家敦指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外国银行可以自由开展存放款及人民币汇兑业务,不过这也将使得投机客热钱涌入,最后面临类似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危机。他说,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不到3000亿美元,一般预估中国呆账金额达4000亿美元,不过他个人认为应高达约7200亿美元,因此中国并非如外界所认知——拥有庞大外汇储备就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反而应正视金融呆账及政府赤字将是导致中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的问题所在。另外,中国的产业对全球化竞争也未做好准备,加入世贸组织后的负面效应很快会浮上台面,包括更多的企业倒闭、更多人失业、进而引发更多的社会不安。
    对于以上二人的观点,《联合早报》资深记者刘旭明指出,章家敦以中国金融呆账和政府赤字为据,说中国即将崩溃,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原因有三:其一,中国最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并不依赖银行才能生存,过去它们依靠“体制外资金”活的红红火火,今后它们也能够靠企业的积累生存和发展。其二是中国财政风险状况正在改善,今年中国开始减缓长期建设投资,尽管财政预算赤字再创历史新高,但由于预算支出结构改变,中国潜在的财政风险实际上是降低了。其三是中国资本市场尚没有对外开放,实际上,引起亚洲金融危机的国外短期资金的撤离,在中国并不存在这种可能性。不过,说中国前景如大前研一所言那样乐观也还很难说,中国经济虽发展很快,但还没有走出学习的曲线,日本有许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
                                                            (综合消息)
    中外合资基金时代雏形初显
    继湘财合丰、招商安泰、国联安三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之后,海富通基金管理公司又于近日获准开业,至此,被中证监首批正式受理的四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全部获准建立。市场人士纷纷指出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建立意味着深沪基金进入新的阶段,其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将是深远的。自从2002年6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以来,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在QFII出台两个月后,招商基金管理公司在2002年即将过去的时候获准成立内地首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在其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湘财合丰、国联安、海富通等三家基金几乎是一个月一准,获准成立的速度明显加快,与此同时,湘财合丰与招商安泰又紧锣密鼓推出各自首推产品——伞型基金。而在这期间,内地基金发行速度明显减慢,其中,封闭式基金依旧处于停滞状态,而开放式基金仅有一家获准发行。
    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受到青睐并未至此结束,由华宝信托与法国兴业资产管理公司合资建立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华宝兴业,现已获批准建立,并即将获批成立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据消息人士称,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景顺长城申请也已获受理,现在有至少11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等待获准筹建成立。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不断增多,他们将普遍采用国际流行的模式——伞型基金(即系列基金),因此今年基金市场将会是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与伞型基金同时大行其道。而招商安泰与湘财合丰基金产品目前不错的销售态势(招商安泰透露平均每天有5000万元的认购额),也为中外合资基金的迅速崛起开了一个好头。
    负责中外合资基金运作的外方理财专家多为海归人士,这些外方人士在基金运作中普遍偏爱“低风险”的运作模式,在投资理念上更趋理性,在投资选择上也更为谨慎。这些外方人士从发达成熟市场而来,因此更为崇尚理性而回避投机,与中国市场现有投资理念存在很大差异。随着中外合资基金的发展壮大,会影响到整个市场格局进行重新调整,让市场更具理性。
    《香港商报》还对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兴趣进行了调查,招商安泰基金外方合作人明确表示,会不断增持公司的股份,但对A股市场则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兴趣。湘财与招商在基金产品推介会上,当问及他们的产品对境外投资者有多大吸引时,也多是左右而言及其它,顶多也只敢说有一定吸引力,当再追问下去,他们多以现在募集对象还只限于国内投资者而结束回答。因此,中外合资基金与QFII真正握手还需时日,有中外合资基金经理预测,QFII到7月能进入实质运作就是比较快的了。
                                                                  (香港商报,2003.04.04)

    (以上信息均采自媒体报道,不代表本课题组意见,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2003年第23期(总第363期)  2003年4月4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jjstsg@economic.cass.net.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68034412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