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调控效果初显

2016-11-22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6年第83期(总第1694期)2016年11月21日(星期一)

  

[本期要点]房地产调控效果初显 美联储主席耶伦称将“相对很快”升息 TPP排除美国的观点浮出水面 中国内需的政策依赖迎来极限 中国碳市场进入冲刺阶段 瑞银预计2017年中国GDP增速放缓至6.4%

  

经济热点

 

  房地产调控效果初显

  [摘要: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新建住宅价格同比增速高于9月份,不过其增长势头已经放缓,意味着此轮限购或已起效。]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10月份,尽管中国出台了大量限购措施,中国新建住宅价格增速却仍然加快。不过,多个大城市新建住宅价格增速似乎已显著放缓。根据路透社基于中国国家统计局计算得到的加权平均值,10月份中国新建住宅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2.3%,超过了9月份11.2%的上涨幅度。不过,这一增幅低于8月份到9月份3个百分点的增加幅度,意味着近期的房地产限购措施或许产生了一定效果。国家统计局最近开始跟踪研究的大城市的房价数据就支持这种可能性。该数据显示10月份下半月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厦门和郑州新建住宅价格出现了环比下滑。不过,如果把10月份看做一个整体,则只有深圳房价真正出现了环比下滑。

  从全国来看,上个月70个主要城市中62个城市的房价环比上涨,1个城市房价不变,还有7个城市出现下跌。沿海江苏省的无锡市以4.9%的环比涨幅连续第二个月处于首位。不过,这一涨幅显著低于此前一个月8.2%的环比涨幅。与无锡接近的涨幅第二的城市是湖南省省会长沙,该市环比涨幅为4.5%。

  不过,最大城市的房价上涨已经放缓,比如北京录得的环比涨幅只有0.5%,大大低于9月份的4.9%。同比来看,65个城市的房价同比上涨,5个城市房价同比下跌,合肥市和厦门市分别以48.6%和45.9%的涨幅再次领涨。而相对来说,普遍推出的新限购政策,并未让其他许多最近几个月表现突出的城市受到影响,房价同比依然大幅上涨。

  房价尽管缓慢却持续不断地增长与近期数据走势一致,这些数据显示10月份对房地产投资有所增加,新一轮限购对录得的销售几乎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新华社11月20日发表四篇分析内地2016年楼市的文章,探讨在今年全国20个城市出台楼市新政下,楼市的前景将从“屯地生金”的投资暴利“黄金时代”进入到以刚需房客的理性消费增长为特点的“白银”时代。文章重点提到,房价上涨的真相就是巨额投资杠杆资金涌入楼市。另就楼市新政问题,文章指出,从交易量下降可以看出,政策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不过,从市场层面来看,最好是“因城施策”。

  过去15年,内地房地产业以超过20%的年均增速发展。而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在2015年降至2000年有数据记录以来最低点,仅为1%。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6.6%。

  就楼市调控政策后的房地产市场问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认为,房地产投资历史需求峰值已过,这是一个大的判断,是一个大的格局。城镇居民住宅构成房地产投资70%,其历史需求峰值是1200万到1300万住户,2014年已经达到峰值,之后房地产投资总量上就是持平,然后逐步回落。预计在今后不久时间内就会回到正常的状态。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基于房地产周期的经验和未来趋势的判断,本世纪以来中国房地产存在2至3年的周期。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可能迎来一个短期的调整期,政府行政调控和制度变革的力度决定调整的幅度和时间提前还是延长。

  文章提到,在控制好投资和投机需求的前提下,房地产业发展空间的决定性因素是实际需求。目前,内地住房消费正从“有房住”向“住好房”转变,未来的有效需求将取决于更完善的住房配套、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绿色健康的质量。

  内地房地产市场分化态势明显。一、二线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的部分城市,以及内地的一些区域性中心城市。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多数城市市场平稳,一些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仍然较大。

  据报道,继9月末近20个热点城市陆续启动新一轮楼市调控后,近日,深圳、杭州、武汉、南京等多地再度推出新政“升级版”,不仅首付比例进一步提高,本地户籍购买第三套房更是被严格控制。

  在此轮调控下面,70个大中城市中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三线城市较为稳定。如在房价曾“领涨”全国的深圳,经过两次调控加码后楼市显著“降温”。根据深圳市规土局公布的日交易情况计算,10月份,深圳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降22.1%,二手房成交下降6.2%;从价格看,新房成交均价55611元每平方米,环比下降10%。至此,深圳房价连续3个月上涨势头得到扭转。

  至于二线城市的现状,新华社记者看到,一些楼盘甚至出现批量退房现象;有的二手房中介门口,前来解约的市民甚至排起了队,但大规模违约并未出现。楼盘方面,新华社记者实地走访出台新政城市的多个楼盘发现,虽然调控后新建商品房普遍遭遇看房人数锐减、交易量跳水等降温行情,但截至目前,大部分一手楼盘价格暂时还没出现明显的下滑。

  另就房价问题,文章指出,供需不平衡是导致热点城市房价上涨的客观原因,巨额资金涌入楼市则与这轮房价迅猛上涨直接相关。从买房端看,住房信贷宽松是楼市回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买地端的高杠杆才是需要警惕的,一名长期研究房地产行业的专家说,“有些地方的房企根本不掏自己腰包拿地,全靠从金融机构融资。”而2016年多地上演“地王盛宴”,成为本轮房价上涨的风向标。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本轮房价上涨的背后,不排除一些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共谋,迟迟不肯出台提高首付率等市场化手段,一些地方甚至等到财政收入任务差不多完成了才出手调控,对这一趋势应该警惕。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认为,短期看,严格的调控措施有效抑制了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规范了市场秩序,调控效果初步显现。但长期看,政策影响还不好判断。一些地方房管局负责人、开发商以及专家学者则认为,目前无论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热点二线城市,本地居民的刚需和改善型需求仍大量存在。应避免调控政策误伤合理购房者。在郑州工作的临沂小伙蒋永表示,作为一个有居住刚需的,不管价格降与不降,该出手时就出手,加入楼市“游戏”是早晚的事。另外,在楼市中,还有很多购房者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而进行换房。他们既扮演着买房人又扮演着卖房人的角色。各地限购限贷政策出台后,楼市压力双向传导让一些换房者陷入“夹心层”状态。至于那些楼市投资者,新政出台后,各地成交量出现“速冻”态势,这其中对于他们的挤出效应不言而喻。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美联储主席耶伦称将“相对很快”升息

  美联储(Fed)主席耶伦11月17日在国会听证时表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没有改变美联储“相对很快”升息的计划。她还保证将完成任期。

  耶伦称,当新政府实施其数以千亿美元计的减税和扩大财政支出计划时,美联储如有必要将对其预估前景做出调整。她还建议新政府要牢记美国正接近全面就业,且通胀可能在上升。

  “市场预计...将出台带有纯粹扩张性立场的财政政策,而当前的经济状况是相当接近就业最大化、通胀向2%目标回升,”耶伦称,建议新政策聚焦于“改善长期增长和劳动生产率”。

  对于耶伦将如何与新总统进行互动有一些不确定。特朗普在竞选时对联储的低利率政策表示赞同,却也指责美联储的行动在政治上有助于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虽然大选还没有影响事态,但他们之间可能会有分歧,例如,如果特朗普要求放松金融监管。在这方面,耶伦警告不要尝试放松2007-2009年金融危机后批准的多德-弗兰克(Dodd-Frank)金融监管措施,因为这可能令重蹈覆辙的风险增加。耶伦称,目前来说所获得的经济数据能为“相对很快”升息提供理据,在没有重大改变的情况下,此后将逐渐升息。她称,迄今美联储政策落后于经济形势和失去对通胀的控制的风险很小。“11月会议以来我们看到的证据与我们的增长加快、就业改善和通胀上升的预期一致,”耶伦称,“近期落后于经济形势的风险有限。”耶伦国会听证后债市和股市相对持稳。

  但耶伦也承认,当选总统特朗普推进其计划将给未来带来不确定性。“当对可能要实施的经济政策更加明确时,联邦公开市场委员必须考量新政对就业和通胀估计的影响,也许会调整我们的预估,”耶伦称。特朗普在竞选时称,当耶伦任期结束时,他将替换掉耶伦。当国会联席经济委员会的一位委员17日直接问到此问题时,耶伦称,她计划完成其主席任期。耶伦的主席任期将于2018年结束。她还重申了央行决策者的共识,即不受政治影响对央行工作至关重要。美联储一直不断地向国会共和党人传递这样的讯息,因他们要求对货币政策加强监管。“在央行能够采取长远目标的国家里,显而易见会产生更好的结果,”耶伦称,“有时央行需要做一些一开始并不是很受欢迎的决定。”耶伦作证当天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动能持续,消费者物价录得六个月来的最大增幅,新屋开工急升,初请失业金人数接近43年低位。数据支撑了耶伦对经济的整体乐观评估。耶伦称,美国经济复苏仍有“持续的空间”,升息可以在渐进的基础上进行。但她指出,今年下半年薪资在上涨,增长在加速;最近数月全球经济比之前更加稳固,此前因为中国和欧洲的不确定,美联储曾延后了升息计划。“美国经济看似已加快增长,”耶伦称。

  (Reuters,2016.11.18)

  TPP排除美国的观点浮出水面

  美国政府高官11月11日透露了在奥巴马政权下批准跨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存在困难的观点,对于打算尽快使TPP生效的安倍政权来说,情况变得更加严峻。美国下一届总统特朗普主张退出TPP,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了剔除美国尽快使TPP生效的方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17日于纽约与特朗普举行的会谈中向其说明TPP的优点,探寻新政权的真意。

  美国总统副助理阿德耶莫11日表示,“关于如何推进将来的贸易协定,共和党领导层与新一届总统将进行协商”,透露了事实上将放弃的想法。TPP的生效条件是,12个加盟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合计超过整体85%,剔除占整体60%的美国无法实现。

  日本政府和执政党基于安倍的意向,并未改变力争在本期国会上通过TPP批准案和相关法案的方针。期待着将上任的特朗普能改变主意。安倍预计11月17日与特朗普举行会谈,安倍被认为强调TPP将促进亚太地区繁荣、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将在自然的对话中寻找说明的机会,避免给人以游说的感觉。但如果特朗普不改变态度的话,将TPP定义为成长战略支柱的安倍政权的贸易战略将被迫做出调整。着眼中国的崛起,“主导新时代贸易规则”的目的将难以达成。

  除了TPP外,欧美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以及中日韩印等国的东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多边自由化谈判都面临停滞的风险。全球经济的贸易自由化正处在重要分叉口上。已经有TPP参加国提出调整协定,在缺少美国的情况下尽早使TPP生效的方案。对于TPP的生效,美国的参加不可或缺,但墨西哥经济部部长瓜哈尔多(Guajardo)11月10日表示,为了协定能在缺少美国的11国参加的情况下生效,将提出调整条款。参加TPP的新兴市场国家希望扩大对美国和日本等巨大市场出口的意图尤其强烈。南美秘鲁的总统库琴斯基11日对部分媒体表示,“应构建不含美国的新的跨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甚至提及了囊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的方案。澳大利亚外长朱莉?毕晓普也表示,“如果TPP不能取得进展,其空白或将被中国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填补”。在20日在秘鲁利马举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首脑峰会之前,TPP的12个参加国预定19日举行首脑会议。会议将讨论TPP的框架调整,世界贸易体制“将美国排除在外”的趋势有可能加速。

  日本等7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参加国11月17日在正举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的南美秘鲁的首都利马举行了有志国会议。据担任会议议长的日本经济产业相世耕弘成介绍,“(各国)一致认为TPP离不开美国的参与”。

  出席会议的除了日本外,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和文莱的部长及部长级官员。世耕在会议上强调说,“在全球的保护主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为了推进自由贸易,促进TPP尽快批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12个TPP参加国中,新西兰已经在议会上完成协定批准手续。日本正在参议院进行审议,世耕表示,其他参加国对日本评价称“非常棒”。TPP必须在占12国国内生产总值(GDP)85%的6个以上国家完成议会批准才能生效。秘鲁和墨西哥甚至主张应该通过排除美国促进TPP生效。但这需要12个国家全部同意,并且要从根本上修改协定的条文,因此实际上非常困难。在美国总统大选中,主张退出TPP的特朗普当选,议会多数派共和党也对TPP表现消极。日本经济产业相世耕还与美国通商代表弗罗曼举行了会谈。据称弗罗曼就TPP表示,“在奥巴马任期内为了获得议会批准会一直努力到最后”。

  美国总统奥巴马11月20日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记者会,表示强烈担心称,“放弃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话,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将下降”。针对美国未参加的东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表示,“美国劳动者可能被从区域的其他协定中排除”。

  (综合消息)

  

中国经济

 

  中国内需的政策依赖迎来极限

  此前保持坚挺的中国的内需开始显现阴影。中国国家统计局11月14日发布的10月份主要经济统计数据显示,个人消费的增幅收窄,工业生产也仅与上月持平。原因是减税政策对销售的促进效果逐渐减弱,汽车销售的增速减缓。可以认为依靠政策支撑内需的做法已接近极限。眼下,市场的关注焦点投向了出口低迷、过度负债等结构问题,资金外流引发的人民币贬值压力正不断升高。

  “从当前情况来看,四季度依然有条件保持比较平稳的增长,全年目标任务原来定的是6.5%—7.0%之间,我觉得完成6.5%以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在11月14日举行的有关10月份中国经济运行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毛盛勇如此自信地表示。目前,批发价格上涨等利多因素较多。但从14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来看,此前保持较强势头的消费和生产等内需方面的统计数据却出现了阴影。

  市场相关人士注意到的是汽车销售的低迷。10月中国的汽车销售和生产两方面的增速均较上月大幅回落。毛盛勇也在发布会上表示,“就汽车销售这一项,拉低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0.5个百分点。汽车产量增速回落拉低工业增速0.23个百分点”。中国在2015年10月作为经济对策之一出台了小型车减税政策。这使得同年10月的销量大幅增加。这一同比基数较高也使得今年10月的增速更显得放缓。

  随着减税政策即将于年底到期,从今年夏季开始,中国市场上出现了扎堆购买汽车的需求。如果简单的取消减税措施有可能陷入销量大幅回落,因此中国政府面临着必须讨论延长相关政策的局面。

  中国政府提出自2016年至2020年,中国经济保持年平均6.5%以上增速的目标。内需方面,受自2015年相继出台的货币宽松、减税以及公共投资相关政策措施的拉动,今年夏季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强劲的势头。在中国政府内部也出现了很多乐观的意见,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就指出,估计未来1年以上应该能保持6.5%左右的增长率。不过,目前对人民币贬值加速、出口持续低迷的警惕感也在逐步提升。

  一方面,投资依赖政策支持的局面也没有改变。1-10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3%,增幅有所扩大。但支撑增长的是道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9.4%)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6%)。尤其是房地产在10月实现大幅增长,单月增长达13.5%。大城市过度火爆的房地产销售推动了投资的扩大。

  10月上旬,尽管20多座城市出台了住房限购令,但1-10月的销售面积依然增长26.8%,与1-9月大致持平。10月新增贷款4分之3为个人住房贷款,维系着大城市的房地产泡沫。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虽然采取了宽松的金融政策,但资金到不了民营企业手中的问题却依然没有改变。

  (日经中文网,2016.11.15)

  中国碳市场进入冲刺阶段

  环境网站“中外对话”高级研究员张春撰文认为,中国碳市场进入了冲刺阶段。文章称,在拒绝承认气候变化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将于2017年启动的中国全国碳交易市场格外令人瞩目。中国的这一举措这不仅是中美双边气候谈判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或许也是巴黎协定生效后最受关注的国家气候行动之一。

  多位专家告诉中外对话,中国碳市场不会一开始就达到完美,还需要几年的成长时间来逐渐展现其减排效果,而当下最重要的是迅速建立市场机制,然后在运行中学习、完善。

  毋庸置疑,中国全国碳市场最引人关注的是其史无前例的交易规模。简而言之,2017年中国碳市场启动初期的年度分配碳配额总量规模大约在30-50亿吨,比当前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欧盟碳交易市场(EU-ETS)的20亿吨左右要大很多。2015年全球80%的碳交易都发生在欧盟碳市场,中国碳市场的加入将极大改变这一局面。

  根据国家发改委今年1月下发的通知,首批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企业限定在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行业。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只要年耗能达到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就必须参加碳交易。经过核算,有七千多家企业符合要求,碳排放总量大约占到全国一半。发改委已经在今年10月启动了碳配额的分配工作。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透露,2017年第一季度或第二季度将完成配额分配,然后碳市场就将全面启动。蒋兆理还表示,碳市场启动初期价格可能为现在七个试点市场的平均水平(约30元/吨),现货交易量大约为12到80亿元/年。但2020年之后,碳期货等多元产品会逐渐纳入,预计交易额规模可能增加到600亿到4000亿元。并且,交易也将扩展到八大行业之外,并纳入年能源消耗在5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

  目前中国有7个区域性碳市场试点,布局在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的内地和沿海区域,到2015年底涵盖了超过2000家企业,年发放配额总量达到12亿吨。与欧盟碳市场近6年的前期准备不同,中国的碳交易区域试点在接到发改委通知两年之后即启动。2013年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天津试点市场开始操作,武汉和重庆也在几个月内启动试点。也就是说,时间最长的试点市场也只有3年运营经验。试点项目显示不同地区的试点运作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一方面,不同地区碳市场的成交价格差异较大。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介绍,只有北京的碳价格是稳定在50元/吨左右,广州和武汉的碳价格则只有10-20元。另一方面,不同市场的规范化水平差异也不小,体现出不同区域间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的林佳乔认为,重庆和湖北碳市场就明显体现出培训的不足,企业既没有真正理解碳市场,对待排放数据也不够认真。相比较而言,上海市场的机制设计和企业培训方面就做得很不错,值得其他市场借鉴。对于交易量规模翻了几十倍的全国碳市场,蒋兆理提出,试点工作得到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法制越完善,碳市场秩序越好。目前规范碳市场的是2014年颁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管理暂行办法》,只是发改委的部门规章,约束力较低。正在拟定中的《全国碳排放交易管理条例》为国务院条例,具有更高的约束力。但也有专家认为可以边做边学,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碳市场规则。碳交易咨询公司中创碳投战略总监钱国强表示,全国碳市场的前3年可以算是试运行,不必对初期碳市场可能出现的问题过于担忧。“你不让一个孩子下水而天天对他讲怎么游泳,他是学不会的。市场一旦起来了,它会发现问题,自己去纠正完善。如果不启动很多问题你不知道,永远讨论不完,对现实没有帮助。” 钱国强告诉中外对话。

  排放配额的计算和分配是维持合理碳价的关键因素,也许也是一个碳市场最重要的规则——欧盟碳市场出现的配额过剩而碳价格大幅下跌的状况证明了这一点。钱国强认为,欧盟碳市场是通过立法制定今后多年的碳配额分配方式,制定以后修改很难;中国采用的则是每年根据产量调整一次配额的方法,留有调整改善的余地。

  中国碳市场的配额分配法,具体来说,是一种动态的基于行业基准线的配额分配方式。行业基准线是该行业要达到减排目标需要实现的排放强度,在实践中,这一系数将参照行业减排表现领先企业的抽样数据计算获得。企业将自身产量乘以碳市场管理者公布的当年基准排放强度,就可以大致预估当年将获得的配额。

  钱国强告诉中外对话,中国全国碳市场也借鉴欧盟经验,有市场稳定储备(MSR,Market Stability Reserve)的机制设计,用以调节碳市场的流动性,即在市场配额过剩时收回,而在市场配额紧缺时放出。不过具体的操作办法还要等完整的细则出台才知道。相比配额的分配,钱国强更关心全国排放数据的积累,因为行业基准线的配额分配办法的优劣,取决于所获取的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由于数据的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全国范围内采用基准线法进行配额分配,大约要等到2020年才能完善。

  目前中国碳市场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初期交易碳价可能过低,以及由此导致的减排效果不明显。蒋兆理提到,为了给企业一些适应的时间,预期碳市场启动初期的配额分配会相对宽松,相应的,碳定价在市场启动初期预计在30元每吨左右。这一预测低于目前北京和深圳试点碳市场40-50元的平均成交价。

  北京碳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认为,如果碳配额分配过于宽松,企业就没有动力进行交易,碳价格上不去,这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碳市场的作用就是通过价格机制引导碳排量这个稀缺产品的交易,如果价格过低,就无法形成交易,”梅德文表示。

  蒋兆理告诉中外对话,只有碳价达到200-300元每吨,企业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减排的压力,而他预计中国碳市场的成交价2020年后才能达到这一水平。那也就意味着,要到2020年之后,碳市场的减排作用才会显现。

  全国碳市场将实行的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制度也令人对可能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有所担心:中央政府负责制定企业碳排放的核算标准,配额分配的基本原则,监督管理相关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和交易平台,但中央政府不会直接向任何一家企业分配配额,而是由地方政府执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碳市场的碳减排目标是碳强度的下降而非绝对减排量,这一方面保护了中国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令人对碳市场的实际减排效果有所顾虑。

  蒋兆理认为,碳市场是推动减排的诸多手段之一,在理想状况下,碳市场可以和能源政策、经济政策、环境气候政策相互配合,一同发挥作用。他认为,目前中国碳市场对于能源结构转型的作用还相对有限,在它至少会推动企业向同一行业内的减排优等生看齐;而由于中国大部分的碳排放量都将被全国碳市场覆盖,“碳市场对于中国承诺的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峰,碳强度到2030年下降60%-65%还是会有重要的贡献。”

  (FT,2016.11.21)

  瑞银预计2017年中国GDP增速放缓至6.4%

  据路透报道,大型投行瑞银最新发布《2017-18年中国经济展望》称,预计未来两年房地产市场将再次面临调整,2017年中国GDP增速会从今年的6.7%下滑至6.4%、2018年进一步放缓至6%;预计明年决策层将加码财政政策支持以应对下行增长压力,但在2018年底之前中国央行不会降息。

  瑞银在报告中并预计,预计2016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9左右;而特朗普上任之后,人民币贬值压力还可能持续。鉴于未来美联储和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可能持续分化、资本外流压力持续,预计未来两年人民币对美元继续贬值,2017年底达7.2、2018年底达7.5。

  “预计未来两年房地产市场将再次面临调整,建设量和相关投资增速都可能继续下滑,出口有望温和反弹、政府引导的基建投资保持稳健,但这应不足以完全抵消房地产调整带来的下行压力。”报告称。

  瑞银认为,消费也可能随着收入增速放缓而走弱,不过整体应会保持稳健;明年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应不会延续今年大幅上涨的趋势,但PPI仍可能保持1.7%左右的正增长,支撑名义GDP和工业产出增长。

  “2017年决策层将加码财政政策支持以应对下行增长压力,但同时决策层还希望防范高杠杆和资产泡沫带来的金融风险,这意味着每当经济增长企稳时,政策重点可能会重回防风险,”报告并预计,信贷增长应会保持相对稳健,以支撑准财政支出及整体经济增长。

  瑞银认为,2018年底之前基准利率将保持不变。利率的上行空间被经济增速放缓和温和的CPI限制,而利率的下行空间又受制于央行对资产价格泡沫和人民币贬值压力的担忧。为了避免释放宽松信号,中国央行可能继续使用其他工具对银行间市场提供基础货币流动性,而不是降息降准。

  针对经济中的风险,报告指出,对房地产的刺激政策可能比预期的更长且更强烈,这可能推升经济增速高于预期。而多项风险也可能导致经济增速不及预期,包括:更为剧烈的房地产市场调整、可投资项目不足导致的基建投资下滑、全球增长疲弱和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导致的出口下滑,以及大规模资本流出可能对金融市场造成冲击。

  (Reuters,2016.11.17)

  

(完)

 

(编译、整理: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6年第83期(总第1694期)2016年11月21日(星期一)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