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热潮中的创业与创新

2016-11-07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6年第78期(总第1689期)2016年11月4日(星期五)

  

经济热点分析

  

“双创”热潮中的创业与创新

 

  [导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中国的新创企业和风险投资增速都取得了大幅的提高,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的风险投资国。而在创业热情高涨的氛围下,创业者和投资者既需要激情,也需要冷静;既要抓住当前时机,更要有前瞻的眼光。]

 

  中国正在掀起创业热潮

  11月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6胡润80后富豪榜》,其中的《80后白手起家富豪榜》显示,有21位80后成功创业者上榜,比2015年多5位,总财富1595亿,平均财富76亿。这些自主创业者,集中在北京、上海与深圳三地,知名新创企业滴滴、美图、饿了么与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全都上榜,平均年龄仅34岁。有人对此评论说:如今,昔日少年真的已开始接管世界的权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从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开始提出相关的概念以来,正在不断在全国各地扩散。青年则是被寄予厚望的创业和创新的主力。而从胡润榜单上的成功者所从事的行业来看,自主创业榜单上,几乎全是高科技、互联网相关行业,而另一张《80后财富继承富豪榜》上,涵盖的行业则以传统行业居多,即使如此,也有如王思聪这样的虽继承了其父的部分来自于房地产的财富,但却以文化产业作为主打方向而获得成功的案例。

  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不断推出促进创业和创新的政策和配套,新科技新模式层出不穷,部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风险投资四处寻找风口等等因素不断激发了创业的激情。

  胡润榜单显示的,是创业的金字塔尖,而更多的创业者,则以中小企业为载体,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冲浪。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在经济减速的逆风之中,中国的创业热潮却并未降温。创业主体从国有企业转向民营企业和个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2大创业大国,这一地位正在愈发稳固。以作为世界工厂积累的制造技术和巨大的国内市场为摇篮,多家新兴企业实现快速成长。源自中国的创新正在不断诞生。

  报道说,在年轻人之间,通过创业来打破闭塞感的机会正在增多。2015年新注册企业数达443万家,同比增加了20%。来自国内外的投资也在增加。2015年的全年风投金额刚刚创下新高,而2016年刚过去9个月就将这一记录刷新,达到了1939亿元,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2。

  未上市的企业价值就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在中国也不断涌现。调查公司CB Insights的资料显示,在全球企业估值排名前10的公司中,有4家是中国企业。

  据国际创业研究项目全球创业观察(GEM)调查,中国的创业率(18-64岁人群中,正在创业或准备创业的人的比例)为15.53%,远远高于日本的3.83%,甚至超过了美国的13.81%。

  政府期待在创业热潮下出现新的创新。创新的范围,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等。而创新的类型,有从硅谷那样的自由气氛中诞生的创新,也要有像日本那样熟练工不断磨砺技术实现的创新。无论是哪种创新,中国都要争取实现。

  三菱化学控股会长小林喜光在评价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时认为,“我认为(中国企业)几乎不具有从0诞生1的能力。只是将现有的技术像‘八宝粥’一样混合在一起,然后提供有趣的低价产品。这也是创新。”

  日经新闻认为,凭借巨大市场和投资资金增加这两点优势,中国掀起了创业热潮。虽然在有些行业政府主导的色彩仍很浓厚。受经济减速影响,以失败告终的创业案例也不在少数。但是如今的中国具备消化一切、快速增长、不断进化的强大力量。

  创业者必须“自己创新”吗?

  在当前的创业潮中,在很多人眼里,创业和创新似乎是如影随形的一对,创业就要创新这个观念似乎成了一些人的执念。

  不过,投资管理人谷懿则认为,中国创业者与其纠结于面面俱到的创新,不如想想如何把别人的想象力合法“拿来”,更好地为己所用。

  曾经是印象笔记(Evernote)前中国区总经理的谷懿目前作为和米资本(Hemi Ventures)的管理合伙人。和米资本专注于硅谷早期前沿科技的投资,投资范围包括深度分析、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太空、机器人等可能有大增长的领域。谷懿解释了这些领域的价值:“这项技术要么能创造出一个新的产业,要么能让旧产业有更大的增长”。

  而她的主要工作为了寻找“下一个增长点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她观察到,美国的创业公司正在越来越早期的阶段就将目光投向广大的中国市场。而她认为,中国目前和硅谷的差距主要在想象力。她对“身怀绝技的疯子”型创业者青眼有加,而她将这类人才的产生归结于一国的教育制度。不过,尽管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短期内绝对不会出现硅谷那么多想象力,但她认为,可以“去合作,去拿来”,中国不必对“自己创新”有执念。“中国有市场,可以去跟别人的想象力合作。我们没必要把自己放在‘别人有,我也要有’的状态,而要想‘怎么把别人有的东西拿过来,让我自己用得更好’。”

  谷懿认为,中国有市场,可以去跟别人的想象力合作,中国现在有实力,有足够的市场和资金去拿来,比起之前没有实力、买不起或对方不愿意卖的时候已经完全不同了。中国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儿。

  日本是怎样创造出“高达”的?

  日本经济新闻的村山宏讲述过这样一个案例:到日本旅游的中国年轻人喜欢去两个地方,就是秋叶原和原宿,是以动漫和时装而闻名的地方。被称为“酷日本”的日本年轻人文化激发了中国年轻人对日本的兴趣,也对日本经济增长起到了助推作用。秋叶原和原宿原本是那些被视为“不良少年”的年轻人聚集的地方。不满足于学校里正统艺术教育的“不良少年”聚集在一起,让“异端文化”得以问世,得到发展。

  虽然现在日本动漫称雄全球,但过去却曾经遭到包括日本自己在内全世界教育者的唾弃。因为动漫的战斗场面过多,过于暴力。在高达中,手握兵器的少女会毫不留情地砍杀敌方士兵,登场人物不断战死。很难说这个故事会对少男少女的情操教育有益。在日本,一开始曾将那些成为成年人后仍然热衷动画的年轻人称为“御宅族”而厌弃。这个称呼带有对那些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无法融入成年人社会,一味沉浸在动漫世界中的年轻人的否定含义。流连在原宿的初、高中女生也被视为危险人物。人们怀疑这些女生穿着奇装异服、化着扎眼的妆来勾引男人,做肮脏的勾当。总去秋叶原的少男和出现在原宿的少女不会被视为“优等生”,而是被当做不良少年或者变态。

  “不管世人如何看待,喜欢就是喜欢”。即使被当做“不良”人物,聚集在秋叶原和原宿的少男少女们仍在追寻自己喜欢的道路。例如高达,这个故事描写的是在残酷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青春期少年的心理,诱发观众产生复杂的心理。在反派人物方面也设计了充满人情味的人物,对人类具有的争斗本能和活着的虚幻无常进行了挖掘。与蹩脚的小说相比,具备更高的文学性。细节部分精益求精的创作将动漫提升到了美术领域。最早注意到高达具有的这些新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就是那些出没在秋叶原的动画粉丝“御宅族”们。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日本动画大概至今仍停留在儿童娱乐的层次上。

  秋叶原和原宿文化曾经遭到学校教师和“伟大”艺术家们的白眼,但逐渐支持者多起来。以秋叶原“御宅族”为受众而组建的“AKB48”已经成为全世界年轻人追捧的少女偶像组合。从原宿的街头时尚中诞生了“洛丽塔风格”、“哥特风格”等世界其他地方都不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流派。从巴黎和纽约正统派设计师那里找不到的新鲜感觉的美国艺能圈的年轻人开始踊跃穿着原宿风格时装。

  正统派很难孕育出新的文化和艺术。总是那些被称为“不良”的人物和“异端”的人才能颠覆以往的常识,创造出新的文化和艺术。原本是黑人奴隶音乐的爵士乐最初曾经遭到蔑视,但在今天,作为毫不逊色于古典音乐的艺术而广为人知。在19世纪后半期的巴黎画坛,“印象派”画家也曾被当做“不良”人物而遭到蔑视。因为在那之前的绘画都是以宫廷贵族和宗教为题材,而印象派画家们却喜欢用华丽的色彩来描绘情妇、娼妇和舞女。但在现代,没有任何人嘲笑印象派绘画。所有的艺术最初都从异端迈出第一步,有了越来越多的理解者,最后作为正统艺术获得民众认可。动漫画家在美术界里也一直不被放在眼里,但现在作为艺术动漫作品开始得到认可。在时装界,巴黎和纽约的一流设计师在模仿着原宿普通年轻女孩子想出来的服装。

  政府和社会作为艺术给予认可和鼓励的文化大多是已经得到评价的东西。但年轻人不会满足于这些权威和传统,在反抗现有艺术的同时,创造出新的文化。挑战这种既定权威的年轻人绝非政治家和教育者所喜欢的。但如果过度干涉,年轻人的自由思维就可能被扼杀,刚刚萌芽的新文化也不会成长。要培育文化产业,就需要存在“不良人物”,允许这类人存在的宽容社会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高达”。

  链接炫酷科技与传统产业也是创新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董洁林和深圳罗湖区发展研究中助理研究员李威通过调研实例撰写的文章也论证到:实现炫酷科技和传统产业两者之间的链接,也许是中国式创新的正确路径。

  作者指出,在中国产业空间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玩转炫酷黑科技的世界,人工智能、机器人、AR/VR、无人机、无人驾驶车、清洁能源、纳米材料、生物制药……既吸引眼球也吸收着投资,是各级政府热捧的战略新兴产业。另一个是传统产业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工艺流程古老,设备技术含量不多,所做的产品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近年来不景气,国内外市场都逐步萎缩,四面八方的竞争压力让传统产业举步维艰。

  其实,仔细翻开行业账本,无论是从业者人数还是经济产出,传统产业都仍然是中国工业的脊梁。例如纺织行业,中国产能占据了全球半壁江山,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约占40%上下的份额。作为纺织子行业的丝绸产业是中国最为悠久传奇的一个产业,有5千年历史,有现成的世界大规模市场需求,有无可争辩的“丝绸故乡”的品牌认可。然而这个产业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中国丝绸协会2015年公布的数字显示,2014年全国丝产量14.64万吨,较2010年下降13.64%;绢丝产量11307吨,较2010年下降79.47%;绸缎产量7.17亿米,较2010年下降7.45%;蚕丝被产量2474万条,较2010年增长24.95%。可见这几年中国丝绸行业总产值和产能都在明显萎缩。

  而产业上游的桑蚕养殖和缫丝工厂现代化程度差,桑蚕养殖是数千年一成不变的老模式,缫丝工厂工艺流程也基本上延续了古老做法。目前这两个环节竞争的关键在于低人工和低土地成本,因此中国内地部分地区特别是东南亚等地一些有成本优势的地区在大幅分流江浙和其他中国沿海地区的产能。

  丝绸产业下游的丝织、印染、绣花等环节规模比较大、设备也比较新,但问题也不少。如很多步骤是为了对接今天和过去标准而增加的,增加了无效生产成本。其次,无论是缫丝、织布还是印染,污染都很大。面料品种大多是传统的,丝绸的优点和缺点都固化了,新品种和高端品种不多。除了销售环节,整个丝绸行业与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分子生物学时代几乎完全没有链接。

  换个思路看,问题犹如机会,传统产业处处有机会。就中国的丝绸产业而言,转型升级挑战很多,需要对全行业进行全面改造。以分子生物学等最新科技为基础的新一代农业技术开发无疑是目前世界最前沿的高科技,中国丝绸产业需要在桑蚕养殖业增加科研投入,以提高丝茧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品种(例如自然彩色丝)。整个丝绸产业的工艺流程需要全面重新设计和优化,然后基于新流程设计,采用最新科技重新发明设备,除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等传统诉求以外,环保、节能、生产和产品的灵活性、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分工等元素等都应该被考虑进来,与未来接轨。由此产生的崭新一代丝绸设备业,还可能扩展应用到纺织业的其他部分,进一步催生大行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在丝绸成品环节大力拓展丝绸品的应用范围,除了在传统穿戴领域推动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增加产品种类的繁荣和档次升级之外,也可以考虑让丝制品有崭新的应用(例如医疗健康用品等),并以此成为反推上游产业不断提高的持续动力。丝绸品的应用和创意行业可以带动大批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创新创业,吸收大量的教育水平较高的人才投入传统行业。

  传统行业值得做、可以做的事情的确很多,关键在于怎么做。回到中国丝绸产业来说,让这个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需要几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发力。首先是当前产业链上的各个利益共同体,行业领袖们需要有一种开放的视野和使命感来投资提升这个行业。目前这个行业利润不高,光靠自己的资本力量很难有大作为,新鲜的外部资本投入对于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必不可少,投资者们需要更有耐心地守护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漫长过程以争取长期利益,而不是一窝蜂急功近利涌向那些可能快速变现的行业。

  作为一贯主导中国市场的各级政府也必须恰当地出力,在政策制定方面要向传统行业倾斜,而现在偏好酷炫科技的政策与美国硅谷太相似了,各地都大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导向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反而可能让部分地区丢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甚至带来地区之间产品同质、产业同构的问题。政府的经济角色应该是弥补市场失灵并进行长期的、超前的扶持,而传统产业目前正处于这样一种需要扶持的状况。

  很多不了解中国市场需求的海归创新创业受到国家高科技政策的影响极大,他们在各级政府政策引导下所发明出来的产品却在中国很难找到市场需求。而在传统产业,高精尖人才却难觅踪影,于是形成了一种人才和真正需求脱节的状况。如果没有新生代科技人才和创业者进入传统产业带来新理念、高科技和新商业模式,而只靠目前行业内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力资源,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路很难走出新方向。

  在工业发达国家,新一轮的科技创新重点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目前中国传统产业总的形势还算好,转型升级虽有挑战,可如果认真去做是大有作为的。尽管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很符合大的商业逻辑,但还需要一个故事和一种精神来点燃这场变革。中国创新的正确情怀和姿势应该是打通和链接传统产业世界和酷炫科技世界,这将是一个利润丰厚的美丽新世界。

  哪种人适合创业?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烈氛围中,人们也需要一份理性思考。90年代初的“全民经商”一度曾经到了人人见面言必称螺纹钢、夏利车的地步,热潮褪去,莫说有几人真的谈成了买卖,拿到了佣金,即使是看到了货,见到了手握现金的买家,都已是此后多年的谈资。而如今的创业潮,作为跃跃欲试的创业者,也需认真思量,是否真的具备了创业的条件。

  在备受瞩目的成功者后面,永远有更多的失败者。首先是因为成功的创业本就是概率极小的事件。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说,“世界有创业文化的国家,以色列和美国等等,也就是5%的成功率,中国其实5%都不到,说九死一生都太好听了,九十九死一生才是真的,这是很正常的。”

  而任何成功的创业,表面上的一分风光,背后是一百分的艰辛与付出。创业者能否实现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体现价值,初始创业的意念、视野与格局至关重要。如果只是寄希望于通过运作一个项目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成为投机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玩概念、博眼球,也不充分考虑资源、阅历、团队建设经验等条件,那么失败的概率必然是很大的。

  创业过程中会孕育出伟大的公司,但必须考虑资金、阅历、专业、经验乃至情商、团队协作的挑战,而且要具备勇气、坚持、洞见、胸怀以及机遇。如此以外,对行业趋势也要准确把握。

  以新兴科技为例,全球人工智能及认知科学专家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最近发表的以“硅谷观察:未来投资与科技的十大风口”为题的主题演讲,就十大科技的趋势或者风口做了预测,这十大科技是:社交媒体、物联网、大数据、生物科技、金融科技与区块链、可穿戴设备、纳米科技、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

  斯加鲁菲认为,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出现,似乎永无尽头。但是更让人激动的一点,比所有单个技术的出现更让人激动的是,把科技进行融合,融合之后我们又可以看到很多新的技术。在21世纪的今天,需要有新型人才,叫做T型人才,指的是必须要有能力去理解不同的技术,能够把这些技术整合和融合,能够了解他们的前景如何。投资“融合”的领域未来将会占领先机。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什么样的公司值得投资?谷懿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我希望投资天才的公司,因为前沿科技需要更多天才型工程师。很多公司的创始人没有好好上大学,想自己做些事情,发现有商机就成立了公司。所以创业者本身要身怀绝技,但还不够。他们还需要是疯子,在别人都不相信他的时候,或当他没有任何资源的时候,也愿意付出一切努力去实现想法。这是我想投资的人。

  谷懿说,斯坦福的一门课这样讲,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stick mind,认为所认知的世界就是这样,固守自己的领域,不太想知道不确定的东西;另一种是growth mind,认为所知道的有局限性,愿意学习不了解的东西。作为科技行业的一份子,应该永远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永远意识到自己的局限。这世界上一定会有很多新东西,这时并不需要你的天资,而是需要你努力学习新事物的意识。我们投资的公司和创始人都是growth mind,虽然他们已经很厉害了,但他们知道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愿意去学习新东西,付出很多努力,让它变成自己擅长的东西。这是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一个普遍特质,可能也只有这样的人才适合创业。

  

(完)

  

(整理、编写、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6年第78期(总第1689期)2016年11月4日(星期五)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     传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