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铲除僵尸企业“病根”

2016-09-05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6年第64期(总第1675期)2016年9月5日(星期一)

 

  [本期要点]中国将铲除僵尸企业“病根” 印度经济增速也放缓 欧洲央行面临放宽政策时间点抉择 收入不平等加剧或深化社会分隔 中国农业迎来现代化黎明 中国8月官方制造业PMI创近两年新高 中国探索绿色金融发展 化解产能过剩需要一代人?

 

经济热点

 

  中国将铲除僵尸企业“病根”

  [摘要:近期,日经中文网的两篇报道集中对于中国的僵尸企业僵而不死的“病根”和铲除僵尸企业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值得我们关注。]

  日经中文网吉田忠则报道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央行)每季度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重要部分发生了变化。央行在8月5日发布的报告中删除了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表述。

  一直以来,央行报告的开头部分都会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并不是作为政府部门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的自主见解,李克强总理在与金融界人士举行的会谈中也强调了该观点。报告内容的变化有可能暗示中国政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值得关注的地方不仅只有这一点。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报告几天后,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要求主要地方中级人民法院设立企业清算与破产审判庭。法律界相关当地媒体分析认为此举是为了依法清理僵尸企业。

  不盈利却得以存续的僵尸企业是地方政府与企业勾结的象征。地方政府向金融机构施加压力让金融机构为僵尸企业融资等,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同时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从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最近的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中国政府认为即使暂时发生地方性经济和金融混乱,也应该铲除僵尸企业的“病根”。

  清退亏损企业当然伴随着风险。瑞穗银行(中国)的主任研究员细川美穗子指出“人民银行的报告显示出守护国家整体金融系统的姿态”。因此,预计中国或将推出扩大公共投资和减税等政策。

  虽然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但仍保持在6%左右。不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涨率跌破2%,实际市场行情低于经济增长率。中国能否在不使国内外出现混乱的情况下清理掉僵尸企业呢?世界应对中国下一步举措的日子正在日益临近。

  日经中文网的另一篇以《僵尸企业不死之谜》为题的报道,对中国僵尸企业僵而不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报道认为,中国企业的债务违约急剧增加。报道称,截至2016年8月16日,无法按约定偿还债务的公司债共高达250亿元,已膨胀至2015全年的2倍。以地方的国有企业居多,由于地方政府担心债务违约对地方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表面化,在地方政府意向的影响下,陷入债务违约后继续营业的企业并不少见。导致中国经济效率低下的“僵尸企业”的淘汰也进展不顺。

  报道称,在辽宁省大连市,东北特殊钢的炼铁厂内,高炉和设备仍在运转,人员和卡车进进出出。但随着中国经济减速,东北特殊钢的业绩早已恶化。进入2016年以来,已经出现7次债券违约,累计违约额达48亿元。即便如此,东北特殊钢之所以仍未破产,是因为大股东辽宁省政府。辽宁省1-6月的地区生产总值(GDP)陷入负增长,省内缺乏能够接纳数万名人员的产业。某金融行业相关人士透露,如果失业者进一步增加,地方政府将难辞其咎,“处理破产和支援企业经营都是一笔沉重的财政负担,只能继续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

  据调查公司大智慧统计,从年初到8月16日中国企业共发生42起债务违约,累计金额达250亿元,是2015全年(21起、129亿元)的2倍。其中,资源开采、钢铁等设备过剩产业的企业居多。尤其像东北特殊钢这种地方政府旗下的国有企业。在中国,即使企业发生债务违约,在地方政府的意向下,继续与国有企业交易的情况并不罕见。银行方面也表示“期待地方政府最终能出面支援”。

  国有企业在推迟偿还公司债券本金和利息的同时,在不盈利的情况下仍维持生产和雇佣等,一直在入不敷出。中国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的经济体制充斥着这种道德风险(Moral Hazard)。这已成为市场原理无法生效、“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无法淘汰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政府内,将银行贷款替换成股票的债转股(DES)成为讨论课题。目的是减轻企业支付本金和利息的负担,便于推进生产设备废弃等企业重组。当地媒体报道称,银行监管当局正在进行最终讨论。河南省已提出了通过债转股来消除过剩债务。中国在1990年代末期曾由政府出资设立名为资产管理公司(AMC)的接收方公司,剥离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资产管理公司将部分股权转换成了股票。此次以地方政府为主体,似乎正在讨论同样的框架。报道认为,中国经济预计不会再出现前几年那样的高速增长。即便剥离债务,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也不会立即出现经营好转,并且极有可能延长“僵尸企业”的寿命,以及增加金融系统的风险。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印度经济增速也放缓

  印度经济出现停滞。8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印度4-6月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比上一年同期增长7.1%。在消费的拉动下,保持了7%左右增速,但设备投资萎缩,增长率仅为5个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由于不良贷款增加,银行开始惜贷,另一方面,制造业设备开工率依然较低,仍未展开新增投资。

  在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中,中国增长率4-6月为6.7%,菲律宾为7%,印度尼西亚为5.2%。印度的7.1%绝非低增长。不过,难以否认的是,与达到7.9%的1-3月相比出现减速感,同时低于经济学家等对4-6月的事前预期(7.6%)。作为政府和民间消费与投资的合计,“内需”增长率为3.9%,仅处于和1-3月相同的低水平。

  此次印度增长乏力的最主要因素是,占GDP整体3成、作为政府与民企设备投资合计的“总固定资本形成”比上年同期下降3%。与创出2年以来最大下滑的1-3月(下降2%)相比进一步恶化。这主要体现出民营企业投资呈现增长乏力态势。原因在于产能过剩和银行惜贷这2点。

  据民间调查机构印度经济监控中心(CMIE)统计显示,制造业整体的设备开工率最近仅为73%,至少连续5年下降。不仅是钢铁(53%)和水泥生产(64%)等基础设施相关领域,乘用车(63%)和造纸(55%)等行业的产能过剩也扩大至更大范围。

  此外,银行的惜贷状态也日趋显著。印度储备银行(央行)30日宣布,6月银行贷款额仅比上一年同月增长9%。与截至莫迪政权上台之前的2013年度的15%以上相比大幅放缓。2015年3月达到3万亿卢比的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到今年3月增加至5.4万亿卢比,担忧财务状况恶化的银行正在减少放贷。

  另一方面,个人消费依然坚挺。4-6月消费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7%,在1年以上时间里维持了7-8%左右增速。除了作为消费火车头的城市地区之外,农村地区也在复苏。作为农村消费的代表性产品,拖拉机的国内销售4-6月比上年同期增长15%,达到16万辆。时隔9个季度实现2位数增长,此外,销量也恢复了8个季度以来的最大规模。

  由于截至2015年度连续2年的干旱产生负面影响,拖拉机销售连续2年比上一年度减少10%以上,但目前正在恢复生机。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全球旗下的印度法人询问包括外资在内的300多名企业首席财务官(CFO)的调查显示,受访者的58%表示将在今后1年里增加设备投资。该事务所分析称“能够看到投资周期的复苏萌芽”。企业景气度和银行贷款姿态的改善能否推动设备投资转为增长,或将成为预测印度经济前景的未来指标。

  (日经中文网,2016.9.1)

  欧洲央行面临放宽政策时间点抉择

  面对黯淡的经济增长和通胀前景,全球最大的一些央行本周仔细忖度进一步的刺激措施时,必须要在马上行动和再等一段时间之间做出抉择。

  英国退欧的决定迄今为止仅轻微伤及全球增长前景,但那或许仍足以促使央行采取行动,因为经济增长形势不妙,复苏目前看起来也更加遥遥无期。周一(9月5日)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将得到关注,外界可从中一窥上周数据显示的制造业改善是否在规模更大的服务业中也有体现。

  但周四的欧洲央行利率决议才是本周的重头戏,多数分析师预期该央行将维持政策不变,尽管有不少人认为它可能扩大资产购买规模。

  欧洲央行实施非常规刺激措施已有数年时间,利率也降至负数,每月在如期买入800亿欧元资产,并向银行提供几乎是零息的贷款,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重新激活陷入停滞长达近十年的经济。

  通胀顽居低位是问题根源所在。最新的季度预测显示,就算到2018年,欧元区的物价涨幅也将远远低于欧洲央行2%的通胀目标,数据可能显示,核心通胀率会略低于预估值。

  “为了实现它的货币目标,欧洲央行显然将不得不在年底前宣布更多的措施,”瑞士信贷财富管理策略主管Nannette Hechler-Fayd’Herbe说。“我们认为该央行将扩大资产购买计划,在明年3月到期时可能再将之延长六个月,但该行可能不会调整购买规模,因为目前要购买符合资格的资产已有困难,”Hechler-Fayd’Herbe说。“他们将尝试扩大购买资产范围,但可能还不会涉足股票。”

  自从三年多之前欧洲央行没有实现通胀目标以来,低通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若有任何显示长期通胀预期下滑的迹象,都有可能促使央行采取行动,因为那会影响欧洲央行的信誉和通胀目标机制。然而,从欧洲央行发出的种种暗示看来,该行还不急于采取行动。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普雷特近期主张对通胀目标做出灵活解读,法国央行总裁维勒鲁瓦德加洛则表示,欧洲央行应该坚持目前的货币政策。

  但该央行的资产购买计划将在明年3月到期,所以需要在12月之前决定是继续实施还是逐步撤走计划。“基础通胀和通胀预期指标仍死气沉沉,而且在明年3月前出现明显改观的可能性也不大,”意大利裕信银行分析师Marco Valli说。“因此,再次出台一波货币刺激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路透调查走访的绝大多数分析师认为,由于负利率显示出其明显存在局限性,损及银行获利能力,欧洲央行不会进一步调降负利率。

  加拿大央行将在周三举行会议,审视创七年来最差表现的加国经济,但尽管第二季实质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年率为下滑1.6%,该央行预计仍将维持政策不变。经济增长数据比加央行担心的还要差,但下滑多源于一次性因素,譬如自然灾害、产油中断,不过6月数据已经在开始反弹。“产油据称已经开始回升,还有迹象显示,美国制造商在重新累积库存,”加拿大国民银行在研究报告中称。

  “所以,虽然库存增加有可能制约未来的生产,但我们仍预计加拿大实质GDP增长将在第三季实现大幅反弹,有可能达到3%的增幅,”该行称。澳洲方面,澳洲央行总裁史蒂文斯将主持他任内最后一次政策会议,之后将交棒给洛威。会议将审视8月降息,并从结果优于预期的投资调查中得到一些安慰。“我们仍持这样的观点,即通胀继续低于央行目标的话,央行将出台更多货币宽松,”澳洲联邦银行(CBA)说。“在经济温和增长的情况下,澳洲央行有时间去等待和评估8月降息对通胀前景的影响。”

  (路透中文网,2016.9.5)

  收入不平等加剧或深化社会分隔

  马丁?桑德布为英国《金融时报》撰文认为,收入不平等导致城市中的社会割裂加剧。如果不小心应对,十几二十年后,城市的贫富割裂程度将比现在严重得多。

  2013年当比尔?德布拉西奥(Bill de Blasio)竞选纽约市长时,他的竞选口号之一是反对贫富割裂的“一座城市两种生活”。德布拉西奥成功当选。今年5月萨迪克汗(Sadiq Khan)赢得伦敦市长选举,在那之前,他承诺要制定“伦敦最低生活工资”(London living wage)和“伦敦居民房租标准”(London living rent),以对抗低工资和高住房成本。

  经济不平等作为国际上和国内经济政策讨论中越来越核心的议题,也在对城市层级的政治产生影响。研究显示,在整个美国和欧洲,城市的收入不平等问题都在加剧。哈佛大学(Harvard)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表示,“1980至2006年间美国城市的不平等程度显著上升”。格莱泽与人合著的一项研究指出:“这一时期所有大城市地区的不平等程度都在走高,只有一个城市例外。”

  类似的,对欧洲13个首都城市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其中有10个城市的经济不平等程度在本世纪头十年中加剧了。马尔滕?范汉姆(Maarten van Ham)是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和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的教授,同时也是这项研究的作者之一。他补充称,在这13座城市当中,有12座城市的社会经济割裂程度(即富人和穷人分别生活于同一城市不同区域这种情况的严重程度)加深。

  范汉姆表示:“通常当不平等加剧时,要滞后一段时间才会观察到社会分隔加剧。我们认为未来十年由收入导致的社会割裂将进一步深化。”

  直到现在,人们才开始了解这种割裂可能导致的危害。在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经济学家拉杰?切迪(Raj Chetty)的研究激起了巨大反响。他的研究显示,代际流动性因个体成长的社区环境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

  切迪发现,儿童在向上流动性最强的社区中每生活一年,他们成年后的收入水平将因此较全国平均值高出0.8%。而在向上流动性最差的社区中每生活一年,将导致儿童成年后的收入降低0.7%。

  但学者们警告称,不应认为不平等问题可以主要在城市这一层面上得到应对。“导致社会割裂的种种进程反映出了全球经济状况的种种变化,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结构中的这种变化,”范汉姆表示。“专业人士的数量明显增多,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低收入家庭。”

  范汉姆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在维也纳,“专业人士的数量在十年间翻了一番”。“这些人的收入较高,而当你有钱之后,你可以选择在一个较好地段居住。因此维也纳最具魅力的地段住房成本大幅攀升,收入较低群体无力负担继续在这些地段生活。”

  格莱泽指出,在国家层面的不平等没有改善的情况下,城市主张进一步的平等化将仅意味着将富人和穷人重新安排到不同城市,导致更进一步的社会割裂而非融合。格莱泽发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平等严重的美国城市通常较为贫穷,但这一关系已经发生了改变。如今,一座城市比另一座城市更不平等的原因,可能不是因为贫困人口更多,而是因为富人更多。格莱泽指出:“如果你将一群科技亿万富翁引入一个地区而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程度,这不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我们应当担心的是,城市对于穷人来说是否仍是充满机遇的地方。”

  范汉姆同意这种观点。“如果你认为社会割裂是一个问题,那么在我看来解决方案是投资于人、教育、就业以及儿童——为他们提供机遇。你不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化解不平等。”

  城市领导者在降低收入不平等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格莱泽表示,任何带有初始收入再分配色彩的举措很可能都不会成功,因为这将促使富人群体迁往郊区。

  但这并不意味着像萨迪克汗和比尔?德布拉西奥这样的城市领导者可以对不平等问题放手不管。范汉姆指出,在欧洲地区,“如果我们不小心应对,15至20年后,城市的贫富割裂程度将比现在严重得多。”他担心政府可能会草率推进新近来到欧洲的难民的安置工作。“人们会说,把他们迁到有房可住的地方,”范汉姆表示;他同时指出,那些地方通常没有人愿意居住,因为缺乏配套设施和发展机会。“这会给未来埋下隐患。15至20年后,他们将如何应对?”

  城市为降低收入不平等而采取的直接举措或许会徒劳无功,但格莱泽指出,这些尝试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相关政策,而在国家层面这些政策或许能产生效果。“对于很多社会经济方面的挑战,我们并不知道正确答案,”他表示。他举出的例子是,以合理成本提供学前教育以及对创业者的培训。“城市应当成为机遇的实验室,成为我们尝试不同事物的地方,”格莱泽表示,“城市该去做它们最擅长的事,本质上也就是生产知识。”

  (FT中文网,2016.9.2)

  

中国经济

 

  中国农业迎来现代化黎明

  日经中文网报道认为,过去以效率低下的零散农户为主体的中国农业正在迎来现代化的黎明。

  报道称,20世纪80年代人民公社解体后,中国实行包产到户,由村委会将土地使用权分配给农民。平均每户获得0.6公顷耕地,相当于日本的1/4左右。此后,中国农业长期处于效率低下、难以盈利的状态。但随着少子老龄化和人口流向城市,截至2014年,中国的农业劳动力在10年间减少了1.2亿人,相当于全部农业人口的1/3脱离了农业。

  农地的流转也在加强。2014年流向大规模农业组织的农地同比增长18%,达到约2700万公顷,占中国全部农地的10%。中国政府2014年实施了确定农户土地使用权的农地登记制度,使农地租赁更加方便,推动了农业经营进一步规模化。

  此外,中国还面临国内粮食稳定供应的问题。大米、小麦和玉米等主要作物的2014年产量约为6亿吨,同比仅增加0.8%。预计到2020年,粮食需求将增加至7亿吨。自2007年谷物价格出现暴涨以后,中国政府多次采取提高采购价格等手段,鼓励农户扩大生产。但自2012年前后起,谷物的政府采购价超过进口价格,进口谷物正在增加。目前,大米的进口量达到10年前的5倍,大豆也增至2.7倍。如果中国农业不能引进机械实现规模化、提高生产效率,中国的粮食进口扩大可能对全球市场造成影响。

  (日经中文网,2016.8.31)

  中国8月官方制造业PMI创近两年新高

  据路透中文网报道,随着市场需求回暖,中国8月官方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并创下近两年新高;服务业增速虽回落但仍保持扩张,显示中国经济经历短暂停歇后再拾动能,短期持稳的可能性较大。不过同时公布的财新制造业PMI回落至临界点,其背离走势令担忧仍存。

  中国国家统计局和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周四(9月1日)联合公布,8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50.4,上月和路透调查预估中值均为49.9。该指数创下2014年10月以来最高水准,当时为50.8。

  “制造业PMI指数的分类项全面回升,使得制造业复苏态势更加坚实,预示着下半年经济增长动能的恢复。”国金证券大类资产资深分析师徐阳表示,制造业PMI的改善,或意味着8月的工业增加值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将好于7月。他称,在经济增长动能出现复苏迹象后,货币政策料将继续保持稳健基调,降息必要性下降;如外汇占款无大幅下降,降准必要性也下降。但进一步稳增长仍需财政政策发力,通过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的扩张,对冲房地产投资的逐渐下滑,并带动整体经济稳步增长。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指出,8月制造业PMI呈现出生产和需求回升、结构进一步优化的特征。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环比回升0.5和0.9个百分点,至52.6和51.3,其中生产指数连续六个月保持在52以上,本月为今年以来的高点。他表示,从数据看来,供给侧改革继续推进,结构调整效果进一步显现。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PMI分别为52.6和51.2,高于制造业总体2.2和0.8个百分点。企业信心有所增强,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8.2,分别高于上月和去年同期2.9和4.1个百分点。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1.8,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继续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48.9,与上月持平,仍低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7.4,比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但仍位于收缩区间。不过同日公布的财新制造业PMI走势则同官方PMI稍有不同,受产出和新业务回落影响,财新中国8月制造业PMI小幅降至临界值50,未能延续上月的增长趋势,表明经济下行压力犹存。

  尽管8月官方制造业PMI涨势强劲,但赵庆河指出,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一些困难,进出口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复苏乏力,制造业进出口回升动力仍显不足,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49.7和49.5,虽比上月有所回升,但仍持续位于收缩区间。

  与此同时,反映资金紧张的企业比重持续超过四成,劳动力和运输成本上涨的企业比重有所增加,企业降成本的难度依然较大。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债券分析师姜超亦称,经济短期稳定,留意地产泡沫。从中观行业看,8月地产、汽车销量增速走高,粗钢产量、发电耗煤增速略升,需求生产均现反弹,经济短期稳定;但房价涨幅再创新高,地产泡沫严重令政策收紧预期重燃,钢铁、煤炭去产能偏慢,未来或加大力度去产能,均意味着下半年工业经济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周三(8月31日)表示,中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还不牢固,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投资、外贸等预期指标完成难度很大,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下半年,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注重相机灵活调控,加力增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灵活适度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认为,下半年稳增长号角吹响。最近两个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基建项目速度明显加快,下半年基建提速是大概率事件,这应该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企稳回升。他并指出,虽然最近房价过快上涨导致中央对资产价格泡沫担忧上升,但下半年稳增长任务和压力较大,预计除了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之外,央行在货币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也应该在边际上有所加强,包括在信贷结构方面增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以及再次启动降准降息来进一步弱化银行的惜贷情绪并减轻地方政府的还本付息压力。

  统计局并公布,8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5,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临界点之上,且与今年以来的均值持平,表明非制造业增速虽有所放缓,总体仍延续平稳扩张态势。

  赵庆河称,服务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7,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的次高点,且连续三个月保持升势。在制造业生产和市场回升的带动下,生产性服务业相关需求回升,商务活动指数为57.2,较上月大幅上升4.4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航空运输、装卸搬运及仓储、电信、互联网软件、租赁及商务服务、旅游等行业企业业务总量增长较快,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5.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

  而受部分地区的暴雨及高温天气,建筑业生产扩张放缓。商务活动指数为58.2,比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房屋建筑业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9.2和54.7,回落2.2和6.6个百分点,是本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的主要原因。赵庆河表示,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以及高温酷暑的消退和降水的减少,建筑业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

  制造业PMI是一个综合指数,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由五个主要扩散指数加权而成。非制造业PMI指标体系,由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在手订单指数、存货指数、中间投入价格指数、收费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等10个分类指数构成。通常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反映经济衰退。

  (路透中文网,2016.9.1)

  中国探索绿色金融发展

  北大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金融分会委员会主任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认为,中国正在寻求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虽然现在与理想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中国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当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正在面临一场新的能源革命。传统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如煤、石油等将会逐步退出能源生产过程(另有更为重要的用途)。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过去5年间全球经济出现了收缩和调整,投资于新能源的技术、开发、推广和成长等都需要第一笔建设的资本金。即将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将绿色金融作为重点议题进行探讨,正是从全球宏观视野出发,寻找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和增长极。

  绿色金融面临的首要瓶颈是公共品支持不足,这不仅表现在各国新能源投资的市场建设刚刚迈开第一步,成熟的对应于能源要素的投资(一级市场发动和二级市场建设)尚无章可寻,而且还表现在世界各国对新能源问题认识存在差距,国别之间的协调急需尽快启动。G20峰会平台是世界主要国家贡献与全球能源公共品的绝佳候选平台。

  从中国的案例来看,一方面能源使用量和需求量持续增长,但能源结构还是以煤、石油等高污染的化石能源为主。过去5年间,中国能源使用总量呈现大幅度的增长,从2011年38亿吨标准煤到2016年43亿吨标准煤。煤炭能源占比虽然逐年下降,但是一直占据中国能源消耗的首位,石油占17%。另一方面,大量消耗传统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恶果已经开始显现,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雾霾等公共环境问题的产生。

  中国呼唤新能源投资的国际间合作。在世界范围,由于新能源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资金需求量大,投资成本过高,生物能、光伏板等新能源产品单位生产成本远高于化石能源,单靠中国一家投资,难于解决民间企业的海外市场拓展的投资环境问题。如果任凭私营企业进行投资,将会出现成本收益倒挂的局面,这也是当前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挑战。但是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换代的角度来看,只要突破技术瓶颈,在全球范围,未来的收益将会是蓝海式的。

  中国人从3年前开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对于光能、生物能等绿色低碳能源进行大规模投资。根据《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6》,2015年中国融资额约为1105.2亿美元,位居全球首位,总投资额超过美国,大体上相当于欧盟国家的总和。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成为世界新能源投资的领头羊。

  在加大投资的同时,中国的绿色金融走到了市场建设的门槛之前。投资绿色金融,最为重要的是保护环境和能源开发能够同时并重。这样的一种市场建设,什么样的资源是可资利用的可持续能源,什么样的资本是可投放于此类可持续能源的合适类别,没有对应一级市场建设的建设是难于想象的。中国在这方面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首先,中国通过设立特区试点的方式探索新能源一级市场建设。依托2022年冬奥会在中国张家口举办的重大事件,中国政府要求新的冬奥会能实现100%绿色能源的目标。为此,国家在张家口特设了新能源特区,借重大体育事件和特区制度建设,将科研、设计、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投资,制造和运营等多种工商实体和中介体集聚一体,以期能够让他们在投资和交易方面出现集聚外部性,推动市场发动性质的建设,从而能够与二级资本市场有效对接。

  还比如,在推动土地、矿藏、水、和空间资源要素资本化的建设方面,内蒙古资质区位新能源的发展创出了一条新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内蒙古土地收储投资公司,试点土地能源矿产等生产要素资本化发展新能源建设。最后,在财税系的推动下PPP投资出现,公私合营建立能源基础市场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为绿色金融的以及市场发展。与此同时,在中国南方等地,新成立的温州民商银行正在和正泰集团合作,试图建设卖方信用资源、买方产能资源和贷方信贷资源的三方合作机制。这些在全国各地的试点,都将会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推动。

  未来中国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新能源投资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在市场上中国有大国效应。中国在市场上占有份额较大,任何买卖行为都会造成供给需求剧烈的变化,可以说是“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这种风险在新能源投资领域也会出现。如果政府在全国快速推广特区、示范平台,就可能会出现光伏板过剩的情况。其次,现在各个省都在建立自己的新能源特区,重复建设就会出现,所以互相协调,互通有无,信息合作,全国一盘棋很重要。不能全国都在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无效投资会非常大。最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能源投资是天使投资、风险投资、长期投资、中期投资、和流动性投资五位一体的投资。但是中国当前货币、资本和要素市场尚还没有这个能力完成这种投资,所以中国货币、金融、资本市场的改革要注意这个短板,补上体制上的缺陷,使新能源的绿色投资更加稳健。

  当前,中国正在寻求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不仅在国内着手开始推广在以新能源投资为代表的绿色金融,而且努力推动绿色金融在全球发展。在国内虽然现在与理想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中国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FT中文网,2016.8.24)

  化解产能过剩需要一代人?

  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一半,受其产能过剩影响,钢铁行业“寒冬”仍在持续。国际钢铁协会主席沃尔夫冈?埃德(Wolfgang Eder)日前接受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采访时表示,全球性粗钢产能仍过剩30%以上。此外他表示,中国化解设备过剩,“需要一代人的时间,而不是几年”。沃尔夫冈?埃德对政府向经营不善的钢铁企业提供财政支持的做法提出批评,强调要以民企竞争为主。

  2015年全球粗钢产量同比减少2.8%,减降至16亿2280万吨,时隔6年首次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粗钢产量时隔34年首次出现下降,2016年1-6月也同比减少1.9%,呈持续减少倾向。

  受市场行情低迷影响,大型钢铁企业4-6月业绩恶化。日本新日铁住金和美国最大钢企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均陷入亏损,德国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也出现收益减少。埃德表示“为达到供需平衡,有必要削减产能和产量。全球产能存在30-35%过剩”。

  在最大的产能过剩地中国,国有企业宝钢集团与武汉钢铁集团表示开展整合谈判。埃德称“不对个别企业进行评论”,不过“一般来说,中国钢铁行业或将出现更多合并与收购”。

  埃德指出,企业重组的效果,“将有助于关停工厂、削减产能和改善成本结构等”,同时还表示“考虑到问题的严重性,真正化解产能过剩需要一代人时间而不是几年”,认为产能过剩问题将走向长期化。

  欧盟正讨论是否承认中国属于WTO定义的“市场经济国家”,但欧洲钢铁业界以中国通过政府补贴向海外出口廉价钢材为由表示反对。埃德表示“虽然中国的情况较为明显,不过无论哪个国家都应该遵守国际规则,公平竞争,避免引发质疑”。

  关于英国决定脱离欧盟,埃德表示“要想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加盟国、中日以及印度竞争,就连法德两国都尚且规模太小”,强调了整合的重要性。对于英国脱欧的直接影响,他指出“如果英国利用英镑贬值来扩大出口,将对欧洲大陆构成压力,不过或许只有短期效果”。

  钢铁作为主要产业很容易受到政府干预。除了中国政府对钢铁企业提供补贴,在英国方面,印度塔塔制铁计划出售英国业务,英国政府为了维持就业,计划提供财政支援。

  埃德表示,“我1978年入职时奥钢联集团(Voestalpine)是国有企业,所以我很清楚政府和政治家的思维方式”,同时强调“坚决反对政治干预产业活动。国家的职责应集中于构筑公平透明的法制框架”,表示即使市场行情低迷,也应该以民企竞争为主。

  (日经中文网,2016.9.5)

  

(编译、整理: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6年第64期(总第1675期) 2016年9月5日(星期一)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