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在未来加息问题上存在分歧

2016-08-23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6年第60期(总第1671期)2016年8月22日(星期一)

 

  [本期要点]美联储在未来加息问题上存在分歧 斯蒂格里茨:主导西方三十年的“新自由主义”已死 政治风险逼近市场 印度亟需反思城乡关系 外媒:依赖政府的投资或夺走中国经济活力 中国7月房价上涨城市个数连续3个月减少

  

经济热点

 

  美联储在未来加息问题上存在分歧

  [摘要: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美联储)8月17日发布的7月货币政策会议记录显示,官员们认为美国经济风险降低,但在未来加息问题上存在分歧。政策制定者同意升息前需要看到更多数据,尽管部分政策制定者认为可能需要很快收紧政策。]

  联储会议记录未见鹰派论调

  美联储会议记录显示,尽管对美国经济前景和就业市场普遍乐观,但部分决策者并不认同短期内升息,唯恐未来就业增长步伐放缓。美元指数本周触及近八周最低。

  美元本周受压。8月17日公布的美联储会议记录显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内部多位委员不赞成短期内加息,唯恐未来就业增长步伐放缓。这令原本对美联储今年加息预期升温的投资人颇感失望。受此影响,美元兑欧元和瑞郎均触及近八周低点。稍早,纽约联储总裁杜德利和亚特兰大联储总裁洛克哈特都暗示,美联储可能会在年底前升息。

  与此同时,与美国利率前景大相径庭的日本,日圆稳步上升,令当局颇感忧心。日本政府为此特别组织了一次会议,讨论日圆升值问题。在进口数据不佳和通胀迟迟不见改善的情况下,日本货币和财政当局所面临的压力可见一斑。

  美联储年度会议即将在杰克逊霍尔举行,美联储主席叶伦将在会议上发表讲话,值得关注

  美元全线受压

  美元近期全线承压,兑欧元触及近八周最低水准,兑瑞郎也跌至八周低点,因美联储7月货币政策会议记录显示,政策制定者仍倾向反对短期内加息。

  8月17日公布的会议记录显示,尽管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委员对美国经济前景和就业市场普遍乐观,但多位决策者表示,短期内不应升息,唯恐未来就业增长步伐放缓,而且委员表示他们希望“保留各种政策选项”。

  会议记录让那些原本押注美联储态度可能更为强硬的人感到失望;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裁杜德利曾表示,就业市场聘雇强劲,而且也见到期待已久的中等薪资岗位招聘,显示劳动市场趋于紧俏,美国经济普遍走在正轨上。不过,他还表示,美联储在9月20-21日会议升息是“有可能的”。

  而亚特兰大联储总裁洛克哈特也在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对记者表示,他不排除在9月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如果是今天开会,我认为有理由依据经济数据认真讨论(目前是否可以升息),”他并称2016年升息两次是“可以想象的”。不过立场中立的洛克哈特今年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并不具投票权。

  “一些投资者也许有这样的感觉,也许是一种错误的感觉,即会议记录将确认之前杜德利和洛克哈特讲话中提及的可能在9月升息的观点,”麦格理全球利率和外汇策略师Albert Wizman说,“可能因此产生一些失望情绪。”

  分析师表示,同近期美联储官员的讲话相比,美联储会议记录对美元的冲击最大。“当我们没有从联储会议记录中看到毫不含糊的鹰派论调,就好像是为美元进一步卖盘打开了大门。”BK Asset Management董事总经理Kathy Lien称。受此影响,美元指数触及近八周最低94.141。美元兑欧元触及6月24日以来最低1.1366;兑日圆也触及逾七周低点99.53%。

  华尔街点评美联储纪要:预计12月加息

  美联储纪要公布后华尔街纷纷进行点评:

  德意志银行:美联储现在的中心现在可能更加接近第三把手杜德利的看法,而不是7月份FOMC会议纪要。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Joseph A. LaVorgna:美联储会议纪要暗示脱欧以及就业市场放缓两个主要不确定性有所消退。仍然预计美联储12月加息。

  标普:预计美国开支和劳动力市场鼓励美联储在12月份加息。大宗商品价格疲软恐怕仍然对地区构成重大威胁。

  美银美林全球经济研究主管Harris:美国经济并不好,所以美联储会按兵不动。预计美联储12月前都不会加息。

  “从(纽约联储主席、美联储第三号人物)威廉?杜德利(William Dudley)发表的言论来看,纪要内容)与市场此前预期相比看起来显得不那么‘鹰派’。此次会议上委员们的观点似乎存在一些分歧。(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正在变得更加陡峭,因此我们的初步想法是美联储很可能不像市场猜测的那样倾向于‘鹰派’立场。”加拿大多伦多道明证券公司(TD Securities)的利率策略师根纳季?戈德堡(Gennadiy Goldberg)向路透社说道。

  法兴银行认为,美联储7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中鹰鸽论调势均力敌,此次会议纪要并未传达过多关于9月议息会议的信息,仍然老调重弹地强调加息取决于数据和市场;从此份纪要中能得到的最大信息就是加息路径将是非常缓慢和谨慎的。

  有“美联储通讯社”之称的华尔街日报记者Jon Hilsenrath表示,美联储7月会议之后,官员们表态称,投资者不应该低估年内加息的可能。7月会议纪要表明,美联储最早可能于9月加息。美国7月就业数据较为强劲,不过零售和通胀指标有些疲软,这使得美联储官员们在加息问题上的分歧会持续。这也或许会使得美联储在9月会议上不行动。Hilsenrath认为,美联储不会对何时加息作出承诺,直到他们对经济增长前景、就业、通胀持有更统一的意见。

  SGH机构在报告中写道,FOMC依然准备年底前加息,如果经济数据继续保持正轨,耶伦可能进一步为9月份加息打开大门,而12月底之前肯定会加息。SGH机构认为,FOMC对经济的长期生产率和趋势增速的评估大幅转向鸽派,假设的加息路径趋于平缓,耶伦8月26日的杰克逊霍尔讲话可能调和两个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信号。

  道明证券利率策略师Gennadiy Goldberg:美联储7月份FOMC会议纪要所流露的鹰派程度似乎并没有纽约联储主席杜德利等人所暗示的那么明显,7月份货币政策会议上的确涌现大量意见,鹰派程度因而可能就不如市场所预料的那么强烈。

  Gluskin Sheff的Rosenberg:美联储7月份FOMC政策会议的纪要文件并不让人感到意外。美联储巨大的共识就是保持意见分歧状态。美联储恐怕会在可预见的未来保持按兵不动。美国CPI更有可能累积式上升,而不会加速走高。负利率并不会登陆北美地区,负利率已成“明日黄花”,还是一种风险极高的策略。

  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走势看,交易员们认为美联储加息概率下降。具体来说,预计美联储9月加息可能性为12%,FOMC会议纪要披露前为24%;12月加息概率为47%,纪要公布前为58%;2017年6月加息概率为63%,纪要公布前为72%。

  美银美林:不管FED加不加息 买美债都不会错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在美联储加息预期下,美债价格却缓步迈向2012年以来创下的历史高点。正当债券交易员们本周忙着在美联储官员的一系列讲话中寻求蛛丝马迹的时候,美银美林站出来喊了一句:继续买没错的。美银美林驻伦敦的利率策略全球负责人Ralf Preusser称,即便美联储升息,买美债仍是只会赢不会输的买卖。这与传统经济学中市场因素的关系矛盾:如果央行升息,改变了债券的折现率,之前在低息环境中购入的债券价格将下降。

  Preusser用过去30年美债收益率下降,美债牛市的走势图,做出了一张模拟美债熊市的“镜像图”。其模型显示,即便美联储加息,长期而言美债仍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正收益。

  “我们的研究涵盖了长达几十年的历史结果,长期看来升息环境不会对债券投资者造成损失。升息环境中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会迅速进行重新调整,之后利息收入可以很快地为整个组合带来正收益。”

  自去年美联储升息0.25%以来,投资者们都在屏息以待下一次升息。从期货市场价格上来看,年底升息的概率为51%。

  10年期美债收益率也相应上升0.06%,至1.58%。管理着23亿美元资产的联合国联邦信贷联盟首席投资官Christopher Sullivan称,美银美林的预测比市场预期要乐观。其预测的亮点在于将过去债券牛市的走势完全颠倒成对应的熊市,然后发现总收益率竟然还不错。但是有一点需要搞清楚,如今的美债利息所得只能以非常低的利率进行再投资,过去再投资的利率比现在要高得多。目前极低的再投资收益率通过复利对总收益的影响,可能不及以往较高收益率的影响显著。”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斯蒂格里茨:主导西方三十年的“新自由主义”已死

  诺奖得主斯蒂格里茨(Joseph Stiglitz)曾因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贡献在2001年获得诺贝尔奖,并曾担任克林顿政府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其继任者是现任美联储主席的耶伦。斯蒂格里茨称,对于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共识已经终结。其在新书《欧元:统一货币如何威胁欧洲未来》中称,在西方过去30年来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已奄奄一息。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所谓的华盛顿共识正式具化新自由主义以来,新自由主义一直牢牢占据着全球主要西方经济体和组织,如IMF及世界银行的思维框架。简单而言,新自由主义倡导自由贸易、市场开放、私有化、放松管制、减少政府开支等,以增加私人部门在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并认为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佳方式。

  80年代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在美国英国的施政方针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的经典范例。而之前英国奥斯本和卡梅伦的经济政策实际上仍是新自由主义的延续。

  然而,08年经济危机让学界和政界均开始质疑新自由主义是否还能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全球经济在过去几年的增长迟缓和不平等加剧让这种质疑愈发具有现实意义和影响力。

  斯蒂格里茨本人就是坚定的质疑者,他认为自80年代以来主导世界的新自由主义乐观情绪已经终结。在接受Business Insider采访时,斯蒂格里茨从学界和政界两方面简述了终结的原因:

  学生们对于新自由主义如何发挥作用已经兴趣全失,他们现在的关注点在于理解市场失效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市场失效的例子在全球俯拾皆是。目前的这种学风不管在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很流行,已经成为主导性思潮。

  在政界也同样如此。当然,美国的有些右翼人士并不认同这点,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市场运行确实不完善,他们的问题关注点在于政府仿佛也无力改变这一现实。

  因此新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市场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可以最有效地提升经济增长,已经被广泛质疑。人们已经意识到,新自由主义认为市场总是有效的并不成立,并将关注点转移到政府如何运作才能降低市场的无效性。可以说,不管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新自由主义已死。

  斯蒂格里茨并不是唯一一个宣称这一观念的“大佬”。IMF三位经济学家Jonathan Ostry、Prakash Loungani和Davide Furceri)虽然没有直言新自由主义的生死,但是均已公开质疑新自由主义的有效性,特别是其所带来的不平等问题:

  金融开放所带来的不平等问题本身就会阻碍经济增长,这让新自由主义的合理性大大下降。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不平等问题会大大降低经济发展水平和持续性。许多人其实已经在思考相同的问题:新自由主义的某些方面可能需要重新定义。危机让人们意识到,我们一直以来奉为圭臬的框架并不完美。

  (华尔街见闻,2016.8.21)

  政治风险逼近市场

  有关全球经济目前的状态,市场到底在试图告诉人们什么?近期美国股市创出纪录高点是否意味着市场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增强?政府借款成本上升,而在长期债券收益率下降之际收益率曲线趋平,这是否说明市场担心全球经济复苏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华尔街日报》的文章对此作了分析:

  黄金通常被认为是对冲通胀风险的工具,今年金价上涨了30%,而长期掉期利率则显示通货膨胀率将在未来几年内维持低位,这应该怎么理解?欧洲股市上涨,而许多银行股的价格水平比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还要低,这又该如何解释?

  出现这些不一致现象的一个原因是,各大央行的政策行动让市场变得扭曲,市场根本无法再传递有关经济状况的有用信息。

  英国央行、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实施的最近一轮量化宽松措施把政府借款成本压到非常低的水平,在收益率适应新的现实环境的过程中,其他每一种资产类别的价格都被机械地抬高。

  Absolute Strategy Research首席经济学家哈尼特(Ian Harnett)指出,例如,美国股市的市盈率为25倍,看起来可能比较高。但这相当于收益率为4%,在长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低于2%的情况下,这一收益率水平看起来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从这一分析来看,推动市场的力量仅仅是对央行购债的预期,而非对基本面的分析。

  实际上,从中可以得出的一个论点是,所有这些央行活动只是通过汇率的变动引导全球很少量的需求在各个国家之间流动,并未有效提振经济活动。

  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能够通过其货币政策驱动经济温和复苏,其中一个原因是其刺激政策带来了本币大幅贬值,但同时带来的后果还有美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导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推迟其加息计划,这反过来推动欧元和日圆升值,引发欧洲和日本央行新一轮的干预。过去两年一直是这样。

  的确,一些迹象表明所有这些货币政策疗法可能会实现全球性的经济复苏:受更宽松的金融状况、强劲的就业市场和消费者支出上升提振,美国活动正在加速。同时,今年中国经济在政府采取大规模刺激措施之后似乎已企稳。

  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基本符合其趋势水平,失业下降,借贷成本降低同时贷款出现上升势头;新兴市场可能受到大宗商品价格回暖的提振。

  然而,今年全球经济增长似乎依然低迷(平均预测为增长3.1%,与去年持平),同时发达国家的通胀率仍远远低于目标水平。

  现在,甚至有一些政策制定者公开质疑仅靠央行一己之力能否使全球经济摆脱疲态。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在本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事实上,货币政策能够和应该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超低利率是储蓄和投资之间存在巨大错配的一个体现,反映了包括人口老龄化和生产率下降等一系列因素。不过,如果目前的极低利率都无法促使企业进行投资,那各国央行在进一步推低利率方面可做的不多。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欧元区银行股暴跌表明,欧洲央行的负利率政策已经弊大于利,因为银行可能试图通过收缩资产负债而不是发放新贷款来应对持续萎缩的利润率。

  市场越来越清楚接下来应该怎样,现在逐渐形成的共识是,需要通过更加宽松的财政政策来刺激需求,同时进行结构改革来提高长期生产率,包括投资基础设施和技能。不过,国债市场的现状暗示,投资者清楚这不太可能实现。

  日本政府已暗示,今年晚些时候将推出财政刺激。英国也可能推出一些宽松措施来应对脱欧带来的冲击。不过美国和欧元区的政治约束可能太大,因此预计不会出台任何财政刺激。同时,最近一些年政府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效果也不好。

  因此,对各国的预言可能大同小异:复苏乏力,依赖于央行更大规模的行动支持,但有一条:市场最大的风险来自政治方面。

  当然,一些年来都是这样,但现在不同的是,在货币政策接近其极限时,央行几乎没有可以采取的措施来应对未来的冲击。

  政治事件即将密集到来,匈牙利和意大利今年将举行公投,荷兰、法国和德国明年将举行大选,所有这些事件都可能引发欧洲凝聚力方面的新疑问,同时也不乏令复苏遇到阻碍的事件。可能这就是终极安全资产黄金的价格一直上涨的原因。

  (WSJ,2016.08.18)

  印度亟需反思城乡关系

  《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认为,印度历来重农村而轻城市,汹涌的城市化进程让印度城市难以招架。印度应平衡城乡资源配置,改革城市管理体制。

  报道称,印度备受尊崇的独立运动领袖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认为,“真正的”印度存在于乡村中,城市则是腐朽堕落、外国势力汇聚的堡垒。这一偏见深刻影响了数十年来印度的政策——这一政策主要注重于改善农村地区条件,而基本忽略了不断发展的城市地区。

  印度正在迅速走向城市化,来自乡村的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寻找工作以及赚钱机会。一些估算显示,平均每分钟就有30名印度人从农村迁往城市地区。

  但在被政府忽视了数十年之后,印度城市眼下难以招架这样的人口涌入。困扰印度城市的问题包括呛人的空气污染、喧嚣嘈杂的交通以及各种资源的短缺(从自来水、价格合理的住房到学校、公共交通以及公共空间)。

  印度城市在宜居指数排行榜上名次不佳。城市化领域的专家警告称,如果不采取重大举措改变目前印度城市的管理方式——包括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融资安排——城市地区的状况很可能进一步恶化。

  印度政府下属的“改造印度国家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Transforming India)负责人阿米塔布?康德(Amitabh Kant)表示:“印度对待城市化一直是不情不愿的。当今世界,互相竞争的已不是国家,而是城市。孟买(Mumbai)、金奈(Chennai)、德里(Delhi)——它们本应发展成为世界级大都市。”相反,他指出,这些城市没能跻身全球前100大城市。

  但两年前当选的印度现任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对城市的看法不同于以往的许多任印度总理,他将城市宣扬为汇聚创业活力的中心,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同时还可能提供帮助民众摆脱贫困的方式。在他2014年的竞选活动中,莫迪常常谈到打造“智慧城市”的必要性。作为现任总理,莫迪把对印度城市化进程的管理提到了该国政策议程表上前所未有的靠前位置,此外他还启动了两个旨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的项目。

  世界银行(World Bank)城市化专家巴哲?E?梅赫塔(Barjor E Mehta)表示:“在印度国内,公开支持城市化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现任总理从一开始就把城市化这个词当做机遇来说,不带任何负面含义。”

  莫迪启动的第一个城市化项目名为Amrut,该项目计划在五年的时间里向500个印度城市提供约75亿美元资金,用于投资清洁饮用水、下水道系统、公共交通以及公共空间等基本的基础设施。

  莫迪政府还启动了所谓的“智慧城市计划”(Smart Cities Mission),在该项目中,城市之间将竞争资助资金,以用于重新开发不同的区域及改进公共服务。

  公众参与度对于哪些城市能够获得资助提名至关重要——未能展现出公众积极参与的城市将在竞争中遭到淘汰。到目前为止,已有20个城市被选为了资助对象。

  梅赫塔表示:“这是一个能办成新事情的创新型项目,如果相关安排行之有效,我们将尝试将其大面积推广。该项目还首次激发了城市之间的相互比拼,引发了广泛关注。 ”

  康德称:“这是印度首届公开讨论智慧城市化的政府。”

  但即便有了此类积极举措,印度要想改善城市条件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仍然面临艰巨挑战。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董事希里什?桑科(Shirish Sankhe)指出,印度每年在每个城市居民身上投入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出仅为17美元,而实际所需的支出约为130美元。

  据一个高规格的专家小组估算,未来二十年印度需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支出近9500亿美元,方能满足各个城市的需求。虽然莫迪的计划将略微提高政府在城市地区的投入,但仍远远不够。

  解决城市面临的种种问题不仅要解决建设资金来源。印度还需要新的政治制度设计,为管理日渐扩张的城市提供助力。目前印度城市由任期较短的市政官管理,他们通常任满两年即会调任。桑科称:“印度城市的管理水平不高。城市被赋予的政治权利很小,而且你无法真的让任何人负起总责。”

  就连目前有多少印度人生活在城市地区,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根据印度2011年的人口调查,在印度的12亿人口中,仅有略高于31%的人生活在公认的城市地区,十年前的比重为27.8%。

  但很多此类城市化地区甚至未被官方认可为城市,或是被当做城市进行管理。印度目前有超过3900个所谓的“人口普查镇”,这些地区已经实现了城市化,但仍然被划为农村,并按传统农村的模式管理,例如有村庄委员会。

  很多地区更愿意被继续划为“农村”,因为这样便能参与更多的政府资助项目——包括农村就业保障等社会福利计划——而这些项目是城市地区无法享受的。但这样的话,这些愈发去农村化的地区便无法获得应有的城市服务,并以一种随意的方式扩张。

  印度最大的问题是,由城市地区创造的丰厚税收收入——例如来自物业税的收入——大多没有被用于改善城市自身条件,而被用于支持农村地区。找到化解这些问题的对策将变得愈加重要,因为预计到2030年将有多达5.9亿印度人生活在城市地区, 而2008年还只有3.4亿人。

  (FT,2016.8.19)

  

中国经济

 

  外媒:依赖政府的投资或夺走中国经济活力

  中国民间投资的减速日趋突出。虽然2015年同比上年增长10%,但自今年年初开始就表现低迷。即使政府采取各项措施,1-7月与上年同期相比仍仅增长2.1%,增速进一步放缓。货币宽松政策释放的资金也并未流向投资领域。由于民间投资低迷,国家不得不大幅增加公共工程,但投资依赖政府的情况有可能夺走中国经济的活力。

  从中国国家统计局8月12日发布的7月主要经济统计数据来看,经济减速日趋突出。固定资产投资1-7月比上年同期增长8.1%,增速创出约17年来的最低水平。原因是,占整体60%的民间投资增速比上半年(1-6月)进一步放缓0.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创出有可比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增速。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投资增长21.8%,基础设施投资也增长19.6%,均实现大幅增长。国有企业获得公共项目订单、支撑投资整体的格局也在加强。

  此外,各行业和地区差距明显也是民间投资的特征之一。销售强劲的汽车行业的投资增长13%,但铁矿石(下降37.4%)、煤炭(下降30.5%)、石油和天然气(下降20.7%)等行业的投资均大幅下滑。从上半年来看,汽车产业聚集的广东省投资增长19%,但以背负过剩产能的钢铁和煤炭为主要产业的辽宁省则下降58%。

  中国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表示,“7月份还有一个特殊情况,洪涝灾害比较严重,高温酷暑天气对一些地区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一些影响。”但实际上更严重的是结构性问题。民营企业存在事实上的准入门槛,虽然投资收益率在下降,但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却居高不下。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人多次召开会议,敲定应对举措,但在短期内很难取得效果。

  民间投资的下滑还可以从中国的资金去向的“异变”中看到。收益率较低、作为存款渠道本应不受欢迎的普通存款激增,另一方面,收益率较高的定期存款增速却在放缓。

  7月现金与普通存款比上年同月增长25.4%,实现激增。增速达到2015年7月(6.6%)的约4倍。另一方面,现金、普通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合计7月仅增长10.2%。增速与2015年7月(增长13.3%)相比有所放缓。两者的增长率在2015年10月发生逆转,随后差距持续扩大。

  由于企业找不到有潜力的投资对象,为了使资金随时能用于偿还贷款、很可能大幅增加了能迅速取出的普通存款。中国人民银行(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7月的演讲中指出,我们现在陷入了“企业的流动性陷阱”,即货币量再增加也没有用,利率也不会再下降,投资也不会再增加。

  7月投资以外的统计数据也不容乐观。出口连续4个月低于上年,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也仅比上年同月增长6%,增速放缓。在这种背景下,个人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表现坚挺,但作为牵引力的汽车销售也存在隐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2日发布的7月新车销量(按工厂供货量计算)比上年同月增长23%,达到185万1900辆。按车型来看,乘用车增长26.3%。纳入减税对象的排量1600cc以下的小型车销售扩大作出贡献。

  乘用车销售看起来维持了强劲势头,但很多观点认为,这是“以减税为背景的需求的‘寅吃卯粮’。降价竞争非常激烈”(大型日系车厂商)。商用车仅小幅增长5.5%,体现出企业开始抑制设备投资的状况。

  (日经中文网,2016.8.15)

  中国7月房价上涨城市个数连续3个月减少

  8月1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7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动态(不含保障性住房),70个大中城市中,51个城市的房价环比上涨。房价上涨城市数量连续3个月减少,比6月减少了4个,为5个月来的最低水平。受房贷政策收紧等因素影响,二线城市房价涨幅出现缩小。房价环比下降的城市有16个,比6月增加了6个,创半年来的最高纪录。房价持平的城市有3个。从各城市来看,房价涨幅最高的是厦门(4.6%),其次是合肥(4.2%)和南京(3.6%)。但是涨幅较6月分别缩小了0.1-0.7个百分点。上述城市均为二线城市,当地政府收紧房贷政策和控制房价涨幅对房价产生了影响。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较早的一线城市中,北京的房价涨幅为1.7%,上海为1.4%,均低于2%。从同比数据来看,本月70个大中城市中的58个城市房价上涨,11个城市下跌,1个城市持平。

  (日经中文网,2016.8.18)

  

(编译、整理: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6年第60期(总第1671期)2016年8月22日(星期一)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