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与欧美央行货币政策的对比

2014-06-07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4年第43期(总第1460期)2014年6月7日(星期六)

[本期要点]  人民币走低将持续多久?    5月全球大部分经济体制造业下滑    欧洲央行面临通缩考验    日本1亿人口“保卫战”很难打    中国央行与欧美央行货币政策的对比    
经济热点
人民币走低将持续多久?  
    据英国《金融时报》  乔希•诺布尔报道,长期以来,华盛顿方面一直抱怨中国政府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帮助国内企业赢得制造业务,并积累下约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一段时间以来,人民币升值被证明是一剂有效的“解药”——人民币汇率走强的同时,美国财政部的批评之声也小了下来。从2010年夏至今年1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升了近12%,达到近20年内的最高水平。
    但随着美国越来越担心中国故态复萌,汇率问题又渐渐回到美中讨论问题的清单中。今年以来,人民币一直都是亚洲表现最糟糕的一种货币,兑美元汇率跌幅超过3%。该汇率曾触及1美元兑换6.26元人民币,为2012年末以来的最低水平。
    多数分析师认为,人民币汇率走低是中国央行引导的结果,中国央行通过设定汇率中间价来压低人民币汇率。今年3月,中国当局将人民币每日交易区间扩大到中间价上下2%的范围。这两种政策的共同作用,引导着人民币汇率走低,并赋予其以更快速度下行的自由。
    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央行目前正利用人民币走弱的势头阻止投机性“热钱”流入。长期以来,中国出口商们通过虚开贸易发票将美元带入国内,然后再兑换为人民币,从较高的利率和汇率升值获益。这扭曲了中国的经济数据,推动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升高。
    这场打击投机的战斗持续得比当初预想的要长——人民币汇率在4个月之前开始走低时,许多人预计贬值趋势仅会持续几周时间。市场对投资中国的信心减弱——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紧张迹象——可能也是推动人民币汇率下跌的原因之一。
    但是,中国央行减少干预意味着人民币汇率上升压力减弱。据巴克莱推算,今年4月流出中国的资本超过80亿美元,此前6个月,流入中国的资本约为1400亿美元。出口商看来可能终于领会到央行发出的信息。巴克莱外汇策略师哈米什•佩珀(Hamish  Pepper)表示:“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会看到人民币升值,因为打击投机任务似乎完成了。”他认为,近期的资本外流可能会让中国央行“减缓”压低人民币汇率的力度。
    但是,关于中国央行引导汇率走低是否为了支撑下滑的出口行业,市场上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如果这是中国央行的真正用意,则人民币汇率下跌走势可能还会延续下去,如果更多资本流出中国的话就更是如此了。
    有些投行已调低了自己的人民币汇率预期。摩根大通最近将今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预期调低为1美元兑换6.15元人民币,2015年底汇率预期调低为1美元兑换6.1元人民币。这相当于,未来一年半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幅仅为2.5%,但期间的波动幅度将比过去几轮升值时更大。如果此预测正确,则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今年1月创下的19年来高点可能至少在2016年之前都不会被突破。
    但是,在市场更加不看好人民币走势之际,中国经济前景似乎在好转。瑞信经济学家最近公布研究报告称,中国经济增长可能正面临着一个“转折点”,其领先指标显示经济活动已呈现明显改善的迹象。集装箱港口出货量、用电量以及汽车销售量数据均表明,经济活动放缓势头已得到遏制。中国政策制定者出台更多支持措施(形式很可能是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或许有助于巩固经济复苏势头,并抵消疲弱的房地产市场所带来的风险。5月份,恒生中国企业指数(Hang  Seng  China  Enterprises  Index)上涨了4%,多少表明市场信心正在改善。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经济状况好转,这可能会促使人民币看空人士进行反思。法国东方汇理银行(Crédit  Agricole  CIB)的策略师高大力(Dariusz  Kowalczyk)表示,现在正是押注于人民币回弹的良机。他在最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从技术面来看,人民币的负面因素已经出尽,而基本面因素正在好转。”
    英国《金融时报》乔希•诺布尔认为,那种认为人民币下跌不会持久的理论是在押注,假如人民币汇率掉头向下走,那么以美元廉价借贷、利用虚开贸易发票将资金兑换为不断升值(且利率更高)的人民币的做法将很快停止。这或许能解决中国贸易数据变化无常的问题,并消除导致人民币升值的一个不受欢迎的因素。
    但3个多月过去,中国央行的威慑干预貌似带有长期性质。人民币汇率稳步下跌,而经济消息,特别是来自摇摇欲坠的房地产市场的消息,证明这种下跌是合理的。然而,人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忧发端于人民币走弱之前。或许中国政府正在艰难地寻找一种方式,既能停止引导汇率进一步走低,又不会显得自己已不再在乎。毕竟,释放出政策已转向的信号,可能引发投资者对人民币走强的新一轮押注。
    与此同时,中国在出口方面的竞争对手,也就是日本和韩国,正在输掉这场汇率“向下竞赛”。日元今年对美元升值3%,韩元亦然,而人民币贬值3%。我们可以为中国辩护说,可能有一些技术因素在发挥作用,比如石油公司月底售出人民币。大多数分析师仍坚持原有的预测,即人民币今年下半年会恢复升值。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5月全球大部分经济体制造业下滑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综合报道,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的5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陆续公布,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出现PMI萎缩迹象,其中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低于预期,美国的制造业指数则加速扩张,中国的也出现好转。
    据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最新公布的报告显示,5月份美国制造业连续第12个月扩张,且扩张步伐加快,经济复苏显现回升势头。报告显示,5月份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从前一个月的54.9升至55.4。5月份美国制造业订单指数为56.9,高于前一个月的55.1;生产指数为61,高于前一个月的55.7;雇用指数从前一个月的54.7降至52.8。受访企业大体认为,未来美国制造业将保持稳定增长,但同时对原材料价格和供给短缺表示担忧。制造业是本轮美国经济复苏的亮点。受年初极寒天气影响,1月份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曾降至2013年5月以来最低点。2月起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回升,且升幅超过预期。
    之前,中国官方制造业PMI为50.8,创五个月以来新高,也比预估的50.4高。此外,中国5月汇丰制造业PMI预估为49.7(终值为49.3),也创下五个月新高。
    据英国市场研究机构马基特(Markit)公布的数据,今年5月份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下调为52.2,为连续第11个月高于50.0的行业荣枯线。该指数不仅低于市场预期,低于预估的52.5,也低于4月份的53.4。在欧元区各成员国中,受困国意大利虽从54稍下滑至53.2,它与西班牙的表现算是不错,而核心成员国德国、法国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其中,意大利和西班牙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位列第二、第三,分别为53.2、52.9;而被誉为欧元区经济发展引擎的德国排名第四,为52.3,创七个月以来新低;法国排名第七,为49.6,创四个月以来新低。基特首席经济师克里斯.威廉森说,5月份核心成员国的表现令人失望,尤其是法国,其制造业陷入萎缩,意味着该国要加大提高其产品竞争力。而德国制造业发展速度有所放缓,这或许与乌克兰局势有关。此外,威廉森表示,最新数据不仅加大了市场对出台全新且持续的经济刺激措施的需求,还反映出市场希望决策者们进一步防范通缩风险。据Markit公布的数据,今年5月份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下调为52.2,为连续第11个月高于50.0的行业荣枯线。该指数不仅低于市场预期,低于预估的52.5,也低于4月份的53.4。
(联合早报,2014.6.4)
欧洲央行面临通缩考验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上月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出人意料地降至0.5%,这让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面临更大压力,针对日益突出的通货紧缩威胁采取行动。通货膨胀数据远低于欧洲央行略低于2%的政策目标,并与3月份的水平持平。3月份的通货膨胀率触及了自2009年秋季以来的最低点。
    在欧洲央行6月5日举行投票前夕,放宽货币政策(包括将欧洲央行的一项关键利率降至负数的激进举措)的可能性已显著增大。市场预计德拉吉还将公布旨在帮助信贷紧张的小型企业的提议。
法国兴业银行(Société  Générale)经济学家埃尔韦•阿穆达(Hervé  Amourda)表示,通胀数据“强化了我们要求欧洲央行采取更大胆行动的呼声”。
    法兰克福的情势与英国正在进行的讨论形成了鲜明对比,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现已开始讨论要不要加息,因有迹象显示拉动英国经济复苏已恢复动力。今年第一季度欧元区经济几乎没有增长,而令人失望的最新通胀数据将引发市场担忧,担心物价压力减弱陷入负螺旋、信贷状况趋紧。德拉吉上周就表达了这样的担忧。
    这样的一连串事件可能打击需求、加重欧元区外围国家的债务负担,从而可能破坏欧元区刚刚开始的经济复苏。预计本月欧洲央行不会进行大规模资产购买,即量化宽松。但由于欧洲央行终将用尽所有抗击通货膨胀的常规工具,分析师们开始讨论德拉吉是否会释放出信号,向外界暗示欧洲央行愿意采取非常规举措。
    另据报道,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成为第一位将关键利率调低为负值的主要央行行长。他宣布了一系列激进的措施以避免一轮后果严重的通货紧缩,同时表示他愿意采取进一步行动。在降息的同时,这位欧洲央行行长也宣布了向欧元区银行提供至多4000亿欧元低息贷款的一揽子计划,以推动银行向欧元区亟需信贷的小企业发放更多贷款。
    德拉吉指出,倘若超低的通胀率延续下去,政策制定者仍愿意出台某种量化宽松(QE)措施。“我们的动作到此为止了吗?答案是没有。”他表示,欧洲央行已“决定加强相关准备工作”,涉及直接购买资产支持证券,这将是一种有限形式的债券购买。
    欧洲央行宣布这一消息,加上准备考虑QE的信号,推动全球股市上涨,尽管欧元在触及4个月低点后有所反弹。追踪欧元区大型上市公司股价的富时Eurofirst  300指数收涨0.4%,略低于6年收盘最高点,而欧元区债台高筑的外围国家的借款成本大幅下跌。西班牙、爱尔兰和意大利的基准10年期债券的收益率均跌至创纪录低点。德拉吉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欧洲央行的全部措施之后,德国的Xetra  Dax  30指数升至10000点上方。欧元汇率当日收跌0.3%,一度触及1欧元兑1.3502美元,随后回归原来的水平。“对照今天之前逐渐建立的预期,欧洲央行没有让人失望,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汇丰(HSBC)全球固定收益研究主管史蒂文•梅杰(Steven  Major)表示。荷兰国际集团(ING)经济学家卡斯滕•布尔泽斯基(Carsten  Brzeski)  表示,欧洲央行已点燃了“货币政策烟花”。欧洲央行将其主要再融资利率由0.25%下调至0.15%,将存款利率由0下调至-0.1%——这意味着商业银行把钱存入欧洲央行必须缴纳“罚金”。
(综合消息)
日本1亿人口“保卫战”很难打
    日本政府设定了“50年后(2060年代)人口维持在1亿左右”的中长期国家目标。预计以目前的减速,日本人口到2060年将减至8600万左右。因此日本政府计划到2020年左右集中实施应对措施,以抑制人口减少的趋势。将丰厚的预算分配从老年人转移到育儿家庭,推进经济和社会改革成为日本亟待解决的课题。
    这是日本政府首次提出明确的人口维持目标。日本政府认为人口减少将对经济增长、财政和社会保障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为了举全国之力采取根本性对策,日本提出了上述人口目标。日本经济财政咨询会议下属的“选择未来”委员会(会长为日本商工会议所所长三村明夫)在5月中旬的中期报告中向咨询会议提出建议,并纳入6月汇总的经济财政运营和改革的基本方针中。
    作为日本经济的课题,委员会提出了“人口急剧减少和超高龄化”问题,提出50年后将人口维持在1亿人的目标。2012年显示1名女性一生生育子女总数的合计特殊出生率为1.41,计划2060年将这一比率提高至2.07,使人口维持在1亿545万人左右。
    为了提高出生率,计划将生产、育儿补贴倍增至3万亿日元左右。明确提出“大胆地将资源分配由老年人转移到儿童”、“费用由现在一代负担”,计划调整以国债发行为前提的向老年人分配较多预算的社会保障预算。
    为应对劳动人口的减少,日本将构建“不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制度”,鼓励女性和老年人就业。今后还将讨论使女性能够兼顾育儿和工作以及支持老年人就业的政策。
    此外日本还将设定与现行劳动力统计不同的新指标。计划将20至70岁的人定义为“新生产年龄人口”,制定雇用制度等社会保障政策。
    在经济改革方面,建议提出了“人、物、资金、信息集合式的经济目标”。提出有必要实施大胆的制度改革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创业、停业的新陈代谢提高产业活力”。在吸引外国人才方面,建议提出“不作为移民政策,而是战略性引进外国人才”。
    建议指出,受人口减少影响,约1800个地方自治体到2040年可能消失523个。提出市町村的“汇集和活性化”,同时提出控制人口向东京圈一地集中。
    建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左右将大幅改变经济社会系统”。今后5年左右将探讨一系列改革的具体措施,提出实施方针。
    建议指出,按目前的人口减速,推算2013年为1亿2730万的日本人口到2060年将减至8674万人。如果不进行彻底的经济社会改革,将导致日本的国际地位下滑、国民生活水平下降以及财政破产等危机。
    但是,日本人口下降趋势正在加速。据2013年的人口动态统计数据显示,虽然出生率出现改善,但出生人数有所减少,而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的自然减少人数达到23万8600人,连续7年创出新高。如何实现日本政府提出的“维持1  亿人口”的目标?采取少子化对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人口是经济和社会活力的源泉。截至2013年10月,日本的人口为1亿2729万人,相比顶峰时期的2008年减少了80万人。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统计显示,到2048年将低于1亿人,到2060年将减至8674万人,仅为目前的3分之2。
    日本政府的专家委员会“可以选择的未来”5月提出建议称,需要在50年后维持1亿人的人口规模。但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总生育率(女性一生中生育孩子的平均数)需要在2030年左右之前提升至2.07,即每位妇女生育2个以上的婴儿。
    2013年的出生率为1.43。虽说出现了改善,但远远没有达到维持人口数量的水平。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小峰隆夫出生率连续2年好转是“由于生育时间推迟造成的晚育化形成的”。日本1971年-74年出生的人口比例相对大,所以出生率出现改善,随着这部分人口的年龄的上涨,多数观点认为日本女性出生率的的改善将放缓。
    日本政府将在6月确定的增长战略中写入育儿支援举措。为了让民众在工作的同时易于生育和抚育孩子,在力争消化待入园儿童的同时,计划推出第3个孩子之后的生育和育儿支援举措。
    不过,很多观点认为仍然缺乏根本性举措。在出生率高达2.01(2012年)的法国,对于有第2个以上孩子的家庭,提供丰厚的育儿休假收入补偿和家庭补贴,同时提供税收优惠。法国和瑞典通过预算将占国内生产总值(GDP)3%的资金投向了育儿支持方面,但日本目前却仅为1%左右。
    如果出生率的改善存在极限,那么接收外国人也将成为课题。由于受老龄化的影响,人口减少将持续到50年之后,而支撑经济的劳动力也将持续减少。
    人口减少的影响在地方尤为严重。5月民间的“日本创成会议”指出,到2040年,日本全国约一半(896个)的地方政府  有可能消失。各地方政府正在自主加快推进少子化对策。
    例如鸟取县2013年的出生率达到1.62,相比上一年提高了0.05个百分点。自2010年起推进“育儿王国”政策,大力提供育儿支持。不但将医疗费补贴范围扩大至中学生,而且正在推进降低生育第3个孩子的人的保育费和扩充小学儿童保育设施等举措。
    冲绳县的出生率高达1.94,相比上一年提高了0.04个百分点。原本就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预计人口将在2025年前后达到顶峰后转为减少。因此,3月制订了人口增加计划,打算加大力度构建在该地区支持孕产妇的机制和提供年轻人之间“约会”的机会等。
(综合消息)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央行与欧美央行货币政策的对比  
    路透社报道,欧洲央行6月5日宣布施行存款负利率,并采取类似中国定向宽松的融资举措,以应对欧元区低通缩和低信贷问题,并寄望借此压低欧元强势,助推外需扩张来带动区内经济复苏。
    欧央行本次总规模4000亿欧元的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s)有别于上一轮再融资操作(LTROs)。2015年将初到期的LTROs主要被银行金融机构用于购买国债,TLTROs则旨在支持银行向家庭和非金融企业贷款,因此有助于化解欧元区市场结构问题,对实体经济也将发挥更大边际效用。
    相比中国央行的定向宽松政策和英国央行融资贷款机制(FLS),欧央行的TLTROs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5月30日宣布对符合要求的银行扩大“定向降准”,以及扩大支持小微企业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规模。英国央行2012年推出FLS助推中小企业和抵押市场融资。
    欧洲央行6月5日晚将主要再融资利率降至0.15%,存款利工具利率降至-0.1%,边际贷款利率降至0.40%。每个银行借入TLTROs总额可以达到其向非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7%。欧央行总裁德拉吉还称,不排除采取更广泛资产买进计划。
    欧洲央行负利率政策和定向宽松政策,有助于启动欧元区的过剩储蓄,弥合欧元区信贷市场不平衡性,助推欧元区银行信贷市场扩张,压低边缘国家实际利率。
    中国政府采取“定向降准”等定向宽松政策,也旨在改善社会融资成本,尤其是压低边际实际利率水平。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2011年实际利率为-1.15%,2012年升至4.1%。鉴于近来GDP缩减指数大降,而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利率继续攀升,意味着实际利率更高。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实际利率大幅攀升折射出储蓄-投资关系恶化。尽管官方数据显示储蓄存在盈余,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远超同期资本形成额,意味着真实的储蓄盈余状况并非乐观,这也决定中国政策导向并非应该全面鼓励投资,而应着眼于改善边际融资环境。
    欧元区当前面临的一大主要问题是通缩压力。我们分析发现,欧元区物价持续走低的内在逻辑,源于欧元区的储蓄盈余不断扩大,2013年上升至2.9%。要知道欧元区储蓄盈余在全球危机爆发时的2008年还为-0.7%。
    储蓄盈余意味着储蓄大于投资,存在资金过剩。那为什么欧洲央行还采取降息及定向宽松政策这一看似相悖的政策呢?要透视这一问题,还需要从欧元区固有的内在不平衡说起。
    欧元区18国中,德国为最大最好的经济体,欧元区2013年GDP整体萎缩0.9%,但德国GDP增长0.6%;欧元区整体储蓄盈余持续扩张,主要也源于德国的贡献。德国储蓄盈余2013年达到7.5%,较2009年扩大1.6个百分点。
    比价而言,法国、比利时、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塞浦路斯等欧元区经济体都存在储蓄缺口,这制约了它们的投资扩张,从而阻滞整个欧元区经济扩张和复苏。欧元区经济2013年萎缩0.5%,但投资萎缩高达3%。
    储蓄缺口意味着实体融资利率高企,这反过来也阻碍投资扩张来推动经济发展。诸位会问,德国各期国债收益率不是非常低吗,甚至远低于美国近“零”基准利率的美国国债收益率利率,但这并不意味着欧元区整体融资成本就低。
    欧洲央行网站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欧元区各个期限贷款利率均有所下降,但欧洲通胀也在快速放缓。欧元区2013年GDP缩减指数为1.3%,较2012年下降近一半。
    欧洲央行本次降低主要再融资利率,且将存款工具利率降至-0.1%的负区间,其意图之一也就希望通过降低欧元区名义利率水平,来压低实体利率,以此助推经济扩张。
    但我们看到,欧元区大量资金在危机后从边缘国家流向德国等核心国,这造成德国利率水平极低。边缘国家银行银行存款资金大量流出,推动器贷存比有所走升,这加剧了边缘国家货币环境趋紧,进而使得它们储蓄不足,以致投资出现更大萎缩。
    欧央行2012年LTROs操作虽使缘边国家银行存款资金小幅回流,但绝对存款规模有限,相当部分资金还存回欧央行或提前还款,缘边国家银行贷存比还依然高企。
    欧元央行本次施行存款负利率,直接针对于欧元区过剩储蓄,促使他们更多用于消费和投资,也有助于推动资金回流边缘国家,改善边缘国家信贷条件。
    但总量政策恐非能完全化解欧元区内部不平衡性。欧央行或许基于此和总结上轮LTROs经验,推出更具针对性的TLTROs,来改善区内信贷市场不平衡性和非金融机构融资问题。
    欧洲央行施行负利率和TLTROs对区内信贷市场不平衡的弥合有重要意义,这将增强全球市场对欧元及欧洲经济的信心。这也是欧央行宣布政策后,欧元汇率下跌后且迅速反弹的背后逻辑。
    与中国和欧洲央行采取放松政策不同,美联储已将缩减购债规模和资产负债表修复纳入政策考量,加之美国存在巨大的储蓄缺口,这使得全球投资者都担心全球实际利率会大幅上升,但实施恐非如此。
    长期以来,美国储蓄缺口,有赖全球美元作为国际主要货币地位和全球资金循环体系,也就是主要由中国、日本及石油输出国等经济体货物贸易盈余转换而来的资金进行弥补,它们将自身出口赚取的大量美元重新配置于美国市场,最终使得美国储蓄缺口得以平衡。
    美国储蓄缺口虽已从2008年5.3%峰值降至2013年2.3%。IMF预测,其2016-19年间储蓄缺口还将小幅扩至2.8%。这一升势源于美国制造业逐步回归本土以及经济渐趋恢复引起的投资率上升幅度超过储蓄率增加。数据显示,美国固定资本形成年增速从2009年的-13%升至2012年的5.5%。
    如今,中国和日本经常项目顺差正迅速收窄,石油输出国对外贸易盈余也在下降,这将使得美国储蓄缺口的弥补更需要金融部门提供支持,否则,美国实际利率将被推高。
    实际利率走高将降低实体经济部门投资回报率和企业再投资意愿,进而影响美国经济复苏进程。譬如,剔除通胀后的美国30期抵押担保利率与楼市景气呈一定负相关性。该实际利率去年10月升逾3.3%的高点后,美国楼市景气也回升渐转停滞。
    正因为此,美国金融部门仍需致力于维持低社会融资成本,继续用低名义利率压低实际利率升势。这也是美联储自危机爆发后迅速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零”水平,并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和扭转操作(OT)来压制长端利率。
    而美国储蓄缺口意味着美联储要真正退出量化宽松政策(QE)并非易事。尽管联储已在不断缩减购债规模,今年底还有望结束购债,但要将目前4.3万亿美元庞大资产负债表降至危机前的逾9000亿,且提高基准利率水平,将存在非常大的挑战。毕竟,美国经济部门债务杠杆已非常,至2013年达到3.56倍;而长期储蓄缺口也积累了高达25万亿美元的对外负债,无论名义利率大幅升高,还是实际利率大幅升高,都将是一个较为承重的负担。
(Reuters,2014.6.6)


×××××××××××××××××××数据速报××××××××××××××××××
全球主要股市2014年6月6日收盘点(括号内为5月30日收盘点):
道琼斯工业平均:16924.28(16717.17)↑;纳斯达克:4321.40(4242.62)↑;标普五百:1949.44(1923.57)↑;英国FTSE100:6858.21(6844.51)↑;法国CAC40:4581.12(4519.57)↑;德国DAX:9987.19(9943.27)↑;日经225:15077.24(14632.38)↑;上证综合:2029.96(2039.21)↓;香港恒生:22951.00(23081.65)↓;台湾加权:9134.46(9075.91)↑;新加坡海指:3299.43(3295.85)↑;越南指数:559.04(562.02)↓;印度BSE30指数:25396.46(24217.34)↑;南非金融时报40指数:44929.10(44641.55)↑;巴西BVSP:53128.66(51239.34)↑

全球汇价及主要商品期货价2014年6月6日收盘价(括号内为5月30日收盘价):
欧元/美元:1.3643(1.3635(1.3629)↑;英镑/美元:1.6802(1.6755)↑;美元/日圆:102.4800(101.7700)↑;美元/人民币:6.2506(6.2471)↑;CRB指数:305.25(305.48)↓;纽约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2014年7月):1252.50(1251.40)美元/盎司↑;WTI轻原油(2014年7月):102.79(102.93)美元/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3月期):6655.00(6905.00)美元/吨↓;CBOT小麦期货(2014年9月):6.1825(6.2725)美元/蒲式耳↓;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989.00(934.00)↑
(注:绿色下箭头表示收盘价低于上周五收盘价,红色上箭头表示收盘价高于上周五收盘价)
(编译、整理、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4年第43期(总第1460期)  2014年6月7日(星期六)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