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2012-01-20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国内外经济动态》课题组
                    2012年第6期(总第1228期)  2012年1月20日(星期五)

[本期要点]: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美国制造业“回春”?    欧债危机非常严重    法国等遭标普降级  亚太评级风险增加    中国经济有望软着陆?    房市降温将大幅折损GDP增幅

经济热点

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根据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51.27%的人口居住在城镇,而2010年为49.95%。《华尔街日报》1月18日报道评论说,这是中国文明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城镇人口居多的国家,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住房、交通以及社会稳定问题正在给城市带来愈发严峻的挑战。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凸显出一种人口流动趋势。随着又有数亿人迁入城镇地区寻找薪酬更高的工作,中国政府说这一趋势将是未来20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不过,这也显示出中国领导人面临的挑战,因为大批民众迁移会给城镇住房、交通和福利带来日益严重的压力,同时加剧污染、社会不稳定和对政治改革的呼声。
    中国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目前中国总人口近13.5亿,城镇人口占51.27%,为6.908亿。据中国官方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0.6%;1979年中国推出市场改革时,这个比例只有不到19%。这就意味着,过去30年经济迅速发展期间,中国大致走完了据经济史学家说英国花了约200年、美国花了100年、日本花了50年走完的历程。很多专家预计中国的这一趋势将以类似速度继续。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2011年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有10亿城镇居民(即人口的70%),在短短20年中,中国城镇人口增量比美国总人口还要多。
    不过,城市化带来的社会成本正变得越来越明显,目前居住在城市的2.53亿农民工无法享受或仅能享受很少的公共服务。农民工只能在其“户口”所在地的村里享受公共服务。此外,城镇房地产需求还造成地方官员大量征占邻近城镇和城市的农田,他们常常向农民支付一笔名义上的费用,然后以市场价格将土地卖给豪华住宅和购物中心开发商。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求是》上发表文章,呼吁加大力度应对这类非法征地行为。温家宝写道,不能再靠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利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任何人都无权剥夺(这些权利)。温家宝还批评了现在普遍存在的做法,即把城镇的居民小区照搬到农村去、赶农民上楼,这样农民土地可以被整合成大片地块,或是用于房地产开发。
    中国国土资源部还警告说,大量农田被侵占令中国的耕地资源接近所谓“1.2亿公顷”(18亿亩)的红线──中国政府认为,保有1.2亿公顷的耕地是养活中国人的底线。温家宝在上述文章中说,尽管耕地和水资源短缺,但中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然而,迄今为止,中央政府遏制土地滥用现象的努力遇到了地方政府的强烈抵制。地方政府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维持经济增长、偿还债务并补足预算。在促进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推进城市化、保护农民权利及保障粮食安全等问题之间维系平衡是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上个月在党内一次有关经济问题的高层会议上说,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关键,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摆脱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李克强还呼吁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并做到公平分配。政府承诺未来五年建好这批住房,以满足城市移民的需求,并缓解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李克强说,建设保障房,有利于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助推城镇化,这会释放出巨大的消费和投资潜力,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还会促使一些地方政府向新移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把城市配套服务延伸至卫星城。
    中国官员和专家说,中国将在未来20年加快城市化建设,以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这是世界银行创造的一个概念,描述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国家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的状况。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人民币21810元(合3434美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977元。
    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中国和西方经济学家及人口学家说,城市化可能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他们往往会做更有经济价值的工作、学习更多技能、赚更多钱、买更多商品。此外,他们还会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最近在对比18世纪英国经济增长与现代中国经济增长情况时总结说,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总是同步进行。但只发展城市化是不够的。拉丁美洲到处都是超大型城市,但其中遍布贫民窟,来自农村地区的无业人员和没有全职工作的人就住在这里,这些人向城市的迁移并未阻止这些国家的经济陷入停滞。王志浩认为,中国应该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英国学习一些经验,特别是在建立“权力有限、有利于市场的合格机构”方面。
    也很难说城市化是席卷中国的唯一人口发展趋势。在更多务工者涌入城市的同时,中国15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正因老龄化而逐渐达到峰值。预计到2050年,30%以上的中国人口会超过60岁,给劳动人口造成日益沉重的经济负担。国家统计局1月17日说,2011年中国15至64岁人口总数约为10亿,较2010年增加了3‰左右。但2010年至2011年,中国总人口增速约为4.8‰,高于15至64岁的人口增速。
    据英国《金融时报》1月18日报道,数据显示,英国和美国的城市人口分别在1851年和1920年超过农村人口。联合国(UN)估计,全球城市人口在2008年超过了农村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急促步伐。而在198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尚低于20%。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不平坦,依赖于总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人们能否在城市里能找到工作,”《中国经济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主编汤姆•米勒表示,“如果经济增长不复存在,就不会产生吸引人们进入城市的就业岗位,人们也就不会进入城市。”2009年初,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出口陡降的影响下,多达2500万名农民工放弃在城里寻找工作、回到农村。《金融时报》1月18日Lex专栏认为,中国农村经济仍不可小觑。不应低估农村经济对于保持国内生产总值(GDP)平稳增长越来越高的重要性。2011年农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11%,首次超过城市人均收入实际增长(8%),并且是连续第5年超过8%。中国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占一半左右,如果算上城市里的1.6亿农民工,这个比例会更高。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农村人均收入只有城市水平的三分之一。但这个统计忽略了比重可观的隐性收入,因而也忽略了部分购买力。据《中国投资参考》(China  Confidential)估算,中国农村约有3亿掌握可支配收入的消费者。农民工薪水在2011年期间上涨了20%。他们汇回家乡的钱,推动了农村人均收入的上涨。农民的组织程度也有所提高:土地使用权转让金(直接出售是不允许的)在2011年提高了15%。这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也为那些不再务农的土地使用权所有者提供了创业的本钱。加上农村居民在城市消费的估计值,农村居民总消费去年占中国产出的大约十分之一。相比之下,房地产投资占近六分之一。农村经济将无法抵消楼市崩盘的影响,但其韧性将帮助避免一场硬着陆。
(综合信息)

国际经济

美国制造业“回春”?
    英国《金融时报》1月18日报道,自经济开始复苏以来,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数量增速快于其他任何主要发达经济体。美国生产率上升、工资上涨速度放缓,点燃了人们对美国工业复兴的希望。
    自2010年初至今,美国制造业净增工作岗位数量多于七国集团(G7)其余六国之和。在那六个国家中,德国和加拿大是仅有的两个制造业工作岗位数量有所增加的国家。
    如今的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为1179万,仍比衰退前的水平低200万左右。2007-09年间,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了约230万;自那以后,制造业就业人数已累计增加32.8万(经季节因素调整后数值)。不过,美国制造业即将进入持续性复苏的希望越来越大。自2010年初至今,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了2.9%,德国和加拿大分别增长了2.4%和1.9%,日本、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的制造业就业人数都有所下降。
    穆迪分析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说:“我认为美国制造业正处于拐点。制造业就业人数下滑之势已延续了几十年。如今,制造业就业形势开始变得越来越好。”
    生产率在过去10年里不断提高、工资上涨缓慢、美元贬值,这几个因素相结合,提高了美国的竞争力。2002-10年间,以美元计的美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下跌11%,而以美元计的日本和德国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分别上涨3%和41%。
    美国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差距也一直在缩小。过去8年中的大部分年份里,中国平均工资年度涨幅都达到或超过了15%。过去几年间,福特、卡特彼勒、通用电气(GE)以及联合技术(United  Technologies)旗下的奥的斯电梯(Otis  Elevator)等企业纷纷宣布制造业创造就业计划。有些企业表示,它们计划将原本设在中国、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的生产线迁回美国。油价上涨导致运输成本升高,而美国页岩气产量激增则降低了美国国内的能源成本,这两个因素提高了在美国设立生产线的吸引力。
    然而,企业高管和分析师们警告称,由于自动化导致生产率提高,美国很难将过去失去的工作岗位都找补回来。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麦克多诺商学院(McDonough  business  school)的布拉德•约翰逊(Brad  Jensen)说:“把这种希望说成一厢情愿或许有些言重了,但我们必须认清,制造业其实并非美国比较优势所在。”
(FT,2012.1.18)

欧债危机非常严重
    据《华尔街日报》1月17日报道,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发出了他迄今为止在欧洲债务危机问题上最为严厉的警告。他说,除非各国政府采取有效行动,否则欧债危机可能会削弱金融市场和经济。
    德拉吉在欧洲议会作证时说,我们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我们不能回避这一事实。三个月前,德拉吉的前任特里谢曾对欧洲议会说,欧债危机已经达到“系统性规模”。那之后形势进一步恶化。
    德拉吉警告说,欧洲政府最近做出的加强财政经济政策合作、推动更紧密财政联盟的决定还不够,除非决定得到了贯彻实施。德拉吉敦促成员国政府落实去年达成的扩大欧洲救助基金规模的协议。他说,支撑欧洲银行系统的努力不应该导致新放贷规模缩减。德拉吉说,对于这几点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只有实施一个协调、连贯和适时的战略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最近,标准普尔下调了法国等九个欧元区国家的评级。1月16日,标普下调了欧洲救助基金──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ty  Facility,简称:EFSF)的AAA评级。穆迪和惠誉这两个主要评级机构则保留了EFSF的AAA评级。
    不过,据路透社报道,正当许多欧洲国家因为债务评级调降和高失业而痛苦不堪的时候,德国却以其低廉的借贷成本,接近纪录的就业人数和AAA债信评级而自豪。
    而意大利总理蒙堤呼吁,要求德国出钱增强纾困基金的救援实力,并使用欧元区共同债券这样的手段降低意大利等国的借贷成本,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保守党政府对此明确表示,不欢迎这样的提议。
    让德国当前积极推进的事情是推出永久替代EFSF的欧洲稳定机制(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ESM),该机构将于2012年中期成立,比原先计划提早一年。同时德国也正忙于让除英国以外的所有欧盟国家签署“财政条约”以避免将来危机重演。
    对按部就班地应对危机顽固的坚持,以及拒绝让勤俭节约的纳税人承担“道德风险”向希腊等不愿进行改革的国家屡次三番提供援助,这不免让欧美领导人深感挫败。
    评级调降会对形势产生影响。根据Berenberg分析师霍尔格勒•施密丁的计算,欧元区中拥有AAA评级的国家比重从61%降至36%——意味着德国的影响力增强,其与法国共掌欧元区大旗的局面让人看起来显然更加不平衡了。但这个局面仍然需要维持,有分析指出,从政治上说,如果德法轴心解体,欧洲也就跟着完蛋了。
(综合信息)

法国等遭标普降级  亚太评级风险增加  
    据香港《商报》报道,标普1月16日称,欧债危机对亚太地区信用评级构成的威胁在不断增加。由于金融市场仍面临被欧洲危机瓦解的风险,亚洲各国政府虽然可以凭借有力的资产负债表,然而与2008年相比应对全球性下滑的选择却是有限的。
    标普高级董事总经理兼首席信用评级长伊安•汤普森表示,全球面临风险明显增大,亚太地区的经营环境也更具挑战性。汤普森同时指出,全球融资市场错位或对亚太区的信用评级造成损害。他说,倘出口需求减少,全球融资市场进一步收紧,亚洲的主权、公司和银行业评级将受到影响。汤普森认为,虽然亚太地区各政府的良好资产负债状况可以提供缓冲,惟可采取财政措施刺激经济增长,却不如2008年般多。他强调,亚洲地区的银行尤其容易受到融资环境恶化的不利影响。
    继标普调降法国评级之后,另一评级机构穆迪决定维持法国3A评级不变,并仍将法国评级展望定为稳定,但警告称法国紧缩财政以及救助银行和其他欧元区国家的潜在成本为其评级前景增加很大压力。根据穆迪的预测,法国今年经济增长率为0.6%,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为4.8%,高于法国政府设定的4.5%的目标。“如果政府债务占GDP之比继续上升,没有呈现出稳定迹象,则法国3A评级可能会受到威胁。”穆迪说,欧债危机令政府财政整合努力变得更加复杂。虽然法国努力削减公共债务和赤字,但欧元区债务危机持续时间越长,法国的评级就越脆弱。
    穆迪表示,该机构将密切关注法国政府在经济和财政改革方面的进展,并根据金融市场情况在本季度晚些时候更新对法国的评级意见。
    标普下调法国评级后,市场普遍担心法国融资能力将受到影响。不过,法国公共债务局1月16日宣布,当天成功售出了85.9亿欧元国债。这是1月13日3A评级被标普剥夺以来法国首次试水国债市场。国债拍卖的收益率均低于一周前的水平,这表明市场似乎并未受到标普调降评级的影响。但是,根据彭博的基金报告分析,美国货币市场基金2011年将其对法国银行的贷款削减97%。摩根大通分析师阿历克斯•洛沃尔表示:“至今,我不认为美国的货币市场投资者会将钱投回到欧元区。相反,我们看到的数据显示市场希望先暂停一下。”
    针对本国评级被下调,法国总理菲永表态称,标普调降法国的评级是在预期之中,不过他认为,法国依然拥有安全的投资环境,标普此举来的不是时候。菲永说,既不能夸大也不能低估标普的决定。从市场反应来看,由于早有心理的预期,市场反应比较平稳,说明法国经济是经得起冲击的,投资方依然对法国经济抱有信心。他还指出,评级机构不能支配法国的政策,政府采取的削减赤字还有促进增长的措施已经是足够的,根据情况可能会有微调,但是不会出台新一轮的紧缩政策。
    此外,目前的融资利率比2012年预算案预估的要低一些,法国将会在2016年实现预算平衡,标普调降法国评级的举动也不会对德法之间的关系构成影响。
    希腊方面,在有关希腊债务重组的谈判破裂后,希腊希望成为60多年来首个债务全面违约发达国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不过,希腊财长维尼泽洛斯透露,国际金融协会(IIF)的谈判代表将于1月18日返回,与私营部门债权人就大规模债务重组计划的谈判将恢复。希腊债券持有者主要谈判代表1月13日在一项声明中表示,希腊的最新建议没有在“所有各方”产生积极的反应,一些国际债权人坚持私营投资者应该承担更多的损失。希腊总理卢帕帕季莫斯16日重申,抛弃欧元、重启本国货币对希腊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选择”。
  (香港《商报》,2012.1.17)

国内与港台经济

中国经济有望软着陆?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指出,按照几乎所有经济体的标准,中国经济去年第四季度实现的8.9%的同比增长都堪称成功。可在1月17日的北京,人们却情绪低落,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出现10个季度以来的最小增幅。
    进入2011年之后,中国在首季度实现9.7%的经济增长,政府则聚焦于遏制通胀。但在告别2011年之际,中国全年GDP增长率为9.2%,与遭受危机打击的2009年一样,同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乍看之下,经济放缓(第二季度增幅降至9.5%,第三季度降至9.1%,第四季度又降至8.9%)正是北京方面去年想要达到的目标,尤其是鉴于通胀年率在去年7月达到6.5%的顶峰,而到了12月底已回落至4.1%。
    但中国国家统计局却在公布数据的新闻发布会上,对形势可能恶化表示出了担忧。“2012年,无论从国际经济环境还是国内环境来看,都是极其复杂、极具挑战性的一年,要增强忧患意识,”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他在讲话中多次用到“忧患”、“复杂”和“严峻”等词语。
    多数分析师(无论其对中国较长期前景持乐观还是持悲观看法)预期,中国经济增速将在未来几个月进一步下降,今年首季度的同比增幅将降至8%以下。某些人甚至预计,2012年中国只能实现7.5%的全年经济增幅。
    据媒体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政府顾问余永定上周发表评论称,7%至8%的GDP增长是可以接受的,但低于7%将是爆发经济危机甚至政治危机的信号。“官方显然仍在努力从两重危险之间寻找出路,一重是再次过度刺激经济,另一重是导致当前的放缓加剧到危险程度,”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表示。“许多官员的观点是,中国经济需要降低杠杆率,中国需要适应较低的增长率。”各种迹象表明,迄今中国经济放缓的节奏仍在政府的舒适区内,多数经济学家相信,北京方面能够策划一场“软着陆”,实现高于上述新水平的较低的长期增长率。
    迄今中国经济的减速是和缓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旨在遏制信贷、抑制通胀飙升的各种措施的结果。不过,尽管北京方面三年前能够拿出一套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计划来抵消全球经济危机的效应,但目前的形势却使中国官方无法重演这一壮举。“大规模刺激计划的出台几率和潜在有效性现在低得多,因为政府仍在对付上一轮刺激的后遗症,”巴克莱资本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黄益平表示。黄益平相信,北京方面能够在2012年实现略高于8%的经济增长,但他认为这个预测数字面临一些风险。“中国有很多背负沉重债务的地方政府,而且经历了一场不寻常的信贷扩张,后者在近几年助长了较大的资产泡沫,尤其是在住房领域,”他表示。
    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源自10年来推动中国增长的两个行业:出口和住宅地产。去年第四季度中国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均有所放缓,而且预期还将进一步大幅下降,尤其是对欧洲的出口。在政府推行相关政策以遏制房价飙升近两年后,楼市似乎正在回调。去年12月住宅开工面积下降25%,而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4%,与2011年第三季度平均12.9%的增幅形成对比。房地产投资直接占中国GDP大约13%,因此该行业若发生崩盘,将会产生冲击波,不仅影响中国,还将殃及大宗商品出口国——这些国家依赖中国建筑业实现自身增长。在两大增长发动机噼啪作响、似乎要抛锚之际,看来中国政府能够指望的最好结果就是经济逐渐、有序地减速。
  (FT,2012.1.18)

房市降温将大幅折损GDP增幅
    据路透社报道分析,中国地产市场降温可能造成2012年经济增长减少逾2个百分点,报道还指出,即使中国能够避开房市崩盘,地产投资放缓几乎肯定会抑制经济增长。这个假设造就了分析师的预测,即2012年经济将放缓,但最新公布的数据暗示房市对经济增长的冲击甚至会更大。
    中国2011年在不动产开发的投资增长28%至6.17万亿元人民币(9776.7亿美元),整整较美国在2005年房市泡沫高峰时投入住宅不动产的资金多出2000亿美元。不过,中国不同于美国,没有房市供应过剩的问题。事实上,中国政府已誓言在2012年兴建700万套的保障性住宅。2011年估计有1000万套。但为了让地产投资可以增加GDP增长率,中国每年都必须扩大投资,而随着不动产价格滑落及开发商四处借贷,中国将必须更加努力才能超过2011年的强劲表现。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家程致宇(Patrick  Chovanec)表示,如果它们(在2012年)兴建的数量和去年一样,那么这可能会让GDP增长率降至6.6%。
    中国最新的经济计划是GDP目标增长7%,但分析师普遍认为最少要有8%,才能带来足够的就业增长并支撑社会稳定。经济分析师索伦顿认为,2012年经济增长将下滑至7.5-8%之间,主要是因为房市放缓。但他表示,如果中国选择不要刺激房市,那么很可能会滑落至7%。
    瑞银分析师汪涛预测2012年地产投资的增长幅度可能减半,比程致宇预估的持平来得好些。这让GDP的增长率刚好落在约8%关卡。2012年房地产投资将锐减,但不会崩跌。
    2011年房地产投资占中国GDP的13%。这意味着地产投资减速将严重拖累经济增长,而且要加大力度拉动GDP中剩余87%的部分,才能弥补地产投资锐减的影响。2011年净出口拖累GDP增长,今年或许还会这样,因此就只剩下消费和政府支出这两大经济增长动力了。中国可能采取刺激举措带动汽车和家电等高价产品的需求,但这种策略必须谨慎采用。刺激计划一般会提前拉动未来的需求,实际上是提前透支消费。
(Reuters,2012.01.19)

×××××××××××××××××××数据速报××××××××××××××××××
全球主要股市2012年1月20日收盘点:
道琼斯工业平均:12720.50↑;纳斯达克:2786.70↑;标普五百:1315.38↑;英国FTSE100:5728.55↑;法国CAC40:3321.50↑;德国DAX:6404.39↑;日经225:8766.36↑;上证综合:2319.12↑;香港恒生:20110.40↑;台湾加权:7233.69↑;新加坡海指:2849.38↑;越南指数:373.00↑;南非金融时报40指数:30116.40↑;巴西BVSP:62312.10↑;印度BSE30指数:16739.00↑

全球汇价及主要商品期货价2012年1月20日收盘价(伦敦铜期货价1月19日):
欧元/美元:1.2932↑;英镑/美元:1.5576↑;美元/日圆:77.0175↑;美元/人民币:6.3362↑;美元/港币:7.7615↓;纽约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2012年3月交割):1665.200美元/盎司↑;WTI轻原油(2012年2月):98.33美元/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3月期期铜:8365.00美元/吨↑;CBOT小麦期货(2012年3月)6.105美元/蒲式耳↑;波罗的海干散货货运指数:862.00↓
(注:绿色下箭头表示收盘价低于上周五收盘价,红色上箭头表示收盘价高于上周五收盘价)
(整理、编写:李彦松、王砚峰;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2年第6期(总第1228期)      2012年1月20日(星期五)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263.net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