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比较视角下经济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在甘肃兰州举行

2021-11-26

调整字号: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2日第14版

 

  日前,“‘比较视角下经济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在甘肃兰州举行。会议由中国经济史学会、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会议以“比较视角下的经济史研究”为主题,共收到国内外学术论文282篇,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经济史学理论、研究方法、新史料整理与解读、中国经济史话语体系构建、区域经济史、新中国经济发展脉络、革命根据地经济等领域。与会学者立足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的比较、经济史与社会经济史的比较、中外经济史的比较以及经济史与其他学科的比较,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段的经济发展演变与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全方位展示了中国经济史学界研究的新观点、新理论、新史料、新方法。

  经济史资料搜集整理和数据库建设。与会学者针对近年来涌现出的新史料和旧有统计数据存在的不足,立足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历史数据的再核算、国内区域经济史数据的个案整理以及行业部门数据的统计分析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量化统计工具,对经济史学研究的数据库和共享机制建设进行阐释与展望。特别是对粮价数据、旧海关数据、各地田野调查数据、近代中国金融数据尤其是银钱交易数据的统计运用,为中国经济史学的深入、高效和系统研究提供了有力史料支撑。

  经济史研究古为今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会学者在比较视角下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古今中外的相关史实进行系统性、全局性和整体性阐释和解读。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对历史上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演变、社会组织和社会治理、疫情应对、经济结构变迁以及脱贫攻坚历程、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总结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对以中外茶叶贸易为重点的海外贸易进行重点研究和讨论。这体现了中国经济史学研究与现实结合、与时代同步的特点,体现了中国经济史学人的责任担当。

  经济史研究理论和方法。与会学者充分运用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综合运用史料甄别解读法、量化模型建构分析、经济地理分析工具等研究方法,针对不同层次和领域的史实进行全方位阐释。尤其是中国企业史领域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的研究窠臼,在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界定、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绩效分析方面有了长足进展。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国经济史学界整体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使中国经济史学研究的理论体系更具逻辑性、科学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提升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话语权。与会学者以比较的视角和国际大视野对相关经济发展史实进行再分析、再阐释。对西方经济史学界长期存在的研究误区进行了廓清,并指明了中外学者没有足够重视的研究领域和未来研究的着力点及方向。在研究方法论和实证研究方面,积极与国际研究范式进行对话和交流,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特征,创新性地推动相关理论的修正和完善,提炼出中国经济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新视角。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商业和贸易的发展规模、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及特征的研究,从经济史的角度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此次会议还通过了中国经济史学会章程的修改草案,顺利完成换届选举。魏明孔为学会会长,戴建兵、朱恒鹏、林枫、赵学军、倪月菊为副会长,隋福民为学会秘书长。

  (作者:刘成虎,系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副所长)

  (编辑:刘益建;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