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孙冶方大讲堂”第六讲——余永定谈“中美宏观经济政策比较”

2021-11-10

调整字号:

讲座现场

 

  近日“孙冶方大讲堂”第六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孙冶方报告厅举行,社科院科研人员和包括社科大在内的多所高校在读学生到场聆听。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研究员担任主讲嘉宾,题目为《中美宏观经济政策比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群慧研究员担任主持。

 

余永定教授作专题讲座

 

  余永定研究员首先介绍了财政政策在政府运转、收入再分配和宏观经济调控上的作用,并且阐述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有效需求的影响。

  余永定研究员指出,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一直在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2020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已达到3.1万亿,赤字率14.9%,美国联邦政府国债与GDP之比不断攀升,预期在未来该比例还将继续上升。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2050年美国国债对GDP之比将达到250%。一个国家长期执行扩张行财政政策,容忍国债对GDP之比的持续上升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利息率。目前,美国的国债收益率很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只有1.5%左右。因而,美债发行的可持续性在短期内依然可以保持。但随着数量宽松的退出和利息率上升,美国需在国债上支付的利息越来越多,扩张财政政策的中长期可持续性值得怀疑。

  余永定研究员说,通过东亚金融危机、日本经济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危机、美国处理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90年代末20年代初成功克服通货收缩的情况来看,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是经济逆周期调节,特别是在通缩时期扩大有效需求的重要工具。通过对比日本的相关情况和数据可知,如果GDP增长能够保持较高速度或国债利息率可以保持在较低水平,就不必过分担心国债/GDP之比过高而导致财政崩溃。

  当GDP增速放缓,利息率又无法保持较低水平时,国家央行可以通过购买本国包括国债在内的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或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的方式,使本国国债国债收益率(利息率)稳定在较低水平。1990年后期,日本国债对GDP比超过90%,引起朝野恐慌。日本在1996-1997年开始执行财政紧缩政策(“财政重建”)。但这种政策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因由此引起的经济衰退,大大恶化了财政状况。最后,日本政府不得不放弃财政紧缩政策,转而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并率先推出数量宽松政策。目前日本的国债对GDP之比已经超过250%。但由于日本通过“量宽和质宽”,使国债收益率(利息率)维持在零上下的水平,当初担心的财政崩溃并未发生。如果没有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量化宽松,日本经济恐怕会陷入更深、更持久的危机之中。

  扩张性财政政策+量化宽松只是一种反危机政策。如果经济无法形成内生的增长动力,这种政策最终将归于失败。另一种情况是,如果经济增长已恢复正常,不及时退出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就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汇率贬值等问题。反之,如果退出过快,经济就有可能重新跌入衰退。这是决策者必须面对的两难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量化宽松,今年以来,美国虽然已经看到通胀危机的信号,但经济增长和就业仍不尽如人意,美联储一直纠结于退出还是不退出的问题。年初的决定是暂时不能退出量化宽松。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依然在执行扩张性财政。2021年拜登政府开始执行美国的“四万亿(美元)刺激计划)”2020年美国的赤字率是14.9%,2021年预计超过10%。

  随后余永定研究员分析了中国政府财政预算结构,中国全口径财政预算结构由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四部分组成,且由于政府基金项目数额巨大,因此余永定认为分析中国的财政政策,不能仅看一般公共预算,要通过对以上四部分(含中央、地方)合并后的收支差额来分析中国的财政状况。余永定认为,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依然有进一步扩张的可能性。降低杠杆率要减少分子(债务),但更重要的是加大分母(GDP)。

  余永定认为,不应过度强调宏观经济政策正常化的必要性。在中国当前的情况之下,中国应该加大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货币政策也应该更为宽松。但在目前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难以单独发力,因此还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用货币政策来支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我们必须记住邓小平的至理名言:发展是硬道理。

 

黄群慧所长主持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群慧研究员主持。 

  (供稿:经济研究所科研处 蒋维慎) 

注: 

  孙冶方大讲堂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共同开办的一个系列专题讲座,主讲嘉宾来自于社会各领域的权威人士,内容聚焦经济话题。讲座以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孙冶方先生的名字命名,旨在打造一个解读国家经济现象、经济政策,阐释社会和人文科学发展规律的高端学术平台。 

  (编辑:刘益建;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