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会议预告|微观经济学工作坊系列之八(20211109)

2021-11-05

调整字号:

 

报告题目:反垄断经济学论文二篇

主讲:谢丹夏

主持:王世强

时间:2021年11月09日星期二13:00--14:30

地点: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小街2号2号楼2层2201会议室

备注:欢迎参会,无需提前报名。

 

报告简介:

  论文一: 双边市场排他性协议研究——基于非对称平台的反垄断经济学分析

  摘要:双边市场排他性协议问题,如平台“二选一”,已成为当前我国反垄断领域的重中之重,但仍缺乏相关经济学理论的有力支撑。现有的双边平台市场文献往往基于对称平台假设,因而排他性协议使竞争性平台均获利或均受损。但是,现实中却存在相当数量的平台“二选一”诉讼案,劣势平台起诉优势平台对商家实施“二选一”。本文将非对称平台假设(平台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存在差异性)和内生化的平台“二选一”行为引入到双边市场理论,构建了一个新的双边市场竞争与反垄断经济学分析框架。理论分析表明:(1)当优势平台在吸引消费者上的优势较大时,优势平台对商家实施“二选一”能够增加其利润;(2)优势平台对商家实施“二选一”总会使得劣势平台利益受损;(3)当优势平台在吸引消费者上的优势较小时,优势平台的“二选一”行为会导致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均降低。本文的分析框架为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监管实践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

  关键词:平台竞争 双边市场 排他性协议 “二选一” 反垄断

 

  论文二:经营者集中的最优申报标准研究——基于我国反垄断申报微观数据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首次使用我国经营者集中2016-2018年的1206例申报数据,约为截止2018年申报总量的一半,研究我国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指标和阈值。针对市场规模和结构变化的需求,指出应考虑审查成本和制度效益,通过最小化第一类和第二类错误成本,在营业额(主体规模)的基础上纳入交易金额(交易规模)指标,以确定最优申报标准。通过国际比较、模型推理和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申报阈值较低,第一类错误成本高;集中金额和营业额均能显著预测该集中是否可能损害竞争,交易规模不仅预测性能更好,且可有效将营业额低、估值高的数字经济集中案件纳入审查,减少第二类错误成本。最后通过集中申报的微观数据,基于ROC曲线推导出包含主体规模和交易规模的最优申报阈值。

  关键词:经营者集中 申报指标 交易规模 最佳阈值 ROC曲线

 

主讲人简介:

  谢丹夏,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所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副教授,法律与经济研究组负责人。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公共政策硕士,杜克大学计算机硕士,北京大学计算机硕士。主要从事数字经济、法律经济学、宏观、金融等领域的基础性经济学研究。已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美国经济评论)》、《Management Science(管理科学)》、《经济研究》等国内外顶级经济学与管理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曾任职于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位于美国华盛顿的著名智库),从事经济政策研究。在北大期间,参与我国第一个CPU 北大“中国芯”(1999年)的研发。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数字平台动态对社会福利与金融稳定的影响: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编辑:刘益建;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