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智库名家论坛第十八讲成功在线举办

2020-07-13

调整字号:

来源:《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微信公众号;时间:2020年7月8日

  7月6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名家论坛第十八讲成功在线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汪三贵教授做了“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主题讲座。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常务副理事长胡乐明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书记、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教授,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光华管理学院雷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办公室主任、经济研究所《资本论》研究室主任郭冠清研究员等,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90多位专家学者通过腾讯会议在线参与了论坛。

胡乐明主持会议 

  汪三贵教授结合自己长期的脱贫工作实践经验,从六个方面讲解了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的联系,脱贫攻坚的难点、重点、途径及已取得的成效,还谈到了2020年全面脱贫后未来的改革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汪三贵教授

  关于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的关系,汪教授认为,由于全面小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仅仅按照目前较为通用的几个指标,如人均GDP、恩格尔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居住面积、大学入学率等,我国已远远超过这些标准。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人群差距较大的国家,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人均收入、基本的医疗教育住房等需求方面,都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所以要实现我国的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这部分人的绝对贫困问题。而将这部分贫困人口由绝对贫困状态直接达到高标准的小康社会是不现实的。我们脱贫攻坚的目标是使这部分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解决他们的基本需求。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贫困家庭年收入应达到4000元以上,二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保证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确保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所以说,全面小康是社会整体的小康,而脱贫攻坚则是我们的底线目标。

  那么如何完成脱贫攻坚这一底线任务?汪教授认为,只能以超常规的“精准扶贫”来达到。“精准扶贫”的核心含义是扶贫的对象要从以往以区域为主转向以家庭和人口为主,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扶贫对象由片区、到县、到村、再到人,这一变化是党中央基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国情而作出的不同选择,实施的困难程度也在不断叠加。此外,“精准扶贫”还要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最终实现脱贫成效精准。

  因此,在不同扶贫阶段,“精准扶贫”的难点也是不同的。汪教授指出,在开始阶段,主要是贫困户的识别问题,不同地区实施的识别方法不同,识别出的贫困户情况相差较大,经过几轮的动员与整治,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阶段,主要的问题“三保障”问题。在教育方面,义务教育辍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基础设施问题,由于学校距离村庄太远,学校住宿条件不足,学生上学困难;二是由于无法跟上学习进度,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放弃学业。在医疗方面,虽然贫困家庭中40%是因病致贫,但由于各人病情较为复杂,只能保障基本医疗,适当增加大病救助。在住房方面,会存在老人将新房让给子女的情况。对于这些复杂的情况,只能通过实践评估中的不断探索,制定新的考核标准。

  从长期来看,脱贫攻坚工作的最大难点,还是如何让贫困户稳定创收,这只能通过产业扶贫实现。而产业扶贫是市场行为,市场机制的扶贫方式,不是慈善的扶贫方式,所以需要建立长期双赢的方式才行,因此必须进行资源整合。对于贫困户来说,其土地和劳动力是资源,政府给予的扶贫资金、贷款优惠等也是资源,只有将这些与扶贫企业有机整合,才能带领贫困户创收。当前这种整合有四种模式,包括直接生产带动、就业带动、资产收益、混合带动,针对不同情况可使用不同模式。

  总结当前脱贫攻坚的成效,汪教授认为,当前成效已经达到甚至超过预期。截至2019年底,我国贫困人口还有551万,减贫速度是66.8%,远高于开始阶段的15%。同时期,贫困地区的收入增长比全国平均水平要快2.3%,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2.2%。在生活条件改善方面,混砖结构住房提高了2.8%,卫生厕所提高了20%,饮水安全提高了13%,宽带网络增加了43%,道路硬化提高了22%,垃圾集中处理提高了近50%;在基层治理方面,通过严格的考核评估机制,基层干部的工作态度大幅改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幅减少,为下一步的乡村振兴建立了一支良好的干部队伍。

  据此,汪三贵教授提出,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后,缩小差距、缓解相对贫困是下一步工作的重心,而这项工作是长期的,不仅需要提高贫困家庭的人力资本和内生动力,更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要将农村纳入乡村振兴的框架里,尽可能发挥更多专业性机构、民间机构的作用,同时也要依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贫困家庭的市场参与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张琦教授

  在评论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张琦教授认为,汪教授的演讲,对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未来的发展做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客观的分析。他指出,我们的脱贫政策是在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的,贫困标准也是根据我们实施完成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的,因而更加注重追求脱贫的效率和贫困家庭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而对于贫困家庭内生动力的培养,张教授认为,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应当考虑脱贫攻坚里脱贫支持到什么程度,支持到多大范围更好,如何跟内生动力结合起来,使得扶贫脱贫有针对性、有效性,以及如何避免“等靠要”等问题,这对研究者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北京大学雷明教授

  北京大学雷明教授认为,汪教授的讲座是全面系统而又生动的,这与其长期从事扶贫攻坚的实践经验是分不开的。他提出,在国际扶贫理论中的不同提法中,消除绝对贫困(Poverty Eradication)比较适合现阶段,因为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围绕着全体的“人”,这其中一个特殊群体就是贫困群体,贫困群体的形成是有特殊原因的,所以要准确地把握住这部分对象的特征,要保证所有人不能落伍,全面脱离贫困。其次,他认为,脱贫攻坚战是在“精准扶贫”战略下通过实施一整套系统的方法,从制度、机制、组织保障上形成体系化,这也说明了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12月31日只是阶段性的胜利节点,这一战略的最高层次是可持续性减贫,要在目前形成的农村治理基础上,继续推进新阶段的国家战略的对接,包括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制度性改革。最后他强调提升生产力,通过发展解决贫困,这是中国脱贫攻坚战役中很重要的经验。

  汪三贵教授一一回应了上述评论,并回答了与会者的提问,表示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一步总结中国的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文字内容由隋筱童根据会议记录整理)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名家论坛;第十八讲;在线;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PtufGD45cJKuwky0EBp3A

  (编稿:张佶烨;审校:王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