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与改革开放同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举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经济研究》复刊40周年”高层论坛

2018-05-18

调整字号:

  与改革开放同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举办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经济研究》复刊40周年”高层论坛

  2018年5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北京举办首届“经济研究·高层论坛”——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经济研究》复刊40周年。本届论坛由经济研究所发起并主办,《经济研究》编辑部承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协办,腾讯新闻·原子智库作为网络合作媒体对论坛进行了宣传报道。论坛得到了全国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各大财经院校、经济研究机构、经济学术期刊和出版单位、企业界嘉宾共500余人出席论坛。

  “经济研究·高层论坛”(Economic Research Forum)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经济研究》编辑部承办的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旨在“关注经济发展,引领理论创新”,努力打造代表中国经济学最高水平、引领中国经济学前行方向的年度经济学界盛会。2018年5月17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两周年纪念日,也是总书记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年贺信发表一周年纪念日,在这一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日子,发起主办首届“经济研究·高层论坛”,意在为党和人民建言献策,践行总书记对包括经济理论工作者在内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望。论坛定于每年5月17日在北京举办,选择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经济理论和现实问题,邀请政府高层领导、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著名学者、商界精英展开研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智慧,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2018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和《经济研究》复刊40周年,首届“经济研究·高层论坛”的主题定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经济研究》复刊40周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2018年6月8日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致欢迎辞;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出席论坛并讲话;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作为特邀嘉宾出席论坛并致辞。

  高培勇首先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向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高培勇表示,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方式,不是简单罗列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绩单,而是在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基本轨迹、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做出创新性理论概括。对于《经济研究》而言,应该是在全面回顾中国经济理论研究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坚持严格的学术标准,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与各位作者、读者以及学术期刊同行携手,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共同构筑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增强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经济学的国际话语权。高培勇进一步指出,经济所成立于1929年,距今已有将近90年的历史,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经济所和经济所人理应与各位经济学界同行一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潜心研究一系列全新的经济学时代课题,努力完成好对改革开放实践做出系统总结,为党和国家贡献创新性理论经济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2018年6月8日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摄影:蒋维慎

  谢伏瞻指出,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2017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发来贺信,对我院同志们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发出了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的号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纪念日,举办首届“经济研究·高层论坛”意义重大,希望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共同把论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谢伏瞻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创造和积累了一系列改革的新经验,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论断、重大举措,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谢伏瞻从八个方面阐述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体会: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改革必须以提升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科学认识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改革开放的全面引导。他强调指出,习近平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是视野宏阔、思想深邃、理论完备、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把我们党对改革开放规律性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经济学研究,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5·17”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贺信的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谱写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壮美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

摄影:朱高磊

  周小川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业务都是基于为实体经济服务,在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衍生发展的。对于宏观调控来讲,需要密切观察经济现象和行为,同时需要用理论和经验数据来分析经济现象,进而在宏观调控中做出恰当的政策选择。周小川进一步表示,改革开放40年,最重要的进展是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目前,全球经济融合发展,使金融危机成为国际博弈和国际合作的潜在风险。2008年全球危机之后,我们对宏观经济周期性的危机进行了充分研究,同时建立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金融危机带来了很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研究的内容,其中一条就是传统的经济学方法比较注重单变量的逻辑关系,但实际上金融危机极其复杂,需要向量思维。这些问题给经济研究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同时需要发扬创新精神,和各个学科,特别是信息科技等新兴学科相互借鉴学习,把经济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

摄影:朱高磊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蔡昉出席论坛并分别作主题发言。

  杨伟民首先回顾了自己对经济理论和对策的研究历程,接下来从发展目标、发展目的、发展阶段、发展路径、发展理念、宏观调控、发展战略、生态文明、经济改革、思想方法、党的领导等十一个方面阐述了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认识。杨伟民指出,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蔡昉副院长演讲的题目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他围绕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改革的关键时间节点的认识,明确指出“人口红利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改革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充分条件”。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速有所减缓。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变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要靠全要素生产率,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键靠改革。同时,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应该在户籍制度、企业制度、教育制度、生育政策、财税体制和金融监管体制等领域深化改革。

  主旨演讲为后续的圆桌论坛与主题论坛拉开了序幕。论坛研讨涵盖了经济学众多重要领域,参会嘉宾就各个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下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构建与发展,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经济理论与政策,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宏观审慎管理与风险防范,收入分配与脱贫攻坚,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学科发展与知识价值,新时代学术报刊发展的新思路等八个方面分别展开述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构建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创新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理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要反映时代变化和最新的实践成果;要客观认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要求。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也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属性。时代发展问题导向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导向,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两个基本要求。南开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逄锦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具备科学性、人民性和创新性三个特点,应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专业性、科学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广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原副省长陈云贤认为,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政府要在民生经济、产业经济,尤其是在新兴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从国际形势和中国国际地位及作用变化的高度,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势,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陈东琪指出,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意义、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体现变、融、同的思想。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简新华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多种分配方式理论等八大部分。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荣兆梓教授强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要持开放的态度,同时对于理论体系的构建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洪永淼指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通过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成功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兼容问题,这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对世界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都是重大的理论突破。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邓宏图教授认为,现阶段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证性,在方法论上可以引进博弈论、计量经济学等分析工具,从而保证理论的科学性。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乔晓楠同样认为,引入实证方法,将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冯根福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来解释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谢地认为,有必要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现阶段的收入分配进行新的概括,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收入分配原则。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沈越教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其学理基础应该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之上。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丙涛则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陈乐一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源泉。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指出,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并存、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既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的变革,也反映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胡家勇研究员认为,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和有效的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是一个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条件和必然要求。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周文认为,解构经济学的西方中心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面临的迫切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立足于中国实践,提炼和总结中国经验。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邹薇教授认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本身是一个极具特色,极具推广复制价值,极具中国方案的理论体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方红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系统化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郭冠清研究员同样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实践上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二、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经济理论与政策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包含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思路。回顾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常修泽教授指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包括所有制结构改革在内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特别是内在蕴含的规律,不仅属于中国,而且是全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表示,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有几个重要的节点是不能忽视的。1984年莫干山会议提出了“双轨制”改革思想;1985年的巴山轮会议明确了宏观调控的重要性;1994年分税制改革搭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制度框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周立群教授认为,要从多个视角、不同领域总结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尹恒教授指出,改革红利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未来全面深化改革依然能够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期的推动力。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钟宁桦教授认为,我国产品市场的改革是比较成功彻底的,但要素市场的改革相对滞后。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将中国的农村发展战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其特殊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将农业、农民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南开大学刘程教授通过梳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将其分为两个发展阶段,起飞阶段重要的内容是库兹涅茨效应;成熟阶段是引入和培育高级的劳动和人力资本。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曹廷求梳理了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学学科发展的脉络,指出未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要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相适应,同时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郭庆旺教授指出,财政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抓手。公平效率是现代财政制度的核心;规则和法制是现代财政治理的核心;创新与发展是现代财政政策的核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汪德华研究员从激励的角度回顾了财税领域的改革发展。云南省国家税务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王军昆认为,我国应继续深化税制改革,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直接税制度。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龙登高教授表示,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包括对经济学的创新,能够产生先导性的积极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赵学军研究员从经济史的角度认为,改革开放40年经济体制转型,一方面是计划向市场的转型,另一方面是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东北财经大学史永东教授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足以说明改革开放的实践是成功的,但是经济发展的实践领先于经济理论的总结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刘瑞明认为,经济学研究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其自身的理论性;另外一方面要契合当代中国特定的转型环境,解决现实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阶段,有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但又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经济学应该重新反思其理论和政策导向。

  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些重要论断,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指明了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高尚全指出,高质量发展还是要靠改革,通过改革形成微观有效率、企业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动能的“三有”体制,不断提高创新力和竞争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认为,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创造性破坏也好,通过资源配制效率的改善也好,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通过改革,一方面建立起现代产权制度,加强产权保护;另一方面要改善要素的配置效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强调,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要条件是继续推进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三大变革中,动力机制变革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指出,从农业来看,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不是数量问题,而是涉及品种、结构、质量、效益、竞争力等方面的综合考虑。要充分运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障,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认为体现在四个方面:商品和服务高品质的发展,供给体系和需求体系相匹配的发展,生产要素配置高效率的发展,新业态、新动能、新经济不断涌现的发展。对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核算问题,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和运营量的流量来计算。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高红卫指出,从实践和企业的角度看待高质量发展,对企业家应该有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一整套指标体系、政策体系、统计体系、绩效体系和评价体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指出,直接税改革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改革。南开大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认为,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是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因素。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修岩指出,房价上涨使得整个社会的创新成本上升,导致制造业增速减缓。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将整个经济体系的构建放在一个完整的体系当中,从而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效率变革、动力转换、结构优化。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沈坤荣强调,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处理好适应新环境、拓展新空间、构筑新动力、金融防风险四个方面的问题。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晓表示,现代化金融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不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以竞争促进优化与繁荣。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姜国华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经济和管理学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要服务于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严成樑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为此政府要强化财政支出,尤其是公共教育支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贾俊雪教授认为,应当依靠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在财政政策上须控制支出规模、优化支出结构。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范子英教授从财政、税收的角度诠释了当前为适应高质量发展而出台的国家政策保障,包括增值税税率的降低、国税和地税的合并等。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院长李林木则认为,未来的财税政策需要从重点支持创新成果转到重点支持创新过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卢现祥教授指出,制约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包括制度性成本偏高、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收入分配失衡、要素市场改革迟缓等。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钞小静教授认为,质量变革主要体现在经济内部本身的质量、经济和社会协调的质量、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质量三个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聂辉华教授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做出的必然选择和必经战略,宏观调控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来提高产品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强调创新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此外知识要素的流动、共享,创新体系的协调开放同样至关重要。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武良成表示,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重中之重。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体制机制层面的创新更为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蔡跃洲研究员认为,高质量发展应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时代潮流。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赵连阁以杭州为例,重点分析了以互联网为主的新经济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陈国进教授指出,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倪鹏飞研究员强调,加快转型升级,可以通过开放吸引外国资源,加速内部竞争来实现。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曾湘泉教授认为,对于高质量发展的理解体现在,GDP增长要与财富增长相关、与收入增长同步和群众满意度提高三个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袁富华研究员发现,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的发生,标志着依赖初级要素的传统工业化模式的结束。云南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缪小林教授认为,要注重发挥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作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钱学锋教授表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关键是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潘敏教授同样认为,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首先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吕冰洋教授强调,要发挥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给创新主体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山大学中国转型与开放经济研究所王曦教授同样强调,在经济转型和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至关重要。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执行院长陆军总结了广东省经济转型升级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涂正革教授认为,绿色发展实质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齐绍洲教授围绕“绿色发展”理念,介绍了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取得的成绩,为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徐建生研究员,从经济史的角度介绍民国时期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的转型,他认为,从引进到改良到自主创造的过程对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马光荣从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视角探讨高质量发展问题。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鞠晓生认为,军民融合发展,是统筹经济与国防建设,实现“安全与发展兼顾,富国与强军统一”的道路选择。

  四、宏观审慎管理与风险防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深化金融改革时强调,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其中,“双支柱调控框架”是未来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认为,当前要谨防去杠杆带来的经济增速超预期下滑风险,可考虑通过减税降费等方式降低宏观税负。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卞志村指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资产泡沫风险、影子银行风险以及高杠杆风险,已经成为目前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重点领域。云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龚刚从金融发展史的角度指出,金融危机的本质是债务危机,而债务危机的主要根源是利率问题。南开大学科研处处长梁琪表示,金融发展的质量,既要符合国际标准又要符合中国特色,但一定要以防范风险为前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宋清华教授认为,金融的本质就是创造价值。未来金融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新金融、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和综合金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吴卫星指出,伴随科技金融的发展,移动支付、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业态为消费金融行业创新发展注入动力,如何平衡监管与发展的关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杜凤莲认为,普惠金融具有一定科技属性,与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的技术紧密联系。南开大学金融学院范小云教授认为,当前对中国特殊的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逻辑缺乏足够的认识。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刘莉亚教授表示,从理论上讲,基准利率变化影响货币市场利率,通过债券市场和信托市场影响债券利率和存贷款利率,最终影响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行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郭晔教授指出,存款保险制度显著增加了我国其他商业银行的个体风险,而对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个体风险、杠杆率均没有显著影响。

  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陈昆亭教授认为,要全面评估分析整个宏观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及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机制。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杨子晖教授指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方法与指标构建是风险防范的研究重点。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方意认为,我国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边际风险贡献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晓蕾教授认为,风险传染的方向和系统性风险的预警,是风险防范研究的重点领域。南京财经大学科研处杜修立则强调,中国股市风险是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内容,股市风险容易转化为全域性的系统性风险。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陈创练教授认为,合意的贷款管理机制,实施有差别的宏观准备金调整机制是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问题。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周颖刚教授强调,审慎管理的协调稳定,包括国际协调、部门协调以及地区协调。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徐龙炳表示,宏观审慎监管的指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资本杠杆和定价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姜付秀教授认为,要想防范金融风险,企业的财务指标下降现象和股权质押现象需要特别关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周开国教授指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同时可以通过实体经济的表现预测金融风险。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彭红枫教授强调,有必要评估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与风险,特别是资本账户开放和货币化市场改革带来的风险。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彭俞超认为,当前中国出现的经济“脱实向虚”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将抑制企业实体经济投资。

  五、收入分配与脱贫攻坚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视角,为收入分配改革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同时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构筑了全党全社会扶贫的强大合力。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陈宗胜教授认为,中国进入新时代,在收入分配领域,如何公平分配收入和财富,如何逐步缩小收入差别,彻底消除贫困等问题值得关注研究。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万广华则指出,收入分配问题在一定层面上讲是贫困问题,中国解决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未来还要通过城市化进程来推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岳希明教授指出,把收入分配问题区分为收入差距和收入不公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方面,对厘清和理解当前复杂的收入分配问题是有裨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邓曲恒研究员分析了人口因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认为婚姻教育匹配强化了收入分配差距。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马双教授指出,在快速的市场化过程中,社会财富分布出现了不均衡现象,未来的工作重心仍将是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陆旸分析了通货膨胀和改善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指出通货膨胀不利于收入差距改善,而且可能会更进一步恶化收入差距。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李丁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一方面环境污染会导致中国居民广泛的房产资产损失,另一方面会拉大中国的基尼系数。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郭凯明表示,大部分发达国家都面临着劳动收入不平等上升的趋势,工业和服务业内部劳动收入不平等程度上升是主要的原因。

  贵州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褚光荣认为,对于脱贫攻坚,在抓生态补偿扶贫,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基础上,要严格落实退耕还林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重庆大学姚树洁教授强调,通过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的生产和交通条件,提供长期的就业机会,是脱贫攻坚的正确选择。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冲认为,中国在基础设施尤其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给城乡收入差距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乡村从基础设施当中获益更大,并导致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部门。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罗必良教授指出,农村资源的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农村人口发生大规模减贫的最重要原因及主要经验。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程名望教授认为,农户贫困的决定因素不仅包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产和家庭特征等内在因素,更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公共政策等外在因素。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夏庆杰教授强调,未来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主要依赖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秦立建教授介绍了安徽省脱贫攻坚的经验,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模式具备推广的条件和基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黄薇教授指出,城居保能够有效地分担疾病风险对家庭的冲击,起到缓解家庭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作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封进教授认为,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基本形成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存的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王震研究员指出,健康扶贫政策着力点是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通过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实施疾病分类救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等手段,解决贫困人口的看病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盖庆恩认为,对于脱贫攻坚,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干预和退出机制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环节。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主任张俊森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不平等加剧、经济转型和代际流动性下降的问题同时存在,经济转型时期的代际间流动性增加了代际收入的持续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尹志超分析了家庭脆弱性问题,指出很多贫困家庭极其脆弱,有很大可能性继续返贫。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王义中强调,应通过金融制度、金融体系的改革,来缩小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秦雪征研究发现,随着劳动力市场和户籍制度改革,我国劳动力收入最后要趋向于劳动生产率。

  六、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表述,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李小平教授指出,要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教训,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来指导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盛斌认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包括:鼓励创新,提高制度性话语权;更加重视双向开放、多元平衡和体制机制创新;由沿海开放扩展到内陆沿江开放。对此,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副院长黄新飞持有相同的观点。武汉大学美国加拿大经济研究所所长陈继勇重点强调,现阶段要在主动融入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引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洪俊杰认为,中国已经逐步成为连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价值链环流的一个重要枢纽。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指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通过改革增强自信,扩大在全球经济治理当中的制度性话语权;通过改革推动创新,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过改革构筑平台,培育新的竞争和服务体系。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于津平强调,应该把握好对外开放的进度,同时要做好压力测试,防范风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苏庆义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融入阶段、深化阶段、成熟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阶段。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谷克鉴教授指出,应当从效率、质量、生产率,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来评价对外开放的绩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彭水军探讨了贸易利益和成本的问题,贸易的扩张为我国带来巨额的贸易顺差,同时也伴随着巨额的能源环境成本。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刘文革教授指出,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对传统的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有必要建立国际贸易冲突理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张杰教授认为,当前国际竞争不仅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的打造,更体现在创新和产业融合能力的构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刘青教授认为,中国的贸易大而不强,表现为高端产业竞争力不足,核心原因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荆然教授强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从专利和商标两个角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罗知研究发现,FDI的特征会直接影响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甚至方向。

  七、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学科发展与知识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等。经济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在学科建设、研究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需要不断完善。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王少平教授认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学教学、学科建设,学科发展也要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王军教授指出,从经济学基础课设置的科学性来看,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加强中青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师资队伍建设。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朱平芳认为,在重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教育的前提下,从中国的现实问题出发,结合国际主流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分析,是未来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方向。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周亚虹教授指出,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对外传播需要坚持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同时更加注重中国故事的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龚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提供了很多的选题,好的选题加上恰当的研究方法,一定会产生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平新乔教授强调,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关键是创新性,同时要对已有理论提供支持或者挑战,进而提出新的理论构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李绍荣教授重点指出,青年经济学者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功底,同时结合中国发展故事,中国的经济理论发展才能和经济发展实践相匹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主任张维同样认为,经济学研究要在各领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规范严谨的研究的方法和独立的数据的基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生龙认为,中国经济学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把现代经济学方法引进到中国经济学研究中来。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诗一教授认为,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最为核心的两项职能,从教育部最新的评估来看,学生培养(教学)的指标权重有所提高。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周云波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学教学体系日趋完善,但是在课程设置的规范性方面还有差距。华中科技大学孔东民教授同样认为,当前教学教材、研究方法与部分领域的发展严重脱节。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刘澜飚教授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重视培养现代化、跨学科的高水平金融人才。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陈选娟教授同样指出,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人才,金融学教育人才缺乏、教学体系有待完善,金融学交叉学科特别是科技金融学科的发展迫在眉睫。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甘犁认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离不开高质量、有代表性的数据,数据库的建设能够帮助中国学者走向国际前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部部长李志生同样强调,中国经济的理论化、系统化工作不够完备,数据建设相对较滞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钟春平研究员持有相似的观点。

  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方颖介绍了厦门大学的经济学人才培养经验,国际化、现代化和本土化是其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陈海强教授介绍了厦门大学建造多元化、促进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实践系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薛熠分享了博士生实验班的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经济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从事国际经济事务,能够参与和赢得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赵普以贵州财经大学的学科建设实践为例,指出地方财经院校应遵循以社会服务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科学研究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归宿,倒逼教育教学改革的学科建设逻辑。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院长王春超强调将经济学类专业和数学专业放在同一个学院,希望能够把数学对经济学的基础支撑作用体现出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剧锦文研究员认为,改革开放40年经济研究所在中国经济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不能忽视的是,经济系在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同样贡献卓著。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姜树广教授指出,与传统的经济学研究方法相比,行为经济学研究方法有其特定的优势。对于经济史学科的发展,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伏霖认为,要改变学生对经济史学科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经济史学科教学和研究方面的重视。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袁红英表示,事业单位改革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科研经费“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丁任重强调,要完善基本分配制度和绩效分配制度,注重知识价值的体现。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傅蔚岗认为,事业单位应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良性激励机制。浙江财经大学校长钟晓敏指出,高校的治理体系改革要处理好党委和行政,行政和学术,学校和二级学院,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副主编郭强指出,要通过系统化的评价体系识别知识、识别人才。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表示,科研人员的激励政策效果有待评估,要根据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特点来确定收入分配政策。中央财经大学原校长王广谦强调,要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改善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的环境和氛围。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资产处处长匡小国介绍了国家会计学院预算管理的经验做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杜创认为,当前实施较强的绩效方案有制度约束,科教人员兼职是可以探讨的思路。暨南大学财务处处长丁友刚表示,高校科研经费制度设计、知识价值激励等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

  八、新时代学术报刊发展的新思路

  学术报刊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发展方面提供更多新的智慧和方案。学术报刊选题规划、审稿流程、与多媒体融合创新等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指出,加快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仅需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也需要推进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创新。《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总编辑陆达介绍了新的出版模式——网络首发、增强出版和数据论文,新的模式为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梁艳玲副社长认为,集中运营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陈亮表示,要把期刊作为出版社知识服务转型的重要抓手,充分认识互联网发展导致的期刊出版形式和业务模式的巨大变革。《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魏众强调,从经济学领域的国际期刊来看,数字化期刊的比例不断增加,是大势所趋。《财经研究》副主编陆蓉表示,在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机制创新具体体现为:适应趋势——服务功能创新;技术驱动——管理功能创新;智慧发掘——创新引领学术。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期刊处处长刘普认为,期刊发展要处理好服务和引领以及学术和政策的关系,同时要不断提高编辑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完善制度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孙杰同样指出,学术期刊编辑要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指出,经济学的快速发展对于编辑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经济问题》副主编柏培文强调,编研结合有助于编辑熟悉学科研究的进展情况,把好论文质量关,同时需要相应的配套制度进行保障。

  《中国农村经济》副主编潘劲指出,新时代赋予学术期刊新的发展机遇,各期刊要设计与新时代发展相契合的选题以引领学术发展《中国工业经济》常务副主编张其仔强调,学术期刊应奉行开放共享的管理运作模式,数据开放、选题开放、平台开放,促进作者和期刊共同进步。《经济评论》主编叶初升指出,学术期刊要立足中国改革实践,瞄准世界经济学的理论前沿,从而实现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现代化、本土化和规范化。《学习与探索》副主编房宏琳认为,新时代学术期刊要站在新的高度,审视学术期刊的现状,提升学术期刊质量。《财政研究》副主编邢丽强调,把握学术脉搏,引领时代发展是新时代学术期刊的使命和责任。

  《新华文摘》社长李春生指出,新时代学术期刊要严格把好选稿用稿质量关,注重学术性、前沿性,强化原创性、思想性,同时树立政治意识、服务意识和网络化意识,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南开经济研究》主编李坤望指出,经济学论文要强调学术创见和理论深度,同时注重论文思想性和技术性的统一。《金融研究》编辑部副主任王鹏同样强调,学术论文要注重思想性、原创性和规范性。《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副主编杨万东希望学术研究成果能够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经济学动态》编辑部主任杨新铭认为,学术期刊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对于增强刊物公信力和提高论文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匿名审稿制度导致的审稿流程复杂、稿件处理周期长等问题也不断显现。《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主任高超群则强调,新时代学术期刊更多的是提供平台和行业标准,同时需要完备的制度来保障其运行。

  总之,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构建和发展中也已经进入新的境界。首届“经济研究·高层论坛——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经济研究》复刊40周年”大型学术研讨会,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理论创新与发展的辉煌成果,进一步推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学术研究。

   

  (供稿:谢谦、王丽娜)

  (编稿:孙小雨;审校:王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