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2018年经济形势座谈会——十九大后的宏观经济”在京召开

2018-03-16

调整字号:

 

  2018年2月24日至25日,“2018年经济形势座谈会——十九大后的宏观经济”在北京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副院长、党组成员李培林,党组成员张英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学部委员蔡昉出席了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开幕式上作主题报告。会议为期两天,学者们围绕“宏观经济分析”、“财税与公共政策问题研究”、“工业与技术经济进展”、“区域与环境经济变化”、“城乡发展焦点问题”、“金融与服务业发展”等六个单元进行分议题研讨。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协调办公室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承办,并受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316日报道,全文如下:

“2018年经济形势座谈会——十九大后的宏观经济”在京召开

2018年03月16日08:56 来源:《社科院专刊》2018年3月16日总第431期作者:记者张君荣

  本报讯(记者张君荣)近日,“2018年经济形势座谈会——十九大后的宏观经济”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副院长、党组成员李培林,党组成员张英伟出席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蔡昉作主题发言和总结发言。

  开启中国经济发展新时代

  蔡昉指出,中国人口城镇化率持续增长,2017年末达58.52%。有四大要素支撑了这种增长。第一,就地变更占53%,其作用在不断提高。第二,自然增长占16%,其数据正在降低。第三,流动人口占26%,但其增量贡献率已开始下降。随着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已达均衡点。第四,异地迁入占5%。蔡昉指出,1978—2015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共提高16.7倍。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须保持。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核心是要推进“库兹涅茨过程”,即产业结构变动要遵循把资源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向生产率高的部门。

  蔡昉总结指出,中国城市化远未完成,城市化过程必须要延续,实现人民认可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地方政府政策底线是要不断增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拉力,避免对全国造成经济社会负外部性。中央政府要进行顶层设计并扩大财政范围,增强激励相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作了开幕式主题报告。李扬指出,随着金融危机进入了“下半场”,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李扬就此给出几条建议。第一,继续去除造成此次百年不遇全球危机的各类问题,提高潜在增长率。第二,消除危机以来“超常规”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副作用。第三,使用更多的政策资源,用于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第四,面对全球大动荡、大调整,寻求多重意义的全球“再平衡”。

  李扬指出,党的十九大开启中国经济发展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第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进而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增强可持续性。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三,从去杠杆入手,管理好金融风险。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会议为期两天,学者们围绕“宏观经济分析”“财税与公共政策问题研究”“工业与技术经济进展”“区域与环境经济变化”“城市、三农和基层问题探讨”“金融与服务业发展”六个单元进行了分议题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吕政认为,要认清差距,树立危机意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中国只是在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生产能力和产量方面超过美国,但在生产效率、高附加值制造业及其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与美国仍然存在巨大差距。面对新的国际竞争局面,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在科技创新的途径上,由以学习消化吸收为主导转向自主创新为主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姚枝仲认为,世界经济强劲回升的原因有三:一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二是中国经济回升;三是金融危机后的周期性复苏。需要防范美国财税货币政策、逆全球化趋势、资产泡沫破裂等三大冲击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认为,创新经济是以创新为基础所形成的新产业和新业态经济活动,既包括由新技术和新发明等引领的新产业活动,也包括传统经济活动通过业态融合而产生的新业态。创新经济能缓解以下矛盾: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矛盾,产品标准化和差异化的矛盾,市场性和计划性的矛盾,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在既定世界排放格局和学术话语体系下,需构建中国特色的气候变化政治(规范)—(实证)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

  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认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本轮财税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包括三方面改革:一是预算制度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二是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税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三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改革,有利于发挥双方积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在题为“从高速度工业化到高质量工业化”的发言中认为,中国工业化是一个长期、快速推进的工业化,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和地区能够长期保持如此高的工业化速度。高质量工业化必须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工业化是以创新实现包容可持续的工业化推进高质量工业化,当务之急是通过《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在题为“乡村振兴中的农民增收问题”的发言中认为,农民增收的最根本源泉应来自于农业和农村,而不是农业农村之外的城市产业支撑。未来农民增收要在进一步减少农民的基础上,通过农村产业振兴和资源激活更多地依靠农业和农村,逐步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农业农村导向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认为,随着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的优势在不断显现,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既拉动了消费增长,也促进了消费升级。破解幸福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和发展不充分问题。

  在国内层面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层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倡导和实践正确的义利观。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认为,正确的义利观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协调政府与政府的关系;二是构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机制;三是搭建落实义利观的载体;四是产业选择方面体现为“绿色丝绸之路”;五是合作伙伴选择方面协调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关系。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协调办公室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承办。会议受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等单位支持。

(经济学部主任李扬做主题报告)

 

经济所所长高培勇在座谈会上发言

 

(经济所党委书记王立胜在座谈会上发言)

 

(经济所副所长朱恒鹏在座谈会上发言)

(学部委员朱玲主持座谈会单元讨论)

 

  (内容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院专刊2018年3月16日总第431期,图片由经济研究所张佶烨拍摄

  关键词“2018年经济形势座谈会——十九大后的宏观经济”;城市化;科技创新;高质量

  原文链接:http://cass.cssn.cn/yaowen/201803/t20180316_3878173.html

  (编稿:王山;审校:王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