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经济所召开大型研讨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和《经济学动态》复刊40周年

2017-12-18

调整字号:

 

  2017年12月17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经济学动态》复刊40周年大型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经济学动态》编辑部承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协办。会议邀请了全国各高校、科研单位的90多名专家学者,并吸引了关注改革开放40周年,关心经济研究所和《经济学动态》杂志的学界人士、媒体记者200多人参加会议。据了解,出席本次大型研讨会的代表,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以及5位教育部长江学者,12位各高校校长、党委书记,26位各高校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院的院长。

  上午的会议由开幕式和圆桌论坛两个环节组成,下午共设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方向”“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奇迹背后的中国经验”“新时代经济学学术期刊建设”“《经济学动态》编辑部新老同事座谈会”四个平行论坛。与会代表就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经济学动态》副主编王立胜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经济学动态》副主编王立胜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动态》主编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副院长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经济学动态》原主编冒天启,南开大学原副校长逄锦聚教授先后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动态》主编高培勇致辞

  高培勇所长认为,立足于经济学领域、站在经济研究的立场上纪念改革开放40年,需要总结40年来的基本轨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还需要进一步探究中国经济实践成功的背后经济学界的贡献,经济学界的理论成果与决策层、实务界之间的思想互动。《经济学动态》复刊40年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学界围绕改革开放而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贡献经济理论成果的艰辛历程。作为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一个富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学术研究平台,《经济学动态》是国内研究动态和学界动态的发布窗口,也是理论研究最新成果的宣传阵地,还是国外经济理论研究动态的传播平台。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有别于以往的发展过程,需要更多地从中国现实问题中找经验,在站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基础上,吸收国外经济理论中的优秀成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和发展实践,提炼经济发展奇迹背后的中国经验和中国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副院长蔡昉致辞

  蔡昉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经济学动态》在过去的40年,为改革开放发展鼓与呼,从学理上帮助学术界逐渐提高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解放思想,同时建立和完善了我们自己的经济学学科。作为学者,不能简单地讲成就,对于我们所取得的成就的理论研究,要从学理上讲清楚原因,要能够把使我们疑惑的理论澄清。这样的话,第一,可以突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特点,逐渐完善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第二,把那些最流行的、最主导别人思想的理论讲清楚,把错误澄清,同时站在了理论的制高点上,也提高了话语权。第三,我们探索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这一点是具有一般意义的,可以被其他国家作为替代的选择。国外有三个主要的理论在解释中国经验时占有话语权,分别是哈耶克的论述、钱纳里的论述与克鲁格曼-扬诅咒,但这些理论都是经不住推敲的。我们应当针对实践,提出针对性的总结,并且能够有针对性的指导我们未来的继续改革开放,同时更重要是的在学理意义上讨论问题,同时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经济学动态》原主编冒天启致辞

  冒天启研究员在致辞中首先介绍了经济研究所创办《经济学动态》动态的背景。《经济学动态》是在1960年研究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背景下创立的,改革开放后,刊物以动态为优势,以生动活泼的文风为热点,而后又经过了不断的调整。第二,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理论准备。党的十九大指出在新实践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经济学理论的思考开启了广泛的思维空间。第三,学术期刊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发展有特殊的功能。我们每一个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往往都被经济学家的思想所支配。党的十九报告提出了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的理念,为学术期刊引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造了宽松的学术环境。要鼓励年轻学者多做贡献,同时也要多读经典著作。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逄锦聚教授致辞

  逄锦聚教授指出,我国40年的改革取得了与时俱进的进步,我们的综合国力、我们的生产力极大的提升,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有极大的提高。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把实践的经验变成理论,然后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虽然目前的理论还不足以能够解释中国已经创造出来的奇迹,但是我们的理论创新还是为改革开放的实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已经总结出来很多理论,应当把理论系统化,上升到系统的应用层面。总结经验的目的不是满足于之前取得的成就,而是向前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的使命就是对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提出真知灼见,在理论和指导下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从学理和学术上都应该做的工作,最关键的在于是不是管用,提出的理论是否真的可以指导现代化建设。要听取时代的声音、回答现代人民的关心,提出我们有用的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经济学动态》原主编王振中研究员主持第一场圆桌论坛  

 

 

 

  上午第一场圆桌论坛的主持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经济学动态》原主编王振中研究员。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定位”的主题,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长江学者黄泰岩教授,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杨瑞龙教授,《经济学动态》原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杨春学教授,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黄少安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丁任重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助理、长江学者黄桂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王镭局长分别进行了深入发言。

 

  黄泰岩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我们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味着还有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从几个阶段角度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初级阶段的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照新时代的角度讲也可能区分为不同的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如何做,包括如何富起来、强起来,是一个理论体系,用来指导社会主义的发展。

  杨瑞龙教授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要跨越理论上的困惑和回答一些重大的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四个要点。第一,不能照搬照抄。第二,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第三,逐步吸纳优秀的文化,坚持改革开放,然后在改革开放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就能构成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中的砖和瓦。第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能依靠实践,在实践中琢磨。

  杨春学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带来的理论方面的成就、理论方面的困惑。既要看到我们的成就,也要看到我们的成就跟我们的理论关系之间存在的问题。在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过程中,要吸取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经验教训。我们要回答各界提出来的尖锐问题,只要提出的问题是真实的,是需要我们进行理论思考的,我们就应该探讨这些问题。

  黄少安教授认为,国外的一些经济学家包括一些政治学家,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不太理解,原因主要是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总是带着一种意识形态的偏见,站在西方的价值观里解读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或者中国经济学既不能抛弃西方经济学合理的部分,更应当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因素吸纳进来。

  丁任重教授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定位问题中的四个特点。第一是基础性,政治经济学是整个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第二是包容性,研究的是必然性、发挥的作用和正在实现的趋势。第三是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最强烈的,其他任何学科跟它不能相比。第四是历史性。政治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科中间,在理论经济和应用经济学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黄桂田教授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两个挑战性的论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和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上或者实践上满足广大人民最基本的愿望,劳动者需要劳动,能不能够给他有劳动岗位和机会,然后通过劳动能够致富,能够实现他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别于并超过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王镭局长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应当是构造一个理论,完善一个理论,最根本的还是要来自于实践,要回答实践中的问题,从实践的做法中摸索规律,同时也能够指导实践,这是最基本的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在目前新的阶段、新的时代需要关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理论基础应该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意识,要通过我们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建设服务于我们的话语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研究员主持第二场圆桌论坛 

  上午第二场圆桌论坛的主持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研究员。围绕“中国道路:改革、发展与稳定”这一主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贾康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南开大学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院长陈宗胜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许宪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平研究员分别做了发言。

  贾康研究员指出,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新的表述。我国还存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存在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要把制度结构、产业结构由失衡转为平衡才能划界社会主要矛盾,才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真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化建设。中国道路当前最关键的认识就是化解主要矛盾,凝聚共识来克服困难,实现现代化。

  李稻葵教授指出,一个伟大的经济实践要想产生被广泛接受的且愿意流传的经济学思想,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经济实践是可持续的,要对其他的国家产生正面的贡献。第二,经济体要有长期政治上的主导性,而且还有长期精神文明的沉淀。第三,需要学科发展的自觉性,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自觉性,清楚经济学当前的规律。《经济学动态》等期刊应起到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

  陈宗胜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在经济发展中缩小收入差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重申共同富裕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个逻辑的起点,也是一个落脚点。美好的愿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在“共同”上做文章。要进一步缩小收入差别,主要立足点在缩小城乡差别和二元经济上。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步富裕和平均富裕,要分步骤分层次实现,保持适度的差别。

  许宪春教授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他认为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四大转型。一是产业结构的转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二是需求结构的转型,消费需求在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在不断增强。三是新旧经济的转型,新经济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抵消传统经济下调的压力,对改善人们的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四是绿色发展转型,未来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相关的行业会保持较快的速度。

  张车伟研究员认为,经济发展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总结中国的规律,要植根于我们现在正在发生的中国经济的活动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作为特定的人群本身活跃的规律和价值观,应该成为中国道路的一个形式。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既有每一个国家的特点,也有一些普遍的规律,因此,强调中国的特点、特色的时候,还要理解人类活动共有的活动规律。从财富的积累和增长角度探讨中国的发展和模式,有可能会有一些我们自己的解读。

  张平研究员认为,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水平维持比发达国家高,不低于4%,而且汇率没有大幅贬值,在2020年前后会实现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但是稳定的发展需要建立以创新为导引的发展。在城市化率突破60%进入深度城市化后,现代化的核心是基于城市化的创新引领。而且,中国的现代化,不仅要有产业的现代化,还要有治理的现代化。

  《经济学动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经济类国家级核心期刊,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先生倡办,许涤新题字,孙尚清为首任主编,创刊于1960年,到1964年停刊,1977年10月试刊,1978年1月正式复刊并改为月刊。《经济学动态》复刊40年来“与改革开放同呼吸,与经济发展共命运”。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学动态》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宣传阵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发表了大量理论文章。长期以来,《经济学动态》坚持“双百方针”,为繁荣学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贡献力量。近年来,《经济学动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为基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依据,积极组织、宣传、引领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向。

  (撰稿:经济研究所 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