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
经济研究所2011年度科研工作总结

2017-07-16

调整字号:

  2011年,经济研究所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院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我院创新工程为契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年初院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年工作平顺,运转正常,较好地完成了所承担的各项科研工作和任务。 

    

  一、科研成果 

  全年共出版专著10, 375.2万字; 学术资料2部,1462.06万字;工具书2种,4.2万字;教材5部,88万字;学术论文119, 137.87万字;研究报告19, 98.27万字;一般文章16,14.65万字;编辑期刊40期,计1201.56万字。 

 

  其中主要成果简介如下: 

  1、《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经验与理论分析》(论文),作者:裴长洪等。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十七大以来我国经济工作中重要的指导思想。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各级政府和外贸企业不仅创造了新的实践,而且实现了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到“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认识飞跃。中国的经验说明,某些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如“价格的贸易条件”和“微笑曲线”等理论,对解读中国的对外贸易都存在局限性。从总结中国自身的经验出发,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经济学涵义应当定义为:转变外贸的国民收益方式和格局;转变外贸的竞争方式;转变外贸的市场开拓方式;转变外贸的资源利用方式。从这些经济学涵义中,可以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并易于操作的考核指标体系。 

  该文首先分析了“价格的贸易条件”和“微笑曲线”等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认为这两种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制定和实践发展有参考意义,但却不是我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完整的理论解释,更不可片面理解用于指导政策的制定。同时,文章重点分析了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经验。主要包括:(1)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具有收入需求弹性低和抗经济波动风险的优势。(2)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开辟了市场多元化的新路径。(3)贸易企业以增加服务内容形成供应链机制。(4)商品市场、海关特殊监管区、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发挥了国际商务平台的新功能。(5)企业转移开始破题,为延续我国低成本制造优势塑造了新的商业机制。(6)内外贸一体化开始起步,为开拓市场和培育国际竞争力寻找新途径。(7)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为创新贸易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创造了新的技术条件。(8)增长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见识和能力,成为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的新内容、新实践。 

 

  2《如何突破贫困陷阱——滇青甘农牧藏区案例研究》(专著),主编:王洛林朱玲。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11月出版。 

  该书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藏区发展研究课题组一项历时5年的研究。自2006年开始,课题组以“西北高寒山区的减贫与发展政策研究”为题,在云南省、青海省和甘肃省农牧藏区展开实地调查。在分析研究中着重讨论了如下焦点问题:第一、当地以农牧民为主的贫困人口最迫切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是什么?他们最需要得到哪些帮助?第二、现有的扶贫和地区发展政策对那里的贫困人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三、在实施减贫和发展计划中,这些地区已经发生哪些有助于穷人突破贫困陷阱和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制度创新?该书旨在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进一步改善西部开发和扶贫项目的实施机制提供信息,并为政府规划部门制定藏族聚居区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同时,尝试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理论升华,从而丰富发展问题的研究,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素材。 

 

  3、《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专著),作者:张平等。2011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正处于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依据中国经济发展纲要,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至本世纪中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从现在起到2020年期间将是一个发展关键期和重大的经济结构调整期。沿着原有的发展模式却很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即:(1)赶超结构畸形不可持续,以创新为基础的内生增长机制尚未孕育出来;(2)增长与分享不匹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加;(3)开放导致了外部冲击,缺少足够的宏微观管理经验进行应对;(4)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的模式难以转变等。总之此前成功赶超的战略已经不适合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是被原有不可持续的路径锁定,还是进行结构性的战略转变、机制转换并进入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成为了理论和现实的前沿问题。该书对此进行了探索和解答,对未来20年的发展情景进行了模拟,以求从理论和政策上为国家的复兴做出贡献。 

  该书由一个总报告和30多个系列报告或论文组成,其中2/3的文章已经公开发表,6篇文章在《经济研究》发表,有12篇在国内其它一流学术刊物发表。它的出版,将有助于从理论上增进对中国发展阶段和大方向的理解和认识,为中国经济战略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前瞻性、综合性的决策支撑。 

 

  4、《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专著),主编:董志凯、武力。20114月由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二卷,是在十年查阅整理经济档案的基础上撰写的。全书大量使用了第一手档案资料,内容丰富翔实。与同类著作比较,内容更为全面,不仅包含经济管理体制变革、宏观经济形势和工农业生产情况,而且对这一时期的企业体制、市场、物价、财政、金融、投资、交通通讯、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劳动就业、城市化、人民生活等均作了内容充实的阐述。与第一卷结合起来阅读,对于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经济社会状况,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形成的历史,具有启迪意义。 

  该书在四个方面的探索有所深入和创新。一是全面阐述中国工业化战略形成的背景、条件及实施;二是具体阐释20世纪50年代中国由市场经济体制向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三是是以大量篇幅和翔实资料阐述与解析“一五”时期的经济运行;四是在研究经济管理体制变革、经济运行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分析这一时期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财政金融运作方式及其在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外经济关系演变中的经验教训等等。 

  有鉴于该书的质量与意义,该书已被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收入2011年度《中国社会科学文库》。 

 

  5、《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调控》(论文),作者:张晓晶 李成 常欣 等。载《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该文通过对中国省际数据的经验分析,进一步发现中国结构性宏观调控的特点。其一,在中国,金融部门的发展有利于减缓经济波动。这意味着,由于金融部门的不发展,政策传导不畅,会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其二,生产结构过于集中于某些产业,会加剧波动。特别是,中国二产占比较高,而三产发展滞后,也是经济波动的来源。其三,由于财政规模和波动没有关联,可以推测,行政性调控起了较大作用,而国有经济部门缩小有利于经济的平稳也印证了这一推测。以上三条都表明,结构问题(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体制结构)是影响中国波动的重要因素,因此,结构性调控(如发展金融、三产以及非国有经济)都有助于减缓波动,这也是中国结构性调控行之有效的重要原因。 

  文章最后将后危机时代中国宏观调控的新思维概括为:1)把握宏观调控的主线:突出供给管理、加快结构调整;2)完善宏观调控的基础: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弱政府性驱动;3)转移宏观调控的重心:从工业化到城市化;4)拓宽宏观调控的视野:关注世界发展的中国因素、加强国际政策协调。 

 

  6、《建设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专著),作者:裴小革。2011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最新情况,探索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有关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一切进步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力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手段,更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目的的观点。它侧重研究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设方面,但并没有否认其革命方面,而是认为,这种经济学对于阻碍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经济制度来说是革命的,对于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经济制度来说是建设的。 

  该书阐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关系,以及这种经济学的建设性质和基本框架。并着重研究了建立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上的中国国家、集体、家庭和个体经济建设理论。它指出,中共十六大特别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又一次正本清源。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构成基础。国家经济建设的构成基础有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自然,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要求国家从群体经济建设上看要发展,但从来就没有离开个体的抽象群体,群体的人民总是由个体的人民组成的,群体的经济建设总要来源于个体的经济建设。所以,国家、集体和家庭作为群体存在形式,不应阻止个体经济建设的发展,而应给人民的个体经济建设提供最充分的条件。 

 

  7、《内源融资和增长:来自中国企业的微观计量经济的证据》(论文),作者:刘小玄等。载英文期刊《发展经济学》2011年第9期。 

  内源融资对于中国企业增长的最终效果是什么?通过对于2000-2007期间的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国有企业(SOE)和集体企业(COE)的增长几乎不受可得到的现金流的影响,而私企和外企是最受其影响的。这个结果表明,中国的投资机会是以不同方式进行的。文章表明,国企不服从于融资约束,或许是由于其政府目标需要保证它们得到无限制的国有银行的贷款。相反,由于受到银行歧视,私企是最受融资约束的。论文还发现,私企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异质性差异,沿海地区的私企和具有少量外资的私企是最受到融资约束的。在所考察的样本期间,尽管受到银行歧视,私企仍然获得高速增长。结论是,这可能是由于较高生产率企业的现金流的累积所致。只要存在高水平的内源融资,高增长率因而就能与捆绑的融资约束保持可兼容的发展。 

  论文补充了Ayyagari Cull的结论,他们发现,既不是非正规融资,也不是商业信用,在说明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该论文表明,企业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可能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分析样本中65%是私企,它们产生内源融资的能力,可能是解决中国经济增长之谜的原因。 

 

  8《统购统销制度下农民家庭棉纺织成本收益探析》(论文),作者:徐建青;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4期。 

  1954年开始实行的棉花统购和棉布统购统销,是继粮食统购统销之后的又一重大制度变革。在棉花统购和棉布统购统销制度下,农民家庭为解决棉布需求,可以有三种选择:一种是,将棉花卖给国家,获得棉花收购价,然后用卖棉花的钱,去买国家供应的机织棉布;另一种选择是,自己植棉,自己纺纱织布,满足自家需用之外,还可以将多余的出售(按照规定必须卖给国家,而农民往往拿到非法市场上出售),获取货币收入;第三种选择,从市场(黑市)上购买高价棉花,自己纺纱织布,出售产品,获得货币收入,这种方式已是商品性生产,是国家严格禁止的。 

  该文利用棉花、机织棉布和土布的价格资料,分别考察了这几种选择方式下农民家庭棉纺织的成本和收益。考察证明,以第二种方式即农民自植棉花,自纺自织成本最低,而收益最高。第三种选择,尽管要付出高价棉花的成本,但无论怎么计算,也仍然是盈利的。而如果完全遵从第一种选择,可以迎合国家需要,却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 

  国家为加速工业化而实行的垄断购销办法和定价机制,本意是要降低城市机器工业的成本,同时淘汰农村手工业,为城市工业创造农村市场。但这种制度和机制,反而造成了一个悖论性的结果,逼迫着农村棉纺织生产从近代以来的市场化趋势向家庭自给化回归,对棉花资源的争夺干扰着国家的战略意图。农村棉纺织这一重要农村工业的被禁止,阻碍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村工业品市场的扩大。

 

  9、《劳动生产率:关联与差异--基于GWR模型的分析》(论文),作者:袁富华。载《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2期。 

    该文运用2007286个城市的数据和局部线性空间模型,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空间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286个城市劳动生产率的空间模式表现出以下特点: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由东至西呈现出递减趋势,而区域劳动生产率在东部和西部表现出了比较显著的集聚特征-即两个区域的城市劳动生产率分别表现出各自的区域匀质性,但是中部地区城市间劳动生产率的分布没有表现出类似的匀质性。基于这种认识,对于中国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均衡化趋势及区域经济潜力开发,该文的看法如下:(1)中西部增长极的打造与空间关联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经济的率先发展,是在我国国民收入水平较低状态下的明智选择,国家经济发展的这种地理干预政策,一方面促进了经济资源向东部区域的集聚,从而提升了东部地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为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的动态空间均衡奠定了基础。(2)支持有利于空间关联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经济关联既包括生产要素流动性关联,也包括产业间投入产出关联。空间经济关联及由此产生的空间集聚或扩散,不仅取决于需求因素,而且取决于交易成本-包括由于空间距离而产生的运输成本以及信息获取成本。(3) 城市化与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城市化过程本质上作为人口集聚、经济资源集聚的过程存在。因此,城市化对于区域间经济关联的增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相应规模报酬递增不仅提高了城市劳动生产率,而且对地区差距也将产生持久影响。 

    

  二、 课题立项、结项及进展情况 

      1、课题立项 

  全所新立项课题6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4项;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1项;院重大课题 1项;院重点课题2项;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1项;院国情调研重大(推荐)课题1项;院国情调研重点课题4项; 院国情考察活动1项;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第2次乡镇调研(第二期)共10项;参加农发所院国情重大调研2项;参加工业所院国情重大调研1项;院交办课题7院青年启动基金课题3;院基础研究学者资助计划课题1项;院青年学者发展基金资助项目3项;研究室建设4项;所重点课题20项;。它们分别是: 

    

  1)国家社科基金4 

  

主持人 

       

项 目 

类 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时间 

裴长洪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研究 

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 

50+10 

2013 

陈昌兵 

城市化、积聚效应与可持续增长 

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15+1.25 

2013 

裴小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劳动理论研究 

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15+1.25 

2014 

王震 

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与途径:个体决策与政策选择 

社科基金 

青年项目 

15+1.25 

2013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 

   

主持人 

      

项 目 

类 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时间 

刘小玄 

寻找企业边界的均衡点:规模与效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5.2 

2015.12 

    

    

  3)院重大课题1 

  

主持人 

       

项 目 

类 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时间 

魏众 

宏观分配格局的宏观和微观视角 

院重大 

27 

2013 

    

  4)院重点课题2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陈健 

政府内部激励机制研究 

院重点 

6 

2013 

魏明孔 

中国传统经济转型研究 

院重点 

8 

2013 

    

  5)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1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刘兰兮 

赵学军 

无锡、保定农村调查:1998-2010年农业收支状况 

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 

29 

2012 

    

    

    

  6)院国情调研重大(推荐)课题1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沙洲坝村、叶坪村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农村经济结构更新:基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考察 

院国情调研重大推荐项目 

13(国情重点5万元+追加资助经费8万元组成) 

2012 

    

  7)院国情调研重点课题4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谢志刚 

王瑶 

“腾笼换鸟”战略与内地县域企业演化江西省泰和县工业园区考察 

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 

4 

2012 

黄志刚 

基础教育投入地方经济发展 

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 

4 

2011 

徐建生 

中部农业地区乡镇经济调查以河南省内乡县赵店乡为个案 

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 

4 

2011 

石建国 

耕地红线与科学发展背景下的东北乡镇经济关于黑龙江省通河县乌鸦泡镇的国情调研 

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 

4 

2011 

    

  8)院国情考察活动1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周济 

福建省永定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考察 

国情考察活动 

9 

2012 

    

  9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第2批乡镇调研(第二期)10个项目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吴太昌 

江苏如皋县调研 

国情重大乡镇调研 

7 

2012 

陈雪娟 

城乡一体化与建制镇经济 

国情重大乡镇调研 

7 

2012 

何伟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河南省社旗县李店镇调查 

国情重大乡镇调研 

7 

2012 

香伶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国情重大乡镇调研 

7 

2012 

谢谦 

工业立乡、农业稳乡、商贸活乡基于黄骅市羊三木回族乡的调研与思考 

国情重大乡镇调研 

7 

2012 

张海鹏 

(农发所) 

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乡镇经济发展以陕西省杨凌区杨村乡为例 

国情重大乡镇调研 

7 

2012 

李群(数技经所) 

中国基层经济单位党的组织致富带富表率作用调研山东省典型乡镇跟踪调查 

  

国情重大乡镇调研 

7 

2012 

杨智勇(财贸所) 

福建莆田江口镇调研 

国情重大乡镇调研 

7 

2012 

张妍(人口所) 

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乡镇经济发展以陕西省杨凌区杨村乡为例 

  

国情重大乡镇调研 

7 

2012 

李钢(工经所) 

大都市周边乡镇的发展之路北京市南磨乡调研 

国情重大乡镇调研 

7 

2012 

    

  10)参加农发所国情调研重大课题《典型村庄跟踪调查》2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苏金花 

兰州市雁滩张苏滩村调研西部地区农村城市化个案研究 

院国情调研重大 

项目 

7 

2012 

林刚 

湖南省遂宁县动雷村国情调研 

院国情调研重大 

项目 

7 

2012 

    

  11)参加工业所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企业调研1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剧锦文 

江苏靖江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的治理与发展 

  

院国情调研重大 

项目 

7 

2012 

    

  (12)院交办委托课题7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裴长洪 

2011年经济基础理论研究报告 

院交办项目 

10 

2011 

杨春学 

康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与惠民政策对于减少极端贫困的作用 

院交办项目 

10 

2012 

朱玲 

收入流动性研究 

院交办项目 

10 

2012 

张晓晶 

从经济理论到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学研究 

院交办项目 

10 

2012 

张晓晶 

全球新均衡的建立与中国的发展机遇 

院交办项目 

10 

2012 

张晓晶 

中国国民资产负债表与主权风险研究 

院交办项目 

10 

2012 

朱玲 

保障基本民生与促进市场化发展 

院交办项目 

10 

2012 

    

   (13) 院青年学者发展基金资助课题3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谢志刚 

现代奥地利学派企业组织演化理论研究 

院青年学者发展基金资助项目 

6 

2013 

杨新铭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代际传递机制研究 

院青年学者发展基金资助项目 

6 

2013 

王震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改革及其对居民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 

院青年学者发展基金资助项目 

6 

2013 

    

  (13) 院基础研究学者资助计划课题1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王小嘉 

中国企业劳动管理制度研究:由传统向现代的演化 

院基础研究学者资助计划 

9 

2013 

    

  14)院青年启动基金课题3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李成 

汇率风险与国际贸易:以亚洲为例 

青年 

启动 

2 

2012 

樊果 

地方公共品供给机制研究及中外实践经验对比 

青年 

启动 

2 

2012 

王瑶 

芝加哥学派眼中的“市场失灵” 

青年 

启动 

2 

2012 

    

    

    

    

  (15) 研究室建设4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朱恒鹏 

微观研究室建设 

研究室建设 

5.64 

2012 

裴小革 

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研究室建设 

研究室建设 

10.01 

2012 

魏明孔 

经济史研究室建设 

研究室建设 

7.5 

2012 

裴长洪 

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践模式研究 

研究室建设 

11.95 

2012 

    

  16)所重点课题20 

课题 

主持人 

          

资助总额(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胡家勇 

第十四届全国政治经济学研讨会 

2 

2012 

钱津 

目前的财政支出问题研究 

1.07 

2012 

汪利娜 

保障性住房融资机制探索 

1 

2012 

王振中 

中国城市化问题探讨 

1 

2012 

贾利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转变 

1 

2012 

安东建 

农用土地用途管制研究 

1 

2012 

张晓晶 

增长动力转换及其对宏观稳定影响 

5.07 

2012 

朱恒鹏 

国有公用事业企业资产现状研究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研究) 

10.56 

  

2012 

魏众 

中国营养发展的经济影响 

3.22 

2012 

裴小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259 

2012 

刘霞辉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增长问题) 

18 

2012 

魏明孔 

中国传统经济评价 

5.81 

2012 

高超群 

中国经济史研究追踪 

2 

2012 

董志凯 

我国投资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变迁的历史探索 

1 

2012 

徐建青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前沿问题追踪 

4.33 

2012 

郑红亮 

经济理论动态追踪 

6 

2012 

裴长洪 

后危机时代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研究 

3.71 

2012 

王砚峰 

国内外经济动态 

5 

2012 

周济 

2011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辑整理 

2 

2012 

张凡 

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 

2012 

    

  2、课题结项 

  今年我所共有79项课题通过验收并正式结项。它们分别是: 

  1)国家社科基金课题7 

  魏明孔主持的《历史上西北民族贸易与民族地区经济开发》 

  赵学军主持的《中国农村借贷与农村金融体系变迁(1949—2000年)》 

  刘国光、董志凯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5865卷)》 

  董志凯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 

  武力主持的《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 

  张晓晶主持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汪红驹主持的《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的稳定性:基于产业层次上技术扩散方式的分析》 

 

  2)院重大(含AB类)、院重点课题21 

  董志凯主持的院重大(A类)《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二卷》 

  刘国光主持的院重大(A类)《1958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研究》 

  刘兰兮主持的院重大课题(A类)《中国近代企业史》 

  林刚、封越建主持的院重大(A类)《家庭经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 

  魏众主持的院重大(B类)《居民健康,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 

  王诚主持的院重大(B类)《就业优先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研究》 

  叶坦主持的院重大(B类)《西方经济学传入考》 

  袁为鹏主持的院重大(B类)《中部地区国家商品粮基地的粮食生产与农民家庭收入》 

  毛立言主持的院重大(B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问题反思与探索》 

  朱玲主持的院重大《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政策的选择》 

  左大培主持的院重大《对自由市场制度的两种理解的比较研究》 

  陈其广主持的院重大《微观金融企业治理结构研究》 

  徐建青主持的院重点《薛暮桥工作笔记整理与选编》 

  朱恒鹏主持的院重点《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汪红驹主持的院重点《中国工业化成本上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仲继垠主持的院重点《中国公司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研究》 

  杨春学主持的院重点《对1929-1933年大萧条的经济学争论的研究》 

  邓曲恒主持的院重点《城镇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公平》 

  剧锦文主持的院重点《民营金融机构运营效率的实证研究》 

  张晓晶主持的院重点《增长动力转换及其对宏观稳定的影响》 

  赵世勇主持的院重点《政府行为与民营企业发展》 

 

  3)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2 

  魏众、朱玲主持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调研》 

  裴小革主持的《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变化调研浙江省台州市经济社会调研 

 

  4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乡镇调研第一批第1期)1 

  赵农主持的《对额尔古纳乡镇经济的考察与分析》 

 

  5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乡镇调研第一批第二期)2 

  邓曲恒主持的《民生工程实施效果调查研究——以安徽泗县屏山镇的调查为例 

  杜志雄主持的《中国乡镇调查安徽铜陵顺安镇》 

 

  6)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乡镇调研第一批第三期)2 

  苏金花主持的《中部边远山区的发展之路——湖南省绥宁县武阳镇调研报告》 

  王宏淼主持的《浙西市镇的绿色增长——华埠镇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调研》 

 

  7)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乡镇调研第二批第一期)3 

  钟宏武主持的《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对成都温江区万春镇的调查研究》 

  钱津主持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河北省香河县安平镇发展方式的转变》 

  刘小玄主持的《在草根经济上成长的钢琴企业集群---洛舍乡镇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8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乡镇调研第二批第二期)1 

  李群(数经技所)主持的《创新社会管理和加强民生建设——以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全福街道办事处为例 

 

  9院国情调研重点课题16 

  王小嘉主持的《河南台村:京郊山区农民家庭经济调进 

  安东建主持的《农业村户经济状况生产、收入与生活 

  吴延兵主持的《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改革与重组调研 

  朱恒鹏主持的《农民工医疗需求与民营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供给 

  武力主持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的资金筹措问题 

  袁为鹏主持的《中部地区国家商品粮基地的粮食生产与农民家庭收入 

  姚宇朱恒鹏主持的《中国城市底层非正规经济(街道摊贩)调查 

  王红领主持的《民营企业“走出去”案例研究浙江、江苏、广东等省调研 

  汤铎铎主持的《扩大内需背景下的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调查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贾利主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生产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山西省晋中太谷县小白乡调查 

  张磊张晓晶主持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 

  陈其广主持的《服务型政府与微观企业关系研究》 

  黄志钢主持的《基础教育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 

  石建国《耕地红线与科学发展背景下的东北乡镇经济关于黑龙江省通河县乌鸦泡镇的国情调研》 

  徐建生主持的《中部农业地区乡镇经济调查以河南省内乡县赵店乡为个案》 

  汪利娜主持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调研 

 

  10)院交办委托课题6 

  裴长洪主持的《关于群众不理解的十大问题》 

  朱玲主持的《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研究》 

  张平主持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问题》 

  张晓晶主持的《城市化、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魏众主持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 

  王振中主持的《当前我国利益集团问题研究》 

 

  11)所重点课题17 

张晓晶 

增长动力转换及其对宏观稳定影响 

安东建 

剩余价值理论探索第三部分 

钱津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 

钱津 

中国农民换代问题研究 

张晓晶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刘霞辉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问题研究 

徐建生 

中国近代经济史37-49 

徐建青 

中国现代经济史前沿问题研究 

叶坦 

中国经济史的学科形成 

董志凯 

政府与市场对我国大陆基本建设投资的作用变迁 

叶坦 

中国经济思想范畴史 

高超群 

《中国经济史研究追踪》 

郑红亮 

经济理论动态追踪 

魏众 

中国收入分配的政策研究 

朱恒鹏 

微型经济金融机构监管研究 

魏众 

中国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研究 

张卓元 

中国经济学60 

    

    

  3、正在进行中的课题 

  目前我所正在研究并相继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课题共有40项。它们分别是: 

  1)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8 

     叶坦主持的《中国经济理论发展史以传统经济范畴为中心》 

  李根蟠主持的《中国古代农业、农村与农民研究》 

  吴承明主持的《中国城乡市场长期发展研究》 

  林跃勤主持的《腐败治理与中介组织规范研究 

  杨新铭主持的《城乡收入差距形成机制研究 

  史志宏主持的《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经济总量估值研究》 

  袁富华主持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动力、源泉与模式研究》 

  隋福民主持的《农村非农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 

  唐寿宁主持的《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中国居民金融排斥研究》 

  邓曲恒主持的《劳动力市场表现、收入差距与贫困:对非正规就业的经验分析》 

 

  3)院重大、院重点课题5 

  王洛林主持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937-1949)》 

  刘霞辉主持的《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机制研究》 

  刘国光董志凯主持的《1966-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研究》 

  史志宏主持的《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总量估值》 

    赵学军主持的《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研究》 

 

  4)院重大子课题1 

  杨春学主持的《中国经济重大问题跟踪分析 

 

  5)院基础研究课题3 

  赵农主持的《企业权威关系研究》 

  赵志君主持的《经济增长与和谐社会的国民福利》 

  封越建主持的《中国近代合伙企业研究》 

 

  6)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2 

  刘树成 吴太昌主持的《中国乡镇调研》 

  左大培 钟宏武主持的《国有资产现状与问题调研》 

 

   7)参加工业所、农发所国情调研重大课题2 

     吴延兵主持的《青岛港创新发展与公司战略调研报告 

     隋福民主持的《辽宁省阜蒙县平安地镇干沟子村国情调研》 

 

  8)院青年启动基金项目5 

  《信贷条件变动的就业效应研究》 

  程锦锥主持的《基本药物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杜创主持的《声誉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陈雪娟主持的《城乡统筹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研究》 

  何伟主持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女大学就业基于北京市的调研访谈》 

 

  9)院交办课题 3 

  王振中主持的《经济学名词审定》 

  刘国光董志凯主持的《1966-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研究》 

  张平主持的《宏观形势跟踪分析与对策研究 

 

  10)院学术名刊建设3 

  王诚主持的《经济研究名刊建设 

  周学主持的《经济学动态名刊建设 

  封越建主持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名刊建设》 

 

  11)重点学科建设5 

  胡家勇主持的《政治经济学学科 

  张晓晶主持的《宏观经济学学科 

  魏众主持的《发展经济学学科》 

  刘兰兮主持的《中国经济史学科》 

  徐建青主持的《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 

 

  12)所重点课题1 

  吴裕宪主持的《最新论文数据库与网上学术交流》 

    

   三、科研成果获奖 

  1、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按照我院第七届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工作的通知,经过所学术委员会推荐,我所共有9项科研成果参加全院评选。经过院经济学科评奖委员会投票,最终有8项成果获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它们分别是:张卓元、董志凯、武力、徐建青的《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获专著类二等奖;王振中的《转型经济理论研究》、魏明孔的《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隋唐五代卷》和徐建生的《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37)》获专著类三等奖;裴长洪的《论中国进入利用外资新阶段“十一五”时期利用外资的战略思考》、杨春学的《经济人的“再生”:对一种新综合的探讨和辩护》、张平、刘霞辉的《干中学、低成本竞争机制和增长路径转变》和魏众、B·古斯塔夫森的《中国居民医疗支出不公平性分析》获论文类三等奖。 

  22011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信息成果奖 

      本年度,我所科研人员积极向我院《要报》等信息报送渠道投稿,经院有关部门评选,共有10篇研究报告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对策研究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它们分别是:朱恒鹏的《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不宜硬推》获一等奖;朱玲的《新农保的“捆绑”参保规定应向法律强制过渡》和《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向G8集团提出遏止国际粮价剧烈波动的相关建议》、陈其广 张南的《应尽快组织和落实《中华医藏》的整理出版工作》以及和金成武的《关于加强新农保信息系统建设的建议》获二等奖;裴长洪荆林波的《关于广东二次腾飞的思考》、魏众的《关于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政策建议》、朱恒鹏的《根除药价虚高问题的对策建议》、陈其广的《应将民间中医纳入依法合理行医轨道》和金成武的《安徽省当涂县新农保试点情况调查》获三等奖。 

  3、其它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1年度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评选中,我所裴长洪等同志所著的《后危机时代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与对外经贸合作新趋势》一书获得论著类二等奖。 

 

      四、积极申报我院创新工程试点 

  2011年至2015年期间,我院将实施创新工程。这是我院贯彻中央政治局常委“519”会议精神,落实中央“三个定位”要求,完成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及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实施“三大强院”战略的具体步骤。根据全院的统一安排,我所从2012年开始分期分批进入创新工程。尽管如此,院创新工程有关文件也明确规定了申报2012年试点的一些准入条件,其中包括到期的院级课题、所级课题结项率达到90%以上,国情调研项目结项率达到100%。按照这一要求,我所通过领导带头、上下联动、重点督促、专人负责、顺势而为等办法。最终在年底之前完成了48项课题的结项工作,实现了三个一百,即院级课题、所级课题和国情调研项目结项率全部达到了100%。圆满并超额完成了我院提出的期满科研课题结项指标,为我所顺利申报2012年创新工程试点单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过反复论证和多次修改,我所共有9个项目申报进入2012年创新工程。它们分别是:1、以杨春学副所长担任首席研究员的《经济体制比较研究》;2、以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为依托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户经济的转型研究以近百年来无锡、保定22村农户为案例》;3、以公共经济学研究室为依托的《公共经济学研究室学科建设》;4、以发展经济学研究室为依托的《中国收入分配政策与制度研究设计》;5、以微观经济学研究室为依托的《企业创新和市场结构:经济结构的最优路径》;6、以《经济研究》编辑部为依托的《经济研究英文刊与网刊》;7、以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为依托的《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科学评价工程》;8、以宏观经济学研究室为依托的《中国宏观经济监测与政策模拟实验室》;9、以经济增长研究室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库及应用实验室》。 

  在上述申报的创新项目中,我所拟申请研究和编辑两个创新岗位序列。其中研究序列分为首席研究员、执行研究员和研究助理三个层面;编辑序列分为总编辑、责任编辑和编辑助理三个层级。同时,拟聘用编制内人员41人。其中首席管理1人;首席研究员8人,执行研究员18人,研究助理9人;总编辑1人,责任编辑2人,编辑助理2人。拟聘用编制外人员14人。其中执行研究员6人,研究助理6人,编辑助理2人。首席管理、首席研究员和总编辑占全所副高以上人员比例为11%。拟进入创新工程的编制内人员占全所在编人员总数的31%,人员配置完全符合我院创新工程的相关规定。 

    

  五、科研管理创新 

  我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经济史学三方面兼有,而以基本理论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经济研究机构。目前我所的具体职能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服务,如每个季度为中央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参与中央国家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和讨论等等;二是重点研究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点理论问题。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分配等等;三是深入研究经济学基础理论问题。如当代西方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史、中国现代经济史等等。2011年度我所在进一步明确上述职能定位的基础上,在科研管理创新方面,着重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第一、创办《科研与管理简报》。 

  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施科研强院、人才强院和管理强院三大战略,在裴长洪所长的积极倡导下,特地创办了《科研与管理简报》,以期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又多又快地反映科研、管理各部门在各项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和先进事迹。简报的发送范围为院党组成员、院机关各职能部门、所班子成员、所职能部门、各研究室、各编辑部、所网络中心和图书馆。简报第18期《加强行政后勤管理,完善科研保障》一文,得到了王伟光副院长的充分肯定并亲自作出批示。该简报每月编发2期,全年共编发24期。 

  第二、完善和充实所内《工作通讯》。 

  继续办好所内《工作通讯》,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011年度,《工作通讯》在原有栏目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重点充实和完善了栏目的主要内容,加大了各项工作的信息量。尽可能完整和全面地反映我所科研、科研辅助、行政管理、离退休干部和近期主要工作的安排等,让所有在职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能够对全所的各项工作有一个较为详细和及时地了解。《工作通讯》全年共编发12期。 

  第三、尝试在院重大课题结项中,引入第三方成果验证。 

  在过去的院重大课题结项过程中,对已发表成果的国内外公开评价和被引用、应用的情况,均由课题主持人或课题组成员自己查找,这样做容易造成遗漏或不够准确。本年度对于院重大课题结项,尝试增加了第三方成果验证环节。即委托我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就课题的一些研究成果出具“人文社会科学论著被引率、转摘率检索报告”,力求客观、全面和准确地反映该项课题研究的社会效益。 

    

   六、主要学术活动 

  1、“第十三届全国政治经济学研讨会”。由我所与北京工商大学联合主办。会议的主题是:中国的城镇化道路。研讨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城镇化问题的理论研究;中国城镇化的道路与模式的现实选择;城镇化中的土地问题研究;城镇化与相关产业发展等问题。 

      2、“后危机时代的东亚经济动向学术研讨会”。由我所与日本亚洲现代经济研究所、札幌学院大学共同主办。会议的主题是:后危机时代下的东亚经济动向。研讨的主要内容有:关于东亚劳动者状况及老龄化问题;关于东亚经济成长模式的争论;关于东亚工业化及区域合作问题;关于政府债务问题的化解;关于后危机时代的低碳经济问题。 

  3、“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2011)国际高峰论坛”。由我所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香港经济导报社共同主办。会议的主题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繁荣。研讨的主要内容有:我国当前的内外经济环境;我国当前的短期经济波动;实现经济可持续繁荣等问题。 

  4、“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国际比较学术研讨会”。由我所与辽宁大学共同主办。会议的主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国际比较。研讨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道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及与中国的比较;历史的土地、农业、金融;经济史研究方法与经济史学科建设。 

  5、“中国政府债务管理与资产价格风险研讨会”。由我所《经济研究》编辑部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主办。会议的主题是:中国政府债务管理与资产价格趋势。研讨的主要内容有:中国政府债务管理;房地产价格风险;我国公共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6、“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联合主办,我所《经济研究》编辑部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会议的主题是:十年回顾中国青年经济学者人才培养。研讨的主要内容有:宏观经济理论与政府;微观经济理论与实践;金融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问题等等。 

  7、“中国医疗改革与老年健康、福利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由我所《经济研究》编辑部与中央财经大学共同主办。会议的主题是:医疗改革政策和老龄健康、福利保障。研讨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医疗卫生改革政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老龄健康”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医疗卫生政策与老龄健康研究中跨学科研究的趋势。 

  8、“宏观经济与房地产市场研讨会”。由我所《经济学动态》编辑部与北京大学中国都市经济研究基地共同主办。会议的主要主题是:宏观经济与房地产市场。研讨的主要内容有:我国房地产业现状;房地产市场与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国际经验和房地产市场研究等。 

  9、“中国社会民生与经济增长学术研讨会”由我所《经济学动态》编辑部与北京师范大学当代经济理论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会议的主题是:社会民生与经济增长。研讨的主要内容有:改善民生与保持经济增长;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建设。 

  10、“中国经济史中GDP估算的资料来源与理论方法研讨会”。由我所《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经济史中心联合主办。会议的主题是:中国经济史中的GDP研究。研讨的主要内容有:全要素分析方法与中国经济史研究;购买力平价法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和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近代的GDPGDP估算的一些原则。 

  11、继续坚持不定期召开所内“午餐学术研讨会”、“读书报告会”和“科研成果发布会”并编辑印刷研讨会论文集。全年共举办20场次。 

    

  七、期刊管理 

  1、《经济研究》(月刊),主编:裴长洪。 

  本年度《经济研究》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开展学术研究促进活动。《经济研究》作为国内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在推动学术发展和加强学者交流方面的作用日益扩大。结合改革开放热点和理论发展前沿,该刊编辑部组织和开展包括“经济研究论坛”、专题学术研讨会、方法论讲座、增合作、学校和研究机构介绍,重大课题进展介绍在内的一系列学术活动。全年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多种国内知名院校共同主办了10余次较大规模的全国性经济理论研讨会。 

  二是不断完善编辑部用人制度。随着中国经济研究的专业化、国际化、高端化、电子化和网络化,尤其是国家文化学术产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编辑部和杂志社面临的工作量越来越大,既要对对稿件进行更加细致和技术性更强的编辑、加工和校对,又要参与如专题研究、国情调研等研究性工作,还要根据形势需要开展英文刊、网刊和学术资源网的筹办和推出工作。显然,编辑部既有的编制内人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同时,由于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惯性,即使是编制内的人员也有的不习惯、不愿意或不能够跟上形势的变化,构成人员使用上的障碍。针对这一情况,编辑部没有简单地请求所里给予多方面的帮助,而是积极地想办法克服人员不足的问题。首先,将杂志社作为一个实体运行起来。建立社长、副社长岗位并配合下属人员,部分地解决了原来职责不清及“打乱仗”的问题。其次,将工作程序进一步细分化,依靠外聘人员完成某一个阶段工作。由于编辑部和杂志社的工作在匿名评审机制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外聘人员的参与可能带来信息外泄的风险。因此,每个外聘人员仅仅负责其中一小段的工作任务,从而他们容易受到观察和监督。 

  三是注意解决来稿用稿中面临的新问题。参照公司治理的经验,编辑部建立了“公开、公正、严格”的内部治理机制。一方面,编辑部内部实行严格的审稿流程。只有通过编辑部负责人初审,责任编辑再审,匿名专家(至少2人)三审,责任编辑综合四审,当期编辑会五审,主编把关六审,相关的投稿才能最后在刊物上发表。并且,这六道关的全部审稿信息在编辑部内部公开,每位编辑人员都可以随时跟踪和检查每篇稿件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情况。若发现问题,可随时向全体编辑人员及主编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稿件发表以后,还有一道路关,即我院经济学部的“审读制度”和读者举报。另一方面,编辑部参与的外部所有学术活动,均在编辑部特聘律师指导下建立规范的学术活动合作合同,通过口头声明或局面约定,各类学术合作活动均与稿件发表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学术合作活动的目标是活跃学术气氛和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稿件发表的标准是质量第一及通过审稿的全部程序。 

  该刊本年度得到经济学界人士认同和广大读者好评的文章主要有:贺大兴、姚洋的《社会平等、中性政府与中国经济增长》(1期);侯成琪、龚六堂、张维迎的《核心通货膨胀:理论模型与经验分析》(2期);江小涓的《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4期);邢斐的《贸易自由化、纵向关联市场与战略性环境政策》(5期);郭庆旺、吕冰洋的《论税收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6期);樊纲、王小鲁、马光荣的《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9期);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的《城市化、财政扩张与经济增长》(11期)。 

 

  2、《经济学动态》(月刊),主编:杨春学。

    2011年度《经济学动态》编辑部为提高刊物质量,增强学术性,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活动。第一,在编辑方针上,加强对来稿的审读,坚持以来稿为主方针,要求作者反复修改,将文章提高到较高水平。第二,加大了学术的争鸣力度,如开展了判断社会制度和工作好坏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为唯一标准,还是加上价值标准,发表了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汪海波、胡钧等人的争论文章,引起了经济学界的浓厚兴趣和较大反响。第三,在当前的经济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上,针对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关键时期,为遏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度下滑,我们发表了刘伟、魏杰、社科院经济所课题组、张平等人的文章,对某些学者一味强调过度紧缩的观点进行了点评,为政府采取松紧适度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具有前瞻性建议,获得了社会的好评。第四,专门开设栏目,在消费、金融、国企改革、证券市场等等方面,发表了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学术文章。第五,在国外经济理论方面,我们加大了与国外学者的联系,增设了一些新栏目,办得比以前更加新颖、活泼、生动,获得了读者和社会的好评。在强化刊物管理上,专门抓了提高刊物质量问题,严格了三审制度,刊物主编还亲自参加编辑部的审稿会议,对文章严格把关,有效提高了刊物质量。在编辑部建设方面,借鉴香港办刊经验,制定了一批新的规章制度,奖勤罚懒,有效提高了编辑的积极性,降低了差错率。    该刊本年度发表的较有影响的文章主要有:李稻葵的《论改革和中国经济崛起对经济学的贡献》(2期);魏杰的《反通胀、保增长、调结构的“平衡点”》(3期);  刘世锦的《增长速度下台阶与发展方式转变》(5期);蔡昉的《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6期);卫兴华的《再论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7期);赵人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借鉴国际经验的问题》(8期);刘伟的《我国现阶段反通胀的货币政策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困难》(9期)。

 

  3、《中国经济史研究》(季刊),主编:刘兰兮。

  2011年度,《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对审稿发稿制度作了较大改变。具体来说,建立了定期会稿制度和严格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所有来稿先由编辑初审,每两周开一次会稿会,共同审议讨论所有来稿,对于那些质量较差的来稿就直接刷掉,并共同讨论需要外审的稿件及外审专家人选。选择专家的标准是根据稿件内容来选择研究领域相近的专家,并注意回避师生、同事等作者的利益相关者。审稿专家除了依靠本所专家外,还广泛面向全国学术界。有些来稿由于利用较多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编辑部还同时请经济史专家和经济学专家进行审稿。在每两周的会稿会上,还需就编辑部运行及编辑审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每期发稿虽然仍由值班主任负责,但当期稿件选择及栏目设置和名称也是在会稿会上由大家集中讨论形成。从目前来看,定期会稿制度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运转比较平稳,效果较好,稿件的选用、刊发都有较为严格的制度,减少了随意性,实行以来没有出现过人情稿的情况。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成为抵制人情稿的有效防火墙。同时由于选择的审稿专家研究领域基本上与来稿内容接近,这个制度也提高了对稿件质量的判断,有助于提高杂志发稿质量。该刊编辑部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得到了经济史同行的赞同和支持。

  本年度该刊发表的比较重要的文章有:杜恂诚的《道契制度:完全意义上的土地私有产权制度》(1期);苏少之、张晓玲的《新中国土改后农村阶级变化再探讨——基于测算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角度》(1期);武建国、张锦鹏的《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利用与流动分析》(2期);贾俊民的《技术-经济-社会史:重铸经济史辉煌的新学科》(3期);赵德馨的《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4期)。

 

  八、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学术交流 

  1、明确国际合作管理目标。 

  2011年度,我所进一步推动研究室责任制。即在邀请访问学者、组团出访、组织国际会议和发展对外关系方面,将决策权下放到各个研究室。科研处负责督办、协调并提供服务。同时,进一步落实所务会制度的外事活动组织和经费使用规则,保证决策程序和结果公开透明,提高研究室将外事工作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积极性。两个“进一步”的目的,一是针对科研第一线和辅助部门培训人才和对外交流的需求,配置所级外事活动资源;二是强化研究室的激励机制;三是在执行国际学术交流任务、扩大对外关系的同时,增强所内不同学科和部门人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以便促进所内合作。 

  2、充分利用所外资源,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 

  本年度我所积极申请和争取院级协议项目,利用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合作和邀请,派遣科研人员单独或参与本院组团出访。具体做法:第一、根据我院或组团方提出的条件例如年龄界限筛选;第二,奖励对我所重大集体活动贡献较大者;第三,按照进所年限排队;第四、同等条件下,向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和政治经济学等基础学科学者倾斜。 

  32011年度办理出国访问手续48批,68人次。其中院级协议项目6项,参与我院组团出访3项;所组团出访6项。其余为科研人员个人进行学术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合作研究等。全年接待来访19批,47人次。其中院级协议来访2项,其余为我所邀请的客人、中央有关部门接待的外宾、驻华使馆官员和国外媒体记者等。 

  4、积极拓展所级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根据我所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在继续保持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学术研究机构合作与交流的同时,与阿塞拜疆、乌克兰和匈牙利三个国家的科研机构接洽,商谈签订所级交流与合作协议。 

  5、积极征集科研人员出访报告并安排将其纳入我所年度学术报告集。现已收到出访报告13篇,其中10篇已在我所网页上刊登,有2篇出访报告被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 

  6、重新翻译、审定和印制我所中英文对照版简介。此外还定做了一批外事礼品。 

    

  九、其他科研辅助工作 

  1、继续抓好研究生培养 

  我所经济系坚持从严治学、管理强系的理念,圆满地完成了2011年教学、学位、招生以及研究生管理等工作。 

  2011年,经济系新增聘硕士生导师8名。录取博士生14名、硕士生8名;8名博士生完成了学业学位论文答辩,顺利毕业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7名硕士生完成了学业和学位论文答辩,顺利毕业并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左大培、杨春学教授分别获研究生院“2010—2011学年教学突出贡献奖”。 

  经济系现有授权理论经济学学科博士点5个,专业为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现有授权理论经济学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为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现有授权应用经济学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为国民经济学。 

  经济系现有博士生导师29名、硕士生导师33名。 

  经济系现有在校学生共计58名,其中博士生33名 、硕士生25名。 

  2、继续办好经济所网络中心 

  2011年度网络中心主要在以往负责的三项任务(网络、网站、数据库)方面进行了深化改进,具体表现为: 

  第一、经济片网络运行管理:在保持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重点解决网络拥堵与网络秩序问题,保证了各所、各部门的用网。同时加强了技术服务和加班服务。 

  第二、经济所网站的正常运转、编辑发布。 

  第三、对“研究论文数据”、“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资料数据库”和“中国经济史学数据库”三个论文文献数据库进行数据更新和数据整合。 

  3、继续做好图书资料工作 

  在日常工作方面,图书馆全年已编目中文新书3935种,4144册,编目西文书875种,879,订阅外文报刊107种,港台报刊27种,中文报刊(含赠阅)370种。中外文报纸58种。 全年共整理中文期刊5713册,外文期刊2420册,装订中外文期刊合订本1122册。为本所研究人员订购数据库3个。全年上架中外文新书5023册。 

  在读者服务方面,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约2236人次(书库:836人次、阅览室及参考咨询:1400人次),图书馆网页点击率达3280人次,典藏出纳,借出1726册,还回1815册,合计借还书刊3531册,光盘借阅60片。 

 

  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综合文献服务 

  严格执行我院图书采购总代理制要求,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为贯彻落实院所领导关于管理强院和管理强所的精神,图书馆在每星期二(全所科研人员返所日)中午不休息,全天开放时间为上午830500,这一服务举措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充分肯定。此外,还加强了文献信息资源尤其是旨进的电子资源的宣传和介绍,在研究人员中举办电子数据库应用讲座或演示活动。国内外经济动态课题组继续跟踪国内外经济动向、政策和理论发展的情报信息,加强了内容和编辑,紧抓热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专项图书文献整理 

  1)古籍整理 

   20116月开始,图书馆根据院图书馆的安排,正式开始经济所图书馆古籍整理和修复项目,目前阶段为古籍修复整理,根据具体情况,现将古籍分为三类进行函套更新、书签题写和线装书合订本改订等工作。 

  2)期刊回溯整理 

  20116月,院图书馆决定开始进行各图书馆期刊回溯编目整理,我所图书馆从一开始即积极应对,做好前期准备,组织馆员,引进人员,参加培训,积极讨论,准备尽早开展此项工作。该项工作总量将占馆藏近一半,预计会延续较长时间,具体时间安排还将根据全院规划而定。 

  第三、规划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经济学分馆建设。 

  分馆建设突出以下三个特点:功能化(馆舍功能多样化,读者服务多样化,馆藏多功能的多功能布局,如增加学者成果库,加强光盘库等)、科学化(管理科学化、提高安全性,提供保护藏书条件和做好数字化,更好利用藏书等)、人性化(增加人性化设备和服务等)。 

    分馆建设规划解决三大问题:1.适当增加藏书面积,调整书库布局。2.加强书库安全、完善书库设施,增设经济学学者成果库。3.提升阅览服务空间功能。规划包括阅览室改造为多功能学术信息会议中心,并另外增设读者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