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
经济研究所2010年度科研工作总结

2017-07-16

调整字号:

2010年,经济研究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年初院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较好地完成了所承担的各项科研工作和任务。

    一、科研成果

全年共出版专著12, 546.3万字;论文集 3部,74.6万字; 学术资料1部,70万字;工具书1部,40万字;学术普及读物1部,8万字;学术论文149, 180.76万字;研究报告29,146.6万字;一般文章21, 11.6万字;编辑期刊40期,计880万字。

其中主要成果简介如下:

1、《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上、中、下)(专著),主编:刘克祥、吴太昌。2010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全面考察和探讨19271937年,即国民党政府成立最初1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特点。19271937年是中国经济和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期:一方面民族灾难深重,全国经济崩溃,另一方面也有转机,开始出现新的曙光。

该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遵循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汪敬虞研究员早先提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是本书的中心线索,严中平研究员生前反复强调的“三新”(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是本书力求达到的基本目标。

该书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全力挖掘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个案分析与综合考察相结合,微观、中观、宏观结合,纵横结合,史论结合,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探讨相结合、质的论述和量的分析相结合的“六结合”研究方法。作者特别把加强数量分析放在首位,整理和编制了大量统计表格(全书共有大小统计表435个),在量的方面更完整和准确地再现了经济发展的历史原貌。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书稿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以匿名方式组织的成果鉴定中,得到了一致好评,被评为“优秀”。鉴定专家认为,这项成果“堪称1927—1937年中国经济状况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学术界对这一时段经济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专著),主编:吴承明、董志凯,20101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该书作为多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第一卷,是在十余年研究有关档案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其他版本比较,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1)、运用了一批新发掘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内容更加充实。

2)、新中国的经济是在中国特定的资源环境和历史条件下起步的。该书的研究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延伸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充分注意了特定的自然条件、资源环境、人口状况是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经济成分以至社会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因素。这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产力的提高而变化着,构成了经济史研究无法回避的内容。

3)、旧中国经济遗产是新中国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的前提和条件,能否正确地认识与对待旧中国的经济遗产,关系到新中国经济的运行与发展。该书作为多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首卷,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任务。

4)、突出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在中国全面建立、实施、运行的历程与成就: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下,经济成分与经济利益的多样性及其协调发展;资源配置的基础环节为国家调控下的市场体系,并与多种计划管理方式(指导性计划与指令性计划并行)相结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照顾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灵活多样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发展个体经济与互助合作两种积极性;等等;构成了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

5)、党和政府以扩大市场流通为先导,以大力开展内外贸易作为促进生产、恢复国民经济的中心环节。各级政府通过恢复和发展交通运输,积极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特别是私商从事城乡间商品购销,举办城乡物资交流会、展销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等措施,活跃了城乡市场。

6)、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下,虽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主要通过调控市场得来实现的。从而使经济运行灵活有效,比较合理地配置了十分有限的资源。

 

3、《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92010--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研究报告),主编:张平、刘霞辉。20103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突破了贫困陷阱,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的下限;从国际上看,20089月以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导致各个主要经济大国的分野。该研究报告以上述两大背景为基础分析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20092010年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增长,结论是2009年中国经济已基本摆脱了外部冲击的影响,逐步回到了正常增长轨道;2010年的中国经济将继续向好。世界经济2009年的恢复也好于预期,2010年将逐步走出危机。二是中国各省区市19902007年的司持续发展评价,基本结论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不断提高,各地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也得以强化。该报告选取四组三级共60个左右的指标进行分析,经过测算,l9902007年,全国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上升了l93%,当然各地区之间差距还很大。三是中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有实证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与单位资本GDP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5。原因是人口和资源的空间集聚产生了规模收益递增的效应。对于工业化的城市,聚集效应更明显,因为知识和新技术在交流、竞争和传播等方面效率更高,城市运行成本低(因公用设施密集),产出效率高。可以观察到,以东亚为主的新兴经济体走的正是以大城市圈为特征的、围绕工业化而展开城市化的路子。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将不断承担起推动经济增长的重任,测算的结果表明,中国目前正处在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它将与不断现代化的工业一起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支柱。

4、《构建有效政府》(专著),作者:胡家勇等。2010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政府转型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该书比较系统地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构建有效政府,为政府转型提供理论思路和政策建议。

在理论框架上,该书主要从政府治理、微观规制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论证有效政府。在政府治理方面,探讨了政府职能的界定和政府间权利的划分、政府行政成本持续膨胀的原因及其控制、腐败的根源及其治理、官僚制的弊端及其改革;在微观规制方面,探讨了经济规制和社会性规制、金融监管、国有资产监管、政府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等;在公共服务方面,探讨了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公平而高效地提供,以及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在学术界,大多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论证政府职能,而仅仅从宏观上看待政府职能,难以构建起有效政府。有效政府必须从政府治理、微观规制和公共服务,以及宏观调控四个方面来把握。因此,本书为分析有效政府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论框架。

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构建有效政府不仅需要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而且需要寻求政府有效履行自身应尽职能的方式。履行职能的方式同职能本身一样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履行自身应尽职能时,除了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外,还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民间积极性。在公共领域,政府的职责主要表现为支出责任,而在公共服务的具体提供过程中,有许多环节可以利用竞争机制和私人积极性。能否充分、灵活、有效运用市场机制和民间积极性来完成公共职能,是对政府能力的更高要求,也是有效政府的重要标志之一。

5、《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2009)》(专著),作者:钟宏武等。200912月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该书根据经典社会责任理论和国外典型评价体系,结合中国实际,构建了一套覆盖全面、结构一致、可行可比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从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多方面全面研究、评价了国企100强、民企100强和外企100强的社会责任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客观反应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现状和阶段性特征。为了直观的反映出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现状和信息披露水平,将企业社会责任发展阶段划分为四类:领先者(60分以上)、追赶者(40-60分)、起步者(20-40分)和旁观者(20分以下)。

该书在评价中国国有企业100强、民营企业100强和外资企业100强共300家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现状和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时发现:(1)、中国100强系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为20.2分,处于起步者初期阶段;(2)、国企100强社会责任指数整体高于民企业100强和外企100强;(3)、电网行业处于领先者阶段,大半行业仍处于旁观者阶段;(4)、企业社会先者和追赶者集中于国有企者中外占比最大。300业中有14先企,其中12家是国有企,其余2,没有一家外的社会段。300业中还有179于旁观阶段,其中,国有企业仅1/5,民1/3,而外占到了2/5

6、《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研究》(论文),作者:朱玲。载《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5期。

中国近30年来的快速经济增长,在显著减少贫穷的同时,伴随着令人瞩目的收入不均等程度的提高。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障体系能够通过提供安全网的方式,减少单个家庭和个人面临的投资和创新限制,从而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机遇,防止当前的不平等固化并导致未来的不公平。然而,中国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非但无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反而有扩大二者收入鸿沟的作用,其本身就存在着欠缺公平性的问题。仅就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来看,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以及不同户籍、性别、职业和地位的人群之间,差别也明显巨大。鉴于此,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应当是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即社会成员在其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一旦面临困境,便有社会保障可依。近期目标(今后5~6年),应以保基本、广覆盖为原则,增强社保公平,并借此校正收入和财富的初始分配状态。保基本的含义,在于国家承诺的保障水平不低于城乡居民的收入(或消费)贫困线。以此为前提,将基于这一水平的社保措施,推广到全社会,这也就是广覆盖的意义所在。此外,国家可通过税收手段激励企业/机构或个人,为超出社会基本水平的保障需求,做出商业性的补充保险或储蓄安排。

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板块分割状况,使得整个体系既有失公平,又损失效率。公共部门的就业者特别是公务员保护过度,非公共部门的就业者特别是农民和农村迁移劳动者保护不足。尤其是碎片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但妨碍劳动力流动,而且加大管理成本。新农合、新农保、以及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政策,有助于促进社保公平。但地区之间的福利锦标赛和地方财政不堪重负的状况,有损社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因此需要重点采取如下措施:(1)、避免将社会保险覆盖率的数值作为考核官员政绩从而决定其升迁的指标。(2)、一方面,加大中央政府的社会支出责任;另一方面,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以强化当地社会救助和社会增益产品的供给。(3)、采用衔接或组合同一保险项目下不同板块的办法,减轻并逐渐消除社保体系的碎片化。

7、《中国转向“结构均衡增长”的战略要点和政策选择》(论文),作者:张平、王宏淼。载《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5期。

经济赶超就是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即将经济资源集中动员到前景看好的部门,从而获得加速增长的目的。改革30年、甚至建国60年,我国运用的都是这样一种发展战略。因此非均衡就意味着扭曲,没有扭曲不可能获得加速增长,不可能有赶超。但是长期的政府干预下的赶超模式直接带来了结构失衡的增长路径依赖,包括资源配置中的政府干预机制,单一追求GDP的激励,和长期赶超形成的利益格局等。在新的发展周期,如仍沿着原有的增长模式,很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即(1)、赶超结构畸形不可持续,以创新为基础的内生增长机制尚未孕育出来;(2)、增长与分享不匹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加;(3)、开放导致了外部冲击,缺少足够的宏微观管理经验进行应对;(4)、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的模式难以转变等。总之此前成功赶超的战略已经不适合,必须进行重大的调整,转向均衡结构,逐步形成内生的经济增长机制。

该文提出的 “结构均衡增长”,在理论上是一个理想状态,但它却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战略调整和动力转换的基准目标,强调了(1)、技术创新和结构转换推动总量增长;(2)、市场是最为重要的均衡机制,它起到配置要素的基础性作用;(3)、公平激励、增长分享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以市场为基础调节机制,才能推动内生式均衡增长路径。我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可能是政府过多地主动地参与了调结构,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计算了大量的综合平衡和最优结构,但越调越失败,关键不是人为提高何种比例,而是要解决机制、体制转型,让市场起到基础配置资源的功能,才能走上均衡增长之路。同时应积极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保障社会福利分配的帕累托改进,保障自然与增长的均衡比例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本质是市场与政府配置资源职能的再划分和确定过程,是机制、体制和激励,而非很具体的比例调整。

8、《“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争论”及其理论遗产》(论文),作者:杨春学。载《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9期。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争论,是20世纪经济思想史中争论时间最长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最著名争论之一。直到今天,我们对这场争论所涉及的某些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如何理解个人理性和制度设计的局限性、价格的性质、市场制度的动态特征等,还没有获得充分的理解和解决。

争论围绕着三个理论难题展开:(1)、资源配置的效率可以相对独立于所有制形式吗?(2)、公有制经济能否很好地解决激励相容的问题?(3)、社会主义经济能够充分实现其价值观(即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平的同时实现)吗?

争论的一方以兰格为主,包括Fred .Abba 勒纳H.D.迪金森等人,对上述问题都给予肯定的回答。他们以一般均衡理论的思路来论证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认为,中央计划机关可能通过“试错法”寻找到“正确的均衡价格”,从而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被通称为“兰格模式”)。

争论的另一方以米塞斯、哈耶克、罗宾斯为主,一直不承认兰格模式论证的有效性,认为,试图把社会主义与竞争性市场融合起来,将充满冲突,其结果“不过是件赝品而已”。他们坚持认为,私有权、自由市场和竞争是彼此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的,由此才可能产生出资源有效配置、个人自由和公平相结合的综合性结果。

“兰格模式”是以新古典主义思路来论证社会主义可以实现与竞争性自由市场经济一样的效率的,其中包括了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念:增加企业自主权、价格信号的基本作用、集权和分权之间的特定联系等,力图实现一种结合计划和市场两种机制的优点并使各自缺点最小化的体制。它的理论基础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因而,其本质是“新古典社会主义”。因此,哈耶克等人对“-勒纳-兰格模式”和各种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最终演化为对新古典主义市场理论的批判,并走上不同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对自由市场制度的理解。

9、《中国经济周期的国际关联》(论文),作者:袁富华、汪红驹、张晓晶。载《世界经济》2009年第12期。

该文为我们观察中国GDP、投资、消费等宏观经济变量与国际经济周期波动的协同性,提供了一个建议性框架。依托这一基本分析模式,在数据不断更新的基础上,可以对中国经济周期与国际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状况,进行连续的动态追踪。该文的主要观点和最近的数据观察结论是:

1)、主要观点

存在两种力量左右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动:一种是日益扩大的对外经济联系具有使中国经济波动收敛于世界经济波动的倾向;一种是国内特殊的投资和消费模式具有使中国经济波动脱钩于世界经济波动的倾向。从中国入世之后GDP国际关联的特征来看,收敛性力量显著增强。计量分析表明20021季度至20101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波动的大约32%可以由世界公共因子来解释。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还需要依赖于外部环境的改善。

2)、主要计量结论

第一、GDP周期的国际关联。按照划分的样本区间,1996Q1-2001Q4这个时期,公共因子对美国、欧盟GDP、消费和投资波动的方差贡献较大,但中国经济受到世界公共因子的影响还比较小,公共因子只能解释中国GDP5%2002Q1-2010Q1这个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强化了公共因子对各地区的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中国季度GDP周期的波动的32%能够由随机公共因子的冲击解释,因此,国际经济因素对于中国的影响是相对显著的。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波动的国际关联。公共因子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冲击在各国表现出了较大差异。从投资波动方面看,公共因子对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差贡献从入世前的1.0%上升到入世后的20.5%,同期,美国从53.0%上升到81.2%,欧盟从43.8%上升到88.8%。消费波动方面,公共因子对中国消费的方差贡献从入世前的2.4%上升为15.7%,同期,美国从46.4%上升到74.2%,欧盟从24.6%上升到92.5%。因此,总体上公共因子对中国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差贡献水平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

10《差异产品市场上的声誉锦标赛》(论文),作者:杜创、蔡洪滨;载《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该文应用重复博弈理论,建立数理模型,研究了产品存在水平差异时体验品寡头市场上的声誉机制。

“体验品”(experience goods)的特征是消费者只能在使用之后观察到产品质量的不完美信息。当体验品的质量水平和厂商付出的努力(生产成本)正相关、努力水平又不可观察的时候,厂商有偷懒、生产低质量产品的动机。市场声誉机制有助于克服厂商的此种道德风险,即厂商现在生产的产品质量水平高,可建立声誉,将来还能赢得消费者;现在生产的产品质量水平低,将来会失去声誉、失去消费者。但是在竞争性的寡头市场上,厂商能否建立声誉,将不单单取决于自身产品质量水平有多高,更重要的是产品质量水平是否比竞争对手的更高。此时的声誉机制类似于一种重复进行的锦标赛——本文称之为“声誉锦标赛”。

考虑一个双寡头体验品市场环境,消费者分为两类:一类有特殊品牌偏好,最多只会从其中一个寡头处购买;另一类无特殊品牌偏好,事先不排斥任何寡头。则无特殊品牌偏好消费者的比例代表了产品的水平差异程度。我们的数理模型刻画了此种差异产品市场上的声誉锦标赛机制。模型表明,产品的水平差异度越小,则锦标赛机制对厂商维持声誉的激励作用越强。另外,即使厂商之间不存在生产能力的差异,偏向上期“胜利者”的锦标赛规则也比“公平的锦标赛”规则具有更大的动态激励作用。最优的偏离程度依赖于道德风险程度及产品水平差异程度。

 企业声誉排名是该文所刻画的声誉锦标赛机制的现实例子。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声誉排名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为消费者提供信息的方式。如医院排名、共同基金排名(Morningstar)、汽车排名(J.D. Powers)、餐馆排名(Zagat)、债券排名(Moody)等。而且,各类《消费者报告》每年也为大量消费品牌排名。相当数量的经验研究表明,在许多行业中,排名确实对消费者决策产生了影响,并成为消费者约束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

  11、《建国以来三次发行地方债券的历史考察——以财政体制变迁为视角

(论文),作者:姜长青。载《地方财政研究》2010年第4期。

建国以来分别在建国初期、大跃进时期和2009年分别发行了三次地方债券,各自取得了不同的历史成效。这三次地方债券的发行,都和当时的财政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1950年国家实行了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即地方收入集中于中央,地方支出由中央统一审核、逐级拨付,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基本不发生关系。建国后第一次发行地方公债是从东北开始的。1948年底,东北全境获得解放,为大规模的经济恢复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但经过长期战乱的东北,建设资金极为缺乏。当时东北本地区的财政收入不足以提供大规模建设所需要的财力。东北人民政府为筹措建设资金,加速东北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发行了1950年东北生产建设折实公债进行筹措经济建设资金。东北生产建设折实公债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实行中央实行“高度集中、统收统支”所造成的地方财力匮乏的局限,在短期内积累了大量的财力,克服了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

1958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改进财政管理体制和改进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几项规定》,并自1959年开始实施。其基本内容是;收支下放,计划包干,地区调剂,总额分成,一年一变。这种体制虽规定了对地方财政收入少而由支出多的地区进行调剂的方针,但在财权下放的情况下,中央用以调剂的财力有限,不足以满足大跃进背景下地方对建设资金的需求,这就留下了一个建设资金的缺口。当时有的省份如黑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省发行了地方公债,但处于“大跃进”的环境下,地方公债发行出现了一些弊端,如发行规模过大、期限过长、强行摊派和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是我国由传统的集中型财政体制向规范化的分级财政体制转移的重要一步。实行分税制后,所有税收政策的制定权和举债权都集中在中央,地方无权开设新的税种,更无权举债。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提高“两个比重”,增强中央财政的调控能力。从总体上看,目前省以下各级财政所掌握的地方税大多数是比较零星、稳定性较差的小税种,这类税收因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较弱,收入弹性较低,增收的潜力小,这导致地方财政收入缺乏主要稳定的来源。

2009年,面对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大政府投资,而地方政府资金缺口近3000亿元。由于预算法不允许地方财政出现赤字,地方政府发债被提了出来。通过发行地方公债筹集经济建设资金是非常必要的。问题是如何准确界定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范围,建立有效运行的财政体制。

 

二、 课题立项、结项及进展情况

    1、课题立项

全所新立项课题4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3项;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1项;院重大课题 2项;院重点课题4项;院重大子课题1项;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1项;院国情调研重点课题3项;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第2批乡镇调研(第一期)共10项;参加农发所国情调研1项;院交办课题5院青年启动基金课题4;马研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1项。所重点课题4项;。它们分别是:

 

1)国家社科基金3

 

主持人

     

项 目

类 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时间

史志宏

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经济总量估值研究

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20+(院追加3

2011

袁富华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动力、源泉与模式研究

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12+(院追加1.8

2012

隋福民

农村非农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社科基金

青年项目

10+(院追加1.5

2010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

 

主持人

     

项 目

类 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时间

邓曲恒

劳动力市场表现、收入差距与贫困:对非正规就业的经验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17

2012

 

3)院重大课题2

 

主持人

     

项 目

类 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时间

刘霞辉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机制研究

院重大

35

2012

刘国光

董志凯

1966-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研究

院重大

150

2016

 

4)院重点课题4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张晓晶

增长动力转换及其对宏观稳定的影响

 

院重点

7

2011

赵世勇

政府行为与民营企业发展

院重点

7

2011

史志宏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总量估值

院重点

8

2011

赵学军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研究

院重点

8

2012

 

5)院重大子课题1

 

主持人

     

项 目

类 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时间

杨春学

中国经济重大问题跟踪分析

院重大

子课题

7.5

2011

 

6)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1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左大培

钟宏武

国有资产现状与问题调研

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

30

2012

 

 

 

 

7)院国情调研重点课题3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汪利娜

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调研

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

6

2011

张磊

张晓晶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

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

6

2011

陈其广

服务型政府与微观企业关系研究

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

6

2011

 

8)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第2批乡镇调研--典型乡镇跟踪调查(第一期)共10个项目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刘小玄

浙江洛社镇的发展轨迹

国情重大乡镇调研

7

2011

袁富华

乡村城镇化与乡镇政府职能变化鲁西南乡镇的调研

国情重大乡镇调研

7

2011

钱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河北省香河县安平镇调查

国情重大乡镇调研

7

2011

叶坦

专业化种植基地建设与乡镇现代化转型山东省蓬莱市刘家沟镇调研

国情重大乡镇调研

7

2011

隋福民

辽宁省阜蒙县大巴镇调研

国情重大乡镇调研

7

2011

钟宏武

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对成都温江区万春镇的调查研究

国情重大乡镇调研

7

2011

林跃勤

经济转型与持续发展湖南省浏阳市官渡镇“资源节约型与生态支好型社会”建设调查

国情重大乡镇调研

7

2011

王砚锋

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社会经济调研

国情重大乡镇调研

7

2011

尚利

广东省东莞市沙田镇经济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国情重大乡镇调研

7

2011

罗仲伟(工业所)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盐东镇调研

国情重大乡镇调研

7

2011

 

9)参加农发所国情调研重大课题《典型村庄跟踪调查》1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隋福民

辽宁省阜蒙县平安地镇干沟子村国情调研

院国情调研重大

项目

7

2011

 

10)院交办课题5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张平

宏观形势跟踪分析与对策研究

院交办项目

30

2011

张平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问题

院交办项目

3

2010

张晓晶

城市化、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院交办项目

10

2011

朱玲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研究

院交办项目

2.7

2010

魏众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

院交办项目

1.35

2010

 

 (11) 院青年启动基金课题4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程锦锥

基本药物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青年

启动

3

2011

杜创

声誉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青年

启动

2

2011

陈雪娟

城乡统筹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研

青年

启动

2

2011

何伟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女大学就业基于北京市的

调研访谈

青年

启动

1

2011

 

(12) 马研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1项。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裴小革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当前西方金融危机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

2

2010

 

13)所重点课题 4

课题

主持人

        

资助总额(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钱津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

2

2011

钱津

中国农民换代问题研究

11

2011

徐建生

中国近代经济史37-49

11

2012

董志凯

政府与市场对我国大陆基本建设投资的作用变迁

1

2011

 

2、课题结项

今年我所共有68项课题通过验收并正式结项。它们分别是:

1)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

     张平主持的《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2)院重大(含AB类)、院重点课题8

徐卫国主持的《抗战前中国财政与商业发展状况研究》

裴小革主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

吴太昌主持的院重大(B类)《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

张晓晶主持的《开放经济新阶段的宏观稳定》

胡怀国主持的《当代西方经济学前沿研究》               

常欣主持的院重大(B类)《当代西方规制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及其对中国网络型产业规制改革的启示》

朱文强主持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及路径研究》

武力主持的《1953—1957年中国经济运行分析》

3)院重点后期资助课题2

魏明孔主持的院重点后期资助课题《吐蕃社会经济研究》

苏金花主持的院重点后期资助课题《唐五代敦煌绿洲农业研究》

4)院重大课题子课题1

     刘树成主持的《中国经济重大问题跟踪分析:宏观经济调控与经济体制改革》

5)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1

刘小玄主持的《市场经济与政府转型》

6)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乡镇调研第一批第一期)1

常欣主持的《产业集群发展带动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调查》

7)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乡镇调研第一批第二期)2

     农发所翁鸣主持的《中国乡镇调研:金牛镇调研》

     魏明孔主持的《西北干旱地区乡镇经济调查以甘肃省皋兰县西岔镇为个案》

8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乡镇调研第一批第三期)3

赵学军主持的《山西省阳城县西河乡调查》

王振中主持的《江西省宁都县赖村镇调研》

数技所李朝霞主持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塔拉壕镇调研》

9院国情调研重点课题5

     胡家勇主持的《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状况调研》

     张自然主持的《深圳房地产企业振兴集团调研报告》

     王震主持的《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收入分配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抬头寺乡调查》

     董志凯、肜新春主持的《河南省新野县城乡调查》

高超群主持的《西北干旱地区农民经营调查以甘肃省皋兰会阳洼窑村为个案》

10)院、中纪委交办课题4

吴太昌、魏众主持的《“十二五”规划:收入分配》

朱玲主持的《“十二五”规划:社会保障》

张平主持的《“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

林跃勤主持的《中介型腐败治理对策研究》

11)院青年启动基金课题6

张磊主持的《中国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

杨新铭主持的《财产性收入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

汤铎铎主持的《我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研究》

姚宇主持的《中国非正规就业研究----上海案例》

王宏淼主持的《中国外部失衡的形成机制及治理对策》
  
姜长青主持的《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研究》

12)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调研课题2

《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研究》

陏福民主持的《金融危机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模式研究》

13)院科研管理课题1

   张凡主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14)马研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1

   裴小革主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当前西方金融危机研究》

15)所重点课题30

1

中国早期工业化与农村市场

 

2

转型经济学

胡家勇

3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创始研究

 

4

公有企业治理结构研究

王红领

5

市场发展约束下的企业经营者素质、心态与行为变化

 

6

转型政治经济学引论

毛立言

7

中国非公有企业成长分析(企业调查)

韩朝华

8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中若干不利因素的分析

李志宁

9

健康状况、卫生保健需求及保障制度

的受益群体

邓曲恒

10

失业形成机理:基于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11

金融发展、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关系研究

杨新铭

12

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研究

钟宏武

  13

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剧锦文

14

市场经济与政府转型

刘小玄

15

缓预算约束与经济波动

陈健

1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王振中

17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

裴小革

18

对自由市场制度的两种理解的比较研究

左大培

19

薛暮桥工作笔记整理与研究

曲韵

20

共和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展望

钱津

21

代建制改革研究、经济危机与可持续发展、虚拟性货币研究

钱津

22

新中国工业化60

董志凯

23

微观金融企业治理结构研究(集体)、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

朱恒鹏

24

抗战前中国财政与商业发展状况研究

徐卫国

25

农民工调查

朱玲

26

合伙制研究

刘兰兮

27

薛暮桥工作笔记整理与研究

武力

28

新政治经济学

陈雪娟

29

三十年大萧条的经济学研究

杨春学

30

当代西方经济学前沿研究

杨春学

 

 

3、正在进行中的课题

目前我所正在研究并相继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课题共有71项。它们分别是:

1)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2

   叶坦主持的《中国经济理论发展史以传统经济范畴为中心》

   刘国光、董志凯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5865卷)》

董志凯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

李根蟠主持的《中国古代农业、农村与农民研究》

武力主持的《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

吴承明主持的《中国城乡市场长期发展研究》

魏明孔主持的《历史上西北民族贸易与民族地区经济开发》

   赵学军主持的《中国农村借贷与农村金融体系变迁(1949—2000年)》

张晓晶主持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汪红驹主持的《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的稳定性:基于产业层次上技术扩散方式的分析》

林跃勤主持的《腐败治理与中介组织规范研究

杨新铭主持的《城乡收入差距形成机制研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

唐寿宁主持的《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中国居民金融排斥研究》

3)院重大(含AB类)、院重点课题24

左大培主持的《对自由市场制度的两种理解的比较研究》

王洛林主持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937-1949)》

朱荫贵主持的《中日近代证券发展比较研究》

刘兰兮主持的院重大课题(A类)《中国近代企业史》

董志凯主持的院重大课题(A类)《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二卷》

刘国光主持的院重大(A类)《1958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研究》

林刚、封越建主持的院重大(A类)《家庭经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

朱玲主持的院重大《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政策的选择》

魏众主持的院重大(B类)《居民健康,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

王诚主持的院重大(B类)《就业优先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研究》

叶坦主持的院重大(B类)《西方经济学传入考》

袁为鹏主持的《中部地区国家商品粮基地的粮食生产与农民家庭收入》

毛立言主持的院重大(B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问题反思与探索》

朱恒鹏主持的《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汪红驹主持的《中国工业化成本上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仲继垠主持的《中国公司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研究》

陈其广主持的《微观金融企业治理结构研究》

杨春学主持的《对1929-1933年大萧条的经济学争论的研究》

邓曲恒主持的《城镇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公平》

剧锦文主持的《民营金融机构运营效率的实证研究》

徐建青主持的《薛暮桥工作笔记整理与选编》

赵农主持的《企业权威关系研究》

赵志君主持的《经济增长与和谐社会的国民福利》

封越建主持的《中国近代合伙企业研究》

4)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3

刘树成 吴太昌主持的《中国乡镇调研》(第一批第一期1个子项目、第一批第二期2个子项目、第一批第三期3个子项目)

魏众、朱玲主持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调研》

裴小革主持的《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变化调研浙江省台州市经济社会调研》

   5)院国情调研重点、一般课题10

吴延兵主持的《枊州五菱汽车有限公司改革与重组调研报告》

朱恒鹏主持的《农民工医疗需求与民营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供给》

   武力主持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的资金筹措问题》

   袁为鹏主持的《中部地区国家商品粮基地的粮食生产与农民家庭收入》

王小嘉主持的《河南台村:京郊山区农民家庭经济调查》

安东建主持的《农业村农户经济状况生产、收入与生活》

姚宇、朱恒鹏主持的《中国城市底层非正规经济(街道摊贩调查)》

王红领主持的《民营企业“走出去”案例研究浙江、江苏、广东等省调研》

汤泽泽主持的《扩大内需背景下的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调查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贾利主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生产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山西省晋中太谷县小白乡调查》

6)参加工业所国情调研重大课题1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吴延兵

青岛港创新发展与公司战略调研报告

院国情调研重点

项目

8

2010

 

7)院青年启动基金项目1

《信贷条件变动的就业效应研究》

8)重点学科建设5

课题

主持人

        

项目

类别

资助总额

(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胡家勇

政治经济学学科

重点学科建设

14.2

2013

张晓晶

宏观经济学学科

重点学科建设

15.6

2013

魏众

发展经济学学科

重点学科建设

13.5

2013

刘兰兮

中国经济史学科

重点学科建设

12.1

2013

徐建青

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

重点学科建设

8.6

2013

 

9)中宣部及院交办课题3

刘树成主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王振中主持的《经济学名词审定》

刘国光董志凯主持的《1966-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研究》

10)院学术名刊建设3

课题

主持人

        

资助总额(万元)

预计完成

时间

王诚

经济研究名刊建设

20

 

周学

经济学动态名刊建设

15

 

魏明孔

中国经济史研究名刊建设

15

 

 

11)所重点课题8

1

中国经济思想范畴史

 

2

中国收入分配的政策研究

 

3

剩余价值理论探索第三部分

安东建

4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问题研究

刘霞辉

5

中国经济史研究追踪

高超群

6

经济理论动态追踪

郑红亮

7

最新论文数据库与网上学术交流

吴裕宪

8

中国经济学60

 张卓元

 

 三、主要学术活动

1、“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社会保障与人类发展”。由我院主办,我所承办。会议的主题是后危机时代的社会保障与人类发展。研讨会的主要内容:(1)、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多维性及其治理;(2)、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国的处境与应对;(3)、收入分配、贫困与社会保障。

2、“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5次学术年会”。由我所与西南财经大学联合主办。会议的主题是《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研讨会的主要内容有:《资本论》基本原理的深入研究与新观点;国际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与当前的经济危机;中国改革问题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

3、“第十二届全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讨会”由我所与山西财经大学联合主办。会议的主题是经济危机与可持续发展。研讨的主要内容有:经济危机的成因;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危机与宏观调控;经济危机的治理思路;应对危机的经验和可持续发展等。

4、“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2010)国际高峰论坛”。由我所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主办。会议的主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转换与政策选择。研讨的主要内容有:(1)、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增长,短期经济多变数;(2)、破解增长难题,跳出中等收入陷井;(3)、面对后危机时代,创新基本经济制度。

5、“中国经济史学会暨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由我所与云南大学联合主办。会议的主题是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研讨会的主要内容有: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和工业化问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土地制度问题;长期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等。
  6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研讨会”。由我所《经济研究》编辑部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会议的主题是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与转型。研讨的主要内容有:(1)、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2)、中国宏观经济增长;(3)、中国经济转型与扩大内需。

7、“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与产业发展论坛”。由我所《经济研究》编辑部和广西大学商学院联合主办。会议的主题是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发展。研讨的主要内容有:(1)、政府工作报名与宏观经济走势;(2)、国际金融危机和信用体系的建设;(3)、亚洲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4)、中国东盟合作与区域产业发展。

8、“首届银行治理研讨会”。由我所《经济研究》编辑部和山东大学联合主办。会议的主题是银行治理、治理机制与治理风险。研讨的主要内容有:公共治理与银行治理的理论;公司治理与银行治理的理论;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与风险承担;外部环境与商业银行治理等。

9、“生态文明·低碳经济·自由贸易论坛”。由我所《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和海南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会议的主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如何应对全球与生态环境问题。研讨的主要内容有:(1)、生态文明与经济转型;(2)、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3)、中国经济与自由贸易。

10、继续坚持不定期召开所内“午餐学术研讨会”、“读书报告会”和“科研成果发布会”并编辑印刷研讨会论文集。全年共举办20场次。

四、期刊管理

1、《经济研究》(月刊),主编:裴长洪。

本年度《经济研究》编辑部在期刊改革和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主要表现在:

1)、开展学术活动,扩大平台功能

随着中国经济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和中国经济问题的世界意义凸显,国内的经济学界学术活动越来越多,《经济研究》作为重要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及其需求越来越大。因此,结合改革开放热点和理论发展前沿,编辑部组织和开展包括“经济研究论坛”、专题学术研讨会、方法论讲座、特刊合作、学校和研究机构介绍、重大课题进展介绍等在内的一系列学术活动。

这些学术活动,都得到全国各地相关学者的积极响应,收到大量来稿,并且来稿的质量也很高。这些活动在为刊物征集到部分优秀论文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推动了经济学界对这些专题的研究,扩大了刊物在全国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2)、适应环境变化,建立灵活用人制度

《经济研究》长期以来以文字分析稿件为主,专业化性质不强,同时一直依赖于纸刊发行,作者和读者对象也绝大部分是国内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研究的专业化、国际化、高端化、电子化、网络化,尤其是国家文化学术产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编辑部和杂志社面临的工作量越来越大,既要对稿件进行更加细致和技术性更强的编辑、加工和校对,又要参与如专题研究、国情调研、经济学年鉴、理论发展综述等研究性工作,又要根据形势需要开展英文刊、电子刊、学术资源网等的筹办和推出工作。显然,编辑部既有的编制内人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同时,由于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惯性,即使是编制内的人员也有的不习惯、不愿意或不能够跟上形势的变化,构成人员使用上的障碍。

针对这一情况,《经济研究》编辑部将杂志社作为一个实体进行运行。即把原来虚拟存在的“杂志社”充实起来,建立社长、副社长岗位并配备下属人员,部分地解决了原来职责不清及“打乱仗”的问题。其次,将工作程序进一步细分化,依靠外聘人员完成某一个阶段的工作。由于编辑部和杂志社的工作在匿名评审机制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外聘人员的参与可能带来信息外泄的风险,因此,每个外聘人员仅仅负责其中一小段的工作任务,从而他们容易受到观察和监督。

3)、借助公司治理经验,解决发稿中面临的新问题

由于理论期刊的建设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属于文化事业发展的大范畴之内,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关起门来办刊。但是,由于编辑部既要办刊,又要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难免形成合作活动与发稿相关联的风险,也容易使得一些人误以为发稿与合作活动密切相关,二者的目的相同。因此,这就形成了类似于企业关联交易的情况。

参照公司治理的经验,编辑部建立起了“公开、公正、严格”的内部治理机制。一方面,编辑部内部实行严格的审稿流程。只有通过编辑部负责人初审,责任编辑再审,匿名专家(至少二人)三审,责任编辑综合四审,当期编辑会五审,主编把关六审,相关的投稿才能最后在《经济研究》上发表。

另一方面,编辑部参与的外部的所有学术活动,均在编辑部特聘律师指导下建立规范的学术活动合作合同,通过口头声明或书面约定,各类学术合作活动均与稿件发表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学术合作活动的目标是活跃学术气氛和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稿件发表的标准是质量第一及通过审稿的全部程序。换言之,学术合作活动的目标绝对不包括可以超越审稿流程而在《经济研究》发表论文。稿件的发表条件也绝对不包括作者或其所在机构已经或即将开展学术合作活动。

    该刊本年度得到经济学界人士的认同和广大读者好评的文章主要有:樊纲、苏铭、曹静的《消费水平与碳排放量的经济学分析》(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调控课题组的《宏观调控目标的“十一五”分析与“十二五”展望》(2期);陈诗一的《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2009-2049》(3期);杨灿明、孙群力的《中国各地区隐性经济的规模、原因和影响》(4期);许宪春的《准确理解中国经济统计》(5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6期);陈元的《开发性金融与中国城市化发展》(7期)。

2、《经济学动态》(月刊),主编:杨春学。

本年度《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

作:

第一、今年是该刊创刊50周年,为此邀请了几十位全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为该刊题词,他们在赞扬《经济学动态》杂志50年来对中国经济学发展作出发应有的贡献和在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经济工作者中享有盛誉的同时,提出了今后努力方向和殷切希望。此外,还专门开设了纪念经济学动态创刊50周年特编,邀请十几名著名经济学家撰写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文章。
   
第二、在保持经济学动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在编辑方针上进行了创新,专门选择经济学界和社会重点、焦点、难点问题,作为栏目专题,集中多篇文章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将问题谈深谈透,全面集中地反映了各派的观点。例如:为了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该刊专门设立了中国道路探讨栏目,对中国道路的特点、性质、意义、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有些人崇洋媚外,不是说没有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就是说中国道路没有成形,也不成熟,不值得提出来。该刊坚决顶住这种思潮,明确表示中国不仅创造了经济奇迹,同时也创造了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否则没有中国模式,哪里来的中国经济奇迹。

第三、在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问题上,严格了三审制度,同时还借鉴香港办刊经验,制定了一批新的规章制度,奖勤罚懒,有效提高了编辑的积极性,降低了刊物的差错率。
  
第四、在加强党员思想政治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方面,编辑部党支部一贯要求本刊党员要做到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性,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思想上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针对一些群众积极要求入党问题,我们先后召开了多次组织生活会,每位党员先后分别找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志多次谈话。在谈话中对他们给予了积极的鼓励,并要求他们对照新《党章》和党的方针、路线写出新认识,找出差距,写出思想汇报。通过谈话,使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志,进一步端正了对党的认识,坚定了他们要求入党的信心。

第五、创收工作取得了较好效益,保障了刊物的顺利发行。
第六、积极组织召开了多次大型学术研讨会,扩大了刊物影响,促进了学术交流,

也扩大了稿源,增加了新的作者队伍。
  
该刊本年度发表的较有影响的文章主要有:宋小川的《萧条经济学与萧条时期的经济学》(1期);高峰的《关于当前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几点看法》(2期);刘树成的《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3期);刘诗白的《论过渡金融化与美国的金融危机》(4期);刘伟的《国内总需求结构矛盾与国民收入分配失衡》(7期);金碚等的《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几个问题的探讨》(8期);魏众的《中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及对策分析》(8期);朱玲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粮食生产与食品保障》(9期);卫兴华的《论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10期);张云的《经济虚拟化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10期);程恩富、胡靖春的《论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可能性、迫切性与途径》(11期)。

3、《中国经济史研究》(季刊),主编:刘兰兮。

本年度该刊编辑部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及院、所的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坚持把握好政治观、民族观、统一观、宗教观,确保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办好一份杂志,关键在刊出更多的优质稿件,少发质量一般的稿件,杜绝不合格稿件,同时要关注学界发展动向,引导学界潮流。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既要有相当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眼光和办刊能力,同时要有相应的编辑制度。本年度《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着重抓了编辑部内部制度建设,以提高杂志质量为中心,规范审稿流程,初步建立会稿制度,一则以集思广益,同时尽可能避免个人关系稿、人情稿;在保持原有研究室兼职编辑审稿制度同时,更多地请外审专家审稿。

今年《中国经济史研究》发表的论文中,既包括理论探讨、专业论文,在原有古代经济史、近代经济史、现代经济史研究、“三农问题研究”、“区域经济史”、“工商业史研究”、“读史札记”、“青年论坛”、“论著评介”、“学术动态”等专栏外,根据稿件情况和学界关注点,新增加了“商会与企业史研究”、“财政与金融史研究”、“地权与社会经济研究”、“技术与产业经济研究”、“经济思想史研究”等栏目,以凸显我刊对经济史研究中问题意识的重视,希望以此类具有问题意识的专栏引起学界注意。

在做好编辑工作同时,该刊编辑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在研课题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华大典·工业典·近代工业分典》、《清史图录·财贸卷》、院重大项目《中国近代企业史》等,还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

此外,为加强《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的力量,所领导经研究决定将该刊编辑部从中国经济史研究室独立出来,同时配备4人编制。这一方面是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对该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年度该刊发表的较有影响的文章主要有:张连辉、赵凌云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观与人地关系的历史互动》(1期);朱荫贵的《论研究中国近代资本市场的必要性》(1期);王方中的《解放战争时期西北、华北五大解放区的农业生产》(2期);黄英伟、李军、王秀清的《集体化末期农户劳动力投入的性别差异一个村庄(北台子)的研究》(2期);董志凯的《政府与市场在中国大陆投资中的作用变迁(19492009)》(3期);徐建青的《统购统销制度下农民家庭棉纺织成本收益探析》(4期);林刚的《对1936年棉纺、缫丝与面粉工业产量的重新评估》(4期)。

 

五、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1、本年度我所对外学术交流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承办《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经济学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发展》。通过承办此次国际会议,我们已经充分了感受到了这个平台带来的学术财富。因为在会议期间和会议之后,一些国外机构和嘉宾纷纷表示要同我们建立联系。例如德国波恩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愿意和我所的网站进行链接,共享学术资源和信息;联合大学世界发展经济研究所希望开展合作研究,并提供了已有的研究项目供选择;德国技术合作公司愿意继续提供支持和帮助,主办类似的学术会议等等。

22010年度共办理出国访问手续20批,23人次。其中承担院级协议项目5项,长期进修项目1项。其他为参与国外的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接待来访28批,46人次。其中承担院级协议项目3批,所级协议项目2批,其他为一般接待。

32010年度我所总共申请到8个院级协议项目。分别是:与澳大利亚富林德斯大学合作协议短期出访项目;与匈牙利科学院合作协议短期出访项目;与美国福特基金会协议个人长期进修项目;与荷兰国际亚洲研究所备忘录短期出访项目;与印度社科理事会学术交流谅解备忘录短期出访项目;与英国学术院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短期出访项目;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短期出访项目;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访日团”短期出访项目。

 4、我所今年已有3人次参加了院外事局组织的外语培训。通过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专业外语水平,为今后顺利完成对外学术交流任务奠定了语言基础。

5、继续承担我院国际合作局“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的经济类图书推荐工作。全年推荐经济类图书30种。

 

六、其他科研辅助工作

1、继续抓好研究生培养

我所经济系坚持从严治学、管理强系的理念,圆满地完成了2010年教学、学位、招生以及研究生管理等工作。

2010年,经济系新增聘博士生3名、硕士生8名,转出博士导师1名;录取博士生6名、硕士生8名;11名博士生(含留学生1名)完成了学业学位论文答辩,顺利毕业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3名硕士生完成了学业和学位论文答辩,顺利毕业并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左大培、杨春学教授分别获研究生院“2009—2010学年教学突出贡献奖”。

经济系现有授权理论经济学学科博士点5个,专业为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现有授权理论经济学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为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现有授权应用经济学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为国民经济学。

经济系现有博士生导师28名、硕士生导师25名。

经济系现有在校学生共计52名,其中博士生28名(含外国留学生1名)、硕士生24名。

2、      继续办好经济所网络中心

经济所网络中心2010年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第一、经济所对外、对内网站的运行维护管理,包括大量信息内容的收集整理、更新发布、检核统计、防毒抗黑等等,特别是以信息预发布、实时报道和成果展示的方式积极配合宣传了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 的工作;

第二、保证经济片网络无故障运行,维修与更新设备。完成了对经济片三所的日常网络技术支持工作和大量计算机技术支持;如几台DELL服务器的配件更换和系统更新和数据恢复、配合电讯部门更新光缆调制解调器等等。

第三、进一步建设补充了“研究论文数据库”、“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资料数据库”、“中国经济史学数据库”等数据库的数据内容。

第四、参加了全院两次“五名”工作动员会议,以及院网络中心的多项业务论证、技术培训与推广等活动,完成了交办的“十二五规划”课题任务。

3、继续做好图书资料工作

   在日常工作方面,图书馆全年已编目中文新书3036种,3151册,预订新书为2600种左右;编目西文书1126种,1126,预订新书约380种;订阅外文报刊(包括交换)108种,港台报刊25种,中文报刊(包括赠阅)411种。整理装订中外文报刊618册。为本所研究人员订购数据库2个。全年上架新书、光盘、工具书和外文书调整共4836册(片)。

    在读者服务方面: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4106人次(书库:950人次、阅览室及参考咨询:1300人次,图书馆网页点击率1856人次),典藏出纳借出书刊2212册,归还书刊2517册,合计借还书刊4729册,光盘借阅102片。

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综合文献服务

    图书馆的电子阅览、网上电子资源查询、电子资源导航、参考咨询已经常态化。图书馆坚持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全所研究人员提供各类共享资源,扩展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空间,有效补充了传统借还书的服务内容,并逐渐得到研究人员的认可。

    第二、建立“图书馆学科联系人制度”,加强与研究室的合作

    20104月,图书馆正式施行“图书馆学科联系人制度”,召开了联系人见面会,并通过联系人沟通图书馆业务,传递专业文献信息资源,扩大了服务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民国期刊和古籍的整理、研究与开发

    2010年,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图书馆馆藏文献丛编”第一辑“大后方物价资料”,已经完成出版校对环节,现由出版社进行编辑。同时还重新整理编制了经济所图书馆地方志目录。

    第四、继续通过网站提供服务

    图书馆通过内网,提供馆藏书目检索和各种电子资源的链接。有效拓展了书目和信息服务。2010年,图书馆网页发布新书通报6期、经济走势跟踪96期,电子资源信息约20篇。网页浏览量约1856人次。

第五、继续编辑《经济走势跟踪》。从1999年开始到2010年,已坚持10年持续跟踪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动向,截止到201010月,总期数已突破1000期,总字数近100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