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泓,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长城学者、创新工程国际贸易学科首席研究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中国发展经验和美国经济方面的研究。
教育背景:
2001年3月至2002年3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做访问研究
1997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1994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复旦大学经济系
1987年获哲学学士学位,西北大学哲学系
工作经历:
2024年8月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2023年2月至2024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
2020年3月至2023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
2018年11月至2020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
1997年8月至2018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1987年至1991年,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要学术领域和学术影响
长期从事国际经济、尤其是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方面的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顶级期刊5篇、权威期刊17篇,19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5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出版专著8部;主持和承担了2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家部委委托交办智库课题,2021年作为社科院的执行负责人参与“中国加入CPTPP”政策咨询研究。
专业研究方向有三个:(1)通过国际比较,系统提出了后发大国产业成长的“自立”、“依附”和“病态依附”三种模式,并认为自立模式是发展中大国的最佳选择,代表性的成果有:“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效益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8年)、“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成长:模式和政策选择”(《改革》,1999年)。(2)利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提出“最优贸易理论”,并应用这种理论来分析WTO中贸易自由化以及WTO的改革前景,代表性的成果有:“最优贸易理论”(《世界经济》,2008年)、“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和展望”(《国际经济评论》2019年)、“多边贸易体制制度设计与改革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年)。(3)提出了开放条件下,后发大国企业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理论,代表性的成果有:“市场开放、企业学习及适应能力和产业成长模式转型”(《管理世界》,2004年)、“发展中国家自立型产业成长与WTO规则”(《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外部市场限制和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管理世界》,2008年)。
近期主要研究中国崛起的原因、影响以及与主要大国,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调整,已发表的成果主要有:“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调整”(《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以及“一超多强国际格局下的大国合作与纷争”(《当代亚太》,2016年)、“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和展望”(《国际经济评论》,2019年)等。
主要荣誉:
2008年11月29日,给十七大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次集体学习讲解有关科学发展及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
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12年至2016年,院创新工程国际贸易学科首席研究员;
2017年至2021年,院创新工程长城学者。
主要学术成果:
1.“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效益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8年第一期。
2.“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成长:模式和政策选择”,《改革》,1999年,第四期。
3.“三资企业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外贸易视角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1999年第六期。
4.《中国“入世”研究报告——进入WTO的中国产业》,副主编,并承担分报告十一:“‘入世’对中国产业发展的总体影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5.“远离病态依附——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战略研究”,《国际贸易》,2001年,第三期。
6.“工业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评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收益和代价”,《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3-4期。
7.“以劳动力寻找型投资为主——中国外国直接投资性质分析”,《国际贸易》,2002年第10期。
8.“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WTO中的地位和作用”,《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2期。
9.“必将消失的特殊性——从投资和贸易视角探析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国际贸易》,2003年第1期。
10.“外汇储备与结构升级——从三资企业化进程看我国自立发展模式”,《国际贸易》2004年第3期。
11.“市场开放、企业的适应和学习能力与产业转型—中国汽车产业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8期。
12.“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条件研究”,《管理世界》,2005年12期。
13.“Market Open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Car Industry”, China and World Economy,2005,Vol.65,PP81-93,8000字,第二作者,合作者柴瑜。
14.“Global Quotas System and China's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China and World Economy,PP 78-92,Vol.14,No.5,2006.
15.“发展中国家自立型产业成长与WTO规则”,《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9期,第71-76页,10000字。
16.“市场开放与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管理世界》,2008年第6期。
17.“最优贸易理论”,《世界经济》,2008年第6期,10000字。
18.“进口战略的实施和进口管理体制改革”,《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3期。
19.“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遭受暂时困难”,《国际贸易》,2008年8期。
20.《中国进口:战略与管理》,主编,2009年4月,社科文献出版社。
21.“未来10年中国贸易的发展空间”,《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
22.“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调整——以中国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为例”,《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6期。
23.“Chinese Private Direct Investment and Overseas Chinese Network in Africa”,China &World Economy,pp109–126,Vol.19,No.4,2011。
24.“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调整——以中国参与多边贸易体系为例”,《世界经济与政治》(独著)第122-142,159-160页;被翻译成英文,收录在《China and the World——Balance,Imbalance and Rebalance》中,2011年6月。
25.“对外开放与中国经济发展经验探析”,《国际贸易》(独著),第19-27页,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贸易研究》转载(2012年第7期),2012年5月。
26.“国际产业格局的变化和调整”,《国际经济评论》(独著),第9-20页,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13期全文转载,2013年3月。
27.“一超多强国际格局下的大国合作与纷争”,《当代亚太》(独著),第4-24页,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7年第三期全文转载,2016年7月。
28.“特朗普上台后美国贸易及相关政策的变化和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17年第一期,第102-117页,2017年1月。
29.“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为什么发展得更快?”,《国际经济派评论》,2018年第六期,第25-37页。
30.“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和展望”,《国际经济评论》,2019年第六期,第74-99页。
31.“多边贸易体制制度设计与改革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年第十期,第133-155页。